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姐妹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宋庆龄——一颗芳心系家国

小庆似乎对于女人之间的钩心斗角不大敏感,她并没有意识到小霭想争第一的心态,也没有注意到小美的蜕变。她的一颗芳心都寄托在国内翻天覆地的革命中。和其他少女不同的是,“解放”和“自由”这样的词汇最能命中她的萌点。在其他少女还在打扮恋爱做白日梦的季节里,她已经幻想着自己是一个英姿飒爽的革命者了。

而最最让她关注的还是有关于孙中山博士的消息。当小庆还在襁褓里的时候,孙中山就和宋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对她来说,孙中山是“没有大事不登门”的叔叔,是让父母赞不绝口的孙博士。但长大之后,她发现叔叔还是报纸上帅气的反清志士,是流亡海外的革命鲁滨孙。孙叔叔那一颗红亮的心照亮她少女的灵魂,简直是比“亲眷还要亲”。

小庆剪下报纸上孙叔叔的照片和新闻,贴在少女秘密的笔记本里,藏在枕头下。小庆坚信,孙叔叔最后一定可以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只有孙中山才是中国的希望。

小庆当时只能通过报纸和爹地的来信了解革命的进程。终于,在她大三那一年,最好的消息传来了——孙中山起义成功,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小庆捧着信,激动得差点儿跳了起来!

和她同宿舍的女孩们都惊讶地仰头望着她,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平日里文文静静,几乎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姐姐”的女孩儿竟然有如此强烈的爆发力。而小庆还写信催着爹地寄来一面新的国旗,恨不得拉着旗在学校的跑道上狂奔。在她又蹦又跳到精疲力竭之后,又恋恋不舍地把共和国国旗挂在自己床铺的上方,紧紧靠着,就像靠着祖国、家人和她最亲最爱的孙叔叔一样。

小美听说家里寄来包裹,以为又是新衣服,忙跑过来看,不料看到的却是满脸潮红的姐姐和一面花花绿绿的大旗。小庆还兴高采烈地向小美解释说:“你看,这就是我们的国家新的国旗。这上面五道横条——红、黄、蓝、白、黑,代表了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了我们国家的大团结。”

美龄忽闪着眼睛,对这一切似乎不是很感兴趣。对于她这个年幼的“多动症少女”,学校里能让她分心的有趣的事情太多了。对于10岁就出国的小美来说,“国”和“家”是童年遥远的传说,看不清,也没深刻的印象。她不能理解宋庆龄为什么不喜欢时髦的美国生活,却对遥远的中国发生的剧变那么感兴趣。

小庆开始实践她的政治家梦想。她仿照报纸上的文章,撰写随笔和评论。威斯里安女子学院院刊就登过她的一篇文章,题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

在许多有名的教育家和政治家看来,中国革命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是滑铁卢以后最伟大的事件。中国革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它意味着四万万民众已经从君主专制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种专制制度已经存在四千多年;在它的统治下,“生活、自由以及对幸福的追求”都被剥夺了。中国革命还标志着一代王朝的覆灭。由于这一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私自利,使得一度繁荣昌盛的国度变得贫穷不堪。推翻满清政府,这意味着摧毁了、废除了一个风俗极其野蛮、道德十分堕落的宫廷。

五个月前,我们做梦也想不到会实现共和。有些人甚至对可能尽早建立立宪政府的希望都持怀疑态度。但是,不管是政治家还是劳动者,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内心深处都有反清精神。一切苦难,诸如饥荒、水灾以及生活各方面的倒行逆施,都导源于暴虐的满洲王朝及其贪官污吏。压迫是爆发这一惊人的革命的起因。正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现在已经亲眼见到正在进行改良,而这在专制统治下是怎么也不可能实现的。

革命已经在中国实现了自由和平等这两项万不可少的个人权利。为了赢得这些权利,无数先烈高尚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然而博爱尚待争取……博爱是人类尚未实现的理想;没有人类相爱之情,自由就失去了可靠的基础;而除非人们彼此情同手足,否则“平等”一词就仅仅是梦想而已。

在大洋彼岸的小庆兀自花痴的时候,小霭已经领先一步,进入了革命的队伍中。宋霭龄以其出色的英语水平和优雅的举止言谈,立刻成为同盟会的新成员。查理宋在他的虹口书房里给她摆了一张桌子,又在山东路印刷厂秘密政治总部为她设了一张书桌,让小霭担任自己的秘书,协助作为同盟会司库的父亲同身在海外的孙中山联系。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来,查理宋和小霭也前去欢迎。当得知面前这个身材丰腴打扮入时的女孩竟然是宋家的长女时,孙中山惊呼一声,转过头向查理说:“我有一个不情之请,回国期间能否请贵千金做我的秘书,为我处理公务呢?”查理宋呵呵一笑说:“这你得问她自己。我这大女儿性格最独立,凡事都愿意自己拿主意。”

孙中山于是向宋霭龄投去询问的目光,宋霭龄微微一笑说:“您这可是挖了我爸的墙脚,所以您还是问他吧。只要他答应,我绝对听您吩咐。”

听了宋霭龄机智的回答,周围人都大笑起来。孙中山赞许地朝她点点头,兴奋地和查理宋并肩向迎接的人群走去。

从书信里得知小霭成为孙中山的秘书,能够天天和他亲密接触,小庆更加激动和兴奋,不由得也抱着一丝幻想。她开始渴望毕业回国的早日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