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影像医学?消化道卷(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腹膜腔解剖

一、概述
腹膜(peritoneum)为全身面积最大、分布最复杂的浆膜,由间皮细胞及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薄而光滑。覆盖腹、盆腔壁表面的部分称为壁腹膜(parietal peritoneum)或腹膜壁层;覆盖腹、盆腔器官表面的部分称为脏腹膜(visceral peritoneum)或腹膜脏层。脏腹膜与壁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腹膜腔(peritoneal cavity)。腹膜腔是脏、壁两层腹膜之间相互移行围成的潜在性间隙,腹膜腔内有少量浆液,在脏器活动时可减少摩擦。男性腹膜腔为一封闭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则借输卵管腹腔口经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腹膜除对脏器有支持固定的作用外,还具有分泌和吸收功能,正常情况下腹膜可分泌少量浆液,以润滑脏器表面,减少它们运动时的摩擦。由于腹膜具有广阔的表面积,所以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在病理情况下,腹膜渗出增加则可形成腹水。
腹膜具有较强的修复和愈合能力,因而在消化道手术中浆膜层的良好缝合可使接触面光滑、愈合速度加快,且减少粘连,如果手术操作粗暴,腹膜受损则术后并发粘连。腹膜还具有防御功能,一方面其本身具有一些防御或吞噬功能的细胞,另一方面,当腹腔脏器感染时,周围的腹膜形成物尤其是大网膜可迅速趋向感染病灶,包裹病灶或发生粘连,使病变局限不致迅速蔓延。
二、腹膜与所覆被脏器的关系
腹盆腔器官根据脏器被腹膜(图1-2-2-1~图1-2-2-4)覆盖的情况可以分为3类:
(一)腹膜内位器官
这些器官几乎全部为腹膜所包被,如胃、空肠、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二)腹膜间位器官
器官的大部分或三面均为腹膜所覆盖者,如肝、胆囊、升结肠和降结肠、子宫和膀胱等。
(三)腹膜外(后)位器官
器官仅有一面被腹膜覆盖,由于这些器官大多位于腹膜后腔,仅前被覆腹膜,故又称腹膜后位器官。如胰腺、十二指肠的降部和水平部、肾上腺、肾脏和输尿管等。
三、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腹膜由腹盆壁内面移行于脏器表面或由一个脏器表面移行至另一个脏器表面的过程中,形成了网膜、系膜和韧带,它们不仅对器官起着连接和固定的作用,也是血管、胆管、淋巴、神经等出入脏器的途径(图1-2-2-5)。
(一)网膜
1.大网膜
是由悬挂在胃大弯和近端十二指肠下方像围裙一样的双层腹膜组成的,下方覆盖着小肠,其上升和下降的部分相互融合形成一个四层含有血管脂肪的类似围裙的结构(胃结肠韧带),其内有一个潜在的腔隙与小网膜囊相通。大网膜具有相当大的移动性,它既可以固定腹腔脏器,又可以限制病变扩散,但它也是肿瘤在腹膜腔内种植转移和感染扩散的常见部位。
大网膜主要由脂肪组织组成,此外还有一些细小迂曲的网膜血管。在CT上它表现为位于前腹壁下,胃、横结肠及小肠前方不同宽度的索条状脂肪组织。位于大网膜与其邻近软组织间的腹水使网膜看起来像一个单一的脂肪层,CT上网膜内的软组织沉积物表现为无定形模糊束状、结节状或团块状。
2.小网膜
是一个由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组成的联合体,它把胃小弯、十二指肠近端与肝连接在一起,覆盖在小网膜囊的前方。肝胃韧带内包含胃左血管和胃左淋巴结。肝十二指肠韧带,即小网膜增厚的边缘,包含有门静脉、肝动脉、肝外胆管及肝淋巴群。
3.小网膜囊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随着胃肠道的发育、转位和肝脾的发育、移位,于上腹腔深部逐渐形成了一个由多种网膜、系膜和韧带构成的潜在腔隙,即网膜囊(又称小腹腔)。
解剖学常把网膜囊分为上隐窝、前庭、下隐窝及脾隐窝,依据是其组成腹膜形成的皱襞及与邻近脏器的相对位置,其中胃胰襞和肝胰襞将网膜囊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包括上隐窝、前庭,下部分包括下隐窝及左侧向上方突出的脾隐窝。
小网膜囊的上隐窝包绕着肝尾状叶,它通过网膜孔与腹膜腔相通,通常将该孔称为Winslow孔。随着胃的旋转和大网膜的伸长,小网膜囊也开始伸展,在大网膜两层之间形成下隐窝。后来,随着大网膜各层的融合,下隐窝几乎消失。肝胃韧带在CT上可以识别,表现为肝胃之间一三角形含脂肪的区域。小网膜囊在正常情况下是塌陷的,因此其只有部分边界,比如胃后壁和胰体在CT扫描时可以看到。
网膜孔位于门腔间隙内,为一垂直窄隙,前方为肝十二指肠韧带游离缘,后方为覆盖下腔静脉和右侧膈肌脚的后腹膜壁层,其长径约3cm,网膜孔在一般可容纳二至三个横指,上界为肝尾叶的尾状突,下界为十二指肠球部上缘。
图1-2-2-1 腹膜(正中切面,男,左侧观)
图1-2-2-2 腹膜(正中切面,女,左侧观)
图1-2-2-3 腹膜腔上部横断切面(平网膜孔)
图1-2-2-4 腹膜腔下部横切面
图1-2-2-5 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韧带、皱襞及隐窝等)
正常情况下,网膜囊呈一潜在的间隙,其内仅含少量浆液,CT、MRI与超声对其均不显影,仅可根据组成网膜囊系膜、韧带内的血管影来大致推测网膜囊位置。
(二)系膜
(1)小肠系膜:
是将空、回肠系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其附着于腹后壁的部分称肠系膜根,自第2腰椎左侧斜向右下方止于右骶髂关节的前方,长约15cm。其附着于空、回肠的部分称系膜肠缘,与空、回肠等长。由于系膜根短而肠缘长,故呈折扇形。空回肠固有系膜活动性较大,有利于营养物质消化与吸收。空、回肠几乎完全被腹膜包绕,仅在肠系膜缘处无腹膜覆盖,此处肠壁与两层腹膜围成的一个三角形区域,称系膜三角,当进行小肠切除吻合术时应妥善缝合,以免形成肠瘘。
(2)横结肠系膜:
是将横结肠系连于腹后壁的横位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起自结肠右曲,向左跨过右肾中部、十二指肠降部、胰等器官的前方,沿胰前缘达到左肾前方,直至结肠左曲。横结肠系膜内含有中结肠血管及其分支、淋巴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
(3)乙状结肠系膜:
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左下腹的双层腹膜结构,其根部附着于左髂窝和骨盆左后壁。该系膜较长,故乙状结肠活动度较大,因而易发生肠扭转。
(4)阑尾系膜:
将阑尾系连于肠系膜下方的三角形的双层腹膜结构,阑尾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走行于系膜的游离缘。
(三)韧带
1.胃的韧带
(1) 肝胃韧带与肝十二指肠韧带:肝胃韧带连接肝左叶下横沟和胃小弯,肝十二指肠韧带连接肝门与十二指肠,共同构成小网膜,为双层腹膜结构。肝十二指肠韧带中含胆总管,肝动脉和门静脉。
(2) 胃脾韧带:由胃大弯左侧部连于脾门,为双层腹膜结构,其上部内有胃短血管,下份有胃网膜左动、静脉。
(3) 胃结肠韧带:成人大网膜前两层和后两层通常愈着,遂使前两层上部直接由胃大弯连至横结肠,形成胃结肠韧带。
(4) 胃膈韧带:由胃底后面连至膈下,为双层腹膜结构,两层相距较远,使部分胃后壁缺少腹膜覆盖而形成胃裸区。全胃切除术时,先切断此韧带,方可游离胃贲门和食管。
(5) 胃胰韧带是由胃后壁至胰头、颈或颈与体的移行部的腹膜结构,施行胃切除术时,需将此韧带切开并进行钝性分离,才能游离出幽门与十二指肠上部的近侧份。
2.肝的韧带
除前面已叙述的肝胃韧带和肝十二指肠韧带以外,由腹膜形成的肝的韧带还有镰状韧带、冠状韧带和左、右三角韧带。
(1)镰状韧带:
呈镰刀状,一端起于脐以上的腹前壁正中线稍偏右侧和膈下面的壁腹膜,另一端连于肝的膈面,借之将肝从外形上分为左、右两叶。该韧带的游离下缘肥厚,内含由脐至肝门的脐静脉索(由胚胎时脐静脉闭锁构成),又名为肝圆韧带。
(2)冠状韧带:
位于肝的上面和后面与膈之间。由于上、下两层之间相距较远,故肝后面有一部分无腹膜覆盖,形成肝裸区。
(3)右三角韧带:
是冠状韧带的右端,为一短小的V形腹膜皱襞,连于肝右叶的外后面与肠之间。
(4)左三角韧带:
位于肝左叶的上面与膈之间,变异较多。
3.脾的韧带
(1)胃脾韧带:
如前所述。
(2)脾肾韧带:
是从脾门至左肾前面的双层腹膜结构,内含有胰尾及脾血管、淋巴结和神经丛等。脾切除术时,剪开此韧带的后层才能使脾游离。
(3)膈脾韧带:
由脾肾韧带向上延伸至膈,此韧带很短,有的不明显。
(4)脾结肠韧带:
位于脾前端和结肠左曲之间,此韧带较短,可固定结肠左曲并从下方承托脾。脾切除术切断此韧带时,注意勿损伤结肠。
4.十二指肠悬韧带
十二指肠悬韧带位于第2腰椎左侧的十二指肠悬肌和包于其下段外面的腹膜皱襞共同构成。腹膜皱襞跨于十二指肠空肠曲左缘和横结肠系膜根之间。韧带有悬吊固定十二指肠的作用,是空肠起点标志。十二指肠悬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又称屈氏韧带,是区分上消化道和中消化道的标志。
四、腹膜腔的分区
腹膜腔借横结肠与横结肠系膜分为结肠上区与结肠下区。
(一)结肠上区
结肠上区又称膈下间隙,为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的区域,由于肝的存在划分为肝上间隙与肝下间隙。
1.肝上间隙
指肝膈面的腹膜与膈下面的腹膜之间的间隙。肝上间隙借镰状韧带分隔为左肝上间隙与右肝上间隙,后者位于镰状韧带右侧、右冠状韧带上层前方,前者位于镰状韧带左侧,左冠状韧带再将其划分为前、后两部,即左冠状韧带前层前方的左肝上前间隙和左冠状韧带后层后方的左肝上后间隙。冠状韧带两层间的裸区与膈之间称膈下腹膜外间隙,此间隙主要位于右肝的后方。
2.肝下间隙
则指肝脏面的腹膜同横结肠表面的腹膜及横结肠系膜之间的间隙,亦借镰状韧带与肝圆韧带划分为左肝下间隙与右肝下间隙,前者再借小网膜分为左肝下前间隙与左肝下后间隙,左肝下前间隙介于肝左叶脏面腹膜与小网膜、胃前壁腹膜之间,左肝下后间隙即网膜囊,右肝下间隙亦称肝肾隐窝,介于肝右叶脏面腹膜与右肾、右肾上腺表面腹膜之间,上界为右冠状韧带之下层,通过网膜孔与左肝下后间隙交通,并可向下与结肠下区之右结肠旁沟相通,右肝下间隙在人体仰卧时是腹膜腔的最低部位,如腹膜腔内有积脓、积液应避免这种体位,以免脓液积聚于此隐窝。上述七个间隙中,任何一个发生脓肿时,均称膈下脓肿,其中以肝上、下间隙脓肿较为多见。膈下腹膜外间隙常为肝穿刺行肝内胆管造影术进针的部位。
(二)结肠下区
结肠下区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与盆底上面之间的区域,包括左、右结肠旁沟与左、右肠系膜窦四个间隙。左结肠旁沟位于降结肠左侧壁脏腹膜与左侧腹壁的壁腹膜之间,其上方因有左膈结肠韧带而不与膈下间隙交通,向下则经左髂窝、小骨盆上口与腹膜腔盆部相交通。右结肠旁沟位于升结肠右侧壁脏腹膜与右侧腹壁的壁腹膜之间,因右膈结肠韧带发育差或缺失(不发育)而向上同肝肾隐窝交通,其下份亦经右髂窝和小骨盆上口同腹膜腔之盆部交通。左肠系膜窦为肠系膜根左层之腹膜同降结肠右侧壁腹膜之间的斜方形间隙,此窦上界为横结肠表面腹膜与横结肠系膜之左侧半,下界为乙状结肠及其系膜,后界为腹后壁之壁腹膜,向下与腹膜腔盆部相通,如有积液可沿乙状结肠向下流入盆腔。右肠系膜窦则位于肠系膜根右侧与升结肠左侧壁腹膜之间的三角形间隙,上界为横结肠及其系膜右侧半之腹膜,后界亦为腹后壁壁腹膜,此窦下方有回肠末端相隔,故间隙内的炎性渗出物常积存于局部,向下不能直接通向盆腔。
图1-2-2-6 腹膜和腹膜外位器官的关系及腹膜隐窝
箭头示引流方向,横线区示腹膜切断处
五、腹膜陷凹及隐窝
(一)腹膜陷凹
腹膜凹陷是腹膜在盆腔器官之间形成的凹陷。
男性腹膜在直肠与膀胱之间形成的深窝,称为直肠膀胱陷凹,距离肛门约7cm。
女性腹膜在直肠与子宫之间形成的深窝,称为直肠子宫陷凹,亦称道格拉斯(Douglas)腔,与阴道穹窿后部相邻,距肛门约5.5cm,在膀胱与子宫之间形成浅窝,称为膀胱子宫陷凹。
(二)腹膜隐窝
在胃后方,十二指肠、盲肠和乙状结肠周围有较多的皱襞和隐窝,隐窝的大小、深浅和形态,个体间差异甚大,隐窝很深时,小肠可突入其中形成内疝,常见的皱襞和隐窝有:十二指肠上襞,位于十二指肠升部左侧,相当第2腰椎平面,呈半月形,下缘游离,皱襞深面为口朝下方的十二指肠上隐窝,其左侧有肠系膜下静脉逐行于壁腹膜深面,此隐窝下方为三角形的十二指肠下襞,其上缘游离,此皱襞深面为口朝上的十二指肠下隐窝,盲肠后隐窝于位于盲肠后方,盲肠后位的阑尾常在其内。肝肾隐窝位于肝右叶与右肾之间,其左界为网膜孔和十二指肠降部,右界为右结肠旁沟,在仰卧位时,是腹膜腔最低部位,腹膜腔内的液体易积存于此(图1-2-2-6)。
(张惠茅 王景宇 邱 香 陈 新 冬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