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树犹如此人何堪——毛泽东的兄弟子女情结
“对于我们兄妹,爸爸是很尊重我们个人的感情的。他从来不把我们不能接受的感情以父辈之权强加给我们。他允许我们各自保留自己的情感小天地。”
一、满门英烈铸丰碑
从1921年春到1927年春,毛泽东兄妹几家都过着较为幸福的生活。他们为革命活动快活而紧张地忙碌,夫妻相守,小家庭之间也常聚聚,逗逗孩子,享受天伦之乐。大人们忙大人的事,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童年的快乐。但是,国共分裂和国民党随之进行的杀戮,打破了他们平静的家庭生活。为了革命,他们一个个牺牲了家庭,甚至自己的生命。他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没有一个人变节。在中国革命史上,很少有家像他们一大家那样牺牲那么多人,真可谓满门英烈!
1927年夏天,国共两党的合作全面破裂。中共湖南省委在马日事变中遭受严重打击,1928年,省委书记任卓宣被捕后叛变,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新省委。在武汉的毛泽东把两个弟弟找来,沉重地说:“和平的日子不多了,我们三兄弟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了。”
毛泽东兄弟姐妹各奔东西,生离死别。他们各自的家历尽了曲曲折折,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有的因战火阻断、为革命四处奔波而断成两半。有的因夫妻双双牺牲而完全破碎。有的因丈夫或妻子牺牲破了半边,又顽强组建起来。有的重建后因儿子牺牲再度残缺。
最早牺牲了生命和家庭的是毛泽建。她是红军最早的女游击队长。1923年秋,她到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就读,任学生党支部书记。1926年在衡阳县搞农民运动,担任中共衡阳县委妇女运动委员。1927年10月起,她和丈夫、衡阳县委书记陈芬在衡阳、衡山、耒阳等地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她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毛日曦”,意思是共产党员要和初升的太阳一样。她给战友、亲人写信,落款时总爱画一把剑,她解释说:“‘建’与‘剑’同音,我喜欢利剑,它所向披靡。”
1928年3月,她和丈夫一起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暴动,担任耒阳县游击队队长。1928年夏,两人被捕。25岁的陈芬被砍头示众。毛泽建生下了一个男孩。婆婆把婴儿从狱中抱走。孩子由于刚出生就没有奶吃,不幸夭折了。敌人审问时,问她叫什么名字,她说“我叫共产党”。敌人恶狠狠地说:“毛达湘,女共产党,杀!”她对答:“为了普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我毛达湘就是赴汤蹈火也心甘。”1929年8月,她被敌人杀害,死时才24岁。夫妻俩连个后代都没有留下来。
毛泽覃是继妹妹毛泽建和嫂子杨开慧牺牲后,毛家牺牲的第三个人。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突围转移,毛泽民夫妇参加突围转移,离开了江西瑞金。毛泽覃和贺怡留在苏区打游击。
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三家人来到红色首都瑞金的塔下寺,在贺子珍父母的家中见了一面,就分手了。这是他们兄弟三人最后一次团聚。
毛泽覃把怀孕的贺怡护送到会昌县白鹅洲码头,坐船北去赣州,然后率红军独立师南下闽赣边界打游击。
1935年4月,毛泽覃在作战中英勇牺牲,年仅30岁。敌人从他的身上搜出朱德、毛泽东的合影和他用鲜血染红的党证。解放后,人们到他遇害的地方,寻找他的遗骨,但没有如愿,不过找到了一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1933年颁发的红星奖章,证号为第26号。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七天,毛泽民从红军缴获的一个电台中听到毛泽覃牺牲的消息。他匆匆赶往毛泽东家,把不幸的消息告诉了大哥。兄弟俩沉浸在悲痛之中。从带毛泽覃到长沙上学算起,毛泽东与他一起生活和革命,长达16年。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弟弟,也为他的牺牲十分痛心。1959年,毛泽东在韶山故居看到毛泽覃的遗像,深情地说:“这是我泽覃六弟。泽覃很聪明,他的胆量比我还大哩!”
毛泽民是毛家牺牲的第四个人。从1927年秋至1931年秋,他先后在上海、武汉、天津等地坚持党的地下工作。1931年10月,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是个理财能手,在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任国家银行行长期间,统一了苏区的财政、货币。长征中,他任红军十五大队总负责人和北上先遣工作团负责人,硬是把一百六十多担金银、钞票运到陕北。在陕北期间,他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他不顾重病和危险,亲自化装到上海,将各国工人阶级支援中共抗战的几十万美元外汇,分批兑换,安全运到陕北。
1938年春,毛泽民奉毛泽东之命,化名“周杉”,到新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先后任新疆省财政厅和民政厅厅长。1940年。与在新疆从事统战工作的女共产党员朱旦华结合。他在艰苦复杂的条件中,坚持工作了四年,直到牺牲。每逢雨天,他身上的伤口就肿痛,支气管炎发作起来,咳嗽不止,有时吐出血来,伤口震得剧痛。他用绑带将肚子紧紧捆住,坚持工作。他经手大笔的钱,却不为自己捞一点好处。他每月的薪金大部分交了党费,一顶旧皮帽从内地戴到新疆,直到就义。1942年9月,新疆军阀盛世才将他逮捕,利诱不成,用“车轮战术”对他实施酷刑七十多天。1943年9月,敌人用麻绳将他和陈潭秋等三人一起,活活勒死,装进麻袋里埋了起来,那年他47岁。他与朱旦华的儿子毛远新才两岁七个月。
毛楚雄是毛家牺牲的第五个人,也是毛泽东子侄辈中牺牲的第一人。他是毛泽覃与周文楠的儿子,生于1927年9月。他从没有见过父亲的面。他出生前一个多月,父亲去了南昌参加起义。出生后不到半年,母亲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外婆只好每天抱他到监狱里吃奶。母亲在监狱中病了,没有奶汁。外婆每天熬小米汤,养活了他。1930年红军攻下长沙城,他才见到母亲。但是,母亲接着跟随部队去了苏区。他与外婆相依为命,直到1936年,母亲从苏区转移到韶山,母子俩才再度相见。1937年,周文楠前去延安。他和外婆一起在韶山冲老家度过了8年时光。
毛楚雄小时候立志“做一个改造社会的人物”,“继父之志,报父之仇”。他学习很刻苦,文章写得在县里小有名气。抗日战争爆发,他写了《小朋友救国方法》的作文,说“我们小朋友也应团结起来,一致对外,驱逐鬼子兵”。1945年9月,他在毛泽东安排下,加入王震将军的三五九旅。1946年8月,他跟随部队完成中原突围,到达陕南,并受命化装随部队领导前往西安,与国民党进行和谈。8月10日,他们一行三人途经宁陕县东江口镇时,被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软禁。中共中央得到中原部队的报告后,设法营救。但国民党军队不承认扣押了他们,并按蒋介石的密令将他们就地秘密处决。8月22日,毛楚雄等3人连同带路的农民被五花大绑,活埋在城隍庙后石坎下的小渠旁。他牺牲时仅19岁。他们的遗骨直到1984年才被发现。毛楚雄牺牲后,毛泽东非常痛惜。1953年9月,他亲自向毛楚雄的战友询问他牺牲的经过,并多次称赞“楚雄是韶山人民的好儿子”。
毛岸英则是毛家牺牲的第六个人,是毛泽东掌握了全国政权后牺牲的毛家长子。他牺牲时29岁,结婚刚一年多。
毛家的媳妇们,除了杨开慧、贺子珍外,其他人也为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他们都参加了革命,饱尝艰辛。有的历经动荡年代婚姻阴差阳错的痛苦,有的承受丈夫、儿子牺牲的悲痛,有的战火中与幼儿生离死别,有的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1930年,毛家有三位妻子同时蹲着国民党的监狱。一位是杨开慧,带着孩子毛岸英。另两位是她的二妯娌王淑兰、三妯娌周文楠。
毛泽民的妻子王淑兰,1926年入党,1929年被敌人推入长沙陆军监狱,1930年彭德怀指挥红军攻克长沙时出狱。此后,她带着女儿毛远志和养子毛华初一边讨饭,一边寻找党组织。1937年,她找到了党组织,继续“讨米闹革命”,直到湖南解放。1950年,她从毛泽东口中听说毛泽民已牺牲的消息,悲痛得昏了过去。
周文楠是毛泽覃的第二个妻子,1927年9月生下毛楚雄,不到半年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直到1930年6月,红军攻下长沙城,她才获得自由。
毛泽覃的第一个妻子赵先桂在婚后不久,于1925年被党组织派到苏联学习。1927年9月学成回国后,改姓刘、李,辗转湖南、武汉、上海、天津、济南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0年她担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1931年与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长裴光结婚。1932年,她听到裴光在外地被国民党杀害的消息后痛哭,被邻居中的国民党特务发现而被捕牺牲,年仅27岁。1961年,毛泽东听到她牺牲的消息后深情地说:“先桂和泽覃一起在长沙搞革命,他们都是1923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又都是死在敌人的屠刀下,我们党牺牲了两个好同志哩!”
毛泽民后来再婚的妻子钱希均、朱旦华和毛泽覃再婚的妻子贺怡都为革命作出了牺牲和贡献。钱希钧1926年在上海从事地下印刷工作时,与毛泽民结合,后和毛泽民、毛泽东贺子珍一同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朱旦华曾带着幼子毛远新在新疆蹲了4年监狱。在毛泽东、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经党组织多次交涉,母子俩与100多名同志被营救回延安。毛泽东看着弟媳和侄子长途跋涉归来,激动地一把将毛远新搂在怀里,久久不放。
在硝烟岁月之中,毛家的这些妻子们不得不舍弃了自己的孩子,或远走天涯闹革命,或英勇牺牲。有的孩子在解放后与她们团聚。有的则永远找不到了。“十指连心”。每个孩子都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啊。作为母亲,她们该是多么痛苦!
毛泽东的岳家,有的也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突出贡献。贺家举家响应革命,跟随毛泽东在战火中拼杀,作出重大牺牲,二十多年中可谓艰苦卓绝,非同凡响。
贺子珍的大哥贺敏学是毛泽东的大舅子。1953年,毛泽东与贺敏学在一次谈话中,称赞他“三个第一”:武装暴动第一,上井冈山第一,渡长江第一。1927年7月,贺敏学领导“永新暴动”。暴动后,率暴动队上了井冈山,在毛泽东麾下先后担任红军第九师师长、红二十四师的代理师长,与毛泽东同甘苦共患难。1949年4月20日22时,他响应毛泽东“打过长江去”的号召,指挥解放军第27军第238团,最早渡过了长江,直捣国民党首都南京。
贺子珍的小妹妹贺先圆和小弟弟贺敏仁,在父母亲和哥哥、姐姐投身革命后,由贺子珍的舅母收养。贺敏学、贺子珍发动的永新暴动失败后,反动派残酷杀害了不到10岁的贺先圆。
贺子珍的父母亲贺焕文、温吐秀在子女的影响下,不惜倾家荡产,投身革命。早在大革命时期,他们就自动捐款支援革命,把自家茶馆存的一部分粮食和银元、首饰捐献出来。后来,又在吉安的清源山,以当斋工的名义,掩护女儿贺怡革命。贺怡与毛泽覃结婚后,老两口到东固县区委做勤杂工作,刻钢板、印文件,抄抄写写,什么都干。在毛泽东受到党内“左”倾路线迫害时,他们也受到了责难,被停止了工作。老两口只得去教书,养活自己。毛泽覃牺牲后,他们随女儿到于都一个红军战士家中避难,后来又到赣州进行革命活动,贺焕文在中共江西后方办事处当主任。1938年1月,贺焕文病逝于赣州河西岗边排的三宝经堂,3个子女没有一个在身边。
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失去毛泽覃后,继续坚持革命。抗日战争初期,她任新四军驻吉安通讯处副主任兼统战部副部长,1939年调中共广东省委妇女部工作。1940年6月,在韶关被国民党逮捕,经毛泽东、周恩来营救出狱,到延安。1949年,贺怡为了寻找小毛毛,在江西遇车祸身亡。
1921年春节期间,毛泽东在上屋场教育他的兄弟姐妹们,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时候,要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舍小家为祖国,舍自己为人民。他还告诉人们:要奋斗,就要有牺牲。他要求他的部下和群众的,他的家人以及他的至亲们首先做到了。解放后,他曾沉重而自豪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我家就牺牲了6个,有的全家都牺牲了。”
毛泽东的家是彻底革命的家:爱家不守家,离家不忘家,为国能舍家,的的确确是满门英烈!
二、手足之情泽后人
毛泽东的胞弟毛泽民、毛泽覃牺牲后,毛泽东自觉地承担起兄长的责任,尽力照顾他们的遗孀和子女,以表达对两位弟弟的怀念。
王淑兰是毛泽民的第一位妻子,与毛泽民有一女毛远志。解放后,毛泽东两次在家中接见王淑兰,亲切地叫她“四嫂”,还嘱咐侄子毛华初夫妇照顾好她。
周文楠是毛泽覃的第二位妻子,与毛泽覃有毛楚雄一子。毛泽覃牺牲后,周文楠在延安曾就其再嫁的事征求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深沉地说:“泽覃牺牲了,你再婚,我没有意见。只有一条我们要记住:泽覃是为人民牺牲的,永远不要忘记他。”
解放后,毛泽东对周文楠非常关怀。周文楠给毛泽东写信说,要接母亲到东北一起生活,毛泽东回信说:接你母亲去东北和你一道生活一事,我认为是好的。我可以写信给湖南方面发给旅费。唯你母年高,一人在路上无人照顾是否安全,是否需要你自己去湖南接她同去东北方为妥当,请你考虑告我。
毛泽覃是为革命和国家牺牲的,当地政府给予适当照顾,合情合理。毛泽东还要求周文楠不要把毛楚雄牺牲的消息告诉外婆,他说:“就说楚雄是个有志气的孩子,送他到国外很远的地方学习了,也不能通信,免得老人家受刺激。时间长了,慢慢也就好了。”
1951年9月底,毛泽民的儿子毛远新随朱旦华进京,看望毛泽东。朱德夫人康克清见朱旦华带着孩子参加会议不方便,就把毛远新带到了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一家都喜欢这个男孩。会后,朱旦华来见毛泽东,说毛远新想留在北京读书。毛泽东笑着对侄儿说:“在我这里是温室的花朵,跟妈妈可以经风雨见世面。”毛远新不想走,他机灵地辩解说:“我也不住你这里,我住学校,怎么是温室的花朵呢?”毛泽东大笑。江青也笑了,她把朱旦华拉到一边说:“自去年毛岸英牺牲后,主席很少笑过,孩子就放这儿吧。”毛泽东同意毛远新留在他身边。从此,毛远新成了毛泽东家的一员。他与李讷在一个学校读书,星期天一同回到毛泽东身边。毛泽东把他视若己子。
三、手心手背都是肉
进城后,毛泽东一家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比在延安和西柏坡时期好多了,而且,随着毛泽东由党的领袖成为国家领袖,他的家庭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家庭”了。毛泽东的家虽然是中国“第一家庭”,是伟人之家,但从生活角度讲,他们又得过平常人的生活,又是平常之家。毛泽东既是一国领袖,又是一家之长,能否管好国家固然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能否带好、管好家庭也同样是一个考验。毛泽东以他的爱心、智慧和革命领袖的觉悟,精心营造着他的家。
俗话说,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毛泽东有过四次婚姻,建国后,家里有四个同父异母的孩子,还有侄子毛远新和江青的外甥王博文。江青的姐姐李云露也在毛泽东家生活。孩子多了,家庭气氛浓了,也热闹了。但家庭构成也复杂了,特别是后妈与孩子的关系,处理起来有一定难度。毛泽东细心维护着家庭的团结,他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卓越的智慧,目光敏锐,一发现影响家庭团结的苗头,就迅速处理,不让它蔓延扩大。
1949年3月,毛泽东带家人从西柏坡住进了香山脚下的双清别墅。此时,毛岸青和李敏滞留在东北,同贺子珍在一起。
双清别墅位于香山寺南面山坡上,原名松雾云庄,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这里有两股清泉自山岩中潺潺流出,甘甜爽口,传说是金朝章宗梦感泉的故址。乾隆皇帝来此游览时,挥笔题下“双清”二字,镌刻在西面的石崖上。1920年,直隶水灾河工督办熊希龄在双清修了这座漂亮的私人别墅,取名“双清别墅”。这是座宁静幽雅的庭院,院门朝东,门额上“双清别墅”四个大字镶嵌其间。院内山水相映,岩山错落有致,银杏树遮天蔽日。一排平房坐北向南,高大明亮。房前一池泉水清澈见底。毛泽东在这里漫步,或者坐在凉亭里休息,有时单独与毛岸英聊天,有时带毛岸英、刘思齐、李讷散步。一家人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
春暖花开的时候,毛岸青和李敏先后从东北来到了毛泽东身边。毛岸青来后、李敏来之前,江青带李讷去苏联治病。
毛岸青与父亲已22年没见面了,李敏也9年没见到父亲了。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两个孩子久别归来。可谓双喜临门,毛泽东非常高兴。
李敏这年12岁,她经常在山坡上玩耍,又能天天和爸爸在一起,生活得很开心。一天,父女俩在香山林荫道上散步,毛泽东牵着李敏的手下山,边走边聊。突然,李敏停下脚步很认真地问:“爸爸,我没有得罪江青,她为什么要打我?”毛泽东听了一愣,也停下来。
早在延安的时候,李敏就见过江青,但那时她年龄太小,现在九年过去了,已没有什么印象。原来,李敏从苏联回到沈阳后,她的姨妈贺怡对江青占了贺子珍的位置不满,对李敏随便说李敏前额头发少,是小时候被江青打的。其实,她这样说没有什么根据。
毛泽东认真地看着李敏问道:“娇娃,是哪个说江青要打你?”显然,刚才孩子的问话引起了他的注意。
“姨妈说江青爱打人。我看小说写的后妈,都爱打孩子。”李敏向父亲说了实话。毛泽东听了没再说什么。
家和万事兴。又过了几个月,已是炎热的7月,李敏的姨妈贺怡来到毛泽东家,李敏见到姨妈很高兴。贺怡注意到姐夫神色有些严肃。毛泽东要求贺怡向李敏和毛岸青两个孩子赔礼道歉。原来,毛泽东对几个月前的事仍耿耿于怀。他考虑到贺怡的话对李敏和毛岸青造成了影响,所以让她挽回影响,以利于家庭团结。
李敏当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对这件小事如此认真:“莫名其妙。我们感到莫名其妙。姨妈的话对我没影响,道什么歉?如果对哥哥有影响,就对哥哥道歉,我没事了。我玩去了。”贺怡向毛岸青道了歉。
贺怡说,孩子们离开后,姐姐贺子珍很孤独,想把孩子接回去。毛泽东不同意,要求征求孩子的意见。香山要比李敏以前待过的地方美多了,而且也有乐趣,她已不愿意离开这个家。
五个月过去了,江青带着李讷从苏联回到中南海。江青见到李敏格外热情,但李敏却一直不叫她妈妈。毛泽东对这事很注意。一天,毛泽东把李敏叫到身边说:“娇娃,你怎么不肯叫她妈妈?她很难过呢。”李敏低着头,没有回答。“她会对你好的。”毛泽东见女儿没答话,接着又说。李敏依旧低着头,还是不说话。毛泽东有点着急了,说:“你就叫她一声妈妈,这对你不会有损害嘛,怕么子!”李敏点了点头,算是同意了。在毛泽东的劝导下,李敏终于叫了江青妈妈,江青很高兴。
李敏和李讷是同父异母姐妹,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小时候并不在一起。待到两人见面时,李敏已12岁,李讷也已9岁。姐妹俩虽然年龄接近,能玩在一起,但时间长了,也闹矛盾。
李讷长期一人跟着毛泽东生活,她习惯了父亲宠着她一个人。李敏回来了,分享了她的父爱,她有点不高兴。毛泽东发现了李讷的这个心理。他不止一次地对江青和李讷说:“娇娇小时候吃苦太多了,从小跟着妈妈相依为命,我不在她的身边,她没有享受过父爱。现在她回到我的身边了,我要爱她、疼她,要尽父亲的义务。你们也应该爱她、疼她才对。”
还有一层意思,毛泽东没有说出:娇娇虽然现在有了父亲,身边却又没有了母亲。对这个身边没有母亲的孩子,要格外疼爱,不能让她感到在这个家庭里受冷落。
在处理两个“千金”之间的“冲突”时,毛泽东总是很耐心,很讲艺术。他从不偏向任何一个,也不各打五十大板,总是把自己的一双大手翻来覆去地说:“手心手背都是我手上的肉,你们俩都是我的好孩子,你们要相亲相爱。当姐姐的要照顾小妹妹,妹妹要听姐姐的话,要互相帮助。”
在毛泽东的关心下,姐妹俩感情很好。1963年,李敏一家三口离开中南海独立生活。毛泽东想李敏时,就让李讷去看她,回来报告情况。李讷给李敏带去爸爸的关心问候,带回李敏平安的消息。李敏想家了,也进中南海看望父亲和妹妹。直到年老,同父异母的姐妹俩还保持着亲切的感情和密切的联系。
四、宽严相济慈父心
毛泽东对孩子们寄予厚望,但并不娇生惯养。而是严格要求,放手锻炼他们,同时细心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他常教育他们:“你们从小就要学会吃苦,不学吃苦怎么行呢!”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毛泽东就十分重视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他像恩师杨昌济学习,一年四季洗冷水浴。还游湘江,中流击水,登山郊游。1961年,他以67岁高龄横渡长江,向大自然挑战,向人生的极限挑战,引起举世赞叹。他有意识地带孩子们滑冰、到大海里游泳,以此锻炼他们的体格和意志。
据李敏回忆,1953年冬季的星期天,毛泽东带着李敏、李讷去南海滑冰场学滑冰。她俩在滑冰场上摔倒了爬起来,刚起来又摔倒。几个回合过后,感到又疼又累,想上岸休息。毛泽东在旁边“监视”着,不到规定的时间不能休息。姐妹俩无奈,还得坚持。最后李讷实在坚持不住了,哭了起来。李敏虽然没哭,眼里也含着泪花。毛泽东见状,朝她们大声说:“好了,收兵吧!”在回家的路上,毛泽东问:“怎么样?有何感想?”“学滑冰太难,太难了!”李敏深有感触地说。“难就对头了,要知难而进嘛!”毛泽东鼓励道。“摔得太疼了”,李讷说。“好嘛,不摔不打不成材,摔摔打打长得快嘛!”毛泽东见她们没说话,接着说:“今天挨摔,明天就少摔或不摔了。下周再继续摔。”在毛泽东的要求下,姐妹俩坚持练了下去。
毛岸英回国后,毛泽东没有把他像“金丝雀”般养起来,而是安排他到艰苦的工作中经受锻炼。父子俩坐在杨家岭窑洞前的一石桌边,亲切交谈。毛泽东说:“你在苏联长大,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学堂,就是劳动大学。过些时候,我给你找个校长,上劳动大学去。”不久,毛泽东找到劳动模范吴满有,告诉毛岸英这就是他的“校长”。毛岸英愉快地跟着这位“校长”接受农业劳动锻炼。50天过去了,毛岸英回到毛泽东的身边,脸晒得黝黑,身体更强壮了。毛泽东站在窑洞前,摸着儿子起茧的双手,满意地说:“这就是你在劳动大学的毕业证书!”此后,毛岸英又随中央土改工作团,到晋绥临县的郝家坡、山东的渤海地区参加土改工作。
毛泽东几次回信对岸英的工作、学习进行指导,给予鼓励和支持:“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的个人主义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建国后,毛岸英又主动要求到北京机器总厂锻炼,熟悉现代化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工作。
毛泽东支持子女们的进步要求,鼓励他们独立生活和工作。他告诉孩子们:“靠我不行。靠自己的双手什么都能办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毛岸英牺牲后,毛岸青有病,李讷还小,毛泽东曾提出要李敏帮助他和江青管这个家。当李敏提出要搬出去独立生活时,毛泽东虽然舍不得,但也没有阻拦。他听李敏说会做饭菜了,高兴地笑:“我的娇娃可比妈妈当年有水平,莫得出洋相哟。”他给女儿讲起了江西红军时期,贺子珍水煮燕窝招待朱德的故事,父女俩笑成一团。
五、带头送儿上战场
在革命年代,毛泽东一家已经牺牲了五位亲人,他的妻子、妹妹、两个弟弟和一个侄子。在那时的环境中,为了革命,毛家不得不付出这样的代价。到了和平年代,毛泽东一家似乎没有必要冲锋在枪林弹雨之中了。但是,出乎一般人意料的是,在毛泽东父子看来,只要祖国的利益需要,毛家人照样会毫不犹豫地再次作出牺牲。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我国组织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毛泽东决定送毛岸英上战场,一是表示抗美援朝的决心,二是让毛岸英到战场上接受锻炼。江青和毛泽东的卫士长表示不同意,他们担心毛岸英上了战场后有个三长两短。毛泽东大声说:“我毛泽东的儿子不去谁去,就这么定了,我毛泽东要带这个头。”为了毛岸英赴朝参战,他亲自向彭德怀求情。
毛岸英积极报名参军,瞒着新婚不久的妻子去了朝鲜。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他曾毅然参加苏军坦克部队,英勇追击德国法西斯。此次,他又加入保家卫国的战斗。当时,刘思齐因患急性盲肠炎,正在住院治疗。为避免妻子担心,也为了保密,他只说出差,没有说出出国参战的实情,以致夫妻两人分别时,连句以防万一的嘱咐都没有留下。
毛岸英赴朝作战后,在志愿军司令部当彭德怀司令员的机要秘书和俄文翻译。毛泽东对志愿军司令部的安全十分重视。针对志愿军司令部在地面房屋中办公,美军飞机来袭时志愿军司令部负责同志常不进防空洞的情况,于11月21日以中央名义发电给志愿军司令部党委会,要求必须按标准挖好防空洞,并布置地下办公室,“凡遇敌机来袭,负责同志必须进入地下室,任何同志不应违背”。11月24日,他亲自拟写了一封电报,嘱咐加急发出,要求彭德怀等人“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11月24日夜,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彭德怀等负责同志连夜部署,25日发起第二次战役,与毛岸英等工作人员紧张忙碌了大半夜,志愿军司令部未能及时转移。毛岸英、高瑞欣在山洞里休息后,于25日9时以后回到办公室。他俩热了早饭,还未来得及吃。就遇敌机空袭。毛岸英、高瑞欣未能跑出,在凝固汽油弹燃起的烈火中不幸牺牲。毛岸英年仅29岁。
彭德怀听到消息后,顿时站立不稳。他久久一言不发,喃喃地说:“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牺牲了。”他走出防空洞,缓慢地来到出事现场。看着烈士们烧焦的遗体,悲痛不已。
建国后,国家领导人的孩子在战场上或抢险救灾中为国牺牲,恐怕只有毛岸英一个。
毛泽东何尝不知道战场的危险?他是国家领袖,他号召人民的儿子到前线去保家卫国,他自己要带这个头。
毛泽东听到江青和秘书叶子龙报告毛岸英牺牲的噩耗,非常震惊和痛苦。他先是一怔,继而双眉紧锁,目光呆滞。好半天,眼睛才转动。他想抽烟,右手颤抖着去拿茶几上的香烟,可动了两次都抽不出一根香烟来。他面向窗外,大滴大滴的眼泪滚淌下来。一会儿,他抽了两口烟,声音沙哑地叹息:“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泽东抬头凝视窗外萧瑟的柳枝,轻声吟诵起北周庾信的《枯树赋》: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诵着诵着,他眼里浸满了泪水。29岁,多么短暂的一生!和杨开慧牺牲时的年龄一样!
毛泽东在自己万分悲痛的时候,还为儿媳着想。他嘱咐江青:“这个事不要急着告诉思齐,她还年轻,经受不了这个打击啊!”
彭德怀从朝鲜战场上回国,十分难过和内疚地向毛泽东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
毛泽东缓慢而坚定地对彭德怀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嘛!为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反抗侵略,中国志愿军的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牺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战士。岸英是属于成千上万牺牲了的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为避免刘思齐受刺激,毛泽东强忍丧子之痛,对刘思齐隐瞒不幸的消息。然而,刘思齐每周来看望毛泽东时,都要问毛泽东收到岸英的信没有,岸英为什么几个月没来信。有时还问岸英会不会在战场上出了事,是不是变心了。毛泽东总是强颜作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宽慰她,告诉她:“岸英成天战斗在炮火中,只有想你,哪会变么心哟!”毛泽东一瞒就是两年,其间他独自承受着精神和感情上的痛苦。1953年7月,停战协定签订,朝鲜战争结束,刘思齐还是没有得到毛岸英一点消息。她产生了疑问。毛泽东请来周恩来,一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刘思齐。刘思齐悲痛欲绝,伏在毛泽东肩头失声痛哭。毛泽东也陷入悲痛中。周恩来扶刘思齐躺在沙发上,碰到了毛泽东的手,发现他的手指都冰凉了。赶快提醒刘思齐别哭了,毛泽东对哭着安慰他的刘思齐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后来,刘思齐提出,将毛岸英的遗骨迁回国内安葬。毛泽东摇摇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毛泽东的儿子不能搞特殊。这句话他没有说出口。
毛岸英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刘思齐心有不甘。丈夫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她多么想最后见他一眼。她多次与妹妹抱头痛哭。1959年,毛泽东根据刘思齐的请求,安排刘思齐、邵华姐妹俩以个人名义,到朝鲜给毛岸英扫墓,让她了却一桩心愿。姐妹俩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为毛岸英烈士扫墓。刘思齐手捧鲜花,献给烈士亡灵,失声痛哭。
毛泽东在菊香书屋,看着邵华拍摄的毛岸英烈士墓照片,老泪纵横。卫士们想劝也无法劝,默默地陪着流泪。也许,他想起了彭德怀评价毛岸英的一句话:“不愧为毛泽东的儿子!”
六、春风化雨育娇儿
与父亲毛顺生不同,毛泽东对子女们而言,既是个严父,也是个慈父。他对子女们的细心和柔情,并不亚于一位慈祥的母亲。虽然国事繁忙,但他并未因此疏忽了当父亲的责任。对孩子的学习、身体健康和为人处世,他一一过问,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把战争年代因骨肉分离而对所有子女们的亏欠,全部加倍补偿到毛岸英、毛岸青和李敏、李讷四个孩子身上。
1938年。毛泽东在得知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在苏联的情况后,十分高兴,从此常写信鼓励他们。1941年,毛泽东给他们写了一封长信,对他们的学习问题谈了具体意见:“唯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辅之。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毛泽东曾两次给他们寄书,但第一次寄的没能收到,第二次寄的是毛泽东亲自选的共21种60本书,包括经济、哲学、历史、古典文学和武侠小说等。
毛泽东喜欢和孩子们聊天,特别是聊文史。有一次,邵华高兴地告诉毛泽东,期末考试《中国通史》得了好成绩。毛泽东便让她谈谈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兴衰的原因。邵华就依据教材说了一遍。毛泽东听了笑道:“这是死记硬背,算是知道点皮毛。”接着毛泽东告诉她要多读史料,多思考,能将为什么都讲清楚,这门课才算学好了。
李敏小时候长时间在苏联,回国时,她不会认汉字。毛泽东非常关心这个“洋娃娃”的学习,亲自教她读古文诗,亲自写字帖让她练字。在父亲的帮助下,娇娇的学习进步很快。
李讷天资聪颖,受毛泽东的熏陶,喜欢文史。早在初中时期,她就背诵父亲亲自圈画批注过的1180首诗、378首词、12首曲、20篇赋,总计1590首。毛泽东圈画过的诗词,李讷将许多篇都抄在自己的本子上,经常读读看看。后来她选择了历史系,是与毛泽东的培养分不开的。
毛泽东幼年时吃过棍棒式教育的苦头,以离家出走的方式反抗过家长的棍棒教育。他把孩子们当成小苗苗,像无声的春雨一样滋润着他们。他要求江青的姐姐李云露替他照顾孩子们时“莫多干涉孩子们的事,莫管得太严,束缚了孩子们的行动”。他常常说“莫煞孩子们的风景”。他总是注意发现孩子们在学习和思想上有什么问题,及时耐心地指点、关心。他给最小的孩子李讷多次写信和谈话,启发她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求得进步。
1959年,李讷进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0年困难时期,她大病一场,全身浮肿,情绪低落。1961年在家休学一年。1965年大学毕业。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她的成长非常关心,多次给她去信,耐心开导,循循善诱。1962年元旦,李讷给父亲寄去了一张贺年卡。1月9日,毛泽东写信给李讷。信中说:
李讷:贺片收到,高兴。你为什么不写封信给我呢?为什么那样吝啬呢?你不爱爸爸了,是不是呢?我希望不是,你是爱我的,只因我对你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所以如此。你给我来封信吧。
祝你上进!
父亲一九六二年一月九日
毛泽东把女儿不写信的原因归咎为自己对她帮助太少,缺乏长谈。互不交心,因而要求李讷给他写信。
李讷意识到,父亲不仅希望儿女成材,更渴望得到儿女的爱。李讷很快给父亲回了信,向他敞开了心扉,诉说自己的欢乐和苦恼。1963年。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生活状况开始好转,李讷的身体也逐渐强壮。新年伊始,李讷给父亲去信。痛陈自己的一些缺点,详细反映自己通过学习后的思想变化。她谈自己读了《庄子·秋水》后的感想,认为其中的主人公河伯(传说中的黄河水神)鼠目寸光,自高自大,是不可取的。毛泽东看了这封信后,深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1月4日他立即写了回信:李讷娃:刚发一信,就接了你的信。喜慰无极。你痛苦、忧伤,是极好事……表示你认真想事,争上游、鼓干劲……李讷回信后,毛泽东又于15日再次致信鼓励:
信收到,极高兴。大有起色,大有壮志雄心,大有自我批评,大有痛苦、伤心,都是极好的。你从此站立起来了。因此我极为念你,为你祝贺。读浅,不急,合群,开朗,多与同学们多谈,交心,学人之长,克己之短,大有可为。
爱女之情,跃然纸上。即使按现在的标准衡量,毛泽东也是个好爸爸、好家长。让毛泽东最揪心的孩子是毛岸青。毛岸青因年幼时脑部受伤,身体一直不好,发病时,总感到脑子里有个小家伙在作怪,老是对他说“跳进水里去,跳进水里去”,没有办法摆脱它。有一次,他牵着李敏的手,要她一起跳海,幸好被卫士发现拉开。1951年,毛岸青听到曾与他相依为命的哥哥牺牲的噩耗后,精神再度受到刺激,病情加重。毛泽东知道后,心情十分沉重。建国后,他身边只有两个儿子,长子牺牲了,二儿子又是这个样子,毛泽东心痛啊!他对长女李敏说:“我爱岸青,也非常同情他。他很小的时候,就跟岸英一块沦落上海街头,受尽了苦难与折磨,曾多次遭到警察的毒打,这些摧残对他的刺激太大了。他苦啊!因为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
毛岸青要搬出中南海住了,毛泽东很伤感,他放心不下,嘱托长女李敏说:“他要搬出去了,要离开我了。我很难再常见他的面,更难照顾他。以后,你就代我多多照顾岸青吧。”
毛岸青的每一次治疗都是毛泽东亲自安排的。起初,安排毛岸青到苏联治疗。得知治疗效果不理想后,又安排他回国治疗。
1957年春,毛泽东向毛岸青建议:“你的病没有诊好,到青岛去住一住。”毛岸青去了青岛。几个月后,毛泽东也来到青岛,专门见儿子,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情况。病中的毛岸青告诉父亲:“爸爸,你说怪不怪,几十年没有见到妈妈,昨夜她来了,笑眯眯地说:‘孩子,我不能给你爸爸抄文章了,你要练好字给他抄啊!’”说着,毛岸青声音哽咽了。毛泽东的心情也沉重起来,他轻声对儿子说:“你看看,这是不久前我写的一首词。”毛岸青接过父亲写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轻声念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飚直上重霄九……”读着读着,“妈妈——”毛岸青放声大哭,毛泽东的眼泪也夺眶而出。等到毛岸青稍微平静后,毛泽东讲述了这首词诞生的经过。接着又把话题转到儿子的身体健康上。
后来,毛岸青离开青岛,又去大连疗养。此间毛泽东多次写信了解情况,并叮嘱他耐心治疗,不要改变治疗方案。经过治疗,毛岸青的健康状况大为好转。毛泽东听说后,非常高兴,马上提笔写信道:“听说你的身体好了许多,极为高兴,仍要听大夫同志和帮助你的其他同志们的意见,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千万不要性急。”
在毛泽东的关怀鼓励和妻子邵华的精心照顾下,毛岸青的健康状况趋于稳定。1970年,夫妻俩有了儿子毛新宇。
毛泽东对邵华的身体健康也很关心。邵华生病了,毛泽东给她写信:
华:上学好,学文也好,我赞成。每日做点柔轻体操身体会好的。切勿忧虑。至嘱了。
他还鼓励邵华“要好生养病,立志奔前程,女儿气要少些,加一点男儿气,为社会做一番事业”。“每日做点柔轻体操”,毛泽东为孩子想的是多么细致啊!邵华在他鼓励下,又回到北京大学,完成了学业。
李讷身体一直不太好,小时候打针时,针头断在肉里,未能取出。直到1958年,她因患急性阑尾炎住进医院,需做手术,医院决定两个手术一起做,才将针头取出。但手术后伤口感染,引起高烧。毛泽东知道后,赶紧给女儿写信道:
害病严重时,心旌遥遥,悲观袭来,信心动摇,这是意志不坚决,我也常常如此。病情好转,心情也好转,世界观又改变了,豁然开朗。意志可以克服病情,一定要锻炼意志。这点发烧,应当有的,完全正常,再熬几天,就可痊愈,怕什么?为你的事,我此刻尚未睡,现在我想睡觉了,心情舒畅了。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
在父亲的关心和鼓励下,李讷很快振作起来,身体也得以恢复。
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因过于悲伤,身体每况愈下,毛泽东对此很关心。为了减少刘思齐的痛苦,换个环境,有关部门决定派她去苏联留学,学习新技术。毛泽东得知后,表示支持,并要求刘思齐争一口气,学成后为国效力。刘思齐在苏联留学期间,毛泽东写信要求她注意身体,不要生病。刘思齐回国后,毛泽东又写信问道:
不知你的身体如何,身体是否有起色,极为挂念。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要争一口气,为死者,为父亲,为人民,也为那些轻视、仇恨的人们争这口气,我好,只是念你。
1959年夏,刘思齐身患重病。毛泽东当时正在外地,得知情况后,速写信一封,问:
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话,你愁闲时可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毛泽东也牵挂着战争中丢失的儿女们。他多次说很想念在中央苏区出生的毛毛。建国后,贺子珍、贺怡等人曾多方查找贺子珍生的几个孩子。虽发现有疑似人员,但由于当时还没有DNA鉴定技术,都无法得到核实。
毛岸英牺牲后,毛岸青病情加重,赴苏医治,毛泽东连受打击,心情沉重。这时忽然传来了毛岸龙、毛岸红有下落的消息,毛泽东精神为之一振。当得知消息不实时,毛泽东感叹地说:“儿子都是人民的儿子,不找了!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他们还有养父母啊!”
七、无情未必真豪杰
毛泽东是个十分恋家的人。在建国后的很长时间里,家庭给了毛泽东温暖,孩子们给毛泽东带来了欢乐。
毛泽东爱子女们,子女们也深爱着他。李讷看着父亲发福的样子,说爸爸的肚皮像西瓜,引得全家开怀大笑。李讷、李敏和毛远新、王博文在家里养了一些小宠物,天天逗着玩。有一只大公鸡竟大胆地钻到毛泽东床底下打鸣,着实把小姐弟几个吓了一跳。
195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61岁生日。李讷自己动手,想绣个手绢作为礼物。但翻来倒去,怎么设计都觉得不够好。父亲的生日过去了,礼物也没拿出门去。李讷不甘心,又补做了一个。她用丝线在圆形的硬纸上编织起来,做成一个非常精致的小书签,一面画着寿桃,一面写着“送给亲爱的爸爸”。
毛泽东收到女儿姗姗来迟的礼物和一封充满真情的信:
亲爱的爸爸:
你正在睡觉吗?一定睡得很香吧?
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突然要写信给你。事情是这样:在你生日的时候,我想给你送礼,一块手绢还没有绣成,你的生日就过去了。而且也绣得很不好,于是我就没有送。因为我知道你不会生气,你是我的好爸爸,对吗?这次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就趁此补补吧。我送的东西也许你不喜欢,但这是我亲手做出来的。东西虽然小,但表示我的心意:我愿我最亲的小爸爸永远年轻,慈祥,乐观,你教导我怎样生活怎样去做人,我爱你呀!小爸爸,我愿你永远活着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吻你热烈爱着你的女儿讷 一九五五、二、八
毛岸英牺牲、毛岸青有病,两个女儿成了毛泽东贴身“小棉袄”。有时毛泽东、江青夫妻之间有了小矛盾,女儿们就赶来为他抚平心中的火气。
李敏回忆,1954年冬,毛泽东因为江青执意要给他做一件丝棉背心而生气。江青把李敏找来,劝说固执而过于节俭的丈夫。李敏拉着爸爸的手,在南海岸边洁白的雪地里散步。毛泽东一生喜欢雪,望着茫茫雪海,他心情好了,气也消了。女儿示意卫士们也跟着在雪地里挨冻,毛泽东发觉了,笑着拉着女儿的手“打道回府”。这时,他看到女儿没有穿大衣,冻得手发凉,马上说“我的娇娃受冻了”,伸出右臂把她揽在温暖的怀里。毛泽东有不顺心的事,也给她说。
李敏的儿子出生后,毛泽东很高兴,有空时常到女儿家逗外孙,有时还抱抱亲亲小家伙。他还和亲家孔从洲合作,给小外孙取了个革命的名字“孔继宁”,希望他继承老一辈的革命事业。
建国初期,江青还是比较关心毛泽东的。据卫士回忆,江青看到毛泽东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十分疲倦,就设法让孩子们拉他出去散步,或者自己和卫士们陪他打一下麻将。有时,她让毛泽东去看电影,他不愿意去,江青就说:“看一看吧,你不看,小鬼们也看不上。”毛泽东听了,就去看电影了。
晚年,毛泽东身体衰老,疾病缠身。孩子们也不在他身边,他们都各自生活,而且进出中南海也很不方便。江青要见他,必须事先向中共中央办公厅负责人提出申请,得到毛泽东同意方可。两人很少见面。有时,他也抱怨江青不疼顾、不体谅他。毛泽东只能与身边的工作人员朝夕为伴。
与现在许多“空巢”的老人家庭一样,毛泽东的内心十分孤独、寂寞,他也希望得到家人的关怀,得到子女们的慰藉和温暖,享受天伦之乐。但是,他不愿意让儿女们看到他的痛苦,而是把孤苦深埋在心中。
毛泽东依旧惦记着儿女们,儿女们也思念着他。1971年,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后病倒。李敏赶忙来到中南海游泳池,一进家门,就疾步走到毛泽东床前,忍泪轻声呼唤:“爸爸,我来看您来了。”
毛泽东双眼充满怜爱地望着女儿:“娇娃,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以后要常来看我呀!”
他用他的大手拉着女儿的手,就像1949年3月在香山散步时一样。
1976年9月8日,毛泽东在他去世的前一天,又见到了来看他的女儿李敏。他一下子认出了女儿,用枯瘦的大手握着女儿的手:
“娇娃,你来看我了?”女儿点点头。
“娇娃,你今年多大了?”
“爸爸,您忘了?我今年39岁了。”
“娇娃,不对,你今年38岁,你是1937年……”毛泽东说着,微微摇摇头,不再说话。他太累了。
李敏的泪水涌了出来。
第二天,毛泽东永别了他的家人们,享年83岁。
他的家——中南海菊香书屋,成了人们永远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