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九节 眼睑及泪囊病变
一、眼睑炎性病变及脓肿形成
【概述】
眼睑炎性病变和脓肿多为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所致的眼睑化脓性炎症。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主要是鼻窦炎,其次为面部及其他部位感染、眼眶外伤、医源性等。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以儿童和年轻人多见。
【临床特点】
可表现为眼睑红肿、皮肤表面脓头、破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障碍,伴或不伴有疼痛,严重者可出现视力下降,甚至继发严重颅脑并发症。
【病理特点】
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脓肿多为黄色脓液,周围可有较薄的脓肿壁。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CT、MRI对客观显示眼眶炎症的致病原因和累及范围具有重要价值。
【影像学表现】
表现为眼睑肿胀,眶周软组织肿胀,眶隔密度增高强化,脂肪间隙密度局限或弥漫增高。进展形成脓肿时,CT平扫呈低密度,边界清楚,注射造影剂后,周边强化。MRI显示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可见长T 1、长T 2信号,病变范围局限或弥漫。增强T 1WI联合脂肪抑制技术显示炎性组织弥漫强化。脓肿表现为等-长T 1、长T 2信号影(与正常眼外肌信号对比),边界清楚或模糊。注射造影剂后,病变周边均匀强化。DWI呈弥散受限。要注意寻找是否有隔后肌锥外或肌锥内间隙的直接蔓延或脂肪浸润。(图1-9-1)
【诊断要点】
1.继发于鼻窦炎、创伤、血源性或医源性感染。
2.眼睑肿胀,眶周软组织肿胀,眶隔密度增高强化,脂肪间隙密度局限或弥漫增高。
3.脓肿形成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均匀强化,DWI呈弥散受限。
【鉴别诊断】
1.淋巴瘤
成人多见,发病高峰为50~70岁。肿瘤沿眼球、眼外肌、泪腺、视神经、眶隔等蔓延并包绕上述结构,呈浸润性生长,密度或信号均匀,强化较明显。
2.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
多数病变都在出生后数年被发现,多见于10岁以内。囊性占位性病变,囊内容物含有脂类密度或信号。
【小结】
临床表现为眼睑肿胀,易诊断。要注意寻找是否有隔后肌锥外或肌锥内间隙的直接蔓延或脂肪浸润。
图1-9-1 眼睑炎
A~C.横断面T 1WI、T 2WI脂肪抑制、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右侧眼睑肿胀,呈长T 1长T 2信号,周围及邻近眶隔后脂肪间隙模糊,增强后明显强化,右泪腺增大,边缘模糊
二、眼睑血管瘤
【概述】
眼睑血管瘤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短期内出现。病变6~12个月内生长较快,之后开始消退。女婴多见。
【病理特点】
肉眼观肿瘤呈边界清楚无包膜的肿块,但边缘不规则,呈结节状。组织学上由大量毛细血管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而成,供血及引流的大血管位于肿瘤边缘,肿瘤与大循环相通。血管组织为纤维结缔组织代替者,血管闭塞,肿瘤皱缩而消失,临床表现为自发消退。
【临床特点】
临床表现为眼睑表面红色或皮下蓝色肿块,出生后3个月内病变生长最为迅速,随后逐渐消退,76%的患者7岁内可消退。消退后皮肤可遗留瘢痕、毛细血管扩张或松弛等。病变可向深部累及眶内,甚至累及颅内。当累及深部时可出现眼球突出、移位或弱视等。
【病理特点】
眼睑表面红色或皮下蓝色肿块,病变无包膜,组织学上由大量毛细血管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而成,消退后为纤维结缔组织代替。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MRI及增强检查是血管瘤诊断、评估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关系的首选检查。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为分叶状、边界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注射造影剂后显著强化。MRI表现为长T 1、等长T 2信号,增强后显著强化。病灶呈分叶状,其内出现分隔,或合并有病灶内或周围的流空血管影是其典型特征(图1-9-2)。
图1-9-2 眼睑血管瘤
A.横断面T 1WI;B~D.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T 2WI。右侧眼睑、颌面部不规则片状长T 1长T 2异常信号影,其内及周围见流空信号影
【诊断要点】
1.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短期内出现。病变6~12个月内生长较快,之后开始消退。
2.临床表现为眼睑表面红色或皮下蓝色肿块,可向深部累及眶内,甚至累及颅内。
3.病灶呈分叶状,其内出现分隔,或合并有病灶内或周围的流空血管影是其典型特征。
【鉴别诊断】
1.横纹肌肉瘤
儿童眶周最常见的恶性软组织肿瘤,也可出现眼睑红斑,但生长速度较快,常合并眼球突出或移位。
2.静脉淋巴管畸形
可累及眼睑,常伴有出血,出现液-液平面,少数合并静脉石,增强不强化或仅轻度强化。
三、眼睑基底细胞癌
【概述】
基底细胞癌,又名基底细胞上皮瘤、毛母细胞癌,起源于眼睑皮肤表皮基底层上皮生发细胞,占眼睑恶性肿瘤的第1位。可能危险因素为紫外线照射、放疗、免疫缺陷、烧伤、局部慢性炎症、溃疡和慢性砒霜中毒等。
【临床特点】
眼睑基底细胞癌平均诊断年龄约60岁,男性略多。多发于下眼睑及内眦,大部分表现为结节状皮损,边缘隆起内卷,有黑褐色素沉着。恶性程度较低,病程较长,一般局限性生长,很少发生转移,如未及时处理,可向眼眶、巩膜、泪囊、鼻窦和脑内侵犯。
【病理特点】
肿瘤细胞小、胞质少、核大、卵圆形、嗜碱性、核分裂象少见,癌巢周围细胞排列成栅栏状,中间细胞排列紊乱或漩涡状,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围绕于癌巢周围,可有黏液变性,癌巢与间质之间可见收缩裂隙,间质和癌巢内可见多少不等的黑色素。典型的眼睑基底细胞癌无需做免疫组织化学或特殊染色。但向皮肤附属器分化或与其他肿瘤难于鉴别时,需免疫组织化学协助诊断。可选CK5/6、CD34、CK8/18、EMA和Ki-67常用抗体标记进行鉴别,并结合HE观察和判断。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MRI及增强扫描可较好地显示病变范围。
【影像学表现】
一般局限性生长,多发于下眼睑及内眦,大部分表现为结节状。部分病例可出现眶内或颅内侵犯。可有骨质破坏。MRI可较好地显示软组织受累范围,呈均匀、轻度强化,边界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可累及眼外肌、泪囊、筛窦、筛骨纸板,或者通过眶上裂累及硬脑膜、海绵窦甚至脑组织。也可出现病变沿神经播散。(图1-9-3)
【诊断要点】
1.多发于下眼睑及内眦,大部分表现为结节状皮损,边缘隆起内卷,有黑褐色素沉着。
2.恶性程度较低,病程较长。
3.可向眼眶、巩膜、泪囊、鼻窦和脑内侵犯。
【鉴别诊断】
1.皮脂腺癌
多见于老年女性,上睑好发,一般不穿破皮肤和黏膜,为无痛性黄白色结节,表面皮肤常无溃疡。多与睑板腺囊肿或睑结膜炎相关。
2.鳞状细胞癌
起源于眼睑皮肤或黏膜上皮层,病程较短,发展较快,多见于男性,好发于下睑及睑缘,多表现为菜花样隆起肿块或形成一个凹陷的溃疡,溃疡深浅不一,基底高低不平,边缘外翻呈火山口样,溃疡的边缘处很少含有色素,这是与基底细胞癌溃疡的不同之点。
四、眼睑鳞状细胞癌
【概述】
眼睑鳞状细胞癌是起自皮肤或黏膜上皮层的一种恶性肿瘤,占眼睑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2位。好发于老年男性,发展快,可转移,恶性程度较高。
【临床特点】
早期多为无痛性的疣状、结节状硬结,晚期可形成菜花样巨大的肿块或溃疡,边缘常饱满外翻,可有角化物形成,色泽常不发黑反而带白。肿瘤晚期侵犯眼球、眼眶并可侵至颅内、耳前、腮腺、颌下淋巴结及全身转移。皮肤和结膜交界处的睑缘是好发部位。
【病理特点】
起源于眼睑皮肤或黏膜上皮层,好发于下睑及睑缘,多表现为菜花样隆起肿块或形成一个凹陷的溃疡,溃疡深浅不一,基底高低不平,边缘外翻呈火山口样,溃疡的边缘处很少含有色素。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MRI增强后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可较好地显示病变范围。
【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早期可表现为眼睑结节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可有溃疡形成。CT可表现为结节状稍高密度影,中央浅凹陷,界清,MRI可呈等T 1等T 2信号,增强扫描可呈轻度强化。病变侵袭性较强,不但可向周围组织侵蚀,还可侵犯皮下组织、睑板、眼球、眼眶和颅内(图1-9-4)。
【诊断要点】
1.好发于下睑及睑缘。
2.早期可表现为眼睑结节样肿物,表面凹凸不平,可有溃疡形成。
3.病变侵袭性较强,可侵犯皮下组织、睑板、眼球、眼眶和颅内。
【鉴别诊断】
1.皮脂腺癌
多见于老年女性,上睑好发,一般不穿破皮肤和黏膜,为无痛性黄白色结节,表面皮肤常无溃疡。多与睑板腺囊肿或睑结膜炎相关。
图1-9-3 眼睑基底细胞癌
A~D.横断面T 1WI、T 2WI、冠状面T 2WI、横断面增强后脂肪抑制T 1WI。左眼睑团块样软组织肿块,主要位于左下眼睑,肿块向眶内、左侧筛窦、鼻腔及上颌窦内生长,左侧眼球受压变形,向上方移位,左眼内直肌眼球附着处、下直肌及下斜肌受侵犯(该层面未显示)。肿块边界不清晰,内部信号混杂,等长T 1等长T 2信号,T 2WI信号混杂,增强后不均匀明显强化
2.基底细胞癌
病变位置较浅,多位于下睑近内眦处,晚期形成蚕食性溃疡,男女比例相近,基本不发生转移。
五、眼睑皮脂腺癌
【概述】
皮脂腺癌,也称为睑板腺癌,是人体体表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眼睑及其邻近组织是皮脂腺癌的最好发部位。眼睑皮脂腺癌起源于眼睑皮脂腺(包括睑板腺、Zeis腺和毛囊周围的微小腺体),其中绝大多数起源于睑板腺。占眼睑恶性肿瘤第2位,仅次于基底细胞癌,占眼睑恶性肿瘤的28%。恶性度较高,易侵袭邻近组织结构,甚至转移危及患者生命。
【临床特点】
多见于6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最好发于上睑,其次为下睑。睑板腺癌的主要表现为上睑或睑缘部位淡黄色、境界清楚的眼睑孤立性肿块,质地较硬。有时也表现为弥散性病变,边界不清。睑板腺癌可为有蒂肿块或形成溃疡,但发生比例较低。睑板腺癌易被误诊为睑板腺囊肿、基底细胞癌或鳞状细胞癌。睑板腺癌经常存在pagetoid样浸润,病变位于皮肤或结膜上皮内,易误诊为睑缘炎和结膜炎。伴有pagetoid样浸润的睑板腺癌可呈跳跃性生长,即存在1个以上不连续的病灶。原发病灶不难诊断,但结膜炎样的浸润灶容易被忽略。病程进展到一定程度,睑板腺癌可向眼睑周围组织或眼眶侵袭,甚至形成转移,包括局部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
图1-9-4 眼睑鳞状细胞癌
A~D.横断面T 1WI、T 2WI、冠状面T 2WI、矢状面T 2WI。右侧眼睑见软组织肿块信号影,呈等T 1长T 2信号,形状欠规则,边界欠清晰,邻近骨质未见明显破坏征象,与后方眼球分界可,与右眼上直肌肌腱附着点关系密切
【病理特点】
大体形态:肿瘤组织多呈结节状及分叶状,切面呈黄白色,质地较硬,界限欠清,无包膜。组织形态: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巢状、小叶状分布,巢中心可见不同程度分化的皮质腺,间质内有炎症细胞浸润,小叶中心可见坏死,瘤细胞核大深染,异型性明显,癌细胞的上皮内浸润呈pagetoid样改变。组织病理学分为高分化型、中分化型及低分化型。免疫表型CK8/18、CK7均有阳性表达,具有特征性,以此鉴别于基底细胞癌。
临床诊断:中老年人;眼睑局限性肿块,位于睑缘、睑结膜面,淡黄色或黄白色,部分患者局限于皮下,质地较硬;病灶或不连续,或周围局限性结膜充血,类似结膜炎;反复发作的“睑板腺囊肿”;病灶表面乳头状隆起或溃疡形成;多无色素沉着。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MRI软组织分辨力高,是皮脂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
【影像学表现】
MRI主要表现为眼睑结节状、菜花状、环条状或不规则形软组织肿块影,呈长T 1长T 2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不均匀强化。病灶早期阶段较小,不易发现,MRI检查仅表现睑板局限性增厚,可见质硬小结节或米粒形肿块,信号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截然,此时常规CT检查多不能发现病变。随着病程进展,可见基底宽广的菜花状、环条状软组织肿块,密度或信号不均匀,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后方眼环阻挡,影像上表现为病灶后方“弧形征”,该弧形结构可被破坏中断,具有特征性表现。较大病灶继发坏死液化呈不规则低密度影,局部溃疡及气体形成,部分病灶见小点片状稍高密度影,提示病灶有出血征象。晚期可侵犯眶内及眶周组织,互相融合,分界不清,病灶通过淋巴管可早期向耳前及颌下淋巴结转移(图1-9-5)。
图1-9-5 眼睑皮脂腺癌
A、B.同一层面横断面T 1WI、T 2WI;C、D.增强后脂肪抑制横断面、矢状面T 1WI。左侧下眼睑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呈等T 1稍长T 2信号,邻近皮肤稍隆起,病灶向眶内生长,延伸至肌锥外,局部与眼环及下直肌起始处分界欠清,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均匀强化
【诊断要点】
1.最好发于上睑。
2.睑板局限性增厚,眼睑及隔前间隙内弥漫的不规则强化区或肿块。
3.可向眼睑周围组织或眼眶侵袭,甚至形成转移。
【鉴别诊断】
1.霰粒肿
离睑缘较远,位于睑缘少见,表面光滑,青年时期容易发生,老年人腺体萎缩,分泌减少,比较罕见,如反复发作时,必须考虑睑板腺癌发生可能。
2.鳞状细胞癌
多发生在下睑,起于皮肤表皮,位置较浅,早期似痣或乳头状瘤,男性远多于女性,比睑板腺癌的年龄小,远处转移概率小。
3.基底细胞癌
病变位置较浅,多位于下睑近内眦处,晚期形成蚕食性溃疡,男女比例相近,基本不发生转移。
六、泪囊炎
【概述】
泪囊炎是由于泪道系统受损合并感染所引起的泪囊炎症。可以是先天性或获得性的。发病年龄具有双峰分布特点。先天性泪囊炎多见于婴幼儿,获得性泪囊炎多见于40岁以上成年人。
【临床特点】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溢泪、内眦区及泪小点区红肿,常因合并结膜炎而出现黏液脓性分泌物。若不及时治疗,可进展为眶隔前蜂窝织炎,坏死性筋膜炎,甚至是眶内蜂窝织炎。
【病理特点】
泪道系统阻塞或狭窄可导致泪囊炎。鼻泪管不完全管道化、泪囊突出或面裂等先天发育变异是婴幼儿泪囊炎的主要原因。而成年人泪囊炎多是由于鼻炎/鼻窦炎、鼻窦黏膜囊肿、鼻中隔脓肿、腺样体肥大等炎症/感染因素,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等解剖变异因素,鼻窦癌、鼻泪管癌等肿瘤性因素,医源性,创伤性或异物等原因引起。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慢性泪囊炎可合并真菌感染。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多为临床诊断,CT及MRI可更好地显示病变范围。
【影像学表现】
泪道造影可表现为鼻泪管的部分梗阻及泪囊扩大。合并脓栓或泪石时可表现为扩大泪道系统内的充盈缺损。泪道造影也可显示泪囊炎所引起的泪囊瘘。CT和MRI可表现为内眦及隔前间隙软组织增厚,脓肿形成时增强扫描可呈环形强化(图1-9-6)。
图1-9-6 泪囊炎
A.CT横断面平扫;B.CT冠状面重建。左侧内眦泪囊区软组织增厚,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左侧下眼睑软组织稍肿胀
【诊断要点】
1.继发于泪道阻塞的炎症/感染。
2.可与泪石有关。
3.内眦及隔前间隙软组织增厚。
【鉴别诊断】
1.假性泪囊炎
邻近泪囊的前组筛窦炎,可有筛骨的骨质破坏。
2.泪囊肿瘤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鉴别有困难者可行活检获得组织学确诊。
七、泪囊肿瘤
【概述】
泪囊肿瘤罕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肿瘤。
【临床特点】
患者可有溢泪、血性溢泪、鼻塞、脓性或血性分泌物等临床表现。当肿瘤较大或侵袭性较高时,患者可出现内眦或泪囊区肿块、眼球突出、运动障碍或移位等表现。良性肿块触诊时境界清晰,活动度好。恶性肿瘤生长迅速,触诊时病灶边缘不规则,质硬,皮肤固定。
【病理特点】
原发性肿瘤可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肿瘤。上皮性肿瘤占71%,分为良性和恶性上皮性肿瘤。最常见的良性上皮性肿瘤是鳞状细胞和移行细胞乳头状瘤,占28%,与HPV-11/18感染有关。其他良性上皮性肿瘤包括嗜酸细胞瘤和混合瘤。最常见的恶性上皮性肿瘤为鳞状细胞癌,占19%。其余恶性上皮性肿瘤包括腺癌、嗜酸细胞腺癌、黏液表皮样癌、未分化癌、腺样囊性癌及外泌腺腺癌。非上皮性肿瘤包括淋巴瘤、黑色素瘤、粒细胞肉瘤、神经纤维瘤、化脓性肉芽肿、纤维组织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脂肪瘤、孤立性纤维瘤及血管纤维瘤。继发性肿瘤可由皮肤鳞状细胞和基底细胞癌累及泪囊形成,泪囊转移瘤罕见。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CT及MRI可更好地显示病变范围。
【影像学表现】
泪道造影时,乳头状瘤表现为泪囊内的不规则充盈缺损。其他良性肿瘤,如嗜酸细胞瘤和混合瘤则表现为边界锐利的充盈缺损。泪道造影延迟期,可因肿瘤部分阻塞泪道,而出现泪囊内造影剂潴留。CT检查一般不会出现骨质破坏。CT表现为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同时合并骨质破坏时,高度提示恶性肿瘤。MRI上肿瘤多表现为长T 1、等长T 2信号。乳头状瘤呈不规则形态,信号不均匀(图1-9-7);鳞状细胞癌可表现为特征性短T 2信号。泪囊黑色素瘤MRI可表现为特征性短T 1短T 2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
【诊断要点】
1.内眦或泪囊区肿块。
2.肿瘤生长迅速,体积较大,形态不规则。合并骨质破坏时,高度提示恶性肿瘤。
【鉴别诊断】
1.黏液囊肿
通常发生于邻近副鼻窦,因内容物水及蛋白含量不同而信号各异。可因蛋白含量增加而表现为T 1WI信号增高、T 2WI信号减低。
2.泪囊炎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可与泪石有关。
图1-9-7 泪囊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A~C.横断面T 1WI、T 2WI、冠状面 T 2WI;D、E.横断面DWI及ADC图。右侧泪囊区及鼻泪管区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呈长T 1长T 2信号,T 2WI信号不均匀,DWI呈等信号,ADC呈稍等高信号,未见明确扩散受限程度加重
(马 高 许晓泉 吴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