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陆地雄狮——装甲兵部队
装甲兵是陆军中以装甲车为基本装备的新式兵种。在国防工业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国民政府通过向国外购买装备,在20世纪30年代逐渐建立了一支装甲兵部队。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虽然数量有限,但是凭借精良的设备和严格的训练,在淞沪会战、昆仑关战役、同古战役和瓦鲁班大捷等多次作战中都曾取得过不错的战绩。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数量上有了大规模的扩张。但是在接下来的国共内战战场上,这支部队昔日雄风不再,他们或投降,或被歼,或逃亡,迅速地在大陆消失了。
《国民革命军装甲兵进行曲》
加速我们的飞轮前进!
迈进迈进!迈进迈进!
我们是锥之尖,我们是刀之刃,锥之尖,刀之刃,
我们是中华民国国民党军队新生命。
出奇制胜摧坚陷阵,出奇制胜摧坚陷阵,
前进!前进!
陆空相互应,陆空相互应,
疾风迅雷,疾风迅雷,纵横匝荡,有我无敌人。
万众一心,以一当百,以一当百,万众一心,
有我无敌人,我们是锥之尖,我们是刀之刃,
迈进!迈进!
加速我们的飞轮前进。
01.小荷才露尖尖角
在1922年的直奉战争中,现代化的战车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战场上。
国民党拥有的第一部战车则是在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从军阀张宗昌的手中俘获了一辆战车,这辆被认为是国民党军队最早的战车。
这辆战车后来被开到南京浦口车站,当时南京军民都争相围观这个看着奇怪的东西,并呼之为“铁牛”。
随着战场继续向北推进,北伐军遇到了张作霖的军队。张作霖曾经从苏联购进过一批类似装甲车的战车,这批战车运用到战场上立即显示出了威力,给北伐军的北上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1928年底,东北易帜,北伐战争结束,领教过战车威力的蒋介石深深认识到:“强国御侮,必须建立机动的装甲兵部队。”
然而,蒋介石此时虽然有了建立装甲兵的念头,却没有做出建立装甲兵的行动。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的事又这样给拖了下来。
历史有一定的戏剧性,虽然国民党的军队装备战车,但是一支国民党的收税的警察部队却装备上了战车,这支部队就是财政部税警团。
财政部税警团由当时的财政部长、也是蒋介石的大舅子宋子文建立,目的是“在全国各个原盐产区和销区为了保护盐税,进行缉私、护场”。
这支警察部队不仅人员素质高,武器装备还非常先进。1928年,财大气粗的宋子文就从英国购买了18辆战车,用来装备税警团,目的是用来海关缉私。
正规军都没有战车,反而让一支收税的警察部队率先使用了战车,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1929年3月1日,蒋介石下令把税警团的那18辆战车划拨到陆军教导第一师。
教导一师是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建立起的一支蒋介石嫡系部队。
归到教导一师后,18辆战车编制为战车排,后来又改成战车队,驻扎在南京的新小营。当时战车队由黄埔六期生张杰英任队长,分为三个小队,每队6辆战车,主要任务是在南京大街上进行巡逻。
就这样,国民党军队算是有了自己的战车部队,因此后来国民党军队就把3月1日作为装甲兵的建军日。
国民党军队的战车部队虽然有了,但是其作战能力确实太可怜了,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啥作战能力。
这是因为这批战车在买的时候不仅是过时产品,而且是二手货。国民党军队士兵又不懂得保养、维护,所以很多战车经常会在巡逻的时候抛锚。以至于当时南京人取笑这些战车:“铁牛,铁牛,一走三抛锚!”
抛锚不可怕,修一修还可以继续使用。比抛锚更可怕的是永久性抛锚,也就是报废。这些战车因为是过时产品,所以很多零部件已经买不到,战车的零件一旦出了一点问题,整个战车就算是报废了。
这种破旧的战车在南京大街上威慑一下小偷、抢劫犯啥的还行,真是到了战场上,那是等于把战车和战车士兵一同送给敌人。
虽然刚刚成立的国民党军队战车队还弱小,但不管怎么说,国民党军队的装甲兵部队犹如春天的荷花已经露出了尖尖的小角,其发展、壮大只是时间问题。
02.部队的早期战斗
不管作战能力如何,既然战车队成立了,是骡子是马,总要拉到战场上试验一下。
1930年,蒋介石和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军阀进行的中原大战爆发,隶属于教导一师的战场队奉命配合中央军,开赴河南战场作战。
在激烈的正面战场上,战车队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中央军攻克洛阳后,开始对冯玉祥的西北军进行追击。战车队凭借机械化优势,一路追击到陕西潼关前。
很快,蒋介石利用阎锡山和冯玉祥的矛盾,策反了阎锡山。老阎在关键时刻按兵不动,冯玉祥士气低落,这场战争以蒋介石的胜利而结束。战争结束后,没有发挥多大作用的战车队再次回到南京去巡逻大街。
1932年1月,日本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战火迅速蔓延。南京国民政府曾一度把首都临时迁到了河南洛阳,战车队也奉命在开封一带驻扎。
看到日本在华的猖狂行为,战车队官兵义愤填膺,一致要求赴沪抗战。大家推举队长张杰英多次前往南京请战,但军政部却以种种理由推托。
在张杰英等人的一再请求下,军政部才勉强准许,却又不准动用坦克,只是下令把机枪拆下,组织一个“战车机枪连”。
战车机枪连组成后,于当年2月初开赴上海,守卫蕴藻滨阵地,防止日军在此登陆从侧面包围上海。
2月8日,日军果然以炮艇掩护,企图强行登陆。战车机枪连20余挺维克斯机枪一起猛烈开火,当场击毙日军多名。日寇登陆未成,狼狈逃窜。
小日本突然受到如此猛烈炮火的打击,一下子懵了。他们赶紧派出侦察兵进行侦查,待摸清战车机枪连的情况后,第二天用炮火向战车机枪连阵地猛轰,战车机枪连遭遇一些伤亡。
不久上海战事结束,战车机枪连奉命撤回河南开封。1932年,国民政府从洛阳迁回南京,战车队才又回到南京。
无论是在开封,还是在南京,战车队的主要任务都是训练,而且经常抛锚。看到国外甚至其他军阀的战车在战车上如此的生猛,自己的战车连巡逻大街都经常抛锚,蒋介石很有些无奈。
蒋介石认为战车队不适合隶属于步兵,而当时陆军交通兵第二团里有一些汽车、卡车和这个方面的技工和维修人员,于是下令把战车队划归给陆军交通兵第二团。
划归到交通兵后,有了专门的技工进行维护,战车频繁抛锚和抛锚后的维修等问题随之也得到解决。
问题解决了,外面战争不断,战车队再一次被送到了战场上。
这次战车参加的是在江西的“剿共”。蒋介石在江西一带曾经发起过五次“剿共”,“剿共”期间,战车队奉命开赴江西。
开赴江西的战车队一部分驻防在南昌,充当警卫部队,保卫蒋介石的安全;一部分战车队开赴战场,在江西南城、上饶等地“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战车队在江西的表现比上次在河南好不了多少,在河南与西北军作战时经常抛锚,这次在江西作战是地形不适应。
江西南部一带多山地、丘陵,国民党军队战车队的装甲车庞大笨重,在这些山地、丘陵的地形上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除了地形不适应外,还一个更可怕的问题是交通设施问题。当地的道路、桥梁等交通设施落后,根本无法承受笨重的装甲车经过。装甲车经过一些脆弱的道路、桥梁时,突然出现坍塌状况,装甲车掉了下去即使不摔坏,也很难拉上来。
装甲车部队本来应该是高度机动、灵活的部队,没有想到在赣南变成了一个动一动都费事的笨重部队。红军针对装甲车的这一特点,采取破坏道路、打一下就跑等策略,国民党军队装甲兵干生气没辙!
无奈之下,在江西参与作战的装甲车后来被改为运输工具,主要在好的路段运输军政要员和战略物资。
当然,装甲兵在江西战场上也并非一点无用。1933年,张学良赠送给蒋介石4辆沈阳造装甲车和2辆法国雷诺装甲车。这6辆性能先进的装甲车参与了对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并在1934年围攻江西瑞金时发挥过一定的作用。
战车队早期参与的战斗不仅有河南、江西,还有四川。1935年,战车队奉命开赴四川,配合陆军第一师胡宗南,清剿张国焘的部队。
后来这一战车因为缺少修复、补充,车况变差,已经不能作为战车在战场上使用了。国民党军队士兵发扬“废物再利用”的精神,把战车上装甲和其他武器拆掉,把战车变成了普通的汽车,专门担负运输任务。
03.装甲兵正式独立
20世纪30年代,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欧洲的德国、意大利磨刀霍霍,小日本对华北虎视眈眈,并在上海屯扎重兵,随时可能发动新的侵略。
为了应对可能的战争威胁,同时为了“围剿”各苏区日益壮大的红军,国民党军队加快了部队机械化步伐。
一方面扩大战车部队编制。1932年3月,战车队扩建为战车营,营长为朱熙麟,下辖两个战车连。另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又开始大量从国外采购军事装备。1933年6月,国民政府从英国购进维克斯6吨轻型坦克和维克斯3.5吨水陆两用轻型坦克各16辆。
为了让这支部队更有特色,国民党军队战车营在战车的名字上下了功夫。维克斯6吨坦克装备第一连,炮塔左侧都涂有醒目的“虎”字,号称“虎连”;水陆坦克装备第二连的炮塔上相应地涂有“龙”字。
编制扩大了,装备增加了,国民党军队对装甲兵还是不满意。这个不满意表现在哪里呢?那就是士兵的技术水平。
河南、江西、上海等战场上的牛刀小试,已经充分表现出当时战车营里的这些人,在技术方面欠缺太厉害,他们不能正确使用战车,不会保养战车,更不会维修战车,一句话,他们玩不转战场。
战车部队的士兵玩不转战车怎么能行呢?必须开办专门学校,培养懂技术的国民党军队装甲兵。
1933年6月,军政部在交通兵器材库的旧址上开办了汽车训练班。训练班由钱振荣、李承恩负责,并聘请德国顾问进行指导。
在战车营想方设法提高战力斗的时候,一个对装甲兵部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徐庭瑶。
徐庭瑶是安徽无为人,抗战名将。古北口抗战时,徐庭瑶采取轮番上阵的办法,节节抵抗,节节撤退,硬是和小日本打了两个多月。虽然最后战事失利,但是这一战被认为是日军自九一八事变以来所遇到的抵抗最顽强、伤亡最大的一场战役。
从古北口抗日战场回来以后,徐庭瑶深深地认识到,国民党军队机械化程度远远低于日军。如国民党军队不迎头赶上,中国的国防难以巩固。
于是,徐庭瑶立即上书给蒋介石,力陈建立机械化军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提出一些具体计划和设想。
此时的蒋介石也在为战车营发展缓慢而头疼,看到徐庭瑶对机械化部队如此上心,就对徐庭瑶说:“战车部队我们也搞了好几年了,但一直搞得都不太好。老是在国内闭门照猫画虎啥时候也画不像,你就带着人到国外去看看“真老虎”到底是啥样的,再回国内好好搞装甲兵部队吧。”
1934年7月,徐庭瑶带着俞飞鹏等18人组成赴欧美军事、交通考察团,考察他们的装甲兵部队到底是什么样的。
徐庭瑶带着考察团先后到过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美国、苏联等11个国家,考察了10个月才回到中国。
此次考察对徐庭瑶震动很大。徐庭瑶当时给蒋介石呈送的报告名字是“赴欧美考察军事报告”,长达60多万字。在这个巨长的报告里,徐庭瑶建议建机械化部队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并预先训练人才。
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徐庭瑶还亲自撰写了《机械化军备论》一书,全面论述现代战争中机械化部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建立机械化部队的设想。
他自己掏钱印刷了2000册,分送给国民党军队中的高级将领,开始鼓吹军队机械化。
徐庭瑶的努力没有白费。1935年5月,他奉命筹办通信、交通、辎重兵学校,并被任命为通信兵学校教育长、交通兵学校教育长、辎重兵学校教育长。
教育长虽然是二把手,但实际上是一把手,因为这三所学校的一把手都是由蒋介石亲自兼任的。蒋介石自然没有时间管理学校事务,所以三个学校的具体事务都是由徐庭瑶一个人负责的。
后来三所学校合并为交辎学校,交通兵所办的汽车训练班也并入该校。学校管理层依然是蒋介石自兼校长,徐庭瑶为教育长。
交辎学校不只是一所军校,实际上它还是国民党军队战车营的领导机关。战车营也被并入到这所学校,并改名为战车教导营。
1936年7月间,蒋介石又将学校改组,把学校交通科改组为机械化学校,由徐庭瑶任教育长。自此,培养机械化兵种之专门学府——机械化学校才正式诞生。
不久,国民党又在南京方山成立装甲兵团与战车营,校尉官和士兵的军衔用银白为底色。这样,机械化兵种也正式成为独立兵种,自成体系。
徐庭瑶所倡导的军队机械化理想初步得以实施,他自己也因此在国民党军队中有了“装甲兵之父”的称誉。
04.杜聿明的崛起
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徐庭瑶是立了大功的。正是由于徐庭瑶的努力,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才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然而,装甲兵脱胎换骨之后,徐庭瑶却开始有点遇冷了。徐庭瑶的遇冷和接下来的西安事变有关。
在机械化学校诞生的5个月后,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针对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以何应钦为首的主战派和以宋子文、宋美龄为首的主和派。
何应钦是当时军队中的实权派。他迅速组织大批军队,准备武力讨伐张、杨。徐庭瑶曾在何应钦手下任职,何应钦任命他为“讨逆”东路军前敌总指挥,率领40个师几十万军队向西安进发。
徐庭瑶接令后立即飞抵洛阳,随后率部直抵潼关。
西安事变如果和平解决,就会促进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无疑对整个中华民族都有利;如果付诸武力解决,可能会引起内乱,给小日本带来可乘之机。
手握四十大军的徐庭瑶自然也明白当前的局势,为了不做中华民族的罪人,徐庭瑶在潼关迟迟不肯动手。
在徐庭瑶犹豫不决的时候,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了。这一次徐庭瑶把蒋介石和何应钦都得罪了。
徐庭瑶带兵40万驻守潼关,蒋介石认为徐庭瑶企图置自己于死地,所以非常痛恨他。
而对于何应钦来说,当时徐庭瑶在潼关迟迟不肯挑起事端,让自己失去一个机会,对这个老部下的行为自然很恼火。
这样一来,西安事变之后,装甲兵的创始人徐庭瑶陷入到两头都不讨好的境地。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进到装甲兵学校,认真办教育。
在徐庭瑶遇冷的时候,对国民党军队装甲兵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杜聿明。
杜聿明黄埔军校毕业后,曾经在徐庭瑶为师长的部队服役,并和徐庭瑶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古北口战役。
后来徐庭瑶搞起了装甲兵,杜聿明则在关麟征所在师服役。关麟征在国民党军队资历老,个性鲜明,杜聿明在他的手下干得非常不舒服。无奈之下,杜聿明想到了老领导徐庭瑶,希望到他手下效力。
关麟征也是徐庭瑶的部下,如果把杜聿明拉过来,似乎是从自己老部下手里挖人,徐庭瑶有些犹豫。
但在杜聿明的一再要求下,徐庭瑶还是同意杜聿明来交通辎重学校帮忙。说是来帮忙,但必须要给杜聿明一个不错的职位才行啊。当时学校很多领导职务都满了,一时之间还真没有合适的职位留给杜聿明。
正在这时,学校学员大队的大队长李承恩因为和徐庭瑶有些矛盾,打算辞职。徐庭瑶顺水推舟批准了李承恩的辞职要求,并把空缺出来的职位交给了杜聿明。
1937年,为了打好抗日战争,蒋介石决定将战车营和交二团所属的装甲车队合并,在南京方山成立陆军装甲兵团。在徐庭瑶的推荐下,杜聿明担任了装甲兵团团长。
从职务上来说,团长的职位也许并不算高,但是杜聿明凭借这个机械化团,从这一刻开始冉冉升起。
05.汇山码头之战
1937年,日本在华北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之后不久,又在华东对上海发动大举进攻,八一三事变爆发。
8月14日,杜聿明带着国民党军队装甲兵团奔赴上海。到达上海后,装甲兵团被安排到闸北一带参加对日作战。
当时在上海驻防的是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8月19日,张治中组织了一场对汇山码头的进攻,但是进攻失败。第二天,张治中亲自到临江湾前线筹划对汇山码头的新一轮进攻。
8月21日,张治中发出命令:装甲兵团第二连配合第87师216旅的522团进攻虹口日租界,以阻止日军增援部队由日本海军军舰运送登陆。装甲兵团第二连则配合第36师108旅,从陆路攻击,以步兵为先导,扫荡日军的军事工事。
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但没有能够改变装甲兵部队和其他友军部队的配合问题。
第一连配合216团一路高歌猛进,迅速攻到汇山码头。装甲兵第一连突然闯入到公大纱厂附近,当地所驻日军还在睡觉。日本兵匆忙迎战,还是被装甲兵部队驱赶到了英国租界内。
英租界的英国兵突然发现一大批日本军进来,立即组织抵抗,很快俘虏200多名日本兵。
在这次进攻中,国民党军队装甲兵杀了一部分日军,并在其驱逐下致200多日军被英军俘虏,这也算是装甲兵在淞沪战场上的一次小胜利。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那么妙了。装甲兵第一连到达汇山码头时,配合作战的216团步兵却没有到达。
无奈之下,第一连又向回开。遇到步兵团之后,再次杀回。在这么几次来回冲杀中,第一连连长郑绍炎不幸牺牲,其所带的战车连也几乎全军覆没。
装甲兵第一连遭遇挫折,主要是因为步兵配合不力。而装甲兵第二连遭遇的问题就更多了。
在参战前,张治中就知道装甲兵第二连只有几辆有问题待修的战车,因为好的战车被调到华北一带作战去了。情势危急,张治中依然下令郭恒建连长带着几辆破战车开赴战场。
车破还不要紧,第二连和第一连一样也遇到步兵配合不力的问题。第二连一路向前冲锋,步兵却没有影了。
失去步兵掩护的第二连遭遇日军的抵抗渐渐不支,郭恒建请求步兵尽快上来支援,但是步兵拒绝救援。
无奈之下,郭恒建请求把第二连带回驻地休整,但这个要求也被拒绝了。很快,第二连战车油弹都用尽了。郭恒建爬出战车打算找步兵交涉,补充一下油弹。就在这时,他被日军子弹击中,壮烈牺牲。战车第二连也被击毁。
在这场汇山码头之战中,装甲兵的两个连被击毁,客观上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在实力上和日军确实有很大差距,主观上是因为战场上的指挥员对装甲兵这个新兵种的很多东西也搞不太明白,装甲兵和步兵之间不能很好地配合作战。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中,装甲兵团继续参与对日作战,以损失过半的代价,击毁了日军坦克17辆,算是喜忧参半吧。
到了9月下旬,装甲兵团损坏太大,几乎失去了作战能力,被迫撤出上海,回到南京进行休整。
到了11月上旬,日本援军从杭州湾登陆,进逼松江。国民党军部为了保存实力,下令国民党军队西撤,淞沪会战就此结束。
06.惨烈的南京保卫战
上海失守后,日军很快把战争的矛头指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
经过权衡,国民党高层认为南京不可能守住,决定提前撤离,留下唐生智带领14个师保卫南京。装甲兵团主力也跟随国民党军队主力提前撤退出南京,只有少量部队留守南京。
唐生智手下虽然有14个师、8万多人,但是其中有3万多是新招的兵,训练不足,没有作战经验,根本无法作战。
留下来保卫南京的装甲兵只有两股兵力,一股是战车营第三连,一股是交辎学校的机踏车连。
战车营第三连是这次留守装甲兵的主力,但这个主力作战连从在战争一开始就遇到了瞎指挥。
南京保卫战前夕,国民党军队军政部长何应钦指示杜聿明把德制战车全部留在南京参加抗战。
德制战车虽然是国民党军队最好的战车,但是有枪无炮,威力不够大,而且只有15辆,更要命的是不适合在南京这种河流众多的地带作战。杜聿明建议留下英制水陆两栖战车,既适合在南京一带作战,必要时还可以开往江北。
“开往江北”也就是撤退,何应钦一听杜聿明的这番话后就不高兴了,他对杜聿明说:“你不要想撤退江北,委员长说要死守南京,你要按照命令把德制战车留下。”
德制战车被留了下来。何应钦的这个命令改变了这些战车的命运,也改变了第三连装甲兵的命运。
12月6日,战车第三连第一、第二排奉命开往中华门外的上方镇,配合第51师抵抗进犯日军。
次日,日军大军进犯。第51师多是新兵,一遇到日军炮火袭击,立即乱成一团。战车第三连第一、第二排立即顶上,局势才逐渐稳定了下来。
到了下午4时,上方镇的防线还是被日军攻破。第51师师长王耀武下令战车第三连配合步兵营实施反攻,力争夺下失去的阵地。
战车三连第二排立即以3部战车形成“品”字形,沿公路对日军进行反攻。此时,公路右侧已经被日军占领。日军对3部战车进行攻击,2部被击毁,1部战车则突出重围,回到南京城内。
上方镇这一战,是留守南京的装甲兵部队所打的第一个有规模的战役。
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在城外布防的战车第一排、第二排纷纷撤回南京城内,而日军也随即展开了对南京城的进攻。
12月10日,日军得知国民党军队在富贵山到中山门一带的防御工事坚固,而在光华门一带的兵力薄弱立即组织兵力进攻光华门。
到了11日晚上,日军终于在光华门炸开了一个大洞,大批日军从洞中进入南京城,情势非常危急。
战车营第三连再次出现在这个战场。在教导团官兵的配合下,他们对光华门一带的日军展开进攻。经过一轮厮杀,光华门终于暂时保住了。
但是到了12日,日军增援部队赶到,他们对光华门、中华门实施进攻,两个门纷纷被日军攻破,南京城城门顿开,南京已经守不住了。
南京守城司令唐生智召集各路军师长官,命令部队转移,自此南京军民开始遣散,南京城陷入一片混乱。
留守装甲兵部队本来是隶属于留守部队作战的,现在留守部队都乱了起来,战车营第三连自然也是无人指挥了。
不能留在南京城内等死啊,无奈之下,赵鹄振连长带队把战车和部队开到下关码头,准备登上轮船撤退。
由于事前准备不足,下关码头聚集了大批都想撤离南京的军民。大家都开始争夺船只,军民之间和军队之间甚至还展开枪战。负责守卫下关的第36师近水楼台先得月,把持了江面上的船只。
在这种情况下,战车营第三连根本无法把这些花费了巨额外汇买回的战车开到船上去。眼看日军即将赶来,为了不让战车落入日军手里,三连官兵只好忍痛把这些先进的德制战车推到了江里。
就这样,战车第三连十多辆德制战车毫无意义地损失在火光冲天的古都南京。
战车没有了,剩下的战车营三连士兵依然找不到搭乘的船只,只好自己游泳渡江,最后全连只有三个人成功撤退,其他人全部壮烈牺牲。
留守南京的另一股装甲兵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交辎学校的机踏车连在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忍痛击毁了自己的战车,携带轻武器逃到了下关,大部分官兵也都没有能够生还。
07.装甲兵部队升级
在留守南京的装甲兵部队遭遇不幸的时候,提前撤离的装甲兵部队则顺利到达了湖南湘潭。当时装甲兵团的团部驻湘潭县城内,搜索营驻浏阳,其余各单位分驻湘潭附近及云湖桥等地。
与日军多次交火的失败让国民党军队看到了机械化部队的重要性。1938年1月,国民政府花费重金向苏联、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国家购买战车达700多辆、“哈雷”两轮及三轮摩托车40余辆,并经由广州运到湖南湘潭。
1月15日,军政部正式下令以装甲兵团为基础,把装甲兵部队扩编成为第200师,师长为杜聿明,副师长为邱清泉。
新扩编的第200师直隶军政部,由机械化学校督训。在编制模式上,第200师按照当时德国陆军装甲师编成。
由装甲兵团演变成为装甲兵师,这是国民党军队机械化部队的一次重大飞跃。据资料显示,这个第200师是当时世界上第四个装甲师。
能够在各个方面都相对落后于欧美的中国成立起一支和德国等军事强国媲美的装甲兵师,可见当时国民党军队对装甲兵的重视。
第200师成立后,全师到由徐庭瑶负责的机械化学校进行训练。然而,训练没有进行多久,新的任务又落到了这支刚刚成立的装甲兵部队头上。这次装甲兵部队的任务不是去作战,而是去拉战利品。
在给日军造成巨大伤亡的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炮兵第52团先后击毁击伤日军战车、装甲车30多辆。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决定把日军的这些战车、装甲车交给第200师。
接到命令后,杜聿明立即派部队到台儿庄把这些战利品运回。这次一共运回中小型战车8辆,155毫米重炮2门,履带式牵引车4辆。
一下子增加了好几辆战利品,这让第200师上下都非常高兴。但是这种高兴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他们发现其实这些车和炮都只剩下个空壳子。日军看到自己的战车不保,就对那些丢弃在战场上的战车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拆卸和破坏。
其实,以前在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装甲兵也经常使用这一招,这次能够运回小日本自己破坏的装甲车,国民党军队装甲兵还是感到很自豪的。
1938年春季,汤恩伯在江西上高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装备精良的第200师全师开赴上高参加演习。演习之后,一场新的战斗等着这支新成立的国民党军队机械化师。
5月,日军第14师团沿黄河两岸西进,大有直趋中原之势。为阻止陇海路日军,国民党军队大批部队云集河南东部的兰封一带,准备在这里和日军打一场大仗。
5月9日,蒋介石下令把第200师编组为突击纵队,由副师长邱清泉兼纵队司令,北上参战。
按照蒋介石和军政部的命令,一支高度机械化的突击纵队成立,突击纵队以第200师第1150团第1营为基干,另调拨第1149团第5连,特务营的机枪排、工兵排,搜索营第2连第1排及师部幕僚一部编成。
突击纵队成立后,邱清泉带着这支部队于5月上旬从湖南出发,开赴豫东这片新的战场。
08.兰封之役受挫
5月16日,突击纵队乘坐火车到达开封。其中第1150团第1营第1连7辆“维克斯”炮战车和7辆“CV-33”战车以履带行军,向兰封前进。
前进之路非常不顺利。当时豫东这一带的交通状况非常差,道路破烂不堪,尽管非常小心,仍然有两辆战车在路上抛锚了。经过一夜的折腾,这支装甲兵部队终于到达目的地。
部队刚刚安顿下来,邱清泉突然接到消息:日军正截袭内黄车站西行列车,并打算乘势向兰封以东各要点进犯。
情况已经非常紧急,临时向上级请示是来不及了,邱清泉立即派出8辆战车沿铁道以北地区援助国民党第88师驱逐日军。
刚刚遇到装备精良的中国装甲兵,小日本也吓了一跳。战斗到下午4时,日军经不住国民党军队战车猛烈冲击,开始向东溃逃。
小规模的战斗还在继续,到了20日,装甲兵第1连虽然给日军一定的打击,但自身损失也不小,有7辆战车被日军击毁。
遇到突击纵队的阻击后,日本援兵不断开赴豫东,这让本来就不占有优势的突击纵队顿感压力增大,损失也随之上升。
20日,日军兵分三路向兰封进攻。邱清泉带领突击纵队袭击兰封南部马集一带驻扎的日军。遇到中国突击纵队袭击后,日本军在次日开始向马集方向进行突击。很快,马集一带被日军攻克,中方突击队又有7辆战车被毁,多名装甲兵或死或伤,伤亡惨重。
两天后,突击纵队战车排一举攻克大小王庄等7个村庄,但在进入罗王寨一座堤防时遭到日军炮袭,3辆战车被日军击毁。
突击纵队损失惨重,而日本援军却不断增加,他们从陈留南渡黄河,国民党军队被迫放弃兰封。26日,桂永清的第27军在空军的配合下,开始反攻兰封,突击纵队也参加了这次反攻计划。
按照原来的作战计划,突击纵队此次担当的任务是进攻盘踞在三义寨的日军。然而突击纵队在集结部队的时候却出了问题,他们不知道怎么搞的,居然迷失了方向,向盘踞了日军优势兵力的王庄前进。
对于这种送上门来的肥肉,日军也毫不客气。一仗下来,国民党军队突击纵队有2辆战车被击毁,1辆战车被日军俘获。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装甲兵配合国民党军队主力多次对日军发动进攻,然而兰封都没有能够被攻克。
到了6月1日,国民党军队奉命西撤,兰封战役结束了。在这次战役中,装甲兵部队虽然曾经取得过大、小王庄的胜利,但整个战役中失败居多,而且部队伤亡巨大,300名官兵伤亡,10多辆战车被击毁。
第200师在兰封之役的表现让那些沉醉于“世界第四支装甲师”口号中的国民党军队理论家有些伤感,他们在战后对第200师在兰封之役的失败进行了总结。
总结出来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协调配合不够。装甲兵在实施作战时,步兵、炮兵不能很好地配合,以至于让装甲兵孤军奋战。
二是装甲兵优势利用不足。装甲兵擅长奇袭,但是在兰封之役中,装甲兵奇袭的特点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
09.成立新编11军
兰封战役后,日军大举向豫南进攻,胡宗南第十七军团奉命在罗山、信阳一带阻敌,邱清泉奉命带领装甲兵部队配合胡宗南阻击日军。
吸取了兰封之役中没有能够和其他兵种配合好的教训后,邱清泉刚刚把部队安排好,就赶往胡宗南的指挥所,商议合作作战计划。据当时的士兵后来回忆:“两人密谈战况,两天一夜未行外出”。
然而,如此认真的商议作战计划仍然没有能够对战局产生太大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当时装甲兵遇到的情况太坏了。
当时日军在罗山山顶设置炮兵观测所,所以这边国民党军队白天稍有行动,小日本那边即开炮实施轰击。
不仅日本人够狠、够坏,地形也跟着和国民党军队装甲兵作对。当时装甲车要通过一座长约5公尺、宽约3公尺的木造桥,木造桥走走人、过过小轿车还行,7.5吨以上战车那是肯定负荷不了的。
桥不行了,那就直接从河里冲过去吧。河水不深,战车是可以趟水过河的。但是那里土质松软,而且水潜处狭窄,战车不容易通过。
有了这两个因素的制约,战车无法施展拳脚,前进自然也被阻隔了。国民党军队这边不顺利,日军那边却很顺利,绕过罗山,开始侧面推进。
无奈之下,邱清泉命令战车部队向平汉路前进,其他指挥人员和车辆连夜沿桐柏向南阳方向撤退。
撤退过程也非常不顺利。当时道路泥泞,公路中央泥土渐渐高出路面1米多,邱清泉的指挥车因为底盘较低,以致空转打滑,不得不换乘“T-26”战车脱离困境。
撤退出来的邱清泉带领北上的部分突击纵队返回湘潭,归还第200师建制。而北上的第1150团有两个战车营最终没能南下,改归胡宗南调度。
就这样,装甲兵突击纵队在河南东部、南部作战的计划全部结束了。
在第二〇〇师成立后的短短几个月,国民党军队高层对这支部队是寄予厚望的。为了更好地利用这支机械化部队,国民党军队高层先是组织突击纵队,接着又组织扫荡队,后来再次组织突击军,但是每一次的尝试都不是很成功,当然战斗的结果更是不理想。
经过多次摸索之后,国民党军队高层认为第二〇〇师的德国陆军装甲师模式不适合中国。为弥补兵种协同不良的缺陷、增强凝聚新生的机械化部队战斗力,必须依据现况重新编组机械化部队战斗模式。
于是,国民党军队的装甲兵部队迎来了一次较为重大的改革。1938年10月,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下令将第二〇〇师扩编为陆军新编第十一军。
装甲兵由师一下子变成军级单位,这个军的负责人由谁担任成了一个问题。军政部认为杜聿明一直担任装甲兵的负责人,由他出任军长似乎顺理成章。
没有想到,蒋介石却意属关麟征。在军政部的报告上,蒋介石还亲自批示:关麟征任军长如何?
本来委员长发话了,军政部似乎不好再提啥不同意见了,但是这次军政部部长何应钦却铁了心地支持杜聿明出任军长。
为了让蒋介石改变主意,何应钦通知机械化兵元老徐庭瑶和第32集团军军团长关麟征一同去见蒋介石。
此时关麟征已经是军团长,蒋介石提请他为第十一军军长,实际上是让他兼任。在蒋介石面前,关麟征明确表示自己就不兼任这个军长了。
秉承“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关麟征推荐自己的同乡兼亲信张耀明来做第十一军军长。关麟征的“荐贤”行为不仅引起了何应钦的反对,连蒋介石也不支持。
争议不下之时,何应钦提出了一个变相支持杜聿明的计划,提出由装甲兵元老级人物徐庭瑶来兼任新编第十一军军长,杜聿明为副军长。
徐庭瑶此刻正在把精力放在教育上,杜聿明不仅年轻,而且是自己的老部下,所以新编第十一军的许多事都由杜聿明负责,杜聿明成为了这个军的实际负责人。
10.第一怎样炼成的
新编第11军成军后,装甲兵部队进行了大幅度改制。原来的四个战车营合编为军直属装甲兵团,又用两个营合编为军属汽车兵团。组件装甲兵团、汽车兵团的改革似乎是很符合现代需要的。
然而,接下来的几项改革却让人感觉好像有倒退的意识。首先是原装甲师的搜索营增加重兵器连、骑兵连,扩大为军属骑兵团。
原有的特务营、通信营、辎重营、工兵营、战防炮营、消防连、修理工厂、野战医院、水上运输排、兵站等,全部改为军直属单位。
原1152团、补充团改为步兵团,原第200师和新成立的新编第22师与拨入的第77师,同为军属三个步兵师。
从后面的这几项改革可以看出,11军新的改革居然把部分装甲兵改成了步兵,把辎重营、战防炮营改为了直属单位,甚至还扩建了骑兵团。
在机械化不断提高的新11军,这次改革无疑被看成是一种倒退。然而,正是这种倒退填补了国民党军队装甲兵的一个致命弊端。以前多次作战,装甲兵都不能和其他部队尤其是步兵做好配合,如今新11军里有了自己的步兵,配合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用那些装甲兵的话来说:“这次改革管它倒退,还是进步,只要能够打胜仗,这次改革就是成功的。”
装甲兵完成这次改革后,全军转移到广西、湖南一带一边训练,一边作战。此时,新军队中的另一个问题暴露了出来,那就是管理层混乱的问题。
新11军是由装甲兵不断扩充起来的部队,官兵抗日意志坚决,作战经验丰富,勇敢善战。但由于部队老兵多,统驭也非常棘手,尤其是团营级军官中,湖南籍和广东籍军官之间存有矛盾。
面对这种情况,杜聿明明白没有好的、坚强有力的军官领导,部队的战斗力是会大打折扣的,所以必须要尽快对部队进行整顿。
此时恰逢新11军中的一个师长调离,杜聿明想到了老朋友郑洞国。
此时的郑洞国已经是军长,能否愿意降级来担任师长,杜聿明也没有把握。杜聿明只好碰一下运气,发电报给郑洞国:新11军这里非常急缺人才,你老郑是否愿意“屈就”来这里做个师长。
此时郑洞国所带的第98军是湖北地方军队,战力弱,内部成分复杂,对黄埔出身的将领怀有很大戒心,这使郑洞国感到难以打开局面。收到杜聿明的电报后,郑洞国考虑了一夜,决定“屈就”到新11军里当师长。
此后不久,又一位抗战名将戴安澜接任新11军第200师师长。有了郑洞国、戴安澜这两员大将的加入,杜聿明对手中的这支军队充满了信心。
杜聿明的好事真是接连不断,1939年1月,兼任军长的徐庭瑶力辞这个名誉军长头衔,杜聿明顺利成为名至实归的军长。
手中有了大权,又有郑洞国、戴安澜帮助,杜聿明开始着手整顿新11军。杜聿明对整训提出了“五除”,即除骄、除赌、除伪、除欲、除恶。此外,杜聿明还提出了“三习”,即习精、习诚、习勤。
为了规范军纪,杜聿明颁布“三不”,即不准擅入民房,不准擅取民财,不准擅借民物;三禁,即禁赌、禁嫖、禁贪污;三杀,即调戏妇女者杀,强占民房者杀,纵兵扰民者杀。
除了这些纪律方面的要求外,杜聿明明白部队的生命在于能够打胜仗,为此他在各营房和教练场所亲笔书写了“操场就是战场”、“平时就是战时”、“多流汗少流血”、“艺高胆大”、“攻必克,守必固”等口号。
当然,新十一军的训练不仅停留在这些命令、口号上。为了训练好这支部队,杜聿明强调练兵先练官,要求军官、军士严格训练自己、示范身教,作战时部队位置要放在战场决战之地,哪里紧急就放在哪里,冲锋在前,退却在后。
靠着这些努力,新十一军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1939年2月18日,陆军新编第十一军奉命更改番号为陆军第五军。在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军事训练评比中,第五军的成绩位居第一。
11.“硬碰硬”的配置
1939年底,日军从广东钦州登陆,大举进犯广西南部,伺机攻占桂林,进而再切断广东、广西、湖南、贵州等省的国际交通线。
此时任桂林行营主任的白崇禧想到了在广西训练的第五军,他立即发电给蒋介石:日军进犯桂南,势头很猛,我想调机械化程度非常高的第五军来守卫桂南。请委员长批准。
当时小日本几乎已经把东部沿海封锁了,如果南部国际交通线一断,国民政府从国外接受援助就会大受影响。所以收到白崇禧的电文后,蒋介石立即表示同意动用这支王牌军。
得到蒋介石的允许后,白崇禧邀请徐庭瑶担任第三十八集团军司令,而杜聿明和他的第五军则成为徐庭瑶集团军的主攻部队。
除了徐庭瑶的第三十八集团军外,根据作战计划,中国方面在桂南实施反攻的部队还有两路。他们是东路蔡廷锴的第二十六集团军,西路夏威的第十六集团军,而徐庭瑶的第三十八集团属于北路军。
这三支部队都是国民党的精锐部队,这次投入到桂南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兵力达到15万多人,有“小诸葛”之称的桂系名将白崇禧担任总指挥,一场让国人振奋的昆仑关战役由此打响了。
昆仑关位于广西省会南宁的东北,是南宁北侧的天然屏障,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有“南方天险”之称。
既然是天险,那就是说谁占有它,谁就可以占有战略上的优势。正是认识到这个雄关的重要性,所以日军在12月4日就攻克了昆仑关。
现在日军占据了这个天险,并威胁到整个广西,所以白崇禧下令给徐庭瑶、杜聿明,以第五军为主力攻克昆仑关。
12月16日,杜聿明召开第五军团长以上军事会议,布置对昆仑关的进攻,并制定“关门打狗”的包围全歼战术。
其实不管哪种战术,只有主攻部队打好了,才能影响这个战局。为了打好主攻,杜聿明在主攻方面安排了第五军的两员大将郑洞国和戴安澜带领两个师主攻昆仑关。
在会战中,主攻方在制定战术时还要考虑非常重要的一招,那就是阻击援军。不然这边主力部队正打着,双方也都打累了,对方援军突然杀过来,那自己只有挨打的份儿了。
杜聿明在安排好主攻部队之后,又开始安排阻击日本援军的部队。
担当此次昆仑关之战阻击部队的是第五军的另一员猛将邱清泉。按照杜聿明的计划,邱清泉带领新编第二十二师从右翼迂回,由小路绕过昆仑关,攻占五塘、六塘,阻击日本援兵。
以上兵力部署中,一个是主攻,一个是右翼迂回阻击援军,这自然不能称为是“关门打狗”,因为左侧的“门”没有关上啊。
为了关上这个门,杜聿明又安排彭璧生从左侧迂回,绕道甘棠、长安攻击七塘、八塘,则击昆仑关之外,堵住日军退路,也顺带阻击日本援军。
三股力量,一个主攻,两个侧翼迂回,“关门打狗”的战术算是布置完整了。
在进攻昆仑关之战中,中国方面是由军事训练成绩排名第一的第五军担任主攻,而守卫昆仑关的日军是日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
日军第五师团属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的一个甲种师团,也是日军最精锐的机械化部队,有“钢军”之称。而第二十一旅团又是这支“钢军”的主力部队,被号称是日本“陆军之花”。
国民党军队的王牌PK日军的“陆军之花”,因此,昆仑关之战被认为是中日之间的一次“硬碰硬”的战斗。
12.装甲兵一夺昆仑关
12月18日,国民党军队第五军开始对昆仑关发动猛烈攻击。
敌守我攻,在攻击前自然是先用火炮进行轰击。第五军重炮团的24门榴弹炮和各师属炮兵的山炮、野炮、迫击炮一起开始猛烈炮击昆仑关日军阵地。
如此猛烈的炮火轰击让这片战场顿时硝烟四起,火光冲天。令人兴奋的是,日军炮火被压制住了。
知道国民党军队要进攻昆仑关,日军空军动用上百架飞机过来帮忙。看到第五军在猛攻昆仑关,日军空军立即实施低空扫射。
如今的第五军可不是当初的第二〇〇师了,现在军内各个兵种都有。看到日军飞机来凑热闹,第五军的高炮部队立即用高炮予以还击。
看到国民党军队用高炮不断还击,天空上的日军开始有所顾忌,不敢肆无忌惮地搞低空扫射了。
一轮炮火轰击之后,正式的进攻开始了。担任主攻任务的郑洞国部队荣誉一师一团官兵,在团长吴啸亚上校的带领下,拼命进攻,顺利攻占仙女山。入夜之后,该团官兵又连续攻占了老毛岭、万福村。
攻下这些地方还不行,这次主攻部队重点要攻下441高地。因为这个高地非常重要,日军可以在这个高地上对来犯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炮轰,如果不拿下这个高地,就别想攻克昆仑关。
攻击部队自然也明白441高地的重要性,所以是玩了命地对这个高地进攻。后来杜聿明将军在战后为牺牲烈士撰写的碑文中记录了这一战的情形:“当其猛烈争夺之际,敌则配合空军强行增援,负隅顽抗,无懈可击,我则万众一心,前仆后继,不辞攀跻之艰,不畏壁垒市固,炮火交织于山林,血肉横飞于林麓……”
自古以来,打仗也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一团这样玩上命地进攻,日军也扛不住了,最后终于把这块高地让给了一团。
一团立了大功,二团也不甘示弱,他们在团长汪波的率领下顺利攻占了昆仑关的另一个高地——罗塘高地。
和主攻部队节节胜利一样,担任侧翼进攻的部队也取得了胜利。在右翼方面,邱清泉部队进入六塘、鸡鸣山一线,顺利攻占了五塘、六塘,并破坏了这一带的公路和桥梁。其中,梁汉明的九十二师还攻占了七塘、八塘,在左翼方面,彭璧生带领的部队也从左翼迂回成功。
战斗到这个阶段,国民党军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战略优势,从五塘到昆仑关约30公里狭长地域的日军均被第五军聚歼和包围。胜利已经在望,第五军士气大增。
然而,胜利虽然在望,但是小日本的意志还是非常坚强,守关日军凭借昆仑关天险拼命顽抗,日军增援部队则加紧向昆仑关移动。
在这种情况下,杜聿明立即决定迅速攻克昆仑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杜聿明调整军事部署,让戴安澜的二〇〇师担任对昆仑关的正面进攻,郑洞国的荣一师担任包围敌之两翼任务。
戴安澜接到任务后,在战车一连和炮兵的配合掩护下,带着二〇〇师向昆仑关的敌人主阵地展开攻击。
惨烈的战斗一直进行了一天,到了晚上9点多,戴安澜接到前线战防炮第二连连长曹鸣九的电话,昆仑关已经被我军攻克了!
13.装甲兵二夺昆仑关
昆仑关居然被国民党军队攻克了,侵华日军大为震惊,立即出动大批飞机、火炮掩护新锐的预备队兵力发动反攻。
在日军的玩命反抗下,进入昆仑关的国民党军队无法向纵深方向推进,战争进入了短暂的僵持状态。
负责指挥冲锋的戴安澜不久得到消息,东边跟随战车前来攻击昆仑关的国民党军受到日军阻挡,其他几股配合进攻昆仑关的部队也都受到了日军的阻击。
单凭二〇〇师是无法和日军主力硬磕的,戴安澜立即打电话问在第一线的郭团长:“战车进展情况如何?”
郭团长说:“战车已经冲进昆仑关口了,但是在冲进昆仑关口之后,战车遭到敌战车防御炮阻击,又被敌人埋设的地雷炸毁数辆,无法往纵深方向进攻。”
情况非常危急,一旦中国援军赶不上来,进入昆仑关的国民党军队可能会被日军全歼。戴安澜当即决定部队后撤。
就这样,在日军的疯狂反扑下,昆仑关再一次落到了日军的手里。日军攻下昆仑关之后,继续实施一轮猛攻,昆仑关附近的一些阵地又被他们一举攻下。
面对日军的疯狂反扑,国民党军队也组织了大规模的抵抗,昆仑关一带的一些阵地几易其主,而昆仑关却依然掌握在日军手里。
就这样,昆仑关一带的战争进入了僵持状态,几乎每一个丘包都有攻守。
这种近距离的山地战对第五军来说非常吃亏,因为机械化部队在这种地形上根本无法发挥自己的机械化优势。
看到自己的部队在山地上和日军拼起了刺刀,甚至赤手相搏,杜聿明都感到非常郁闷,自己这个机械化军的军长怎么像一个部落酋长一样带着部队进行这种原始、落后的厮杀。
和第一次夺取昆仑关相比,日军实力大增,他们不仅派出了空军、炮兵支援,还令一个猛人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亲率两个大队前来增援,这无疑增加了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夺取昆仑关的难度。
国民党军队主力齐集昆仑关依然不能很快攻克昆仑关,蒋介石非常恼火,他给前线指挥员下了命令:三天之内不能攻克昆仑关,军法处置。
接到蒋介石的这个命令,国民党军队桂南指挥人员也急了,白崇禧在徐庭瑶的陪同下再次来到第五军前线指挥部,检查督导作战。
几个国民党军队高层分析了前一段第五军存在的用兵分散、火力不够集中、对包围之敌不能迅速消灭等问题,并对新一轮的进攻做出了明确的部署。
24日拂晓,按照新的作战部署,荣誉一师集中主力兵员和火器向前一天得而复失的昆仑关前的重要据点罗塘再次发动猛攻。到了当天下午,荣誉一师终于攻克罗塘。
这天下午,荣一师又干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歼灭了日本的“陆军之花”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
24日下午,旅团长中村正雄亲自到九塘阵地督战。这个日本名将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把驻地日军召集到一片草地上进行训话。昆仑关一带到处都有战争,把驻地日军召集在一起肯定是一件危险的事。
就在中村正雄训话训得正过瘾的时候,荣誉一师第三团团长郑庭笈通过望远镜发现了中村正雄和他面前站着的日本兵。
郑庭笈毫不客气,立即命令迫击炮、重机枪对中村正雄猛烈攻击。突然遭遇袭击,中村正雄腹部中弹,伤势严重。
中村正雄也真够猛的,虽然中弹后缠着绷带,仍然大喊着指挥日军和国民党军队对抗。
得知中村正雄和其部队遭遇重创后,因为日军地面部队来不及增援,日本军方就立即空投下大批日本军队支援中村正雄。
傍晚时分,中村正雄正在接受手术,一颗炮弹又恰好击中了权作手术室的草房,将草房炸得一片狼藉。
轰炸之后,手术继续进行,到了晚上8点多,中村正雄的手术终于做完了。但是这场手术并没有挽救他的生命,到了第二天早晨,中村正雄还是挂掉了。
罗塘等阵地失守,中村正雄被击毙,身在南宁的日军今村均师团长焦急万分,立即指令部队支援昆仑关。
但是支援部队在路上就遭遇了国民党军队的阻击,根本攻不到昆仑关。没有援军支援的情况下,守关的日本军依然负隅顽抗。
这一次中日双方在昆仑关的对决比上一次还要激烈,后来在缴获的日军阵中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数日以来,当面之敌对我猛烈攻击,其战斗为对华作战以来从未遭遇者,因此伤亡极重,实足寒心。”
经过郑庭笈团的激烈争夺,国民党军队又一次夺回了昆仑关。
14.装甲兵三夺昆仑关
郑庭笈带领国民党军队第二次夺取昆仑关后,实际上他的部队已经精疲力尽,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都已经损失过半,而后面的国民党军队却没有及时上来增援。
本来昆仑关号称天险,关口有不少工事,但是由于这一带反复作战,很多工事都遭到破坏,关口已经无险可守。
所以在日军对昆仑关实施反扑的时候,昆仑关再次落入日军的手里。
虽然日军再一次攻克了昆仑关,但是他们的处境非常不利,因为日本兵连日来受到第五军的进攻,消耗也是巨大。
更令日军抓狂的是,他们的援军被国民党军队阻击,也就是说他们既没有援军支援,连后勤也得不到保障了。
为了解决昆仑关前线后勤问题,日军倒是通过飞机空投下了一些吃的,但是这根本解决不了那么多日军的吃饭问题。很多日军甚至要靠吃一些野果充饥。
日军已经是硬撑了,这一点杜聿明非常明白。但是昆仑关两次得手,又两次被日军夺取让杜聿明非常恼火。
经过分析,杜聿明认为日军在昆仑关周围高地的火力是国军前进的拦路虎。
只有扫清这些高地上的日军,才能真正攻下昆仑关。为了拿下这些高地,杜聿明开始对这些高地进行“分片包干”,每一个高地都安排了部队前去扫荡。
12月25日凌晨,扫荡任务开始。到了日暮时分,日军的罗塘高地、441高地、600高地等多个高地陆续被第五军拿下。
在大部分高地被扫荡之后,还有两个拦路虎摆在第五军面前,一个是战防炮阵地,一个是界首高地。
当时第五军进攻昆仑关必须通过一座桥梁,而日军就在桥梁北方向的山坳里修建了一个战防炮阵地。第五军通过这个桥梁时,战防炮阵地的日军就发动袭击。即使侥幸能够通过桥梁,这个战防炮阵地也可以对路上的战车实施攻击。
更要命的是,这个战防炮阵地修在山坳里,日军可以从这里发炮攻击第五军,而第五军战车上的炮弹却不容易攻击到这个阵地。一句话,面对这个战防炮阵地,第五军只能挨打,不能打人。
在17岁小兵岳天的建议下,国民党军队调来驻柳州苏俄援华志愿军的18架飞机,对山坳里的战防炮阵地实施密集轰炸,第五军的这个拦路虎才被解决。
界首高地地位于昆仑关东北,地势险要,悬崖峭壁,是日军保卫昆仑关关口的最重要屏障。
作为昆仑关最重要屏障,界首高地的守护日军也非常强悍,第五军几次强攻这个高地都没有攻克,反而损失了大量兵力。
此时,杜聿明命令郑洞国把手下郑庭笈团交给第二〇〇师,由戴安澜全权指挥进攻界首高地。
戴安澜接到命令后,连夜发动进攻,但是还是无法攻克这个高地。久攻不下,郑庭笈组织爆破手,以手榴弹塞进敌据点枪眼,双方伤亡巨大。
战到午夜12点钟,郑庭笈团的9个步兵连长已有7位伤亡,连郑庭笈身边的司号长也中弹牺牲,但全团上下斗志愈旺,决心不计代价誓死攻下界首。
到了29日,界首高地终被我军攻破,士兵在山顶燃起胜利的火焰,向第五军前线指挥部报捷,全军上下一片欢呼。
界首高地落入国民党军队手中之后,剩余的日军只好龟缩到附近的几个小据点里,此时这些据点已经不能对昆仑关构成很大威胁了。
于是,第五军乘胜攻击昆仑关,邱清泉师的邓军林团,率先进入昆仑关。
这已经是国民党军队第三次攻克昆仑关,但和上两次不同,这一次昆仑关附近高地的日军都已经被清除,所以国民党军队不会再担心日军的反扑了。
邓军林团进入昆仑关之后,大批的中国其他军队也纷纷涌进昆仑关。到了31日,昆仑关附近据点里的日军也很快被消灭,昆仑关之战以国民党军队的胜利而结束。
在昆仑关之战中,第五军伤亡约2万多人,而日本方面被击毙达4000多人,侵华名将中村正雄也在这一战中丧命。
事后,一贯看不起国民党军队的日军评价到:在此地带(昆仑关)蒋军比任何方面都空前英勇,值得我军表示敬意!
15.甘棠之役的惨败
昆仑关收复之后,第五军本以为可以乘胜追击一举攻下南宁,但是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日军的“陆军之花”第二十一旅团还有一些剩余部队,这些日军在昆仑关至南宁一带凭借据点的优势阻挡第五军。
其实这时候的日军已经没有当初昆仑关之战的日军强悍了,但如今的第五军也是元气大伤了。
到了1月4日,第五军郑洞国的荣一师13000多人锐减到只有几千人,“主攻尖刀”的荣誉一师一团一营一连甚至仅剩下4个人。
荣1师的多部战车被击毁,仅剩下的部分战车还多有毛病,需要维修。部队在轻武器方面也需要补给。
在这种情况下,荣一师奉命开赴宾阳的思陇休整。这也是第五军较早撤离出战场的一支部队。
到了1月中旬,第五军对日军的进攻还是没有取得大的突破。12日这天,第五军奉命到思陇、黄圩、太守一带进行休整,攻击任务移交姚纯的第三十六军接替。
就这样,这支在昆仑关之战中立下大功的第五军,算是离开了桂南战场。
对于第五军的这次撤离,有人说这是蒋介石为了保护自己手中的这支嫡系王牌。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太多的根据,试想当初进攻昆仑关时,第五军所受损失这么大,蒋介石都没有下令撤退,如今怎么会因为保存嫡系而撤退呢?
实际上这次更多的是因为第五军损失得太厉害了,已经无法继续作战了,所以才把这支部队撤离战场的。
当然,第五军的撤离并非全军撤离,当时装甲兵团第三营第七连和炮兵团的部分兵力还留在桂南战场,配合其他部队与日军作战。
当时日军从昆仑关退至八塘后,他们深知昆仑关正面驻扎有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所以日军打算迂回到昆仑关的侧面袭击宾阳,以包围昆仑关附近的国民党军队。在实施这个迂回战略时,一场甘棠之战由此展开。
甘棠位于宾阳东南的山隘中,这里的地势不是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留守在桂南继续作战的装甲兵第二营第七连,在这里配合第二军七十六师,奉命在甘地区阻击日军。
2月2日,七十六师遭遇日军进攻,防线被日军攻破。而与此同时,第三十八集团军的指挥所遭遇日军轰炸,通讯中断。
这样一来,装甲兵第二营第七连就与其他部队失去了联络。甘棠失守之后,不明情况的第七连开始从甘棠一带向宾阳地区撤离。
此时的宾阳也已经被日军占领,第七连不明情况把装甲部队开到宾阳,无疑是羊入虎口,全连战车和士兵都损失殆尽。
和第七连并肩作战,充当警戒任务的机踏车连则侥幸突围成功。突围成功后,机踏车连顺利归队。但是连长高振俊,因为作战不力,归队后即畏罪自杀了。
甘棠之战这一场小小的战役,让装甲兵部队损失了一个连,失去了两个连长,这是在桂南战争中较为少见的。
16.同古战役前的准备
1942年初,应英国要求,同时也为了保护中国的国际交通线,蒋介石决定派出中国远征军到缅甸作战。
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自鸦片战争以来大都是国内抗击侵略,这次要出国作战意义不同凡响。
蒋介石这一次对组建远征军是花费了心思的。曾经在忻口战役中歼灭日军2万余人的卫立煌担任远征军司令,在昆仑关战役中重创日军“陆军之花”的杜聿明为副司令,并先由杜聿明指挥第五、第六军率先进入缅甸作战。
第5军入缅的先头部队是戴安澜的第二〇〇师,这支在昆仑关战役中立下奇功的机械化部队先行进入缅甸后士气很高。
尽管第二〇〇师士气很高,但是因为国民党军队在中国战场上多次败给日军,当时驻缅甸英军对这支进入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也是从心里瞧不起的。
为了表达在缅甸抗日的决心,第二〇〇师在他们的战车上贴满了用中、缅两国文字书写的标语:“驱逐倭寇,扬威异域!”、“为国争光,不胜不还!”、“国民党军队为保卫缅甸人民而来!”、“加强中英军事合作!”、“缅甸是中国最好的邻邦!”
1942年3月,第二〇〇师到达战斗第一线同古,著名的同古大战就在这里拉开序幕。
同古南距仰光250公里,北距曼德勒320公里,是仰曼铁路的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西北还有克永冈机场。
对于日军来说,攻下同古自然可以凭借其主要的交通枢纽位置,长驱北上。
对于国民党军队来说,同古既可以与西线普罗美联系,又可以与东线毛奇互相呼应,保住同古就可以构成一道阻止日军北犯的屏障。
身在重庆的蒋介石也认识到同古的重要性,他委托史迪威带来了自己的手令,手令的大意是:先头部队第二〇〇师不惜代价死守同古争取时间,掩护远征军主力向同古一带集结。
虽然远征军主力还没有集结到同古一带,但第二〇〇师官兵并不认为自己是孤军作战,因为他们相信附近一贯骄傲的英军会过来帮忙的。
但这次第二〇〇师的弟兄估计错了,仰光失守以后,英军对守住缅甸已经失去了信心,看到日军向同古推进,他们一枪不发就立即撤退了。
看到英军提前跑了,日军高兴起来了,只剩下经常打败仗的国民党军队,攻下同古那不是举手之劳嘛!
这一次,日军估计错了,因为他们遇到了第二〇〇师。
第二〇〇师这次是带着必死的决心来的。3月初,蒋介石视察缅甸时曾问戴安澜:“你师孤军深入,同古能否守住?”
戴安澜答道:“这次远征是我国自唐朝以来首次扬威国外,二〇〇师为能担此重任而深感光荣,请校长放心,就是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
第二〇〇师一到达同古一带后,马上就利用旧城墙当作防御工事,修筑坑道封闭式的堡垒。同古因为离铁路线很近,四处都是锯好的铁路枕木,所以二〇〇师修的工事完全是用枕木做掩盖的。
修工事的过程并不是很顺利,虽然日军地面部队没到,但是日军空军却不停地对同古一带进行轰炸。为了躲避轰炸,第二〇〇师挖战壕、做掩体的工作只能在夜间进行。经过10天的准备,同古的工事已经修得差不多了。
17.虽败犹荣的战役
3月18日,同古守卫战打响。二〇〇师首先在皮尤河袭击了日军先头部队。随后,恼羞成怒的日军派出两个联队向同古发起猛攻。
在以前与日军的多次作战中,在兵力部署方面,都是国民党军队的数量远远多于日军,而战争的结果却多是中国战败。
而在这一次同古之战中,中日军力对比却是日本占优势,当时负责进攻的日军第五十五师团有兵力20259人,此外还有40辆坦克装甲车,3个航空中队作为空中支援。中国的第二〇〇师方面,只有11000人,坦克车3辆,空中支援则是一点都没有。
有了这种实力上的悬殊,日军方面己方相信能够快速攻下同古。
进攻一开始,日军立即发现不太对劲,这支守城的国民党军队太强悍了,他们凭借提前修筑好的工事,玩了命地抵抗日军的进攻。
第二〇〇师的顽强抵抗让日军快速攻下同古的计划破灭,日军立即增派十五师团以及三十三师团分三路围攻同古。
看到一时攻不下同古,日军开始从同古的外围入手。到了22日,日军已经切断了二〇〇师与后方的唯一通道。
对于第二〇〇师来说,此时的同古已经变成了一座孤城。
战局的变坏不仅没有让二〇〇师官兵丧失斗志,反而激发他们誓死守城的决心。当天晚上,师长戴安澜视察完部队的防卫情况后,给家乡的妻子写了封遗书,表达了为国战死的决心。
师长决心已定,师长以下的军官也不甘落后当天晚上,从最高的师长到最低的班长,每一级都郑重宣布自己将与同古共存亡。同时,他们还纷纷宣布了自己牺牲后的代理人。也就是说自己一旦牺牲了,就由这个代理人代替自己指挥作战。
23日清晨,日军开始对同古这座孤城发起了更凶猛的进攻,但这些进攻都被二〇〇师一一击退。
接连几天攻克不下同古之后,日军开始施放窒息性毒气。守城的二〇〇师来不及防备,很多官兵中毒身亡。后来,戴安澜急调防毒面具增援,日军的这一轮毒气进攻也失败了。
毒气进攻失败后,日军从第二天开始从城南森林蜂拥而来。这一次让戴安澜发现了机会,戴安澜一边指挥二〇〇师抵御日军进攻,一面令人在森林里放起了大火,烧死了许多日军。
二〇〇师的坚守给日军带来了巨大伤亡,2000多名日军迅速成为了炮灰,当然二〇〇师方面损失也很大,预备队已经全部派上战场。
二〇〇师在这边玩命坚守孤城,但远征军指挥部的指挥层却还在争论。史迪威希望用二〇〇师在同古拖住日军,远征军的主力则乘势收复仰光;而杜聿明则希望尽快增援同古,救出二〇〇师。
争执几日后,杜聿明再也坐不住了,偷偷给蒋介石发电,希望让二〇〇师撤离。
杜聿明的意思是,在当前这种形势下,我军既不能集中主力与敌决战,以解同古之围,而旷日持久,仰光登陆之敌势必参加同古战斗,坐使第二〇〇师被敌歼灭。如此,则我远征军将被敌人各个击破,有全军覆没之虞。
得到蒋介石的允许后,杜聿明命令二〇〇师撤出同古。
经过周密部署,二〇〇师从日寇防备较为空虚的地方渡过色当河,全师全部安全撤出战场,连一个伤兵都没有丢下,再次体现出这支部队的优良素质。
上午8点50分,日军通过工兵爆破部分城防工事攻进了同古城,这时他们才发现同古已经成为一座空城。
同古之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之后第一次大的军事行动,也是缅甸防御阶段战规模最大、坚守时间最长、歼灭敌人最多的一次战斗。
最后二〇〇师虽然撤离了同古,但击毙、伤日军3000余人,为远征军后继部队开进和部署赢得了时间。
除此之外,同古之战还有一个重要意义,那就是为国民党军队迎来了尊严与声誉。战役之初,西方和日本对国民党军队充满歧视和偏见,经过同古战役,他们对国民党军队有了新的认识。
东条英机在日本议会上承认,同古之役为旅顺攻城以来从未有过之苦仗。
《印度快报》:韦维乐爵士:“我原以为中国人不能做什么……现在看来他们确实能够做点什么。”
指挥这次作战的戴安澜师长也赢得了赞誉,远征军的指挥者史迪威就曾评价道:近代立功异域,扬大汉之声威者始以戴安澜将军为第一人。
18.南阳车站的战斗
在二〇〇师孤军守卫同古时,史迪威和杜聿明虽然发生过争执,但是还是派了一支军队去支援二〇〇师的,这支军队就是廖耀湘的第五军新二十二师。
廖耀湘又是第五军中的一员猛将,他的猛主要表现在胆子大上。黄埔时期,廖耀湘曾经在出国留学的考试中名列三甲,但因为长得不好看被刷了下来。
要是一般人刷下来就刷下来吧,廖耀湘可不干,他找到正在睡午觉的蒋介石“告御状”。蒋介石破例接见了廖耀湘,廖耀湘大声说:“出国留学这是选拔留法军官,又不是选女婿,长相有那么重要吗?”
蒋介石看到廖耀湘如此有胆量,非常欣赏,就特批了廖耀湘去法国圣西尔军校深造。
在支援同古的二〇〇师时,按照杜聿明的意思是让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师夺取同古附近的克永冈机场,从而策应同古的二〇〇师。
接到杜聿明的任务后,廖耀汀认为仓促之间直接攻克克永冈机场有难度,不如以战车部队主攻南阳车站,再进攻克永冈机场。
3月29日拂晓,在新二十二师步兵的配合下,装甲兵团第二营第十连对南阳车站发动了进攻。一开始,第十连的装甲兵进行得非常顺利,装甲兵向前挺进,步兵后面跟着,双方配合很好。
然而,日军对付装甲兵和步兵的协同作战还是有一套的,他们派出士兵带着机枪躲在树上对配合装甲兵前进的新二十二师步兵进行射击。看到树上有子弹射来,配合装甲兵行军的步兵不敢往前走了。
眼看形势不对,新二十二师六十五团团长郭军林上校亲自拿着枪跟在战车后面。看到团长都上阵了,其他步兵也只好跟了上来。
在郭军林的配合下,第十连的7部战车从日军左翼突入日军炮兵阵地。此时,日军阵地炮轰威力依然很大,国民党军队第十连全连被迫退出阵地。
稍事整顿后,第十连又再次杀入日军阵地。到了上午10时,国民党军队终于攻克南阳车站。
南阳车站攻克的同时,同古那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杜聿明感到新二十二师一时难以解决古城二〇〇师的为难,就派出预备队第九十六师坐火车增援同古。
得知国民党军队的增援计划后,日军立即出动飞机对车站进行轰炸,致使火车站被炸毁,部分列车出轨,九十六师的增援计划随之失败。增援来不及那就撤吧,杜聿明决定让守卫同古的二〇〇师撤退。
然而,在日军的围攻下,撤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日军进攻同古花费了这么大力气,他们可不想让这支守城部队突围跑了。
在这种情况下,新二十二师对南阳的进攻,就演变成为分散同古日军的诱饵,因为有了新二十二师在南阳车站的进攻,这才为第二〇〇师从同古的全身而退提供了条件。
同古之战后,廖耀湘和他的新二十二师驻扎在南阳车站一带,开始了与日军的短暂对峙。
19.战一营开赴缅甸
进入缅甸之初,中国远征军虽然遭遇英军的撤退,但是依靠顽强的意志,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然而,随着4月20日的到来,远征军在缅甸的形势开始急转直下。
这种转变来源于日军的一个阴谋。当时国民党军队分东西两路,西路是第五军,东路是部分第五军和第六军。狡猾的日军看到第六军薄弱,决定先进攻第六军。
4月20日,日军第十八师团从泰国边境进入缅甸,和从南路过来的第五十六师团一起夹击国民党军队第六军。
第六军兵力本来就不足,又遭遇日军两个师团的夹击,防线立即崩溃,日军乘胜攻占了棠吉。接着,日军以骑兵为主,直插腊戍。
这样以来,中国远征军就被日军一劈两半,首尾不能相顾。接下来就是国民党军队的接连失败,入缅作战的几支部队也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刚刚在同古保卫战中立下大功的二〇〇师在缅北遇袭,抗战名将戴安澜壮烈殉国,此外该师还有团长、副团长等多人牺牲。
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带着新二十二师进入了号称“野人山”的原始森林。出发时部队有1.1万多人,等部队转战到印度,只有3000多人,而部队的装甲车等武器装备也几乎全部被丢在了原始森林里。
第一次进入缅甸失败后,滇缅路被日军控制,中国对外的国际联络线被中断,这样一来中国从国外搞来的援华物资,都要靠美国空军的空投了。
对于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战略物资靠空投自然是远远不够的,为了打通这条滇缅铁路,国民党当局急切希望再次发动对缅甸的反攻。
就在这时,为了一雪上次在缅甸惨败的耻辱,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向蒋介石建议反攻缅甸方案。
1942年7月下旬,中国驻印军指挥部在印度成立,史迪威任总指挥,下辖有国民党军队的新二十二师和新三十八师。此后,通过空运,又有三个师和部分装甲兵、工兵陆续被运到印度。
战斗还没有立即开始,参战的中、英、美三方却在如何对缅甸作战方面发生了分歧,反攻计划被拖延了下来。
直到1943年8月,新的反攻缅甸计划才协商通过,反攻的目的是打通中印公路。具体内容是,盟军成立东亚司令部,由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为总司令,积极倡导反攻缅甸的史迪威成为副司令。
从印度反攻缅甸的中国远征军代号“X部队”,主力为新编第一军和新编第六军,总指挥为美国陆军中将史迪威。其所属的装甲部队直属总部指挥,番号为“中美联军坦克暂编第一支队”,中方则多称其为“远征军装甲兵团”。
这支装甲兵部队于1943年10月1日在印度兰姆迦成立,部队的中方总指挥为黄埔八期生赵振宇上校,美方总指挥为布朗上校。全支队下辖6个营,其中第一营和第二营为主力战斗部队,第一营营长由赵振宇自己兼任。
作为一支中美联合部队,它的编制和军衔都独树一帜。在整个装甲兵团中,美军有一个庞大的顾问团,总人数231人,其中包括9名军官。
在这支部队中,中方人员总计约1800人。为了赢得美军的认可,当时能够加入这支部队的中国官兵都堪称国民党军队精锐中的精锐,例如当时一个补给连的连长都是浙江大学毕业的高材生。
尽管如此,美军对装甲兵部队中的国民党军队还是持怀疑态度。1943年10月部队成立时,美国运来了一批先进的战车。依靠这批车辆,部队在兰姆迦开办了战车学校,对中国的装甲兵进行培训。
紧张的培训开始了,国民党军队很快就以吃苦耐劳和勤勉聪明获得了美国教官的信任。但是令教官们吃惊的是,教学仅仅进行了两个月,还来不及向中国学员教授坦克战术,远征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就命令中国远征军的坦克部队投入战斗!
1944年1月,中国装甲部队装甲兵团第一营由布朗和赵振宇带领开赴缅北,他们将在这里为中国装甲兵部队再次续写痛击日军的壮曲。
20.瓦鲁班大捷前奏
为了阻止中国驻印军对缅北实施反攻,1944年2月,日军派出第十八师团增援孟关,这给正驻扎在孟关谷地的中国驻印军步兵师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3月2日,驻印军总指挥部命令战一营协同新二十二师一个营攻击孟关背后的新邦。此时,孟关一带属于日军第十八师团驻防,攻击新邦必然要遭遇日军第十八师团。
3月3日清晨,战一营和新二十二师步兵编成联合特别纵队,开始向驻孟关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做右后迂回,并迅速推进至孟关东南的南姆卡背郊区。
得知国民党军队已经推进到南姆卡北郊时,日军非常紧张,立即出动部队阻止战一营对南姆卡的进攻。
以前日本军队在武器装备上都是优于国民党军队的,但是这次在南姆卡一带情况却发生了逆转。战一营的战车都是由美国提供,性能先进;而此时的日军第十八师团连年征战,装备已经耗损得差不多了。
这次在南姆卡阻击国民党军队的日军更是可怜,因为在武器上没有优势,他们只好依靠树林、草丛的掩护对国民党军队实施潜伏狙击。
潜伏狙击在效果上虽然比不上战车对战车那样有效果,但是因为其隐蔽性强,国民党军队的警觉性不够高,还是有3辆战车被日军击中。
靠潜伏狙击的日军还是没有能够抵制住战一营的进攻,到了晚上,战一营已经到达南姆卡。然而,日军的潜伏狙击虽然没有阻挡住战一营,却阻挡了中国步兵的步伐,也就是说战一营这次是孤军到达南姆卡的。
没有吃过孤军作战之苦的战一营指挥布朗希望部队继续前进,但是一位在机械化部队待过多年的少校却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个少校就是战一营参谋董洽民。
董洽民说:“战车部队孤向深入容易受到敌人埋伏,请再三考虑。”
看到布朗似乎是没有“再考虑”的意识,战一营营长兼装甲兵副指挥的赵振宇道:“战车部队可以先向四处推进,并要求步兵紧跟其后。”
在两名国民党军官的建议下,布朗才决定战一营先驻扎在南姆卡一晚,明日在步兵的配合下伺机向周围推进。
第二天,步兵跟了上来。赵振宇命令战一营在步兵的配合下向孟关挺进。这一次虽然挺进的方向是孟关,但挺进的目的却是沿途的日军。
凭借美式战车的优势,战一营在从南姆卡到孟关的路上一路高歌猛进,歼灭许多零散日军。
战一营一直追到南邦河才停住脚步,因为这里河流遍布,又没有渡河工具,笨重的战车和其他重武器根本无法过河,更不好在这种河流众多的地形上作战。
就在这时,战一营得到消息,由于受到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进攻,驻守孟关的日军已经分批撤退到胡康河谷瓦鲁班地区,并在那里修筑工事,准备死守。
得到这个消息后,赵振宇命令战一营60多辆战车全部出动,开赴瓦鲁班地区。
21.战一营异域扬威
3月8日,赵振宇下达了进攻瓦鲁班的作战命令:战一连、二连迂回到瓦鲁班北部助攻,战三连向瓦鲁班核心区域进行攻击。
从中午12时开始,战一营60多辆战车,兵分两路向瓦鲁班杀来。
这一次战一营的对手是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这个师团又叫“菊兵团”,在日军中号称“丛林战之王”,打遍马来亚、新加坡罕见对手。
第十八师团善于打丛林战。而在丛林中打仗是不需要战车这些笨重武器的,因为在丛林中战车不太容易发挥其机动作战优势。
然而这一次号称“丛林战之王”的第十八师团却吃亏了,他们这一次是防御的一方,面对有60多辆的中国战一营,他们傻眼了,步兵怎么打得过战车呢?
打不过也要打,据《国民党军队装甲兵发展史》一书记载:“盘踞在瓦鲁班的日军面对我驻印军大兵压境,便运用步兵部队组成肉搏攻击小组,潜伏在瓦鲁班核心地区,向我前进的战车进行自杀式的顽抗。”
坚强的意志力有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外界实力相差悬殊太大,强大的意志也是徒劳的。所以日军这种用肉体阻击战车的做法并没有能够改变战局。
到了傍晚时分,战一营对瓦鲁班形成夹击,那些靠着顽强意志抵抗的日军不是被机枪扫射而死,就是被战车履带轧死,只有那些意志不太坚强匆匆逃跑的日军算是侥幸逃了一命。
到了天黑时分,这一仗基本结束,战一营歼灭日军四五百人,并缴获无数战利品。
第二日,战一营奉命继续肃清在瓦鲁班一带的残余日军。战一营到达昆年卡时,突然遭遇日军炮兵袭击。
战一营立即进行还击,日军节节败退。到中午12时,战一营已经全部肃清瓦鲁班地区的日军,瓦鲁班大捷也全部结束。
在这次战斗中,战一营还干了一件令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事,那就是摧毁了日军十八师团的总部。
但是当时战一营并不知道,直到战一营第一连在搜索战场时,意外地搜索到日军第十八师团的关防大印,以及第十八师团作战课长、联队长印章多枚。
此时,战一营才知道自己居然无意中攻克了第十八师团的总部!
从战略上来说,瓦鲁班大捷的胜利让驻印军可以长驱直入胡康河谷,为日后反攻缅北、打通中印公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战后,史迪威在给蒋介石写的信中大大地表扬了战一营。信的大意是这样的:“中国的这支装甲兵部队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也没有经过严格训练,有的还是农家子弟,他们驾驶有马达的车辆还是第一次,战前我并没有看好这支部队。但是在瓦鲁班之战中,他们所到之处令敌人胆寒,歼灭日军500多人,让我很佩服。”
瓦鲁班大捷不仅为战一营赢得了荣誉,还为战一营赢得了实惠。看到战一营在瓦鲁班大捷中痛击了日军,美国军队方也非常高兴,又向战一营提供了可以装备一个连队的美制M4A4谢尔曼战车。
有了这一连美式战车的加入,战一营的作战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瓦鲁班大捷后,战一营继续前进,参加了对丁高沙坎、八莫和腊戍的作战。到了1945年5月,战一营在进驻腊戍火车站时,遭到英军指挥官阻止。此后,战一营停止在缅北的作战,战车留置在缅甸,而部队则撤回印度营地待命。
到了8月份日本投降,战一营留置在腊戍的战车也全部被英军接收,战一营在缅北的作战全部结束。
22.战后的快速发展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都是隶属于杜聿明的第五军。从1943年开始,国民党装甲兵开始脱离第五军编制,先是成立了装甲兵总团,后改称机械化第四十八师。
至此,装甲兵部队与第五军分家。此次装甲兵虽然与第五军这个机械化部队分家了,但在称呼上装甲兵部队依然是“机械化师”,而不是“装甲兵师”。
抗战结束后,陈诚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改编,陆军总部决定成立装甲兵教导总队。按照当时陆军总部命令:凡印缅受训、作战归国的装甲兵、国内的老战车两个团,及机械化学校战车兵教育团、各地战车工厂之所有人员装备均统归其指挥。
从这个命令可以看出,新成立的装甲兵教导总队囊括了当时国民党军队系统的所有装甲兵部队。
装甲兵部队装备好、作战能力强,当时国民党高层许多派系都想控制这支部队,让“自己的人”夺得装甲兵教导总队总队长一职。
狼多肉少,最后的结果自然是最有权的人胜出。抗战之后,陈诚已经成为仅次于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二号人物”,他的亲信石祖黄成有惊无险地成为总队长。
装甲兵教导总队成立之后,国民党军队高层开始利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短暂和平期,迅速发展壮大国民党军队的装甲兵部队,为即将到来的国共内战做准备。
抗日战争结束时,国民党军队的装甲兵部队的“家底”主要是当时国内的2个老战车团、驻印军的7个战车营,外加一些其他战区的零星装甲兵分队。
可以说国民党军队当时装甲兵的“家底”并不厚实,要把这可怜的一点“家底”做大确实有点难度。有困难也要上,装甲兵总队开始了对装甲兵部队的“做大”工作。
“做大”工作是先成立3个战车团,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战车明显是不够组建3个团的,这个好解决,可以拼凑一下。
先解决第一团的战车装备问题,教导总队想到了从印度海运回国的美式坦克。这批坦克是美军当时支援中国驻印军抗日用的,除了战一营的坦克没有运回来,其他坦克都运了回来。有了这批美式坦克,战一团的装备问题解决了。
战二团的坦克问题也好解决。国内的两个老战车团都有一些战车,其他部队也有几台战车,装甲兵教导总队决定把国民党军队国内现有的这些战车全部划拨给战二团。
战二团收到的这些战车可以说是参差不齐。从产地来说,有苏联制的,有英国制的,也有意大利等国制的;从性能上来说,各种战车的差别也非常大,有些战车因为缺少必要的维护已经接近报废。
虽然战二团的战车不如战一团新锐,但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些来自各个部队的战车,战二团的战车装备问题总算解决了。
战三团的装备问题就难解决了,国民党军队的“家底”都被前两个团分光了,没有办法,教导总队只好把接收的日军战车交给战三团。
经过多年参战,这些日本留下来的战车已经破损得不成样子了。即使没有被战争破坏,日军撤退前也会把战车人为破坏掉。
按照战三团士兵的话来说,日本留下的这些战车“多数破烂不堪,难以发挥作战的效力”,但是有胜于无,靠着这些战车,战三团也有装备。
好不容易组建了三个战车团之后,装甲兵教导总队又显示出了惊人的魄力,又成立了一个装甲兵炮兵团。
魄力虽有,家底确实真的支撑不了了。新成立的装甲炮兵团只有一个75毫米榴炮营,部队实在没有战车,就从机械化部队借过来几辆汽车充数。就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装甲炮兵团诞生了。
不仅装甲兵教导总队在想办法扩充装甲兵,随着内战情势越来越紧迫,蒋介石也下令前线指挥官想办法扩充装甲兵部队。
为了解决坦克不足的问题,便将汽车改装成为装甲汽车。例如,杜聿明担任东北保安司令时就将150辆美式汽车改为装甲汽车,在沈阳成立了装甲汽车团。
靠着这种改装方式,到了1946年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军队已拥有了5个装甲汽车团。
23.石祖黄离开装甲兵
在石祖黄忙着扩充装甲兵部队的时候,一个有点“贵族身份”的人加入了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他就是蒋纬国。
1945年12月,在美国搞过装甲兵的蒋纬国被蒋介石调到装甲兵教导总队第四团当中校团副。
一看领袖的儿子进入装甲兵部队,教导总队长石祖黄非常重视,立即把蒋纬国安排到装甲兵教导总队第三处做中校代理处长。
做了装甲兵处长之后,蒋纬国要做的第一件差事就是拟一份干部教育计划。因为初次搞这种活动,蒋纬国就请教石祖黄:这份教育计划的对象是吸收年轻人加以训练成为干部,还是旧干部回笼?
石祖黄说:“自然是训练旧干部!”
蒋纬国很奇怪:“这些旧干部都是军校毕业的,而且也有作战经验,应该是非常成熟的,怎么还需要干部教育呢?”
石祖黄解释说:“装甲兵部队中原来的那些军校毕业的干部大都在抗战中牺牲了,现在很多干部大都是士兵提拔上来的,所以要重新对他们进行一次干部教育。”
听了石祖黄的话,蒋纬国心中一顿:领导就是领导,掌握的情况就是比自己多,考虑问题也比自己全面,以后要多向领导学习。
但是蒋纬国对石祖黄的“崇拜”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石祖黄要通过教育把这些装甲兵干部都培养成只服从他石祖黄的人。
石祖黄在装甲兵部队忙着培养个人的势力,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很快就要离开装甲兵部队了。
当时蒋介石非常重视装甲兵部队建设,他规定石祖黄每周都要过来汇报装甲兵的事情。
蒋介石如此关心装甲兵,但是石祖黄这个装甲兵的总队长却对装甲兵知道得并不多。每次蒋介石询问问题,石祖黄总是一问三不知。
这样一来,石祖黄的地位就危险了。祸不单行,就在这时,装甲兵部队又出了一点意外,终于把他逼走了。
1946年,装甲兵教导总队到徐州参加战斗,但作战的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仗打不好已经很要命,教导总队还出了纰漏。1947年,装甲兵教导总队发生了一起严重火灾,并引发汽油库和弹药库的爆炸。
好不容易拼凑的装甲兵没有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却莫名其妙地被一场大火给报销了,蒋介石非常生气,他下令撤销装甲兵教导总队。
装甲兵教导总队撤销了,石祖黄这个总队长也跟着卷铺盖走人了。
24.成立装甲兵司令部
不要以为蒋介石把装甲兵教导总队撤销是不想搞装甲兵了,实际上正好相反,蒋介石这次是要大搞装甲兵。
因为当时在与解放军的多次作战中,国民党军队都败得很惨,蒋介石希望重组装甲兵,借助装甲兵先进的装备与解放军作战,以图挽回败局。
既然要重用装甲兵,教导总队也撤销了,那干脆就成立一个装甲兵司令部。
如今石祖黄已经走了,那么谁来做装甲兵司令部的司令呢?这时桂系大将白崇禧隆重推荐徐庭瑶担任装甲兵司令。
说实话,蒋介石是不太希望让徐庭瑶出任装甲兵司令的。徐庭瑶属于桂系将领,又是安徽人,当时桂系在安徽的势力非常大,那时候流传过一句话说:“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安徽天高三尺。”
蒋介石对桂系一直是排挤的,对于让徐庭瑶这个桂系将领升任装甲兵司令,如果按照正常情况,蒋介石肯定会是反对的。
但当时正是非常时期,国民党在国共战场上不断吃败仗,蒋介石急需要笼络桂系等各个派别。
同时,徐庭瑶在机械化部队中有非常好的人脉关系,这也是蒋介石需要利用的。
蒋介石同意了白崇禧的推荐,正式启用了国民党军队装甲兵的元老徐庭瑶。
司令人选确定之后,秉承“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精神,蒋介石任命了自己的儿子蒋纬国为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
装甲兵司令部成立后,装甲兵司令部的编制却得不到国防部的批准。蒋介石都同意的事情国防部还敢推三阻四?莫非国防部敢和蒋介石对着干?
国防部不敢和蒋介石对着干,和蒋介石对着干的是美国,具体来说就是在华的美国顾问。
国共内战时,美国派了不少军事顾问来帮助蒋介石。对于蒋介石要成立装甲兵司令部的这个建议,美国顾问明确提出反对。
美国顾问提出的反对理由是,你们中国的装甲兵数量太少,根本没有必要成立一个听起来挺吓人的装甲兵司令部。
美国方面不同意,国民党军队高层很紧张,立刻派人前来说服这些美国佬:“既然中国装甲兵数量不够,那你们支援一下,帮我们把装甲兵再扩大吧。”
这个巴大维却说:“对付共产党这样的部队只要轻型坦克就足够了,无须扩大装甲兵的编制。”
由于美国顾问团反对,一心要借助美军帮助的蒋介石自然不敢公开得罪美国顾问,于是解决装甲兵司令部的编制问题就被搁置了下来。
蒋介石把这个问题搁置了,装甲兵司令部的两个头头徐庭瑶和蒋纬国却着急了:司令部都成立了,没有编制怎么能行呢?
徐庭瑶、蒋纬国二人又通过个人关系不断活动,最后终于说服巴大维同意中国设立装甲兵司令部。这样一来,国民党军队装甲兵司令部才算名正言顺地成立。
装甲兵司令部成立之后,司令部内部的权力争斗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蒋介石把儿子蒋纬国派到司令部做参谋长本来就有监督徐庭瑶的意思,徐庭瑶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任人摆布。
在蒋纬国上任参谋长之后,徐庭瑶指定亲信吴文芝当副参谋长。常常把很多事务交给吴文芝这个副参谋长来做,蒋纬国这个参谋长反而被架空了。
也许是感到这样由副参谋长做正参谋长的活有点不合适,徐庭瑶决定安排吴文芝升做参谋长。
吴文芝这样鸠夺鹊巢,让蒋纬国这只“鹊”去哪呢,要知道蒋纬国可是蒋介石的儿子啊。
徐庭瑶自然会有安排,因为升为装甲兵副司令不需要元首批准,所以徐庭瑶就提拔蒋纬国做了装甲兵司令部副司令。
蒋纬国级别上去了,但上有司令徐庭瑶,下有参谋长吴文芝,他这个副司令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权力。
25.东北战场的惨败
国共内战爆发后,装甲兵部队开始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付解放军上。然而,这支在抗日战争中表现不俗的装甲兵部队国共内战战场上却遭遇接连的惨败。
1948年9月底,解放军已经攻陷了锦州和锦西之间的高桥、塔山,将国民党在辽西的部队孤立在锦州、锦西和山海关等地区。
10月初,林彪收到消息,国民党军队将从山海关地区抽调新五军和独立九十五师海运到葫芦岛,林彪判断,国民党军队此次调军目的在于支援锦州。
为此,林彪决定在国民党军队援军还没有到达之前攻克控制辽西通往关内的军事重镇——锦州。
从10月3日开始,解放军出动第一、二、三、七、八、九军6个纵队进攻锦州。而国民党军队方面,驻守锦州的国民党军队兵力有2个军7个师和战车第三团第一营第二连。
战役打响之后,战车第三团第一营第二连先后配合国民党军队一八四师五五二团和八十八师二六二团作战。在这场战役中,战二连表现不错,他们先后攻克了马高山高地、达子营和121高地,并向锦州城北的黑山团营地实施追击,使国民党军队在锦州的危局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12日,解放军第八纵队出动2个师争夺锦州机场,以切断国民党军队对锦州的空中支援。
这次战二连是配合国民党军队九十三军共同作战。九十三军右侧迂回到解放军背后,而战二连则负责策应反击。
在战二连和九十三军的攻击下,解放军被迫放弃原有阵地,向后撤退,夺取锦州机场的计划暂时失败。
但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大势已去,在锦州的装甲部队只有一个连,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不可能改变战局。
到了10月15日,解放军解放了锦州,战二连和守城的国民党军队第六兵团一起遭遇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在锦州告急的时候,驻守在沈阳的国民党军队新一军、新三军、新六军等部队,外加一个装甲兵汽车团,组成了一支12万人的西进兵团,企图解救锦州危局。
没有想到西进兵团出发后不久,锦州已经被解放军占领。
锦州已经不需要增援了,西进兵团想赶紧返回沈阳,但是在黑山却遭到解放军攻击,西进兵团几乎全军覆没,跟随西进兵团的汽车兵团也随之全军覆没。
解围没有成功,反而丧失了12万兵力,离锦州不远的沈阳也危险了。当时驻守沈阳的国民党军队主力部队只有第五十三军和青年军二〇七师,外加部分装甲兵部队。
当时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的战车第三团第一营协助青年军,控制沈阳东郊东大营。解放军进攻沈阳东郊时,战一营配合二〇七师,多次击退了解放军的进攻。
然而,这种小规模的胜利不可能挽救沈阳的大局。沈阳已经成为孤城,城内守军人心惶惶,部队根本就没有继续守下去的信心。
10月底,看到沈阳已经不保,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和其他的一些国民党军队高级将领纷纷坐飞机离开沈阳。
10月31日,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大营,战一营被迫撤离到沈阳城内驻防。
两天后,解放军解放了沈阳。这样一来,驻防在沈阳铁西的战一营加上杜聿明建立的装甲汽车团几乎全被解放军俘获了。
据统计,在整个辽沈战役中,解放军缴获国民党军队坦克76辆,装甲汽车150辆。
26.国民党军队装甲兵撤退
东北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装甲兵虽然遭遇覆没命运,但是好歹还打了几个小胜仗。但是在接下来的平津战役中,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的表现那是彻底令人郁闷了!
东北野战军先头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驻扎在北平丰台的战车第三团营地,106辆战车瞬间成为了解放军的战利品。
在东北、华北战火纷飞的时候,华东地区的战事也非常热闹。
1948年11月,对蒋介石死心塌地的黄百韬兵团被解放军包围在碾庄地区。蒋介石立即调集部队,企图给黄百韬兵团解围。
这些解围部队中,就有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的战车第一团第二营。战二营从河南西部千里迢迢赶来增援。没有想到碾庄还没有到达,却在安徽宿县双堆集被解放军包围了起来。
看到装甲兵部队遭遇围攻,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前来解救。于是,蒋纬国把临时拼凑起来的装甲兵部队带来解围。
看到蒋纬国带着装甲兵要来解围,解放军以火箭筒和爆破筒抗击,并利用柴秸布置火海阵。
解放军的这些招数让蒋纬国非常吃惊,结果解围不仅没有解成,蒋纬国自己反而带着装甲兵部队逃窜了。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军队又有215辆战车收入到解放军的囊中。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军队的装甲兵部队已经损失殆尽。
淮海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军队高层有人提议把装甲兵调到广西、福建和解放军作战。
如果真如此的话,国民党军队撤退去台湾时,国民党军队装甲兵可能一个都撤不出来。其最后的结果要么是被解放军消灭,要么是成为解放军的俘虏。
装甲兵副司令蒋纬国意识到,提出把装甲兵部队撤到广西、福建这个建议,可能是在国防部潜伏的中共方面人员策划的一个阴谋。
于是,蒋纬国立即找到蒋介石请示:让装甲兵是先撤到海南岛,还是直接撤到台湾,或是分成两部分走,一部分从海南岛出来,一部分直接到台湾?
蒋介石说:“直接到台湾好了,装甲兵不必绕那么一大圈,因为现在没有必要去那边作战,重点还是集中在上海,到上海后再出来,当然是到台湾。”
就这样,国民党军队装甲兵没有分兵到广东、海南一带,而是全部向上海、台湾方向撤离。而装甲兵司令徐庭瑶和司令部的其他大部分将领则提前坐船去了台湾。
1949年,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奉命进驻上海,此时国民党军队装甲兵只剩下战车第二团第一营,还有两个两栖战车营。
此后不久,仅剩的这些国民党军队装甲兵部队奉命向台湾撤退。
要撤退去台湾就要船只,当时国民政府只给了装甲兵部队两个船次的钱,而装甲兵官兵加上装甲兵部队的装备需要用28个船次才能装运完。
两个船次的钱和28个船次的钱,相差的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是一般将领可能就无法完成了,但是此时负责装甲兵部队撤离的是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蒋纬国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了这么多钱,据蒋纬国自己后来说:“这些钱就是我每次破获谍案后,上级给我的奖励。”
有了这一笔钱后,蒋纬国就可以大方地雇来了28艘船撤退装甲兵了,因为钱多,当时“船公司看见装甲兵就像看见大财主一样”。
撤退到台湾后,装甲兵司令部改编为装甲旅,蒋纬国出任旅长。至此,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装甲兵部队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