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瓣探微:康振黄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革命世家

五台康家

1920年6月1日,康振黄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五级村。

五级 村抵近定襄、崞县,滹沱河从村子的南边流向河北省,沿河一条大道通向河北平山县。向西可以到达五台城、五台山。当年东北方向有一条只通骡马不便行车的大道,通向产煤的窑头山区,五台、定襄、崞县三县交界地区所需煤炭,正是依靠这条路的运输。由于产煤,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一段时期,是五级村经济最繁华的时期,村子西头街道的两边,差不多全是店铺。有骡马大店,有烤酒磨面的六成行,还有季节性的饧坊、粉坊、染坊,有毛毡、地毯和织布坊,还有烧饼铺、中药铺和兽医庄,摊贩杂在商店之间。村子中心有一个广场,广场北面是村公所,南面是观音堂和南大门,东南方向是戏台,戏台正面挂一块刷金的横匾,龙飞凤舞地书写着“作如是观”,落款是邹鲁(国民党元老)。

全面抗战前每年旧历六月都要唱三天戏。村公所在一座高高的台子上,挂着“福田寺”的横匾,左右为钟鼓楼,一对石狮雄踞于两边,两根旗杆分立于寺前。广场把村子分为东头和西头两部分,西头与东冶的南街、东街连接,东头向北连接着居民区的三条沟。全村有四道大门,非常气派,很像一座县城。

村上住着四个大的家族,张家、康家、赵家、杜家。其中张家的人最多,其次是康家、赵家和杜家。康家弟兄六人,在村子西头建有深宅大院,一条巷子即以“康家巷”命名。康老六独自在村外的前街上建了一所大院,还礼聘书法家华世奎写了“朝阳”二字,塑刻在大门顶上。康家在村上的商号叫“志源永”,经营打米、磨面、烤酒、制曲、炒蚕豆等生意。康振黄即是康老六的长孙。抗战期间,八路军就曾经住在康家大院。

村里还有一所小学,名为“致知小学”。这是一所完全新型的学校,校长和教师都是具有相当学历而由上面委派来的。村里几大家族的富有子弟,多数都在此上小学。

图1-1 山西五台五级村康振黄老家祖屋(2016年8月采集小组韩锋摄影)

康家在五台县算得上是大家族,在五级村则是四大家族之一。康振黄的爷爷康佩珩[1],有兄弟六人,他的爷爷排行老六,人称康老六。康氏家族支系分布在山西、河南、江西等地。康家家谱比较齐全,首功应归于康振黄的爷爷康佩珩。康佩珩于1905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1906年回国,在宏道镇川路学校任教。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后,被阎锡山委任为忻代宁公团副团长,因与团长有隙未到任。阎锡山遂嘱其负责维持五台地方治安。其召集士绅成立东冶保安社。政治上推行新政,倡导剪辫放脚,与民团团长一起,带领保安队员冲入县衙,活捉知事,推翻了清廷在五台的政权。后被任命为潞泽辽沁营务处处长兼长治县县长。地方散匪土豪猖獗,其率队镇压,保一方平安。康佩珩自小憎恨专制强横,有革命思想,这对康振黄的父亲及他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不幸的是,辛亥革命以后,康佩珩正欲大展宏图之时,却因疾病于1922年英年早逝,年仅四十五岁。

图1-2 康振黄(后排右一)与母亲及家人合影(1953年摄于四川,家属提供)

1913年,康佩珩抽出闲暇,将康家自明初五百多年的族系关系厘清,使得康氏家族枝蔓贯通,族系脉络清晰,首次集康氏家谱之大成。从康家系谱中可以看出,康氏各支系近代以来均十分重视子女的学校教育,各代频出英才。

康振黄的父亲康健男,原名康乾勋,曾去日本留学,学医,回国后先在军队任军医,后自开诊所,常年居住在兰州。他的母亲杜桂芳,家庭妇女。小时候,父亲在外工作,康振黄跟随母亲在老家祖屋居住。康振黄在家中为兄长,还有一个妹妹。

图1-3 与从小相依为命的妹妹康振华(1999年,家属提供)

在山西五台县五级村康振黄祖居地,他的本族堂弟康振礼介绍了康振黄家祖上爷爷一辈的情况:“他们家有亲戚,记得他叔叔以前当过(共产)党员,他(康振黄)跟他叔叔差一两岁。他们家有十六套房子,这是他祖父的不是他的。他当副省长我们还是知道的。我们并没有见过,只是后来知道族里有这个人。族谱他的哥哥家有,你们到五台县去找,档案馆里(资料)六岁他就走了。他们家是地主家庭,‘文化大革命’后平反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