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湿热病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蚊子为媒介,感染乙脑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上以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以及脑膜刺激征为要征。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七、八、九三个月,以儿童的发病率为高。

本病属于中医“暑温”“暑风”“暑痫”“暑痉”“暑厥”的范畴。

【湿热与发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乙脑的病因是感受暑热疫毒,但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说:“长夏湿令,暑必夹湿。”王孟英《温热经纬》亦说:“暑令湿盛,必多兼夹。”故暑湿(湿热)亦是不可忽视的病因。盖夏秋季节,天暑地湿,湿热蒸腾,人在气交之中,体怯者可着而为病,诚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说:“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者。温盛为热,木生火动,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特别是小儿由于脏腑娇嫩,气血未充,稚阴稚阳,抗病能力不强,故最易感受暑热或暑湿之邪,发为暑病,这正是小儿乙脑发病率高的原因所在。

暑为阳邪,其性酷热,燔灼焚焰,升腾横逆,故易化火生风,这是暑邪的特性。风火相煽,可见高热,抽搐,昏迷等症;又湿为阴邪,其性黏腻,暑湿相合,与湿热相搏,别无二致,吴鞠通、王孟英等均认为既受湿,又感暑,即是湿热。故暑湿之邪犹同湿热,最易困顿脾胃,蒙蔽清窍,甚或弥漫三焦,可出现发热,头痛,身重,呕吐,神识昏蒙,嗜睡,痰鸣,便溏,溺赤等症。

【相关临床表现】

1.暑湿袭表,肺卫受伤

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身重,神志一般清晰,舌苔薄腻,脉浮数。此等症状有些患者较快痊愈,但部分病人迅即转化为卫气同病,甚或逆传心包,邪陷营血。

2.暑湿阻中,脾胃同病

当分偏热偏湿两种类型,偏热者,病变重心在胃,所谓“夏暑发自阳明”是也,症见高热,头痛,口渴,烦躁,自汗,或汗出不畅,呕吐,溺赤,或嗜睡,或有惊搐,舌红苔黄腻偏干,脉象洪数;湿偏重者,病变重心在脾,症见身热无汗或少汗,头痛体重,四肢倦怠,口渴不喜饮,胸脘痞闷,呕吐便溏,或神志昏蒙,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数。

3.暑湿蒸腾,弥漫三焦

症见发热,头痛,头重,胸脘痞闷,神识昏蒙或嗜睡,喉间痰鸣,或有抽搐,口渴或渴不引饮,呕吐便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或濡数。

至于暑湿已化燥化火,热入营血,或见阳明燥实,其辨证与其他温热病类同。

【相应治疗方法】

1.暑湿袭表,肺卫受伤

法宜祛暑涤热,宣化湿浊,方用新加香薷饮、三仁汤之类。

2.暑湿阻中,脾胃同病

当区分暑(热)与湿之孰轻孰重而治,暑热偏重者,宜清暑涤热,兼以祛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黄芩滑石汤之类;湿偏重者,宜祛湿为主,兼以清暑涤热,方用藿朴夏苓汤、不换金正气散之类。

3.暑湿蒸腾,弥漫三焦

治宜清泄三焦,方用三石汤、雷氏清暑涤热法之类;湿浊蒙蔽心窍,神识昏蒙或嗜睡者,合菖蒲郁金汤。

至于湿邪已化燥化火,热入营血,或见阳明燥实,其治法与其他温热病同例。

【验案举例】

例1 李某,女,3岁。因发烧4天,嗜睡2天,于1964年8月26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神志尚清,微烦,转侧不安,似有头痛。体温38.7℃,呼吸26次/min,脉搏126次/min,发育营养中等,心肺(-),腹软无压痛。神经系统检查: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腹壁反射可引出,颈部微有抵抗,巴宾斯基征(+),克尼格征(-)。脑脊液检查:潘迪试验(+),糖 1~5管(+),细胞总数 1 038/mm3,白细胞114/mm3,氯化物628mg%,糖62mg%,蛋白110mg%。血化验:白细胞18 600/mm3,中性87%,淋巴12%。临床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极重型)。

病程与治疗:患者于8月23日开始精神不振,呕吐,身热,第二日下午体温达39℃,再呕吐五六次,予退热剂,体温不减,第三日即见嗜睡,第四日入院。入院后,先予黄连、香薷,冲服紫雪散,第二日体温升高至40℃,加服牛黄抱龙丸,注射安乃近,第三日体温仍持续在40℃左右,但汗出较多,呼吸发憋,频率50次/min,脉搏130次/min,呈现半昏迷状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腹壁、膝腱反射消失,前方加至宝散2分,分2次服,病情继续恶化。

8月28日请蒲老会诊:神志出现昏迷,不能吞咽,汗出不彻,两目上吊,双臂抖动,腹微满,大便日2次,足微凉,脉右浮数,左弦数,舌质淡红,苔白腻微黄,属暑湿内闭,营卫失和,清窍蒙蔽,治宜通阳开闭。处方:薏苡仁12g,杏仁 6g,白蔻仁 3g,法半夏 6g,厚朴 7.5g,滑石(布包煎)12g,白通草 4.5g,淡竹叶4.5g,鲜藿香3g,香木瓜3g,局方至宝丹半丸(分冲),水煎取250ml,每次服50ml,3小时服 1次。

8月29日复诊:药后汗出较彻,次日体温下降至37.6℃,目珠转动灵活,上吊消失,吞咽动作恢复,神志渐清,可自呼小便等,原方去藿香、竹叶,加酒芩2.4g,茵陈9g,陈皮4.5g,生谷芽12g。药后3天,全身潮汗未断,头身布满痱疹,双睑微肿,神志完全清醒,但仍嗜睡,舌苔渐化,二便正常,体温正常,神经反射亦正常,继以清热和胃,调理善后,痊愈出院。(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

按:暑湿内闭,营卫失和,清窍蒙闭,通阳开闭,自是正治。所谓“通阳”者,叶天士尝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这是针对湿热阻遏,阳气不宣而设。方用三仁汤加味,既取其宣展肺气,气化则湿热俱化,又取其通利州都,使湿热从小便而出。三仁汤看似药味轻淡,但对证投剂,即此等危证,亦可转危为安,足见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例2 韩某,女,4岁。

于1972年8月18日开始发烧,食欲不振,至23日晚,突然出冷汗,两眼上翻。经当地治疗无效。于24日4点来我院就诊。经检查,体温41℃,心率156次/min。白细胞20 400/mm3,中性78%,淋巴22%。脑脊液潘迪试验阳性,细胞数51个。按“乙脑”收住院。

早8时检查,神清,四肢温,腹胀,小便黄。体温38℃,口不渴,舌苔白腻而微润,脉浮濡,诊为暑热夹湿。拟三仁汤合银翘散化裁治之。

方药:苡仁 18g,杏仁 6g,蔻仁 3g,厚朴 3g,金银花 18g,连翘 9g,薄荷 12g,菊花12g,栀子7.5g,甘草3g,大青叶18g。1剂。

二诊(8月25日):体温38.1℃,腹胀稍轻,其他无明显变化。上方加黄连4.5g,服6剂后,体温降至正常,精神好,食欲增,大小便正常,于9月1日痊愈出院。

本例在治疗过程中,曾配用西药如10%葡萄糖液、林格氏液、氯霉素及氢化可的松、维生素等。(《河北中医验案选》编选组.河北中医验案选[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按:本例病发夏秋,症见发热缠绵,纳差,腹胀,尿黄,舌苔白腻,显系暑热夹湿,湿遏热伏,邪在卫气之证,故用三仁汤合银翘散化裁,轻清宣透,祛暑化湿而获效验。

例3 宋某,男,13岁。

1960年8月3日到某医院就诊:患儿发热头痛5天,体温高达40℃,全身无力,不思饮食,汗多,曾经呕吐2次,均为食物残渣,精神越来越差,故于8月4日入某医院。当时体检:体温40℃,热性病容,神志尚清,心肺正常,腹软无压痛,颈项强,克尼格征(±),布鲁辛斯基征(±),脑脊液检查:压力不高,常规检查(-),培养(-)。血常规检查:白细胞6 400/mm3,有流行性乙型脑炎接触史。西医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

诊见:发热头痛,微有恶寒,心烦,自汗,面垢,食纳呆,尿赤少,大便溏薄,日一二次,舌苔黄腻,脉象濡缓。

辨证:内蕴湿热,外受暑邪,暑湿交蒸。

立法:芳香化浊,清利湿热。

方药:藿香 10g,佩兰 10g,蔓荆子 10g,苡仁 10g,滑石 12g,甘草 6g,荷叶10g,车前子 10g,茯苓 6g,竹叶 5g。

复诊:服上药3剂,发热、头痛、便溏诸症均瘥,精神好转,饮食增加,颈项活动自如,克尼格征(-),布鲁辛斯基征(-),舌苔微黄而腻,脉和缓,暑温得解,以原方出入:藿香10g,佩兰6g,陈皮5g,苡仁10g,蔓荆子10g,六一散10g,赤茯苓 10g,枳壳 5g,荷叶 10g(3 剂)。

三诊:诸症基本控制,唯舌苔黄而腻,湿热尚未清彻,再以调中运脾化湿之剂以善其后,于8月16日痊愈出院。(董建华.临证治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

按:本例是湿重于热(暑)之证,其辨证着眼点在于胃纳呆,尿赤少,大便溏,舌苔黄腻,脉象濡缓,故以芳香化浊,清利湿热为治。方中藿、佩芳香化浊,善祛脾胃之湿;苡仁、六一散、车前子、茯苓、竹叶皆淡渗利湿之品,又合前贤“治暑以清心利小便为好”之旨。

例4 李某,女,3岁。初诊日期:1964年8月26日。

患儿于4天前开始发烧,精神疲倦,嗜睡无汗,烦急呕吐,食欲减退,注射西药退热剂后体温未降,遂来院门诊,经腰椎穿刺诊为乙型脑炎收住院治疗。

现症:身热无汗,口不渴,神倦嗜睡,恶心呕吐,食欲不佳,大便2日未行,小便黄,面黄,咽不红,舌质淡红,中心有黄厚腻苔,脉弦滑。查体:神志尚清,心肺正常。腹软不拒按,颈部微有抵抗。化验:血白细胞7 600,中性粒细胞49%,淋巴51%。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14,潘迪试验阳性,糖五管阳性,氯化物628mg%,蛋白110mg%。证系外感暑湿,郁于上中二焦,湿重于热。治以清热利湿,佐以芳透。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香薷6g,扁豆10g,厚朴3g,六一散 12g,双花 10g,连翘 10g,黄连 3g。二剂。

二诊:服药后病情未见好转,仍身热无汗,嗜睡心烦,吞咽困难,大便稀,日二次,手时抖动,两目上吊,逐渐出现神志不清,面色黄黯,舌质淡红,苔黄厚腻,脉滑。腹壁及膝反射消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证系暑湿内闭,三焦受阻,湿蒙清窍之象。治以芳通开闭,宣达三焦。方药:三仁汤加减。杏仁6g,生苡米 12g,菖蒲 10g,滑石 12g,蔻仁 3g,鲜藿香 10g,厚朴 6g,黄芩 6g,竹叶 10g,清半夏6g,局方至宝丹一丸分化。

三诊:服上药全身汗出,体温逐渐下降,神志渐清,吞咽如常。于前方去竹叶、藿香,加茵陈12g、炒谷芽10g。药后三天全身潮汗未断,头身布满痱疹,双睑微肿,神志清醒,仍有嗜睡,舌苔见退,二便正常,体温正常,神经反射正常。宜清余热和胃气,以清络饮加减,调理善后,痊愈出院。(宋祚民.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辨证论治[J].北京中医,1983(2):34-36.)

按:此患儿初诊时发热、无汗、口不渴、神倦嗜睡、恶心呕吐等症,结合舌脉,提示病位在上中二焦,为外感暑湿之邪郁于肌表之证候,故治以散湿清热治法,用新加香薷饮加减。二诊时出现手时抖动、两目上吊,逐渐出现神志不清,提示湿邪已有蒙蔽心包之势,故治疗时继续主以祛湿清热之法,兼以渗入芳香开窍之法,方药则选用三仁汤加减合局方至宝丹。三诊时病情明显好转,故继以前法,最后以清络饮调理而善后。处方用药根据病情变化,井然有序,值得效法。

【临证备考】

名医蒲辅周针对“乙脑”常暑热夹湿为患,提出了“通阳利湿法”,作为治疗本病的方法之一,谓通阳利湿一法,是治疗“乙脑”的重要一环。暑必夹湿,治宜清暑利湿。临床上有湿热并盛,有热胜于湿,有湿胜于热等不同类型。治湿之法,宜用淡渗以通其阳,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即通阳利湿也。

(1)湿热并盛:

若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满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溲短者,选用杏仁滑石汤加减。若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而解,继而复热,徒利湿则湿不退,徒清热则热愈炽,治宜清热利湿并进,选用黄芩滑石汤加减。若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选用新制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柿蒂、生姜)加减。若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节烦疼,舌色灰滞,面色萎黄,病名湿痹,选用宣痹汤加减。若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选用一加减正气散加减。若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选用二加减正气散加减。若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选用三加减正气散加减。若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选用四加减正气散加减。若秽湿着里,脘闷便泄,选用五加减正气散加减。

(2)热胜于湿:

若暑湿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选用三石汤。

(3)湿胜于热:

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选用三仁汤加减。若太阴湿温,喘促者,选用千金苇茎汤合杏仁滑石汤加减。若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㾦,选用薏苡竹叶散加减。(中医研究院.蒲辅周医疗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介绍用乙脑Ⅰ号方治疗暑湿弥漫三焦的类型,其组方为:生石膏(先煎)60g,大青叶、连翘、生地、郁金、竹叶各15g,板蓝根20g,知母、藿香、丹皮各10g。加减法:热重者加大黄、黄连;湿重者加佩兰、滑石。(胡勇.39例重/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23(5):10-11.)

根据“暑必兼湿”的理论,用清暑化湿汤治疗“乙脑”,获得较好疗效。其组方为:藿香 10g,佩兰 10g,六一散 12g,生石膏 30g,金银花 10g,连翘 10g,竹叶10g,水煎服。以本方为主,配合西医支持疗法,治疗53例,其中极重型10例,重型22例,普通型17例,轻型4例。治疗结果50例治愈,治愈率为94.3%,死亡3例,病死率为5.7%。(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内科分卷[M].上海:文汇出版社,1989.)

石氏等用清暑化湿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62例,其组方为藿香6~12g,佩兰 6~12g,生石膏(先煎)30~50g,金银花 9~20g,连翘 6~15g,竹叶 3~9g。昏迷者加石菖蒲 6~12g,郁金 3~6g,天竺黄 3~6g;抽搐者加蜈蚣 1~3g,全蝎3~4.5g,钩藤6~12g。湿盛者可重用藿香、佩兰;热盛者重用石膏。治疗后,患者的体温、抽搐、昏迷持续时间以及痊愈率、后遗症发生率均明显好转,有显著性差异(P<0.05)。(石明仁,于敏敬,吴士富,等.清暑化湿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62 例[J].中级医刊,1993,28(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