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 我国冷链物流销售末端设备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已出现了可满足于各类型场景的冷链末端精细化产品,但是在冷链销售末端设备方面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节能与制冷能力如何兼顾问题。通常为了满足极端工况下的热负荷和缩短低温响应时间,冷链末端设备的设计制冷量往往远大于绝大部分运行时间下的实际冷负荷,这就造成末端设备的运行能效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不高的水平。若降低设计制冷量,又不能满足极端工况下的运行要求。因此,双压缩机系统、变频技术逐渐出现。但是,制冷量与冷负荷的完美匹配不仅仅在于设备优化,更在于控制技术的提升,尤其是涉及小空间、多温区的温湿度解耦控制,很难同时满足节能运行与制冷需求。
2)“无霜冷柜”并非完全无霜。蒸发器在低温条件下,会将空气里的水分吸附、积累,就是我们常说的结霜。直冷冰箱蒸发器在间室内,结霜直接看见,可定期手工清除。而无霜冰箱,蒸发器一样会结霜,但是蒸发器安装在隔板里面,由风机将冷气吹出,蒸发器结霜一般看不见。无霜冰箱运行一定时间后会自动化霜,不仅仅会引起冰箱内部温湿度发生很大变化,还增加了冰箱能耗。因此,无霜冰箱并非完全无霜,而只是多了化霜过程。霜主要由门关闭时从门封间隙进入的水汽、门开关进入的水汽、食物的呼吸作用等引起的,霜不仅仅凝结在蒸发器上,同样会凝结在风道表面、容器外部、门封等位置,需要通过优化内部空间布局来解决结霜问题。
3)制冷剂替代问题。随着人们对保护臭氧层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制冷剂替代工作已刻不容缓。但由于此问题涉及范围广、难度大,所以世界各国对环保制冷剂的选择都极为慎重。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在2017年11月达到生效条件,这一旨在削减氢氟碳化物(HFCs)的全球协定于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在逐步削减HFCs的同时,对天然制冷剂的特性与提高能效的潜力进行更好的分析,将带来重大市场机遇。
4)保鲜技术如何与智能化结合。2018年以来,多门、变频、风冷等风口技术被迅速推广,冰箱企业开始纷纷回归冰箱的本质——保鲜,开始创新保鲜技术。各个冰箱企业更是迫不及待地发布自己的保鲜技术产品,如美菱冰箱率先对外发布“水分子激活保鲜技术”,海尔发布了自己的“冷藏冷冻全空间保鲜技术”,容声推出“全生态养鲜技术”,美的也对外发布“微晶一周鲜技术”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保鲜卖点的回归正当其时,智能技术和保鲜技术如何融合尚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5)噪声问题仍然是企业痛点。冷链末端设备的噪声主要来源有五个:①主要来源于压缩机的工作声音;②蒸发器或冷凝器的热胀冷缩声音;③管路之间碰撞及共振声音;④制冷剂在管路中流动的声音;⑤产品放置不平产生的声音。噪声的产生不仅仅跟设备本身有关,还跟设备所处的空间存在巨大关系。同样一台设备,在生产测试时,产生的声音未见异常,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是在用户所处的空间下,由于空间结构变化,正常的声音也变成刺耳的噪声,所以在考虑减小噪声问题时,还需要进行多场景设计。
6)智能化产品推进缓慢。自2010年海尔发布世界上首台“物联网冰箱”开始,冰箱冷柜的智能化便提上日程,10年来智能化冷链末端的发展起起伏伏,却终究因各种因素限制而难以大发展、大突破。智能化产品的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市场推进却一直很缓慢。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首先是高昂的成本和售价,尤其是2017年原材料价格上涨对行业造成了一定冲击,企业为消减整体成本波动带来的影响,纷纷调整产品结构、拉高产品均价,这一点在智能冰箱上表现尤为明显,高昂的成本与过高均价使得智能冰箱难以快速扩大其用户群体。
②相关产业链的整合问题也有难度,想要实现整个下单购买、食物保鲜送货上门等一系列服务流程,除了对智能产品功能的要求,同时也需要生鲜供应商及配送冷链等环节的快速响应能力。
③智能产品的准确识别食材问题、人机交互问题、冰箱和家庭其他智能数据终端连接打通等问题都有待解决。智能产品大部分功能的实现都需要大数据支撑,它需要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数据提供者,但这一点却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此其多功能实现受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