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女人过了30岁就该降低标准要求吗?
1/
我最近看到了一个视频,心里颇感郁闷。
一位30多岁的未婚女艺术家来到全国有名的相亲角——上海人民公园体验,被数不胜数的父母和相亲广告震撼,她开始做调研,还搞了个行为艺术:举着征婚广告为自己相亲。没想到却遭到大爷大妈嘲讽:你真是勇气可嘉……
这姑娘在片子里说,所有叔叔阿姨过来问的第一句话都是“年纪多大?”然后一听是1983年出生的,脸瞬间就僵掉了。
叔叔阿姨们毫不避讳地当着她的面,像讨论一件商品一样讨论她、定义她:
在这个相亲公园里,男的就是银行卡,女的就是房子,年纪轻就是地段好,漂亮就是房型好。你是一个房型不错的房子,因为你没结过婚,但你这个房子在郊区,因为你年纪太大了。
可怕吗?
用女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凭什么?凭什么过了30岁,一个姑娘就要“贬值”到这个程度?
30岁到底是有多可怕,会让这个世道理直气壮地把30岁之后的女人定义成“再大就没人要了的群体”?
女人过了30岁就要跨一道偏见的坎儿吗?女人过了30岁就活该被人挑来挑去吗?女人过了30岁就该降低标准要求放低心气儿吗?
年龄对婚姻真的那么重要吗?
2/
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通常多数人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就像是到点就该吃饭一样,把结婚这事儿也当成了到点就去找个人过日子一样。
我父母是这样,我身边的王翠花这样,抬眼望去大部分人都这样。我要是不一样,那就是异类,出门都抬不起头来。
所以,很多人对于婚姻的理解只是跟从大多数人,别人有的,咱也有就行了,为啥我们不一样?
总有一部分人,她没有在适婚年龄遇上一个能谈两年恰好走进婚姻的人,她可能花尽了所有的意愿与精力,只是摸清楚了一个人的人品,她在信息不对称中丧失了遇到对的人的可能。
她没有消极抱怨,没有对男人失望,没有想过要一辈子不结婚。
她只是,运气不佳。
所以,她就活该成为周围人眼中“没人要的女人”?
这是什么逻辑?!
结婚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种,有人能侥幸遇到举案齐眉的人,那就用结婚的方式继续生活下去;有人忙活半天发现来者是客,那就只能送走客人一个人好好过。
3/
其实我作为一个大龄晚婚的姑娘,挺了解30岁对于一个姑娘意味着什么。
她们到30岁的时候,一定会认真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如果一辈子不结婚,我真的可以吗?
我当初给自己的答案是,没问题呀。
但事情常常没那么简单。
你一回老家,就会莫名觉得凄凉,不是你自己一个人过得不好,而是那种爸妈想说你两句又不舍得说你的无奈与担心,时时敲打着你,让你特不忍心。
当时有件事儿,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妈妈给我打电话,说有个小学同学结婚,她随份子了。我说随呗。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说:“但我没去吃酒席,怕桌上的人问,你闺女啥时候结婚?”
我当即愣住了,那句话像是谁给了我胸口一记闷拳似的,让我莫名难受了许久。
30岁之后,结不结婚这件事儿,突然就变得不再是你一个人的事儿了。
多数姑娘能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多一个人不觉得圆满,少一个人也不觉得缺失。
她们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她们对生理方面也没多大需求,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养宠物,越长大就越觉得一个人过日子不要太爽。
既然喜欢的人不出现,出现的人不喜欢,索性就一个人过呗。
在需求阶层,她们没什么压力。
30岁以后,一个姑娘最大的单身压力,来自于整个社会绵绵不绝的“善意关怀”。
4/
看过一个帖子,有人问,既然一个人过挺好的,为什么父母还是要催婚?
有一个很扎心的回答:因为他们病过。
这让我想起来很久没写过的“班花”同学了。
她目前就是一个过了30岁依然未婚的姑娘,有相貌有身材,却还是被年龄的洪流夹冲进了相亲大军,见识过无数男人,这让她更加坚定了一个人过也蛮好的信念。
直到有一天,她给我讲了一件事儿。
有一次,她一个人在家,“大姨妈”来了。
她就是那种“大姨妈”一来全世界都要崩塌的姑娘。那天清晨她强行拖着自己去洗漱,正刷着牙,结果一下歪倒在地上了。
一张干净整洁、五官令人惊艳的脸,就这样贴在地板上了。
过了好大一会儿,她才扶着水管勉强站起来,一照镜子发现,头发被地上的脏水打湿了一半,她从未见过如此狼狈的自己。
以至于站在镜子前自言自语道:“是不是我一个人死在家里,过了好几天也不一定有人知道?”
听到她说这话,我当场就飙泪了。
你说30岁以后的女孩儿心高气傲、眼光太高不认识自己?
闭嘴吧。
你知道为什么一个姑娘随着年龄增长择偶条件不会放低反而会更高吗?
因为她们越长大越了解屈就的代价,因为她们越长大越不好骗。
那些30多岁的姑娘,往往对房子、车子的需求没有20岁出头的小姑娘那么强烈,她们想要的,也许只是一个清清爽爽的、言谈举止都还说得过去的男人。
而那些拿着年龄当死穴去禁锢她们的人,会把这种活明白的姑娘,叫作30岁之后被人挑剩下的“贬值产品”。
你如果非要把她们比作郊区房的话,那我会告诉你,别指望这样的郊区房能让你捡漏。
因为她们,宁可空着,也不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