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正常乳腺解剖和组织学表现
一、乳腺外部形态
乳腺(breast)是人类最大的皮肤腺体,位于胸骨两侧的胸大肌表面、胸前壁浅筋膜内、前锯肌、腹外斜肌筋膜及腹直肌前鞘上端的浅层。
(一)具体位置
对不同年龄的妇女,乳腺位置存在一定差异。
1.成人乳腺
上界在2~3前肋,下达6~7前肋,内侧缘在胸骨旁,外侧缘直至腋窝前线,并可向上突入到腋窝内,称之为乳腺的腋尾部(Spence腋尾)。
2.青年女性乳腺
乳头位于第4或第5肋间水平,锁骨中线外1~2cm处。
3.中年女性乳腺
乳头位于第6肋间水平,锁骨中线外1~2cm处。
(二)乳腺形态
成年未孕女性的乳腺多呈圆锥形或半球形;已生育及哺乳后妇女的乳腺多趋于下垂而稍见扁平;绝经期后的老年妇女乳腺趋向萎缩,体积缩小,且松软。妊娠和哺乳期乳腺增生,乳房明显增大,停止哺乳以后,乳腺萎缩,乳房变小。乳腺是好存积脂肪的器官,因此,妇女的胖瘦对乳腺体积影响颇大。
(三)乳腺分区
临床上,以乳头为中心人为地勾画垂直线和水平线,再绕乳晕外作环形线,将乳腺分为5个区,即:外上象限、内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下象限和乳晕中央区(图4-2-1)。乳腺的外上象限组织往往较其他区域丰厚,因此,此区域的乳腺癌发生率较其他区域要高。
(四)乳头
乳头(nipple)位于乳晕的中央,一般呈筒状或圆锥状。年轻未生育的妇女,乳头大致位于第4~5前肋间处,表面颜色一般呈粉红色或棕色。乳头顶端有15~25个小孔,为输乳孔,下与输乳管相连。乳头由致密结缔组织和平滑肌构成,平滑肌呈环形或放射状排列,起括约肌作用,当机械刺激或神经信号来临时,平滑肌挤压输乳管,可以使乳汁从乳头流出。
图4-2-1 乳腺分区示意图
A.内上象限;B.内下象限;C.外上象限;D.外下象限;E.乳腺中央区;F.乳腺尾叶
(五)乳晕
乳晕(areola of breast)为乳头周围皮肤色素沉着较深的环形区,其直径为3~6cm,乳晕的颜色随着年龄增长有变化,青春期呈玫瑰红色,妊娠期、哺乳期颜色加深,呈深褐色。一般乳晕较小而乳头较大者,多见于乳腺发育较差的妇女;反之,乳晕较大而乳头较小者,乳腺发育多较良好。乳晕处有散在针尖大小的小丘(5~12个),称为乳晕腺或Morgagni小结,属于皮脂腺。妊娠及哺乳期女性的乳晕腺特别发达,它们可分泌脂性物质润滑、保护乳头。
(六)皮肤和皮下脂肪
乳腺皮肤(skin)的厚度一般为0.5~2mm,有时透过皮肤可以见到皮下浅静脉。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fat)厚度随着年龄及胖瘦不同而各异,年轻致密型乳腺皮下脂肪层较薄,肥胖女性的乳腺则皮下脂肪层较厚。
二、乳腺的内部结构
在内部组织结构上,乳腺主要由输乳管、乳叶、乳小叶、腺泡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间质(脂肪组织、纤维组织、血管及淋巴管等)几部分所构成(图4-2-2)。成人乳腺内共有15~20支乳管系统,它们起自乳头皮肤开口部,向乳房内部呈放射状延伸。
在输乳管开口部有2~3个皮脂腺,然后为较窄的管腔,长约0.5cm,再往下为梭形膨大部分,称为壶腹部。壶腹部以下为大输乳管,它以树枝状分出许多分支,成为中、小输乳管,最后为末端乳管,遂与腺泡相通。多数腺泡(可有10~100个)汇集成为乳腺小叶,乳腺小叶是乳腺解剖的一个结构单元,它由若干腺泡和与之相连的末梢导管汇集而成(图4-2-3)。乳腺小叶数目、大小因发育、妊娠、哺乳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不同。年轻女性的乳腺小叶数量较多,体积较大;而绝经后女性的乳腺小叶数量减少,体积明显减少。
自输乳管开口部至壶腹部,均覆有数层鳞状上皮,自壶腹以下,大输乳管中有小部分为移行上皮,其后各级输乳管皆为单层柱状上皮,至腺泡时可呈立方状。在各输乳管和腺泡之间则充填有各种结缔组织。
乳腺腺体周围的脂肪组织称为脂肪囊或乳腺脂肪体,其体积大小决定了乳腺外形的大小,脂肪囊厚度可因年龄、生育和肥胖等原因而发生变化。
乳腺的筋膜:乳腺组织位于皮下浅筋膜浅层(superficial layer of fascia)与皮下筋膜深层(deep layer of superficial fascia)之间。浅筋膜浅层纤维与皮肤之间有网状束带相连,称之为乳腺悬吊韧带(mammary gland suspensory ligaments)。由于此韧带于1845年由Astley Cooper首先详细描述,故又名为Cooper韧带。在浅筋膜深层与胸大肌筋膜之间,组织疏松呈空隙状,称为乳腺后间隙。
图4-2-2 正常乳腺解剖示意图
图4-2-3 终末导管小叶单位(TDLU)解剖示意图
三、乳腺的血液供应
(一)乳腺的动脉血供
主要来自三部分:内乳动脉(internal mammary artery)分支、腋动脉(axillary artery)分支和肋间动脉(intercostal arteries)分支。
1.内乳动脉分支
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分出1~4穿支(perforating branches),主要供应乳腺的内侧。此穿支经胸骨旁相应的肋间隙穿出,穿过胸大肌而达乳腺内侧缘,其中,以第1~2肋间穿支比较粗大。
2.腋动脉分支
其分支从内到外依次为:胸最上动脉支、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和胸外侧动脉支(亦称外乳动脉,external mammary artery),主要供应乳腺外侧部的血供。
3.肋间动脉分支
肋间动脉起源于胸主动脉,第3~5肋间动脉从各相应的肋间穿出,与内乳动脉和胸外侧动脉分支相吻合,主要供应乳腺后部的血供。
(二)乳腺的静脉引流
可分浅层与深层两种。浅层者位于皮下与浅筋膜的浅层之间,前者向胸骨旁走行,注入内乳静脉;后者则向锁骨上窝引流,注入下颈部的浅静脉,而后注入颈前静脉。具体路径如下:
1.浅静脉的走行有横向与纵向
横向静脉向胸骨旁引流,穿过胸肌进入内乳静脉;纵向静脉向上行走,注入颈根部的浅静脉,再注入颈前静脉。乳头周围有静脉吻合环(Haller环),形成包围乳腺的静脉支,最后进入腋静脉和乳腺静脉。
2.深层静脉则有三组
(1)内乳静脉穿行支,多与动脉伴行,是乳腺内最大的静脉,尤其是在上方三个肋间者。此组静脉随后注入同侧的无名静脉。癌栓亦可经此路径到达肺脏,故为乳腺癌肺转移的第一个途径。
(2)引流至腋静脉组,此组静脉的粗细及分布可有变异,自腋静脉再经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而到达肺,为乳腺癌转移至肺的另一途径。
(3)乳腺静脉直接引流入肋间静脉,此组静脉也很重要,因为它与脊椎静脉相通,最后进入奇静脉,癌栓可经此途径造成脊椎、颅骨、盆骨、脊髓等处的转移。另外,此组静脉血流亦可注入奇静脉,再经上腔静脉而到达肺部,故为乳腺癌肺转移的又一途径。
四、乳腺的淋巴引流
(一)乳腺内部淋巴回流
乳腺内部的淋巴管极其丰富,起始于腺泡周围的毛细淋巴间隙,引流方向与乳管系统排列相同,由腺泡开始沿各级乳管引流达乳晕下,组成乳晕下淋巴丛。其后即向乳腺周围引流,主要引流到腋窝部淋巴结;乳腺内侧淋巴部则主要引流到内乳淋巴组,少数可引流到锁骨上淋巴组。
乳腺的淋巴引流亦可分成深浅两组:
1.浅组淋巴网
收集皮下淋巴液,汇集至乳晕下淋巴丛,再引流至腋下淋巴结,亦可向对侧乳腺和/或对侧腋下淋巴结引流。乳腺癌累及浅层淋巴管时,汇流受阻,可以发生淋巴水肿,使皮肤出现“橘皮样”外观。
2.深组淋巴网
主要引流至腋窝外侧组淋巴结,再到锁骨上淋巴结。乳腺内侧的癌常引流至内乳区淋巴结,然后到纵隔淋巴结;乳腺下方区域的癌多数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少部分可通过腹直肌及其前鞘到达膈肌和腹腔。
(二)乳腺外部淋巴回流
1.腋窝淋巴结
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据统计,约75%的乳腺淋巴液引流至腋窝淋巴结。一般可分为6群或组,即:①乳腺外侧群,位于胸大肌外侧缘深面;②中央群,位于腋窝中央的脂肪组织中;③胸肌间群,位于胸大、小肌之间;④腋静脉群,分布于腋静脉外侧周围;⑤锁骨下群,为腋窝淋巴结最内侧的一群;⑥肩胛下群,位于肩胛下脉管周围。但从实用角度,一般分为三组,即:①胸小肌外侧淋巴结,亦称外侧组;②胸小肌后面淋巴结,简称后组;③胸小肌内侧淋巴结,亦称内侧组或内乳淋巴结,分布于相应的肋间隙之中(图4-2-4)。
图4-2-4 乳房的淋巴管与淋巴结
2.内乳淋巴结
位于胸骨两侧的肋软骨间隙后方,与内乳动脉伴行,一般由4~9个淋巴结组成。如果乳腺癌出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一般提示乳腺癌预后不良。乳腺中央部及内侧部的淋巴管流向内侧,穿过胸大肌,汇流于内乳淋巴结(图4-2-4)。除此之外,内乳淋巴结还接受上腹壁深层组织、肝脏上部及前胸壁深部的淋巴结引流,注入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交界处,右侧内乳淋巴结的淋巴液可以引流至胸导管。
3.锁骨上淋巴结
位于胸锁乳突肌下端外侧缘下及锁骨后缘,属于颈深淋巴结的最下群,位置较深,不易触及。
4.膈下淋巴结
乳腺内侧及下部淋巴管及内乳淋巴结链通过深筋膜淋巴管、腹直肌筋膜淋巴管与膈下淋巴结沟通,乳腺癌往往通过此途径转移至肝脏和腹腔。
5.肋间后淋巴结
位于脊柱旁、肋骨颈附近,当乳腺癌侵犯胸壁时,乳腺或胸壁的淋巴液可沿伴随肋间血管穿支的淋巴管汇入肋间后淋巴结,然后,通过淋巴导管或胸导管及锁骨上淋巴结引流至血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