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引子
初夏午后的骄阳,斜照在孟良崮上。此时,在孟良崮的一个只能容纳20多人的小山洞内,一个身材高大、外貌英俊的军人,正在平静地享用他的午餐:一杯牛奶,一块饼干。山洞外面不时传来的爆炸声和枪击声,他充耳不闻。
这名颇有大将风度的军人,就是被困在孟良崮的国民党整74师师长张灵甫。此时的整74师已经陷入绝境,前来支援的友军远水不解近渴,师部与各旅、团通讯已经中断,全军覆没只在迟早之间。大限将至,张灵甫的心情反而平静了下来,他给爱妻王玉龄、领袖蒋介石各写了一封遗书。接着,他告诉山洞内的军人,他将自杀“殉节”。
此时的张灵甫,正在静静地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山洞内的气氛严肃,凝重,而又凄惨,几个年轻的参谋人员,正在努力地克制住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师长张灵甫面对死亡的镇静,令他们感到震撼。他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只有当一个人从道理上领悟了生死的大义之后,他才能获得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张灵甫无疑做到了。
就在这时,山洞外响起了一阵脚步声,张灵甫的得力干将——整57旅副旅长明灿,快步走了进来。张灵甫笑着说:“又来了一员大将。”
当听说张灵甫等人要集体“殉节”时,明灿不以为然,他大声说:“我宁可与共军一拼战死,也比自杀划算!”说完明灿提着卡宾枪,组织特务排,向冲上山的解放军发动了逆袭。
此时的战局已非坚强意志所能扭转,冲杀中的明灿被解放军的手榴弹击中胸部,身负重伤。自己已经尽力了,一切已经不可挽回了,明灿掏出配枪自戕。明灿身边的卫士,返回山洞,向张灵甫汇报了明灿阵亡的消息。
张灵甫知道,他等待的那个时刻已经到来了。他站起身来,率领愿意追随他自杀“殉节”的将校走出了洞外,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战场,带头高呼向蒋介石效忠的口号。
仪式结束了,张灵甫等人返回山洞。此时,参谋长魏振钺不愿意自杀,悄然离开了山洞,后来他被解放军俘虏。而副参谋长李连良则在草拟完最后一封电报后,在洞口用短剑划伤脸部、颈部,卧地装死,以逃避自杀。
对于这些,张灵甫并不在乎,他认为,当战争正在进行之时,每一个军人都必须不畏死伤,全力战斗,这是军人的道德;当战局已定,军事指挥官放弃抵抗之时,每一个军人都有权力按照他自己理解的道义,去选择自己的道路,或死或降,这是人道主义的道德。所以,在之前的最后一次训话时,张灵甫已经向大家强调过,求生求死,悉听尊便,绝不强迫。
就要告别人世了,张灵甫与副师长蔡仁杰紧紧地握手告别。就在这时,山洞外响起了人民解放军的呐喊声、枪炮声……
战斗结束了,张灵甫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睛。
傍晚时分,一直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四合,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紧接着,天空像是被撕开了一个口子,大雨倾盆地从天上直泻了下来。
这是齐鲁大地入夏以来的第一场雨,雨水洗去了战场上的血迹,孟良崮上的那光秃秃的石头,被雨水冲刷得干净而又明亮。在石头的缝隙之间,艰苦地挨过了整个春天的小草,终于喝饱了雨水。几天之后,这里也许会变成一片绿油油的,甚至苍翠欲滴的芳草地。
一场大雨,让一切和战争有关的东西都消失了,仿佛鸟儿已经飞过,天空却未留痕迹。但是,孟良崮战役的残酷,战役的重要影响,和张灵甫的死,令这里永远地载入史册,成为一部分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成为一部分人的辉煌见证。
张灵甫的死还引来了一连串的反应:正在山东指挥作战的旅以上国民党将领,突然全部调回南京受训,受训第一天,蒋介石叫全体起立,为张灵甫默哀;陆军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汤恩伯辞职,陆军总部徐州司令部参谋长张秉钧辞职,整83师师长李天霞被免职,整25师师长黄百韬到南京静候处理;山东蒙阴县,更名为灵甫县;从英国租用的护航驱逐舰,被命名为“灵甫号”……
然而,这一切都不重要了,因为一位勇猛得令日军胆寒的一代抗战名将,已经走完了他的一生。
(关于张灵甫的死有多个版本,具体参见本书最后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