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战略管理是研究组织在对抗性环境中如何获取成功的一门学问。为了在竞争中制胜以获取超额收益,企业必须构建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然而,现代商业环境日趋动荡和复杂,企业之间你追我赶、位置互易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企业很难依靠一成不变的单一竞争优势取得长期成功,而是需要不断开创新局面、创建新优势。在企业界,创造了辉煌历史的知名公司因不能适应环境变化而惨淡收场的例子俯拾皆是。由于未来的商业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因此,试图按照过去的成功模式赢得未来,极有可能铩羽而归。
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要做百年老店,就必须构建持续竞争优势,也就是用一组连续的短暂竞争优势取代以往那种长久不变的静态竞争优势,进而在自我否定中实现螺旋式上升和跨越式发展。为了实现多个短暂竞争优势的前后衔接和动态更替,企业需要在利用现有竞争优势和开发新的竞争优势之间取得动态平衡。现有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实际上也是在寻求新旧模式或新旧事业的连续更替。遗憾的是,有关商业模式的既有理论似乎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核探究不足。罗杰·马丁教授针对战略领域提出的设计思维可谓恰逢其时,是对商业模式创新内在逻辑的有益探索。
设计思维可以引导企业不断打造下一个竞争优势,进而实现优势的连接和持续。然而,企业在建立新优势之前,一般很难百分之百确定或者证明这样做一定能够成功,这其实也是创新的特点之一。个中原因比较复杂,比如环境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性、结果的后证明性等。然而,即便如此,企业也要有所行动,绝不能止步不前。正如设计师在自己的一件创意作品最终定型之前,会不断凭借灵感和经验进行创新和创造并持续根据情况变化和动态反馈进行修改和修订一样,企业也应该在有点“摸着石头过河”意味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巩固现有优势,不断构建下一个优势。
分析思维寻求可控和可靠,直觉思维意在创新和有效,设计思维则是对两者的统筹兼顾和优势融合。分析思维属于组织管理的范畴,强调效率问题;直觉思维属于战略创新的范畴,关注效果问题。理论上讲,企业既要讲管理,又要论创新;既要追求效率,又要注重效果。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国内大部分企业要么管理有余而创新不足,要么创新有余而管理不足。能够同时兼顾管理与创新、能够一并协同业务与战略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是因为管理与创新之间本就存在悖论,一个求稳,一个求变。然而,企业要想在纷繁复杂、激烈多变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非此即彼的传统思维,必须抛开一分为二的割裂思想,必须同时做到夯实管理和力求变革。
可喜的是,全球知名的战略管理思想家罗杰·马丁教授提出了设计思维的理念,设计思维是同时兼顾可靠与有效、稳定与变革、现在与将来的第三种思维模式,它融合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优势所在,构筑了兼收并蓄、攻守兼备、统筹融合的持续成功之道。马丁教授不但提出了设计思维的理论框架,还提出了打造设计思维型组织的三大举措,即组织结构、运营流程和文化理念的变革策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马丁教授指出设计思维不是组织高层的专利,处于任何层级的员工都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所持有的观念立场、调整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工具以及丰富自己所积累的管理经验,来不断提升个人的设计思维能力。
本书能够得以翻译出版,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迎军教授。王老师是国内知名的战略专家,正是王老师在2010年推荐我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罗特曼管理学院从事博士后访学研究工作,我才有幸正式全面接触了时任院长罗杰·马丁教授创设的思维创新课程,并多次当面领略大师风采。在此,感谢王老师的一直支持和关心,感谢王老师对本书翻译过程的指导,感谢王老师在百忙之中拨冗撰序!同时,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袁璐编辑、黄姗姗编辑积极推动并支持本书的翻译及出版工作。另外,感谢姜忠辉博士对书稿校对的有益建议,感谢李兴旺博士、刘春华博士和刘振博士的热心支持和无私帮助!
全书的翻译首先由宋坤桥、许王磊、董广贺完成各章初译,然后由于晓蓓对照原著进行校对,并交由各位初译修订;接着交由李志刚对照原著进行二次校对,并再次由于晓蓓进行修订;最后,修订稿交由李志刚进行第三次校对,并进行最终复核和审定。翻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尽管我们力求做到信、达、雅,但由于水平有限,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李志刚
2014年8月25日于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