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检查管理规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肺功能检查的临床意义

肺功能检查是临床上胸、肺疾病及呼吸生理的重要检查内容,近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等疾病的诊治指南中,均将肺功能作为这些疾病诊断和严重度分级的重要指标,甚至是金标准。
肺功能检查作为客观的检查指标,通过不同的检查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分析相应的呼吸生理和病理生理改变,更是呼吸疾病诊治的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早期检出肺、气道病变,评估疾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的疗效,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诊断病变部位,评估肺功能对手术的耐受力或劳动强度耐受力及对危重受检者的监护等方面,肺功能检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对肺、气道疾病的早期诊断
人体的呼吸功能有巨大的代偿能力,在疾病的早期由于机体的代偿作用,往往没有临床显著的不适。同时,大多数疾病的发展是缓慢进行的,人体能够逐渐对此适应,也因此不易引起受检者的重视。
如很多吸烟受检者可能有数年甚至数十年慢性咳嗽、咳痰的症状,虽然他们会认识到这是吸烟引起的症状,但由于还没有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因而常常得不到重视。引起呼吸道受检者对疾病最大关注的临床症状主要是气促,或称呼吸困难。但是呼吸困难大多数是在呼吸功能损害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的。
如图1-1所示,肺功能损害早期,以气促指数为参数的呼吸困难评分并没有明显增加,但肺功能损害的速率在早中期下降常较晚期更为明显,而随着肺功能损害程度的日益加重,当损害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受检者才会感觉到呼吸困难。而这时肺功能的损害已经是旷日持久了,大部分受检者的肺功能可能已经减损了30%~50%或更多。更为重要的是,一旦受检者出现呼吸困难后,肺功能只要轻微地继续下降,就会导致非常明显的气促加重,气促指数呈指数型上升。肺功能损害越重,则其呼吸困难越重、生活质量也越差,其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应在疾病的早期,即在肺功能损害的早期,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之前及时地发现和治疗,预防疾病的不可逆进展。
图1-1 肺功能损害与呼吸困难的关系图
横轴代表疾病进展,左侧纵轴代表肺功能变化,右侧纵轴代表症状的变化。从左上至右下的曲线,代表随疾病进展的肺功能变化,从左下至右上的曲线,代表随疾病进展的症状变化
正因如此,国家《“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中,明确指出需“将肺功能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并作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等呼吸慢病防控的重要体系进行建设。
又如支气管哮喘(包括咳嗽变异性哮喘),在疾病的早期,其喘息症状常常不甚明显,有些病者可能只是反复地出现咳嗽,或有咳痰、胸闷。临床上这些受检者也常常被误诊为支气管炎。但如及时地对这些受检者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了解其气道对刺激的反应性,如气道反应性明显增高,这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可能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16年版)》中也特别指出对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哮喘受检者,可通过支气管激发试验进行鉴别。
间质性肺疾病的早期通气障碍尚不显著时,因肺泡及间质性炎症反应可早期出现肺弥散功能障碍,对早期发现肺间质性疾病并给予早期干预意义重大。
俗话说,“病从浅中医”,我们应该积极地倡导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而肺功能检查就是早期诊断的最重要的检查方法之一。
(二)诊断病变部位
临床上对有咳嗽、气短、呼吸困难的受检者,常常轻易地做出气管炎、哮喘等疾病的诊断,但实际病情却并不一定如此。确切的呼吸道病变部位可通过胸部X线片、CT、纤维支气管镜、鼻咽镜检查等做出诊断,但胸部X线片敏感性差、CT检查费用较高,受检者一般不易接受,而纤维支气管镜、鼻咽镜等检查是侵入性检查,有一定的创伤性,也不易为受检者所接受。肺功能检查作为筛查项目可弥补这些缺点。
通过流量-容积曲线检查,能够简便快速地对是否合并有气流受限以及气流受限发生的病变部位加以诊断(图1-2)。当流量-容积曲线的吸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时,往往提示是胸外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上的气道到声门之间;而流量-容积曲线的呼气相出现平台样改变,则提示是胸内型的上气道阻塞,病变位于胸廓入口以下的气道至气管隆嵴之间;流量-容积曲线显示吸气相和呼气相的后期均出现流量受限,呈双蝶形改变,则提示病变位于单侧主支气管,并导致该主支气管的不完全阻塞(阻塞程度已经超过该主支气管横截面的1/2)。流量-容积曲线呈呼气相高位小平台样改变,但通气功能正常,则提示病变部位可能在上呼吸道(主要是指鼻咽部)。
图1-2 各种类型上气道阻塞的流量-容积曲线
A.可变胸外型上气道阻塞;B.可变胸内型上气道阻塞;C.固定型上气道阻塞;D.单侧主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
当然,在肺功能检查提示有气道阻塞后,需要进一步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鉴别呼吸困难的原因
呼吸困难是一种症状,常常是胸、肺疾病受检者的一个主诉。但是引起呼吸困难的疾病却有很多。呼吸系统疾病当然是引起呼吸困难的主要疾病,但除此之外,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药物中毒以及精神情感性异常都会导致呼吸困难的出现,特别是后者近年的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其鉴别必须排除患有呼吸功能障碍的疾病。因此,肺功能检查是鉴定呼吸困难是否由呼吸系统疾病所导致的重要检查方法。心肺运动试验则对鉴别那些可能同时合并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受检者呼吸困难的主因是由哪个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有所帮助。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反应异常,而呼吸反应异常则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表现。
二、病情评估
(一)严重程度评估
肺功能检查除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功能状况进行定性分析(如阻塞性通气障碍、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障碍等)外,尚可对疾病损害的程度进行判断。美国胸科协会(ATS)与欧洲呼吸学会(ERS)的共同指南,以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专业组的肺功能指南中,均将肺通气功能的损害依FEV 1分级。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对哮喘的严重程度分级,结合临床症状及肺功能的障碍程度综合判断,肺功能是重要的依据之一。同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全球防治创议(GOLD)也主要依据肺通气功能对慢阻肺进行气流受限分级。
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定量分析有助于气道高反应性程度的判断、支气管舒张试验有助于气道可逆性改变及程度的判断。肺弥散功能的检查则对间质性肺疾病的严重程度判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性肺病的严重程度主要依据肺功能的受损情况。
(二)评估胸腹部手术的耐受力及并发症风险
临床上,我们常常遇到一些难题困扰,如原有明显呼吸困难的慢阻肺受检者不幸又患上了肺部肿瘤,通过外科手术把肿瘤切除是治疗的首要方法,但在原来呼吸困难较为明显的情况下,他能耐受肺叶切除手术吗?能够回答这样问题的,只有通过肺功能检查,了解其肺功能的基础情况和代偿能力后,才能较为准确地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力和可能出现的术后并发症。因此,肺功能检查目前已作为胸肺外科手术术前的必要检查项目,也是其他一些大型手术(如肾移植)等准入项目的必要检查。
术前肺功能检查对决定手术方式、手术切除范围、麻醉措施,提高术后生存质量及减少术后胸肺并发症和死亡率均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判断手术可行性和决定手术范围的主要依据。选取灵敏度及特异度都高的肺功能检查指标进行综合评估,将有利于国内外医学界胸、腹部外科手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是临床呼吸内外科今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评估劳动强度及耐受力
对重体力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等进行评估,可通过静态的肺功能检查和动态的心肺运动试验综合判断。这特别对运动员的发展潜能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目前已作为科学选拔运动员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
另外,近年来工业粉尘暴露者有所增加,硅沉着病(矽肺)等职业病的发病率在上升,而工人们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要求做工伤和劳动能力鉴定的案例也在增加。伤残等级的判断其中重要的标准之一就是肺功能的损害程度,甚至可以说肺功能检查对职业病的诊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指导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通过症状的减少、气促的改善、咳嗽的减轻、喘息的缓解等,可以作出评估。但这些指标有些是主观感觉,有些是定性指标,难以量化。因此,寻找一些更加客观、公正而准确的方法来评估治疗的效果,进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尤为重要。肺功能检查就是一项客观、准确的评估方法。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临床试验规范》等指导文件将肺功能检查作为疗效评估的首要指标。间质性肺疾病如果在治疗后弥散功能有迅速和显著的改善,常常提示治疗效果良好,需持续给予积极的治疗。
四、监测
(一)监测病情的变化和预后
肺功能的损害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明确的相关性,并且追踪肺功能也能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通气功能的监测对追踪疾病的发展或转归有很大的帮助。如哮喘患者经治疗后肺功能显著且持续地改善,说明治疗效果良好,如气道高反应性也有显著改善,说明气道炎症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对哮喘受检者进行呼气峰值流量监测也可能有助于预防哮喘的急性发作,当发现呼气峰值流量下降明显时提示可能会出现急性加重。因此,如给予及时和积极的平喘抗炎治疗可能会预防或避免哮喘急性发作的发生甚至避免患者猝死。
有关室内外空气污染及雾霾暴露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现在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通过肺功能监测有助于人们加深对这些危害因素影响疾病发生的了解。
(二)对危重症患者的监护
危重受检者的监护包括许多方面,如心血管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护、肝功能监护、肾功能监护等,呼吸监护也是不可或缺的监护内容,甚至是呼吸系统疾病监护的主要内容。
呼吸监护包括呼吸频率、呼吸方式、呼吸节律、呼吸气量、呼吸阻力、胸肺顺应性、呼吸功、呼吸肌电、呼吸机送气压力、血气分析及气体交换能力等诸多内容。通过对这些肺功能参数的监测,可及时准确地反映受检者的呼吸功能状况,进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设定和调整,以及人工通气的建立或撤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