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湿热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辨 证 关 键

湿热病的辨证,临床应掌握以下几个要点和关键。

(一)明确提纲得要领

湿热病症情复杂,变化多端,但初起必有其特有的症状可资识别。薛生白通过细致观察,总结出几个主要症状和体征,作为本病的主要依据,如《湿热病篇》开宗明义地指出:“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薛氏自称“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所谓“提纲”,是指这些症状最能反映湿热病的特点,最有代表性,医者明乎此,便能在错综复杂的病情变化中,抓住疾病的关键,确立诊断。湿热病何以会出现上述症状,而这些症状又为何作为辨证的提纲?薛氏对此做了详尽的解释,他说:“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于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热盛阳明则汗出,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盛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要皆湿热阻遏,脾胃失调之变。证诸临床,湿热病早期确是以上述几个证候为主要表现,薛氏将其作为辨证提纲,颇有见地。江西中医药大学万友生教授认为湿温病的辨证,重点应掌握以下几个基本特征:①发热来势甚渐,逐日加重,缠绵不易退清,一日之间,午后较甚,日晡最高;②汗出不透,且多不能下达;③嗜睡,神识不甚清明;④口腻,胃呆,胸闷,呕恶,腹部膨胀,大便溏而不爽,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或喜热饮,必至湿已化尽才喜冷饮;⑤舌苔初起多白,继而由白转黄,由黄转黑;⑥脉象多濡。尽管万氏指的是湿温病的主要特征,但对湿热病证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很切临床实用。

(二)湿热轻重须分清

湿热病的辨证,其主要的关键在于辨清湿与热之孰轻孰重。当邪在卫、气阶段,由于病人体质有偏阴偏阳之异,脾胃功能有偏虚偏实之别,病邪因而随之转化,出现湿偏重、热偏重或湿热并重的不同证型。一般来说,湿偏重者多见于脾阳素虚者,表现为湿邪蕴脾,清阳受困的证候;热偏重者多见于胃阳素旺者,表现为邪热炽盛,津液耗伤的证候。从病期来看,湿偏重者多见于疾病初起及前期阶段,随着病邪的深入,湿邪化热,则渐次转变为湿热并重或热重于湿。严鸿志《感证辑要·湿热证治论》指出:“湿多者,湿重于热也,其病多发于太阴肺脾,其舌苔必白腻,或白滑而厚,或白苔带灰兼粘腻浮滑,或白带黑点而粘腻,或兼黑纹而粘腻,甚或舌苔满布,厚如积粉,板贴不松。脉息模糊不清,或沉细似伏,断绝不匀,神多沉困似睡,证必凛凛恶寒,甚而足冷,头目胀痛,昏重如裹如蒙,身痛不能屈伸,身重不能转侧,肢节肌肉痛而且烦,腿足痛而且酸,胸膈痞满,渴不引饮,或竟不渴,午后寒热,状若阴虚,小便短涩黄热,大便溏而不爽,甚或水泻……热多者,热重于湿也,其病多发于阳明胃肠,热结在里,由中蒸上,此时气分邪热郁遏灼津,尚未郁结血分,其舌苔必黄腻,舌之边尖红紫欠津,或底白罩黄混浊不清,或纯黄少白,或黄色燥刺,或苔白底绛,或黄中带黑,浮滑粘腻,或白苔渐黄而灰黑。伏邪重者苔亦厚且满,板贴不松,脉象数滞不调,证必神烦口渴,渴不引饮,甚或耳聋干呕,面色红黄黑混,口气秽浊,余则前论诸症,或现或不现,但必胸腹热满,按之灼手,甚或按之作痛。”对湿偏重、热偏重两种证型的病位、病机、主要证候,阐发无遗,尤其对舌苔的描述更加具体,诚为辨证之着眼点,足资临床参考。

(三)病位浅深应审察

与其他外感热病一样,湿热伤人,病邪的传变一般由浅入深,由上及下,各阶段可出现不同的证候。要而言之,初期邪在卫分或上焦,病位较浅,见证以发热微恶风寒,午后热甚,身重体痛,头胀胸闷,舌白不渴,脉象濡缓为主;亦有初起邪入心包,出现神昏肢厥,即叶天士所谓“逆传心包”,吴鞠通将其归入上焦证。卫分之邪不解,则传入中焦气分,病位主要在脾胃,此阶段一般流连时间较长,可出现湿偏重、热偏重,或湿热并重等不同证型。若湿热进一步化火化燥,重伤津液,则病邪可深入下焦营血,出现壮热口干,神昏谵语,发斑疹,心烦不寐,甚或便血衄血,抽搐痉厥等心营受扰,肝风内动,耗血动血的危重证候。上述卫、气、营、血,或上焦、中焦、下焦,反映病变过程中病位之浅深,病情之轻重,临床务必辨识清楚。

必须说明,湿热病的辨证,尤其是辨别病位之浅深,宜将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综合地加以运用,但这些辨证方法,其核心均离不开脏腑辨证。兹结合临床实际,将湿热病邪侵犯各脏腑的主要临床证候,列简表如下(表 1):

表1 湿热病邪侵犯各脏腑的主要临床证候

(四)邪正盛衰宜权衡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在湿热病过程中,由于正邪双方的激烈斗争,至后期,随着正气的不断耗损,往往出现虚证或虚中夹实之证。所谓“虚”,根据临床所见,主要表现为津液不足,特别当湿热化燥,邪入营血,或深入下焦阶段,津液耗伤的矛盾更为突出,至恢复期阶段,则多见余邪逗留,津液未复的证候。又因湿热病的病因往往是既受湿又感暑(热),暑热易伤元气,所以在病变过程中,常可出现发热,短气乏力,口渴多汗,唇齿干燥的气阴两亏之证,这些都是虚证中较常见的。此外,更应注意虚证中的变局,因为湿为阴邪,湿重热轻者,可出现脾胃阳虚证,即叶天士所谓“湿胜则阳微”是也。值得重视的是,当邪入血分,迫血下行而致便血过多时,不仅伤阴,更有甚者,可导致阳虚气脱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无华,脉象微细等危重症象,此等变证,临床尤宜细察。在虚实辨证上,重点在于观察患者的面容、神态、气息、舌苔、脉象等,其中审察脉之有神无神,舌之色泽荣枯和苔之厚薄润燥,以及白㾦、斑疹之色泽和形态等,尤有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