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世界腔镜乳腺手术发展史
(一)腔镜乳腺手术用于乳房微创整形
最初的腔镜乳腺手术主要用于乳房微创整形。1992年Kompatscher报道用腔镜技术将隆乳术后乳房内挛缩的假体取出,这成为了腔镜乳腺手术的开端 [1]。1994年阿根廷巴兰卡斯医疗中心的Chajchir利用腔镜技术进行了乳房的假体置入,他们通过位于腋下的切口将可充气假体置于胸肌上方,这种手术方式不仅没有使乳房表面的皮肤留下伤痕,还使患者更易从手术中恢复,且乳房表面皮肤的感觉也没有受到损害 [2]。1993年Johnson等成功完成经脐乳房增大成形(transumbilical breast augmentation,TUBA),这被认为是美容效果更佳的隆乳手术方式,但在当时只能将假体置入乳房后间隙,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已可将假体置入胸大肌后方,达到更好的美容效果。
(二)腔镜乳腺手术用于乳腺疾病治疗
腔镜乳腺手术在乳腺疾病治疗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乳腺腔镜技术应用领域的拓展、手术操作空间的建立、手术入路的选择等方面。
1995年Friedlander等首先将乳腺腔镜技术用于乳腺疾病的治疗,他们报道利用悬吊法制造操作空间,进行腔镜辅助下乳房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同时采用背阔肌肌瓣行乳房重建 [3]。溶脂法的出现,对腔镜乳腺手术的发展有着革命性的意义。1997年,Suzanne等报道了首例溶脂法腔镜辅助下腋窝淋巴结清扫术(mastoscopic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MALND) [4,5]。溶脂法增强了外科手术技术,突出了创新手术的特点。1998年日本学者Kitamura及其同事将腔镜手术用于乳腺良性肿块的切除,对于良性肿块,患者对于美的需求更甚于切除的需要,腔镜手术微创的优点得以更明确地体现。1999年Tsangaris 等首先利用腔镜技术进行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的活检,他们采用悬吊法建立操作空间,然而其检出率只有57.9% [6]。次年,Kuhn等则对应用溶脂法腔镜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探索,应用溶脂法建立手术腔隙后,腔镜下腋窝前哨淋巴结活检检出率提高到了83.3%。2001年,Kuehn等报道了通过溶脂法,利用腔镜手术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7]。在此次研究中,由于通过吸脂后充气的方法建立手术操作空间,实性的腋窝变得似蜘蛛网样结构,增大的淋巴结就像蜘蛛悬吊在网上,在腔镜的放大作用下腋窝的解剖层次更加清晰,不仅使操作变得简单,且有利于临床医师对手术局部区域解剖结构的再认识,从而促进常规开放性手术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基于溶脂法的腔镜下腋窝淋巴结清扫还能最大限度避免血管神经损伤,常规手术中出现的并发症也一并减少。尽管由于过长的手术时间,使它与临床实用有一定的距离,可这依然是腔镜乳腺手术历史中重要的一步。
相比于腔镜技术的革新,亚洲地区更关注手术切口的选择。2001年日本学者Kitamura等又使用腔镜通过腋窝的小切口完成乳腺癌的乳腺部分切除术,此种手术入路的局限在于对位于乳房内侧象限的肿瘤束手无策 [8]。2002年,Tamaki等采用经乳晕腔镜乳腺切除术,经过乳晕周围的弧形切口可切除任何象限的小肿瘤,而且在切口处使用带宽边的硅环不仅能保护皮缘和乳头,更能避免癌细胞种植。
此外腔镜技术的发展也对乳腺的检查产生了影响,2002年Dooley等报道了应用纤维乳管镜检查血性乳头溢液,在腔镜技术的帮助下乳腺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率得到了提高。
目前,乳腺腔镜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包括乳腺腺体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重建手术等在内的各项乳腺外科领域。乳腺腔镜应用领域的拓宽,有赖于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与进步。由于乳腺为实质性器官,因此建立手术腔隙是应用腔镜技术的重点及难点。经过多年的临床探索,现有悬吊法和二氧化碳充气法两种建立手术空间的方法,而针对腋窝淋巴结清扫可分为溶脂法和非溶脂法两类。为了得到较好的美容效果,手术入路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现已发展出经腋窝切口、经乳晕周围切口、肿物表面切口以及经脐切口等,可根据具体情况不同作出相应选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腔镜乳腺手术在技术上已经基本成熟,治疗效果基本不存在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