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增瑞临证经验集粹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勤读书,善思考,矢志不渝术岐黄

于增瑞1940年出生于北京市平谷镇东鹿角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时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从小就饱尝了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苦楚,他便立志长大后要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1961年,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中医学院六年制中医专业。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背诵中医四大经典,课余时间经常前往图书馆博览群书,为日后临床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他在课堂上认真聆听,敢于提问。当时,学校授课老师大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老中医,如刘渡舟教授讲《伤寒论》,董建华教授讲《温病学》,王绵之教授讲《方剂学》,颜正华教授讲《中药学》,印会河教授讲《中医内科学》等。他们学识渊博,临床经验丰富,讲课不遗余力,使学生们受益匪浅。特别是中医妇科专家刘奉五长年悬壶实践,颇多创见,如主张妇人病应责诸肝、肾、脾三经及冲任二脉,创立了瓜石汤、四二五合方、清热安胎饮等验方,临床治疗屡有卓效,对老师今后的治学及学术思想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毕业后,老师作为北京中医学院的高材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踏上了奔赴青海的列车。到青海后,他被分配到门源回族自治县东川卫生院工作。那里经济条件落后,缺医少药,再加上少数民族游牧的特点(卫生条件、保健意识较差),不孕症成为当地妇女常见病之一,这一现象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尝试治治不孕不育的念头犹如一粒种子,在其心中埋下,开始生根发芽。为使那些没有孩子的家庭从痛苦、遗憾中解脱出来,老师潜心刻苦学习,孜孜以求,不断进取。没有人带教,他就自行读书钻研;没有钱买书,他就向当地同行和同学借来抄阅。几年时间下来,老师手抄了整本的《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以及大量中医文献资料,在清油灯下度过了无数个夜晚。他边学、边干、边总结,灵活运用刘奉五经验进行治疗,很快就使一些家庭喜得贵子,受到患者的好评,被当地群众称为“送子观音”。

在青海工作的这些年,他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资料,这为他后来从事不育不孕的临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期间,有件事让他记忆深刻。一次下乡时,老师在田间碰见一位农民用麦秸把泥土烧焦成块,很是不解,便上前询问究竟。老农答曰:“小伙子,你不懂,这边的泥土太冷了,如果不烧一烧,来年就长不了麦子。”后来,他在读《傅青主女科》看到一句话:“夫寒冰之地,不生草木,重阴之渊,不生鱼龙,今胞宫既寒,何能受孕?”此刻恍然大悟,人同自然一样,土地冷了长不了庄稼,妇女宫寒不温同样无法怀孕。老师结合临床经验认为,女性不孕症尽管病因众多,其根本是肾虚宫寒而不能摄精受孕。正如《圣济总录》曰:“妇人所以无子,由于冲任不足,肾气虚寒故也。”故治疗肾虚宫寒型女性不孕症,应从肾入手,暖宫散寒,以调补冲任督脉为治,为此创立“暖宫助孕汤”治疗此型患者,使许多不孕症女性抱上了娃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

1975年,老师回到北京,被安排在北京市平谷县医院工作。当时,正是“文革”末期。当时平谷的中医行业很不景气,许多老中医遭到迫害,而年青人才又补充不上来,中医事业面临着人才短缺、后继乏人的困境。看到这种青黄不接的状况,老师十分着急,于是主动请缨,向卫生局领导提出加强中医人才培养的建议。上级领导十分重视,很快就做出决定,由其负责,先后多次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中医培训,极大提高了年青中医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老师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精益求精。在勤求古训同时,他还撷采众长,虚心向前贤和名家学习,向民间医家学习,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了大量民间配方,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医疗方法。如20世纪70年代末,得知本县北辛庄村尉宝元手藏治疗外伤特效秘方,他几次登门拜访求药,并验证探讨其疗效;1978年,又为已故名老中医阎子光总结临床经验近二万字。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常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加以提高升华。比如皮炎汤是广安门医院皮科名家朱仁康的经验方,具有清营凉血、泄热化毒之功效,老师不囿于原方治疗接触性及日光性皮炎,临床但见湿疹、风疹、银屑病、痤疮属热入营血、外走肌腠者,均使用本方化裁治疗而取效。这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1983年之前,老师主要从事“女性不孕症”的研究和治疗。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青年妇女结婚后多年不生育,男方便认为问题出在女方身上。然而,老师在治疗中经常发现,有些女同志根本就没有妇科病和生理缺陷,或即使有妇科病,治愈后仍难怀孕,可见问题出在男方身上。在当时,男性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关于男性不育症的治疗,在我国中医古籍中虽多有著述,但较散乱,缺乏系统性论述和科学诊断。于是从这年开始,老师把主要精力逐渐转移到“男性不育症”的学科领域上。他一方面精读《傅青主男科》《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万氏家传广嗣纪要》等中医古籍,寻求历代先贤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经验;另一方面,根据中医四诊并结合各项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辨证治疗。1986年,平谷县中医医院正式成立,老师出任首任院长。他坚持突出中医特色,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并于第二年专门开设了男性不育症门诊,利用中医理论治疗男性不育症,当年就收治患者近千人,特色门诊很快打出了名声。

经过数年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老师基本上掌握了平谷地区继发性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病机。他认为,造成平谷地区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病机主要为精虚、精浊、精瘀以及食用棉籽油,因棉籽中含有醋酸棉酚,而棉酚是抗生育的有效成分。对此,他先后创制了“益肾种子汤”“三紫振痿汤”“滋阴液化汤”“解郁射精汤”等验方。由于辨证深得要领,立法吻合病机,方药切中病情,故疗效确切,历验不爽。

1997年,老师从工作岗位退休后,仍像过去一样,坚持每周一、三、五出门诊,风雨无阻,节假日也不例外,继续探索中医药学伟大宝库。经过长年的不懈努力,老师不仅对中医不育不孕临床研究卓有建树,对男、女科相关疾病,诸如男科的精、腺、性,妇科的闭经、崩漏、产后病以及疑难杂症,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先后发表各种论文和科普文章50余篇。老师尊古而不泥古,认识疾病视角独到,见解深刻。例如他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多因“肾虚膀胱热”,采用张景岳的“济川煎”加减进行治疗;考虑女性不同年龄段生理病理有差别,独创性地运用“三期五法”治疗崩漏;根据“不通则痛”理论,自拟经验方“柴附青金汤”治疗原发性痛经;提出多囊卵巢综合征以肝脾肾虚损为病之本,痰湿内阻为病之标,治疗宜疏肝益肾健脾、燥湿化痰、理气和血,注重月经各期特点,分期施治;认为ABO血型不和之胎停育,多与湿热内蕴、毒邪侵扰、瘀血内停以及整体的阴阳气血失调有关,责之脾肾,肾虚者即根怯,脾虚者则本薄,临床予以补肾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法治之,每获良效;杂症论治善用“四逆散”加减化裁,提出产后多实勿徒温补、男性不育皆非肾虚的观点,运用身心学观点治疗阳痿和闭经,均有独到之处和较强的临床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