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风云张灵甫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自己争取改变宿命

天下间,什么东西最能让一个父亲高兴呢?当然是子女的优秀。对于一个父亲来说,看到自己子女受到别人的表扬,这比自己受到表扬还要令他兴奋一百倍,一千倍。

自儿子张灵甫进入私塾读书之后,张鸿恩偶尔在村里遇到大哥张鸿儒,或者那位“六先生”,他们都对张灵甫赞扬有加。茶余饭后,村里人坐在一起,议论谁家孩子争气,张灵甫的名字总是被人无数次的提起。

张鸿恩,这个身材高大的西北汉子,开心地笑了。这个一个字都不认识的农民,决定继续支持张灵甫读书。但科举废除之后,继续读私塾意义已经不大,新制的小学在城市里兴起。故而张鸿恩下了决心,把张灵甫送到了长安小学就读。这一年,张灵甫11岁。

长安小学在长安城里,东大村的百姓并不太清楚张灵甫在长安小学的学习情况。有一天,“六先生”进城办事,回到东大村之后,他逢人就说:“钟麟(即张灵甫)这次可给咱村露脸了,全县会考得了个状元。”

直到这时,村里的人才知道,张灵甫不仅是东大村的才子,也是全县的才子。

长安小学毕业之后,张灵甫进入长安中学读书,学习成绩依然很优秀。但随着毕业日期的一日日临近,张灵甫开始担忧起来。

当时,村里小孩大部分都不读书,即使读书,也就是读几年私塾就算了。例如大哥张秀甫,读了几年私塾,就回去帮助父亲张鸿恩种地了。像张灵甫这样进城读完新制中学的,已经算是高学历人才了。

尽管张灵甫读书很优秀,但在一般农民的眼里,也就是那么回事。到了十八九岁,还是要回家种地,这是每个农家孩子的宿命。若干年后,谁还把你当初的优秀当回事?

但张灵甫不想按照这个预定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他希望继续读书。但他现在还很小,还没有和父亲公平谈判的资格。在两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父为子纲,已经深入每个中国人的灵魂,父亲在一个家庭中,拥有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威。

现在张鸿恩已经决定让张灵甫回家种地了,一切似乎已经成为定局了。若是其他孩子,也许就认命了,但张灵甫是不会向命运低头的。

为了让父亲改变主意,张灵甫想到了堂哥张德甫。张德甫是张鸿儒的大儿子,算是张家的长房长孙,比张灵甫大出10多岁,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了。

对于张灵甫继续读书的愿望,张德甫非常赞成。他专门找到张鸿恩,向他分析了今后的形势,以及继续读书的诸多好处。最后,张德甫还拍着胸脯对二叔张鸿恩说,费用方面如果有需要,我可以支持一下。

其实,张鸿恩不让儿子继续读书,只是因为在他的大脑里,踏实种地才是正途。在科举制废除后的新时代里,读书做大事这一成长模式,已经超过了他能理解的范围。现在听了侄子张德甫的分析,张鸿恩才知道,继续让张灵甫读书,也许张灵甫会有一个更远大的前程。

天下还有什么东西比儿子的前途更能打动一个父亲呢?于是,张鸿恩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