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临证解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讲 君臣佐使法

《君臣佐使法》这篇文章非常重要,里面讲了李东垣好多用药经验,还有君臣佐使的确定原则。如果这些东西能背下来,临床看病疗效就会好很多。

【原文】

《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一法,力大者为君。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夫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也。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芪。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为君。

【讲解】

《至真要大论》“有毒无毒,所治为主”,“毒”指药物的偏性,“有毒”的药指有严重偏性的药。“无毒”的药是指没有偏性的药。药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所治”就是药物的适应证。在遣方用药时,根据各种药物将要发挥的治疗作用,确定哪味药为主药。

“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应臣者为使”,是讲治疗主要疾病的药(主药)就是君药,帮助君药治病的就是臣药;帮助臣药发挥作用的就是使药。还有一种讲法“力大者为君”,就是说作用强的是君药。由于药物作用强弱与剂量相关,所以我认为“主病者为君”才最恰当。

“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是讲药物的作用是由其寒热温凉四气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决定的。药物的补泻作用是由药物的味道来定的。临床用药时,不但要选择味道适宜的药物,还要随着节气选择药性适宜的药物,这就是“随时换气”,“时”指时令、节气。

“气薄者,为阳中之阴,气厚者,为阳中之阳;味薄者,为阴中之阳,味厚者,为阴中之阴。”在《黄帝内经》里讲气味,能够闻到嗅到的是“气”,属阳,能够尝到的是“味”,属阴。与《中药学》讲“气”是寒热温凉有所不同。嗅起来气味不浓烈的是阳中之阴,气味浓烈的是阳中之阳。

“辛、甘、淡中热者,为阳中之阳,辛、甘、淡中寒者,为阳中之阴;酸、苦、咸之寒者,为阴中之阴,酸、苦、咸之热者,为阴中之阳。”热性辛、甘、淡药为阳中之阳,因为“辛甘发散为阳”,热又为阳。寒性辛、甘、淡药为阳中之阴。寒性酸、苦、咸药是阴中之阴,热性酸、苦、咸药就是阴中之阳。

“辛、甘、淡、酸、苦、咸,乃味之阴阳,又为地之阴阳也”,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是地气阴阳化生的。“温、凉、寒、热,乃气之阴阳,又为天之阴阳”,温凉寒热是气的阴阳,由天气阴阳所化生。“气味生成,而阴阳造化之机存焉”,每一个药物的寒热温凉都是天地阴阳造化形成的。“一物之内,气味兼有”,每一物之内,既有寒热温凉的药性,又酸苦甘辛咸五味。“一药之中,理性具焉,主对治疗,由是而出”,每一药物的治疗原理和四气五味都是完整统一的,其适应证也都是以此为依据的。如果选做君药,表实证用麻黄、葛根,表虚用桂枝、黄芪,里实用枳实、大黄,里虚用人参、芍药,热证用黄芩、黄连,寒证用干姜、附子。

【原文】

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如《伤寒论》云: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以芍药之酸,于土中泻木为君;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而腹痛,肉桂大辛热,佐芍药以退寒水。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为使。建中之名,于此见焉。

有缓、急、收、散、升、降、浮、沉、涩、滑之类非一,从权立法于后。

【讲解】

君药的分量最大,臣药分量次之,使药就更少,不可以让臣药超过君药,君臣有序,相互制衡,就可以抗邪除病。关于君药分量最多,我觉得值得商榷,如果用砒霜作为主药,量不可能多,所以君药不一定量最大,但一定是主病的药,而且在它的剂量范围内你可以选择一个偏大的剂量。

李东垣拿《伤寒论》小建中汤举例说明药物的君臣佐使配伍。“阳脉涩,阴脉弦”,阳脉指的是寸脉,阴脉指的是尺脉。“法当腹中急痛”,肚子痉挛疼痛。“以芍药之酸”,白芍“于土中泻木为君”泻木即是泻肝,白芍是君药。“饴糖、炙甘草甘温补脾养胃为臣”,甘草、饴糖甘温补养为臣药。“水挟木势亦来侮土,故脉弦而腹痛”,阴寒内盛的腹痛要用肉桂,肉桂大辛大热,通过温肾散寒减轻寒水对腹痛的促进作用,起到帮助芍药的作用。姜枣甘辛温发散阳气,使阳气行于经脉皮毛之内。通过君臣佐使药物配伍发挥泻肝、散寒温、补脾胃的作用,达到中气建旺的目的。

“有缓、急、收、散、升、降、浮、沉、涩、滑之类非一,从权立法于后”,药物还有“缓、急、收、散、升、降、浮、沉、涩、滑”各不相同的特性,临床应用也需要考虑进来,具体如何正确使用,下面再讲。

【原文】

如皮毛肌肉之阳不伸,无大热,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钱;燥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柏、知母;觉胸中热而不渴,加炒黄芩;如胸中结滞气涩,或有热病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气补胃自行矣。

【讲解】

“如皮毛肌肉之阳不伸”,皮毛肌肉里面阳气不能往外布散,也就是阳气郁闭于皮毛肌肉。“无大热”,就是低热。“不能食而渴者,加葛根五钱”,葛根生津止渴。但是先要治疗“不能食”才能治渴。葛根升清止泻,葛根芩连汤治胃肠道感染效果肯定。升清就是健脾胃,可见葛根对脾胃是很好的。

“燥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柏、知母”,燥热就是干热,自觉发热,皮肤干燥。胃气上冲即是嗳气。里急就是腹部痉挛疼痛。出现燥热、嗳气、腹部痉挛疼痛,加用炒黄柏、知母。高度提示,黄柏知母是治疗胃肠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这在后面讲到的治疗肠澼下血的凉血地黄汤中得到验证,值得重视。

“觉胸中热而不渴,加炒黄芩;如胸中结滞气涩,或有热病者,亦各加之”,如果胃肠病变伴有胸中热而不渴,提示胸中热可能是食管炎的表现,胸中结滞气涩当为食管炎吞咽困难,或有热病提示感染性发热,这些情况均可使用黄芩。《医林改错》里讲,如果见到胸中热,或者胸闷,用血府逐瘀汤,这是气滞血瘀所致。脾胃虚弱见有胸中热,就用小建中加黄芩,这是热邪侵犯食管所致。

“如食少而小便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气补胃自行矣”,吃得少,尿少,是津液不足,不能用利尿方药,只需调理好脾胃,饮食增加,津液充足,尿量就恢复正常了。

【原文】

如气弱气短者,加人参,只升阳之剂助阳,尤胜加人参;恶热发热而燥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或喘者,加人参;如渴不止,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下溲,此燥热也,气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

【讲解】

“如气弱气短者,加人参,只升阳之剂助阳,尤胜加人参”,乏力气短就加人参,用升阳之剂助阳气,比加人参还好。

“恶热发热而燥渴,脉洪大,白虎汤主之”,出现怕热、发热、口渴,脉洪大,用白虎汤治疗。兼喘者加人参。如口渴不止,加用寒水石、石膏各等分,剂量要小。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寒水石、石膏有止渴的功效。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中甘露散的主要成分即是这两味药加甘草,可以治疗高热、尿频。

“或上饮下溲,此燥热也”,口渴、多饮、多尿是燥热的表现,气分燥热加白葵花,血分燥热加赤葵花。白葵花、赤葵花我没用过,这个就作为知识点先记住吧。

【原文】

如脉弦,只加风药,不可用五苓散。

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加炒黄柏、赤葵花。

【讲解】

如果脉弦,只加用风药,不可以使用五苓散。脉弦,从生理病理来看,是小动脉收缩,启示我们风药可以改善小动脉的阻力,可以扩张血管、降血压。出血性中风,用了风药之后症状可以改善,说明风药可以扩张血管降血压,提示我们要善于用风药治疗脉弦。五苓散增加血容量,血管阻力没有改变,脉弦更厉害,血压会进一步升高的。

小便通利,病情加重,是津液丢失的缘故,应当补充津液,加用黄柏、赤葵花。小便量多是津液丢失的途径,减少尿量就是保存津液的重要措施,这里提示黄柏、赤葵花具有减少尿量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肾脏微循环改善了肾脏血液灌流、提高了肾小管的浓缩功能。

【原文】

如心下痞闷者,加黄连一、黄芩三,减诸甘药;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草泻心汤则愈。痞有九种,治有仲景《伤寒论》五方泻心汤。

【讲解】

“痞”是上下不通,“心下”即剑突下、上腹部。上腹部堵塞感加黄连、黄芩,减少甘味药,甘缓容易导致壅塞。我的经验是甘草、大枣对痞满有效,但是大量应用可以加重痞满,所以只是减量使用。不过不能饮食,上腹柔软但感觉堵塞不通,用甘草泻心汤就可以了。痞有九种,治疗辨证选用仲景《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即可。

【原文】

如喘满者,加炙厚朴。

【讲解】

喘促胸闷,加厚朴。《伤寒论》里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喘,厚朴可以降胃气、通腑气、平喘、泻肺气,疗效非常确切。

【原文】

如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

【讲解】

胃虚弱、上腹痞满,加用甘草。西药甘珀酸钠就用了甘草里的甘草次酸来治疗胃炎。

【原文】

如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为禁药也

【讲解】

苦葶苈治喘、小便不利。葶苈子对于肺部感染、肺气肿、肺心病的小便不利、水肿,疗效很好。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喘而小便不利、严重水肿,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我刚毕业时,有个肺心病心衰病人住院一周了,强心、利尿、抗感染的西药全都用上了,但还是全身高度浮肿、喘、胸腔积液、腹水、不能平卧,我就给他开了葶苈子20g、大枣20g共2剂。结果家里人把两剂药一起熬了,病人一次喝下了。第二天早上我去查房时大吃一惊,不但不喘、四肢不肿,连胸腹水也没了。这件事告诉我葶苈子、大枣极其安全,可以放心使用。

“小便不利者加之,小便利为禁药也”,小便不利严重就用葶苈子,小便利、有喘就不用。

前几年我去西藏,带上芪苈强心胶囊预防高原反应,随行的所有人都没有出现高原反应,说明芪苈强心确实可以减轻肺水肿、改善缺氧。

【原文】

如气短气弱而腹微满者,不去人参,去甘草,加厚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而气不转加之。

【讲解】

如气短、乏力、腹微满,不去人参,但要去甘草。甘草促进消化道液体分泌,剂量大时,会使腹满加重。腹胀可以加厚朴,但不如使用适量苦味泄药,使用剂量以不腹泻为度。如果腹微满、无肠鸣,苦味药就可以加量。

【原文】

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黄芪。四肢烦热肌热,与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则愈。

【讲解】

中满就是腹胀满,去甘草,重用黄连、黄柏。“更加三味”,我始终没搞明白这三味是什么,有可能是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还要加用小剂量的五苓散。在《伤寒论》霍乱吐泻相关章节里用五苓散治疗吐泻。五苓散治疗任何性质的胃肠道感染都有效,所以中满不但可以加黄连、黄柏,还可以加五苓散。

“此病虽宜升宜汗,如汗多亡阳,加黄芪”,李东垣是说腹胀满可以使用升阳、发汗药治疗,但在临床上我不主张这么用。胃肠道感染,大量的液体从肠道丢失,机体的反应就是怕冷、无汗,如果再用发汗,津液就更不足了。“汗多亡阳”,大汗淋漓则是亡阳的原因和表现,需要用黄芪救逆。四肢觉得热、身热,加用羌活、柴胡、升麻、葛根、甘草就痊愈了。

【原文】

如鼻流清涕,恶风,或项、背、脊膂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芪加倍,临卧服之。

【讲解】

鼻流清涕,恶风,或项、背、脊膂疼痛,用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芪剂量加倍,临睡时喝。这样的服药时间有利于保暖取汗和恢复正气。

【原文】

如有大热,脉洪大,加苦寒剂而热不退者,加石膏;如脾胃中热,加炒黄连、甘草。

【讲解】

大热、脉洪大用苦寒药热不退,要加石膏,说明石膏退热疗效确切。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张锡纯把石膏用到了极致,别名张石膏。脾胃有热,用黄连、甘草泻脾胃之热。

【原文】

凡治此病脉数者,当用黄柏,或少加黄连,以柴胡、苍术、黄芪、甘草,更加升麻,得汗出则脉必下,乃火郁则发之也。

【讲解】

此病是指大热、脉洪大,在此基础上还有脉数,应当加用黄柏,或加小量黄连,用柴胡、苍术、黄芪、甘草、升麻,这基本上就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服药后汗出,脉数就减下来了。机制是体内的阴火被发散出来了。

【原文】

如证退而脉数不退,不洪大而疾有力者,多减苦药,加石膏。如大便软或泄者,加桔梗,食后服之。此药若误用,则其害非细,用者当斟酌,旋旋加之。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

【讲解】

如果症状没了,脉不洪大了,但脉数还在,表现为脉数有力,苦寒药的剂量要减量到最小,加用石膏。这高度提醒我们,石膏是治疗脉数有力的要药!

如大便软或泄,加用桔梗。朱良春老师在他的书里曾经讲过一个方子叫“仙桔汤”,就是以仙鹤草、桔梗为主的一张方子,能治疗顽固性腹泻。“食后服之”是强调饭后吃药。我实习时有病人说吃完药后恶心,老师说把桔梗减量或者去掉就行,他告诉我桔梗多用会恶心,这可能是饭后服用的原因。李东垣这里也强调,如果不这么用药就要导致不良反应了。“用者当斟酌”,就是要仔细斟酌。“旋旋加之”,一点一点往上加。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桔梗能够刺激胃肠道、呼吸道黏膜分泌,出现痰多、恶心,甚至使泄泻加重。

“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是讲饮食减少不能用石膏,说明石膏败胃。我熬200g石膏喝过,确实感觉到喝了以后不想吃饭。

【原文】

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如脉弦而数者,此阴气也,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以上五法,加减未尽,特以明大概耳。

【讲解】

“石膏善能去脉数疾,病退脉数不退者,不可治也”,是讲石膏善于治疗发热脉数,如果没有发热了,还是脉数,石膏就不适合了。这里的脉数当是脉数无力,脉数有力还是应该用的。

“如不大渴,亦不可用”,只有大渴才可使用石膏,如果口不渴,或者渴得不厉害,也不用石膏。

“如脉弦而数者,此阴气也”,脉弦数李东垣认为是“阴气”,何谓“阴气”,所言不明确,推测是外来“风寒”阴邪,导致阳气郁闭。因此应当使用祛风的药物。“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用上风药如荆芥、防风、羌活、独活、藁本、柴胡、升麻等散发火郁,郁热得去,脉数迅速就痊愈了。

“以上五法,加减未尽,特以明大概耳”,是说以上只是讲了个大概。这里的“五法”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