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
【概述】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跳动,心慌不安,不能自制的一种病证。其发作或为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气短胸闷、眩晕、失眠等症。心悸包括惊悸与怔忡,可见于西医学中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血管病变,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各种心律失常、心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症的,均可参照本篇。
【主要病因病机】
1.体虚年高或久病失养或劳欲过度,致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不节、嗜食膏粱厚味,可蕴湿生痰化火,扰乱心神而致心悸。
3.七情所伤。平素心虚胆怯,骤遇惊恐,触犯心神,不能自主;或长期忧思不解,阴血暗耗,不能养心;或五志过极化火,上扰心神而发心悸。
4.感受外邪及复感风寒湿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或风寒湿热之邪,内侵于心,耗气伤阴,或温热病邪毒传心扰神,引起心悸。
【辨证注意点】
1.注意区别惊悸与怔忡的不同
惊悸经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2.分清虚实 由于该病往往反复发作,故临床中虚中夹实或本虚标实之证较为多见,当注意主次之分。一般由脏腑功能不足,气血阴阳亏虚,不能营养心神者属虚;由痰火、瘀血、水饮、外邪所致者以实证为多。而虚实夹杂者,如阴虚火旺或夹痰、夹热,阳虚易兼夹水饮、痰湿等证,临床上要仔细鉴别。
3.心悸多伴脉结代等脉律失常症状,仔细体会各种脉象的特征,有助于辨证。脉缓而虚大无力为元气不足;脉沉迟多为阳虚内寒;脉细弱而缓多为气血俱虚;脉数弦滑多为痰火内盛;若见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或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均为危逆之象。
4.临证当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病经过,根据主症、兼症,结合体检以及现代有关实验室检查,以明确引起心悸的原发疾病,如病情较重者,必须加强随访观察,适当配合辨病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辨证思路】
一、明确诊断
当患者出现心慌不安、不能自主的自我感觉,或同时伴有结、代、数、迟等脉象变化,即可诊断为心悸。为进一步明确产生心悸的疾病则可同时结合心电图检查、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运动平板试验、心脏超声等实验室检查以及心肌抗体、心肌酶谱、病毒抗体、甲状腺功能等血清学检查。
二、分清虚实,辨别轻重缓急
心悸容易诊断,而其虚实必须依靠兼症。
三、实证心悸当分清病邪性质
四、虚证心悸当分辨气血阴阳亏虚及脏腑定位。
注意:无论心悸、怔忡,属虚属实,因均有心神不宁的特点,故治疗时除辨证用药外,都需酌情加入镇心安神之品,有助于提高疗效。
【病例思维程序示范】
李某,女,37岁,职员,1989年12月13日就诊。20年前曾有膝、踝关节肿胀疼痛、发热病史,近2年来经常在疲劳后出现心慌,外院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休息后能好转,故未予重视。平日畏寒怕冷,胃纳欠佳,多食易腹胀,神疲乏力,耳鸣腰酸。近1周来,发现小便量少、下肢浮肿。今晨起床后突觉心慌、胸闷、气喘、艰于平卧,休息后不能缓解。刻诊:面色苍白,肌肤潮湿,口唇发绀,苔薄白,脉细弱,脉律不齐。
查心电图:HR 94 次 /min,房颤律。
辨证思维程序:
第一步:明确诊断。
患者自觉心悸不安,反复发作2年,心悸加重不能缓解半天,且伴有脉律不齐。心电图示房颤律,所以诊断为心悸。
第二步:寻找病因病机。
根据患者20年前有关节肿痛病史,近2年来反复发作心悸,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中医认为系外邪反复侵袭人体,久则累及内脏,引起心脉痹阻,心神失养所致。
第三步:辨清虚实缓急。
该患者心悸病史2年,每因疲劳诱发,休息后好转。但平日神疲乏力,畏寒纳少,腰酸耳鸣等虚象叠现,辨属虚证无疑,但近1周尿少浮肿,突然心慌胸闷加重1天,气急难以平卧,且口唇发绀,舌紫,可见还夹有水饮瘀血之实邪,病情较急。
第四步:辨别涉及脏腑。
心悸病位在心,但本例除心悸症状外,还有神疲乏力、面色苍白、纳少、腹胀、形寒腰酸、尿少浮肿等症,当与脾肾二脏有关。因脾肾两虚,健运失司,气血衰少而心神失养;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聚而为饮,血脉不畅,心脉痹阻而加重心悸。
第五步:做相关检查。
1.由于患者心悸胸闷加重,可做心肌酶谱、TNT等,以了解是否有心肌缺血。
2.由于患者突然出现尿少、肢肿,应做肾功能、心功能检查,了解心肾功能情况。
3.注意观察血压、呼吸、脉律等情况,以防急变。
第六步:治疗。
此证为脾肾两虚,寒饮凌心,血脉瘀阻。治疗宜温阳化水,活血通络。
处方:制附片20g 云茯苓30g 桂枝9g 山茱萸9g 白术9g 炮姜9g 黄芪30g 五味子12g 薤白12g 巴戟天12g 全蝎9g 三七9g 蒲黄12g 车前草30g
(自编医案)
【医案、常用中成药及经验方】
一、医案
王某,女性,47岁,初诊:2018年2月9日。患者半年前情绪波动后出现心悸阵作,发作时间长短不定,发作时伴有胸闷,心烦,患者平素思虑较多,胸胁部时有胀痛,心悸症状在情志不畅及劳累后明显加重,休息可稍缓解。当时至地段医院就诊,查动态心电图示:室上性期前收缩4 608次/24h,先后口服心律平等多种西药治疗,疗效均不显著,心悸仍有发作。2018年1月18日复查动态心电图:平均心率72次/min,室上性期前收缩32 375次/24h。近1周心悸症状明显较前加重,时有胸闷心烦,胃纳可,二便调,夜寐欠安,易醒。舌质偏黯,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不齐。体检:心率78次/min,心律不齐,期前收缩10次/min。证属肝郁化火,心神被扰。治拟和解清热,宁心定悸。
处方:柴胡6g 黄芩9g 党参9g 半夏9g 牡蛎(先煎)15g 龙骨(先煎)15g 赤芍9g 白芍9g 茯神15g 桂枝9g 川芎9g 桃仁3g 红花9g 枳实12g 百合9g 淮小麦30g 首乌藤30g 麦冬9g 淡豆豉15g
服14剂,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上方服用期间,嘱其注意休息,劳逸适度,保持心情舒畅。
二诊:2018年2月23日,上方见效,心悸发作较前减少,胸闷不适,时有心烦腰酸,近来经水不调,烘热汗出,夜寐较前稍改善,胃纳可,小便可,大便稍欠畅。舌质黯,舌尖红,苔薄腻,脉弦细不齐。证属心肝不和,冲任失调。治拟和解心肝,兼调冲任。
处方:2018年2月9日方加淫羊藿9g,知母12g,黄柏12g,全瓜蒌9g,薤白6g。
服14剂,水煎300ml,分早晚两次温服。余医嘱同前。
三诊:2018年4月20日,患者将2018年2月23日方门诊配药续服近2个月余,心悸基本消失,胸闷心烦不显,偶有腰酸,夜寐安,胃纳可,二便调,舌淡黯,苔薄白,脉细齐。2018年4月2日动态心电图示:室上性期前收缩412个/24h。继续门诊随访,随证加减,患者症情控制尚稳定。
按语:本案所述女性,平素情志欠畅,情绪波动后肝失疏泄,气机不调,以致血脉不畅,不能濡养心脏则发为心悸。心藏神,心失所养,无以奉养心神则出现心神不安,多梦易醒,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恰逢更年之际,经水已乱,肝肾不足,冲任失调,出现心悸心烦交作,在本案法基础上佐以补益肝肾,调理冲任,获效明显,故临证时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随证施治。
二、常用中成药
1.安神定志
珍合灵片。
2.补肾宁心
宁心宝。
3.活血通脉
银杏叶片、丹参注射液、丹红注射液。
4.益气养阴
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
三、经验方
建中复脉汤(《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
功能:活血复脉,滋养心阴。
主治:中气不足之心律不齐。
组成:炙甘草15g 苦参15g 大枣10枚 桂枝10g 生姜8g 党参15g 白芍15g 丹参15g 玉竹30g 饴糖2小匙
用法:水煎剂,日1剂,分2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