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泌尿系统概论
第一章 泌尿系统检查方法
第一节 泌尿系统X线检查
一、泌尿系统平片
泌尿系统平片(kidney ureter bladder,KUB)又称腹部平片,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区域,是泌尿系统X线检查中的基本方法,也是静脉尿路造影术前必不可少的常规摄片。摄片前应使肠道清洁避免气体及粪块的干扰。
(1)适应证:
泌尿系统结石、钙化等。
(2)禁忌证:
妊娠早期。
二、尿路造影
用于观察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内壁及内腔,分为排泄性和逆行性尿路造影。
(一)排泄性尿路造影
排泄性尿路造影(excretory urography)又称静脉肾盂造影(intravenous pyelography,IVP),含碘水溶性造影剂由静脉注入,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浓缩后,排入肾盏和肾盂内,不但能显示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的内壁及内腔形态,了解尿路的解剖结构、通畅程度,也能大致了解双肾的排泄功能。缺点是显影情况与肾功能相关,且造影剂存在肾毒性,故对肾功能受损者应慎用或禁用。
(1)适应证:
①肾、输尿管疾患,如结核、肿瘤、畸形、积水、结石等疾病,且需了解肾功能的患者;②原因不明的血尿和脓尿;③尿道狭窄不能插入导管或不能做膀胱镜检查者。
(2)禁忌证:
①碘剂过敏者;②妊娠期及产褥期;③碘造影剂高危者慎用(见碘造影剂章节)。
成人在注射造影剂后,压迫输尿管,以减慢造影剂排入膀胱的速度,在第7、第15、第30分钟各拍片1张。肾盂显影满意后解除压迫,拍摄一张全泌尿系统X线片。斜位摄片有利于观察输尿管走行、腹膜后占位所致的移位,以及膀胱的充盈缺损灶。对于肾积水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尿路造影不满意,可以延长时间进行摄片。目前,临床应用的IVP多被CT/MRI增强及CTU/MRU取代。
(二)逆行肾盂造影
逆行肾盂造影(retrograde pyelography,RP)经膀胱镜下将导管逆行插入输尿管并注入含碘造影剂,使肾盏、肾盂、输尿管显影的检查方法。优点是造影剂充盈好,利于对细微结构的观察,可以了解肾功能不良患者的尿路情况。缺点是属于有创性检查,可引起痉挛、肾绞痛、泌尿系统上行感染,对操作人员要求高,并需要膀胱镜等设备。
(1)适应证:
①无法进行IVP者;②IVP观察欠满意者。
(2)禁忌证:
①急性下尿路感染;②膀胱内大出血;③心脏功能严重不全的患者;④存在前列腺增生等尿道狭窄的因素时插管困难,为相对禁忌证。
(三)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
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phy)先排尽膀胱内尿液,将导管插入膀胱,注射100~200ml造影剂,令患者排尿,于排尿过程中摄仰卧位片,包括双肾、输尿管及膀胱。另一种方法是先作IVP,然后放松压迫带,令患者憋尿,待膀胱充满后,于排尿过程中摄片。
(1)适应证:
①儿童膀胱输尿管反流性肾病;②膀胱疾患,如肿瘤、炎症、结石、外伤、发育畸形和憩室等;③观察盆腔肿瘤、前列腺病变与膀胱的关系;④脐尿管未闭和输尿管口囊肿。
(2)禁忌证:
①膀胱及尿道急性炎症;②严重外伤或大出血休克。
三、肾血管造影
肾血管造影(renal angiography)属于有创性检查,主要用于检查肾血管病变;还可进行肾血管病变及肾肿瘤的介入治疗。肾血管造影分为两种:肾动脉造影和肾静脉造影。
(一)肾动脉造影
肾动脉造影(renal arteriography)方法有两种:腹主动脉-肾动脉造影及选择性肾动脉造影(selective renal arteriography)。两种检查都采用经皮经动脉穿刺插管,即Seldinger技术,用动脉穿刺和导丝、导管的换置法进行动脉造影。导管进入股动脉后,逆行向上进入腹主动脉,将导管尖端抵达T 1、2水平,即腹主动脉分出左右两侧肾动脉以上平面,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30~40ml,2秒内注射完毕,注入1/3时即可用X线快速换片照相或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摄片,可显示腹主动脉、肾动脉开口及其主要分支。
肾动脉造影的适应证:①肾血管性高血压;②肾血管性病变;③进一步确定肾肿瘤性质或已确定恶性肿瘤诊断需术前栓塞治疗者;④肾创伤的确诊;⑤肾移植术前后的检查,术前了解供肾者肾动脉情况,肾移植术后处理并发症时;⑥原因不明血尿,尿路造影阴性者。
(二)肾静脉造影
肾静脉造影(renal venography)对诊断肾静脉疾患,如肾静脉内瘤栓形成及肾内外肿块压迫肾静脉等,尤其对诊断肾病综合征的重要并发症—肾静脉血栓有较高的特异性。采用右股静脉Seldinger技术,左右肾静脉同时分别插管,注射造影剂后可用普通照相或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