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风云张灵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黄埔四期入伍生

1925年秋天,年轻的张灵甫在广州城东缘的珠江岸边,登上了一艘开往长洲岛的小船。船慢慢向小岛驶去,江面上沙鸥轻点,波光粼粼。

张灵甫的心情,就像这滚滚的江水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自己向往已久的黄埔军校,就在眼前的这个江心小岛上。

黄埔军校的校址,曾经是清代广东水师的驻地。这里四面环水,出入不便。为何把校址定在这里呢?张灵甫知道,这个校址是由孙中山亲自选定的。当时,广州虽然为革命势力所控制,但广东省内依然盘踞着不少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防止军校被其他军阀片刻吞并,孙中山才把校址选择在了这座孤岛上。

怀着激动的心情,揣着于右任的推荐信,张灵甫走进了黄埔军校。

当时,黄埔军校考生的学历要求是“旧制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对于曾经是北大高材生的张灵甫来说,这个要求太低了,所以他顺利通过了考试,进入了黄埔四期。

刚进入黄埔时,张灵甫的身份是入伍生,而不是军官生。这个特殊的称呼,和当时黄埔军校的培养模式有关。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黄埔军校属于一种速成的军官学校,黄埔前两期只学习6个月就匆匆毕业了。

军校不同于普通院校,它需要从身体素质、坚强意志、军事理论、军人荣誉感等方面对学员进行重塑,6个月的时间,无疑太短了。于是,从第三期开始,学校开始实行入伍生制度,要求入伍学员进行6个月的新兵教育,通过甄别考试,才可以编入正式军官生。

张灵甫的入伍生教育开始了,这段教育的目的是让学员由平民转化为军人。对于已经在河南参加了军事培训的张灵甫来说,入伍生的学校教育是简单的。真正对张灵甫产生震撼的,是战场上的教育。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保定的教室,讲武堂的操场,黄埔的战场。”其大意是说,保定军校要进行7年的学习,学员毕业后适合去教室做教官;云南讲武堂以注重操场训练而著名,出了不少操场课程方面的优秀人才;而黄埔则是一边接受学校教育,一边随时等着到战场上参加实战。

在张灵甫参加入伍生的第二个月,第二次东征开始了,张灵甫和他的同学们随军出征。作为未来的将星,蒋介石自然不舍得让这些学员轻易牺牲在战场上,所以他给入伍生预备队的任务是为进攻部队运送弹药、抢救伤员、看押俘虏。

尽管如此,张灵甫还是在这次东征中受到了震撼。主攻部队攻下惠州后,入伍生预备队奉命开进惠州城。张灵甫等人在城墙脚下,看到遍地死尸;攻城的云梯不是架在地上的,居然是架在死尸堆上的;城墙上、城墙下,到处都是已经变成了暗红的血迹。

张灵甫看过很多古书,古代名将那运筹帷幄的智谋,那指挥若定的风姿,那攻必克、战必胜的辉煌,曾经无数次地让他热血沸腾。但他从来没有真切体会到,那些名将背后,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残酷。

这一次,他终于体会到了,那些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人,那些和自己经常见面,甚至和自己称兄道弟的人,转眼之间就变成了一具具尸体。看到这种惨状,有些入伍生流下了泪水,但张灵甫没有,他知道这是他成为一名合格军人所必经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