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世界文明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非洲黑人文明

1.努比亚文明——黑人的功勋

努比亚文明是非洲黑人创造的诸多文明中最早的一个,在非洲大陆上仅次于埃及文明。“努比亚”一词原意表示地域,包括今天阿斯旺以南的埃及尼罗河地区(称“埃及努比亚”)和库斯提以北的苏丹尼罗河地区(称“苏丹努比亚”),大致位置相当于北纬12度至24度之间,尼罗河盆地位于其中。

努比亚文明的兴起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横穿南北的尼罗河定期泛滥,使得两岸的土壤相当肥沃,农业为之发达。这里蕴涵着丰富的矿藏,铜矿、铁矿、金矿……层出不穷,冶炼业和锻造业也非常发达。而且,努比亚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北可通过尼罗河直达地中海,向南可沿青、白尼罗河直达非洲腹地,向西可沿着迈利克干河、霍瓦尔干河和科尔多凡平原、达尔富尔平原通往乍得湖地区,向东不远处便是红海;这里是西亚、欧洲地中海和非洲黑人文明的一个重要交汇处。

而且,根据考古发掘和埃及法老的文献,以及一些拉丁文和古希腊文字的记载,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在广大的努比亚地区就已存在了较高的人类文明。与古埃及相比,他们有几乎相似的社会组织形式、独立的宗教信仰、丧葬仪式和生活方式;平常,他们打猎、捕鱼、畜牧,或者从事农业生产。但可惜他们的文明没能够延续下来,不像古埃及文明。我们今天只能通过文献记载和发掘出的地下文物想象他们当年的辉煌。

就目前所知而言,努比亚文明是由非洲黑人独立创造的,这点与埃及不同。例如在现存的古埃及文献中,经常能见到努比亚居民因为肤色较深被埃及人奚落的例子;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字记载中,努比亚居民习惯被称作“埃塞俄比亚人”。埃塞俄比亚人是古希腊语,意即“被晒黑面庞的人”。另外,在最早的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记中,也可见到努比亚被称作是“黑人王国”。

依据史料记载,到公元前4000年末期,努比亚文明已发展到很高的程度,与古埃及文明鼎立相对。区别于后者,考古学家习惯称之为“A族群文化”。他们属半游牧民族,放牧绵羊、山羊和牛,逐水草而居,住在小帐篷里,像后世的东亚蒙古牧民。从发掘的实物看,他们基本上处于新石器时代,但也使用一些来自北方埃及的铜制工具。

他们这时期文化的特征表现在陶器制作上。从坟墓中发掘出的陶器看,它们普遍制作精巧,图饰和造型富于艺术性,其制作水平远远超过了同时期其他地区的同行。例如,有一件制作精美的薄陶器,它里面涂满了黑釉,外面有仿照篮子图案绘制的红色花纹。就目前考古发掘的结果而言,在同时期的非洲,还没有人能在陶器制造业上超过他们,甚至包括埃及。

另据报道,当时的墓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简单的椭圆形土坑,深约0.8米;另一种是较大的椭圆形土坑,深约1.3米。在后一种墓葬的一侧,一般还有一个凹下去的墓穴。尸体寿衣外面大多用皮革索裹,身体右侧向下,头朝西,侧躺在墓穴中。

发现的殉葬品,除了常见的陶器外,有时还可见到椭圆形的石板、鸵鸟羽毛扇子、雪花膏磨石、铜斧、铜钻、木制飞镖、骨制手镯、泥塑女性偶像、贝壳念珠,或涂黑釉的玛瑙等。穷人和富人的差别,一清二楚。与尼罗河下游的埃及文明相比,此时的努比亚人还停留在口头文化阶段,尚未使用文字,保持着一种以小单位为基础的社会和政治组织。

与埃及的紧邻接触,虽不时会受优秀文明的醍醐灌顶,但在特定时候,为了某种特定利益,两个民族也会进行厮杀。就目前所知而言,“A族群文化”的衰落,与埃及人的入侵有很大关联。

依据现存的古埃及文献,埃及人对努比亚的入侵始于第一王朝时期。当时的埃及统一后的第一任国王那摩尔·美尼斯为了获得南方的优质木材、香料、象牙等物品,不惜派军队去远征。在他去世后,迫使努比亚屈服,年年行贡,成为各朝君主和将士们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现存于苏丹国家博物馆的一块沙石板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埃及第一王朝第三任国王杰尔·阿托提斯统治时在尼罗河上对努比亚的战争场面。画面上有一条船头和船尾都翘起的小船,船下的尼罗河中漂浮着许多阵亡的尸体,有一个可能是努比亚人首领的人被悬挂在船头,另有一个反背双手的男子站在一旁,反背着的手上攥着一张弓。“弓”,埃及语称作“塞提”,大概是战利品,因为在古文献记载中,努比亚曾被称之为“弓之国”。反背双手男子的身侧写着“杰尔”这一单词,这暗示着法老杰尔·阿托提斯已胜利攻占了努比亚。

此后,在历代古埃及法老的铭文中,在谈到他们一生的功勋时,都会无一例外地谈到对努比亚人的战争,对努比亚的屠杀成了他们与后代夸耀功勋的谈资。

也就在这时,随着埃及人的不断进攻,努比亚进入了“B族群文化时期”,具体时间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

这时期,正是埃及实现全国统一、成为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时期,努比亚成为了当时埃及的殖民地、附属国。史料记载,在公元前2600年,埃及第四王朝斯涅夫鲁统治时期,埃及的军队占领了努比亚,在那里获得了7000名战俘和20万头牛羊,将努比亚变成了埃及的殖民地。

从那时开始,埃及人开始长期无偿地掠夺努比亚人的劳动成果和矿藏资源。根据记载,上万的努比亚人被派去开采石料,专供王室人员雕刻塑像;上万的努比亚人被远征他乡,从事铜矿或金矿的开采和冶炼……在所有的奴役中,埃及人表现出了对黄金的疯狂热爱。奉国王之命和权臣之命,以及地方统治者派遣的“寻金”队伍在尼罗河上川流不息,大批的努比亚人被他们折磨而死。

他们当时为了运回石料等大宗物品,先强迫努比亚人伐木造船,然后装船顺流而下。等船到埃及后这些船一般都被拆卸,木料用作其他用途。水路之外,他们有时也走陆路。用当地的象、驴之类的驮畜运回一些诸如香料、乌木、豹子皮、象牙等较轻的物品。

短短400年时间,埃及一天天强大、鼎盛,而古努比亚却一天天衰落,国土日渐贫瘠。

就目前历史研究表明,在公元前2200年,趁着埃及发生动乱,古努比亚乘机独立。努比亚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对此,研究者习惯称之为“C族群文化时期”。

这一时期一直持续到公元前16世纪,中间虽不断遭到埃及人的入侵和破坏,但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是努比亚文化和文明程度最繁荣的时期。

从考古发掘来看,这一时期的努比亚人虽然主要还是游牧民族,大部分人住在小帐篷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建起了房屋,在某地定居下来。

公元前1000年左右,是努比亚社会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那时,长期存在的原始公社社会开始瓦解,阶级正在形成,出现了更大规模的部落联盟。后来发展成为两个独立的小王国:一个是位于阿尔及利亚西部,同毛里人为邻的马塞西尔人王国;一个是在阿尔及利亚东部和突尼斯南部地方,紧靠迦太基统治中心的马西尔人王国。

在迦太基强盛时期,这两个柏柏尔人王国被迫臣属于迦太基,时时纳贡。

迦太基在他们的境内掠夺大量的肥沃土地,建立大庄园,发展农业,并迫使当地人沦为奴隶,充当劳动力。在政治上,迦太基对他们实行远交近攻和分而治之的政策,利用马塞西尔人王国和马西尔人王国之间的矛盾,支持前者对后者进行边界骚扰和领土蚕食。

第一次布匿战争时期,迦太基为稳定自己的后方,支持马塞西尔人王国的国王西法克斯吞并了马西尔人王国。马西尔人为了恢复自己的国家,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到马西尼萨时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

马西尼萨生于公元前240年前后,是马西尔人王室的后裔。他随家长期居住在迦太基城,从小有继承父辈复国图强的志向。马西尼萨长大后有着卓越的才能,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时期,他先是率领一支军队,参加迦太基在西班牙的战斗。以后,当迦太基军队遭到罗马军队的进攻节节败退时,马西尼萨又站到了罗马一边,袭击迦太基。公元前3世纪初,他在罗马的支援下彻底打垮了马塞西尔人的武装,灭亡了马塞西尔人王国,统一了努比亚全境,建立了努比亚王国。

在马西尼萨国王的统治下,努比亚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地中海地区的一大强国。

这时,他们所生产的物品有10多种远销西班牙、不列颠,甚至北欧一些地方。随着经济和商品市场的发展,铸币也出现了。努比亚的自造铸币有青铜币和黄铜币两种。现代考古学家在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境内都发现过努比亚的铸币。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繁荣引起了城市的发展。沿地中海海岸出现了一批中小城市,内地在交通要道上也有大小不等的城市。今日著名的布日伊、舍尔舍勒等城市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当时,最重要的是塞尔塔和锡加两大城市:

它们原先都是马塞西尔人王国的王城。其中塞尔塔具有特殊的战略优点,紧靠水流湍急的安普萨加河,城市建立在高达100米的多山高原上,扼守着通往沿海内地的道路。

马西尼萨也建都于塞尔塔,在城里营造宫殿,其布局仿照迦太基城,吸收了西亚地中海沿岸文化的特点。通过这些城市,努比亚王国加强了同欧洲、西亚和非洲内陆的经济、文化联系。

马西尼萨重视学习外界的进步文化,希腊的教育和科学知识得以推广和传播,推动了本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在接受希腊文化的同时,创造了本国的文字。

马西尼萨在国内实行中央集权制统治,强化国家的统一。王室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对外贸易也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国王操纵着整个国家的经济生活。马西尼萨筹措了巨额资金,建立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强大军队。据记载,该国经常保持着正规军5万人左右。

马西尼萨最能为历史记住的一句话,就是他曾对外宣布:“非洲必须属于非洲人。”为此,他决心要从迦太基那里夺回原先属于努比亚的土地。

在公元前150年,马西尼萨在罗马的支持和帮助下发动了对迦太基的战争。迦太基的实力已经大大衰落了,在战争中不断溃退。这时,罗马借口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准备一举毁灭迦太基。但就在第二年,即公元前149年,马西尼萨去世,终年90岁。

在马西尼萨之子密西普萨执政时期(公元前148~公元前118年),继承父业,在迦太基灭亡后致力于发展国内经济。努比亚首都塞尔塔成为地中海区域的又一个大城市。来自意大利、希腊和西亚的商人云集这里,贸易兴盛。文化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各类学校也开设起来。当时塞尔塔人口达到20万。

罗马征服迦太基后自然不愿看到在北非地区再出现一个强大的国家,阻碍它称霸地中海。罗马利用马西尼萨诸子之间的不和与分裂,不断干涉努比亚的内政。密西普萨委曲求全,一再忍让,每年向罗马缴纳巨额贡赋,廉价提供粮食和其他物资,帮助召募柏柏尔人雇佣军。

密西普萨死后,努比亚由他的两个兄弟和马西尼萨的一个孙子朱古达共同统治。罗马利用这种形势,力图分割努比亚国家。

但这时努比亚出了一位英雄,他就是国王朱古达(公元前160年~公元前104年)。朱古达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精明能干的人。他不顾罗马的干预,决心成为国家唯一的统治者。在争夺王位的激烈斗争中,朱古达在公元前112年攻占塞尔塔,杀死了一批反对他的罗马和意大利商人。

为此,罗马于公元前110年向朱古达宣战。朱古达动员全国力量进行抵抗。他在他的岳父、毛里塔尼亚国王波库斯的支援下,屡败精锐的罗马军队。

战争持续了6年之久,努比亚军队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退。罗马在柏柏尔人之间实行挑拨离间的计谋得以实现,朱古达本人由于波库斯的出卖而被俘,后被押往罗马处死。

自此以后,努比亚王国日益衰微,又陷入无休止的争夺王位的内战。公元前49年,罗马兼并了努比亚,建立了异族的统治。

非洲的黑人文明历史久远,作为这一文明起点的努比亚文明,站在了非洲文化的十字路口,为非洲文化的传承与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阿克苏姆王国——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城

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一些不安分的土著人就渡过红海,移居埃塞俄比亚北部地区,与当地的库希特各族逐渐融合,在公元前后形成了以阿克苏姆城为国都的古代国家。

在公元64年的时候,一本叫做《厄立特里亚沿岸景观》的书这样描述阿克苏姆城的国王,他说国王是“一位卓尔不群的王公,通晓希腊语”的天才。

后来,赴阿克苏姆上任的罗马帝国大使朱利安也对这里赞不绝口,认为这是一座“伟大的城池”,在他看来,国王几乎全裸着身体,腰部围以制作精美的“遮羞布”,身上挂满珍珠宝饰;胳膊上、脖子上、头上,但凡得空必定装饰黄金饰品;阿克苏姆国王接受他的委任状时,乘坐着高大的大象拉的车子,简直是金光闪闪,一片炫目,令人根本不敢小瞧。

朱利安之后,还有人见到阿克苏姆王宫里供国王消遣娱乐的长颈鹿,这些可爱的动物在很小的时候就经过了专门的训练,一旦长成,就可以表演节目,逗国王开心。

这个很少听说的古代王国——阿克苏姆,其实就是现在的埃塞俄比亚的前身,阿克苏姆的意思就是“埃塞俄比亚人的圣城”。

公元1世纪时,阿克苏姆人已经在贸易方面取得了强有力的地位。他们凭借位于红海的阿杜里斯港得以同罗马帝国、阿拉伯以及印度进行贸易往来。随着经济力量的逐渐强大,阿克苏姆王国开始想着向外扩张了。公元4世纪阿克苏姆国王厄查纳在位期间,凭借由象骑军和水军组成的强大武装,四处征战,扩展国疆。阿克苏姆相继征服了埃塞俄比亚南部、库斯王国和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一些王国,达到了阿克苏姆王国的极盛时代。

这一时期,国家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并创造了现在仍然在使用的埃塞俄比亚文字。国王厄查纳还率先皈依科普特派基督教,将其作为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在王权的支持与推动下,基督教广为传播。阿克苏姆国家的精神、文化、政治生活无不刻上基督教的深深印记,具有深厚的基督教色彩,并对后世的埃塞俄比亚文化影响至深。

阿克苏姆王国在公元4世纪建立了第一座锡安山圣玛利教堂,后来被毁了,但留下了一些珍贵的记录:

它非常大,有五个宽敞的中殿,还有个很长的穹顶,所有圆顶都涂着漆,天花板和各个侧面也涂着漆;它还有个像我们这样的唱诗班……这座美丽的教堂前面有个很大的广场,铺着石板,如同墓石;它还有一圈高大的栅栏,外面还有一圈高大的围墙,如同大城镇的城墙一样。

阿克苏姆王国经济体现为农牧经济,尤其是依仗地利发展起来的较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巨额收益成为王室的重要财源。在雄厚的经济基础上,阿克苏姆国家建立起相当完备的国家机器和典章制度。

几百年之后,阿克苏姆王国征服了阿拉伯的部分国土,靠着从被征服土地上得来的纳税收入以及善于经商的头脑,首都还建立了先进的宫殿、纪念碑和教堂,居民衣食无忧。

据说阿克苏姆王都的宫殿是传说中神秘的示巴女王的宫殿,但许多人认为宫殿的年代不够久远,所以不太像遥远记忆中的神秘宫殿。

宫殿建在山顶,布局方正,四个角各有一处角楼,这座宫殿有很好的排水系统,上面是保存得很完美的石板地面,另外还有私人的澡堂、厨房、炉灶。

到了公元570年,波斯人征服了阿拉伯,阿克苏姆人被赶出了阿拉伯半岛,随后,阿拉伯人切断了阿克苏姆的海上贸易通道,这对善于做海上生意的阿克苏姆人来说不啻是当头一棒,阿克苏姆国力急速衰落下去。

7世纪后,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兴起,势力扩张至整个北非,并控制了红海地区的国际贸易,到公元1000年左右,阿克苏姆古国就逐渐衰败下去了。

到今天,阿克苏姆留传于后世的文明印迹就是那些仍旧矗立在埃塞俄比亚北部乡间的巨大的花岗岩石柱了。这些“阿克苏姆柱”,最高的有21米,有些石柱上刻满了铭文和图画,表现了一些阿克苏姆人的生活场景。考古学家们猜测这些石柱是用来标明阿克苏姆王室陵墓的。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曾在石柱下发现了一些坟墓,据说有的坟墓极深,他们的猜测得到了印证。

就目前而言,众多的寺院、雕刻和碑文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许多高高耸立的花岗岩方尖石塔和巨大无比的石柱。这些方尖石塔、石柱大约建于公元306年,即阿卜拉哈·阿巴巴国王时代,均由整块岩石凿成,成为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据史料记载,最大的石塔高约33米、呈13层楼状,现已倒塌;现存的石塔中,有一座石塔很是别致,其雕刻颇具特色,岩石被雕刻成具有横梁、地板和门窗的10层楼的形状,恰似一座直指天空的“摩天大厦”;有一座石塔由于是建在阿克苏姆的风口处,被当地人称为“清风吹来的地方”;还有一座石塔在意大利入侵时期,被搬走,如今依然立在罗马靠近君士坦丁拱门附近地方。

据说,以上这些巨型石塔、石柱很可能是为了纪念早期一些阿克苏姆的国王而建立起来的,这里还摆放着公元535年阿克苏姆国王卡列卜的陵墓。墓室的顶部和墙壁都是用整块的花岗岩石雕砌而成的,墓壁上刻着埃塞俄比亚最为古老的吉斯文。

此外,阿克苏姆还有闻名遐迩的恩达·马里安姆·西翁大教堂,其中珍藏着许多国王的王冠和御服以及科普特基督教的经书。古代曾经有好几个国王在这个教堂里举行加冕大典。根据当地教会的传说,《圣经》中记载的装有“摩西十戒”的约橱不知去向,后来经过所罗门和示巴女王的一个后裔运至此地,珍藏在本地的教堂中。

对于这里是不是《圣经》约橱的最终厝放地,到目前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阿克苏姆是非洲黑人文明的主要支派。它以其精明的贸易才能,成为红海沿岸,乃至整个非洲的强国。在这里,阿克苏姆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不仅建造了富丽堂皇的阿克苏姆王宫,还建造了举世瞩目的恩达·马里安姆·西翁大教堂,这一切都代表了阿克苏姆人的杰出才能与智慧。

3.迦太基——牛皮围起来的城市

对许多人来说,迦太基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如果把它与罗马相提并论,并夸张点说罗马曾差点为迦太基所灭,那么,人们就不得不对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北非文明刮目相看了。

“如果当年是迦太基取得了胜利,那么,整个欧洲的历史将为之改写。”我们会牢牢记住这一可能成为历史事实的话,重新窥探这一曾经无比辉煌的北非文明,思索与这个文明相伴,来自这个文明的曾经震撼世界的三个名字:哈米尔·卡尔、汉尼拔、哈斯德鲁巴。他们以及那场不停不休地持续了近130年的著名战争“布匿战争”将永远为我们所深深思索。

古代迦太基人城邦遗址坐落在北非突尼斯北部丘陵起伏的三角半岛上,距现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城约18公里。它濒临地中海,扼守突尼斯海峡,据守着东西地中海要害,是世界上著名的古城之一。往日,迦太基帝国曾势力强大,疆土辽阔,囊括北非沿岸、西班牙中部、巴利阿里群岛、科西嘉岛、撒丁岛、西西里岛和马耳他岛,首都迦太基富极一时。岁月流逝,今天所见到的迦太基已是遗迹中的遗迹了。

对于迦太基的起源,我们可参考罗马史诗《伊利亚特》的描述:为躲避兄弟的仇视,腓尼基的狄多逃离了泰尔王国,于公元前8世纪建立了迦太基。

狄多是腓尼基古都——泰尔国王的妹妹。国王为谋取横财杀害了狄多的丈夫后,狄多带着自己的追随着,扬帆出海,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王国。在北非的海岸,她建立了一个宏大的城市;特洛伊城的王子、罗马帝国创建者之一的埃涅阿斯为寻找一个建立罗马帝国的合适地点,率领着他的舰队也到达了那里。

狄多为城市取名“迦太基”,该词源于腓尼基语,意为“新的城市”。

当罗马与迦太基这两个强国之间的敌意不断增长时,大约在公元前264至公元前241年间,爆发了第一次战争,结果,迦太基人战败,被迫割让了西西里,并支付了巨额战争赔偿。

公元前218年,迦太基著名将领汉尼拔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横扫伊特拉斯坎(意大利西部一古国),并于公元前216年在卡尼尔战役中击败罗马军队。汉尼拔是迦太基的年轻军事将领,他率领3.8万名步兵,8000名骑兵,以及37头大象,越过阿尔卑斯山,出其不意地攻占了意大利。这次奇袭至今仍传为美谈。

汉尼拔连续数年转战意大利,并不断取得胜利,但在第二次迦—罗战争中,罗马人趁机侵占了迦太基,汉尼拔不得不率军返回。

第二次迦—罗战争(即“布匿战争”)以汉尼拔在佐马战役中遭到失败,而于公元前202年草草结束。

公元前149年,罗马人对迦太基举行了第三次宣战。之后,迦太基城被罗马人围困、攻陷。近20万人在此次战争中残酷死去,城市在公元前146年的一场恶意的大火中被焚毁,成为一堆堆废墟,大批的战俘被砍去手脚,在血泊中痛苦挣扎;无数的妇女遭到了强暴,并被剖腹;……国破家灭,迦太基从此一蹶不振。

就现存史料看来,迦太基城在建筑上出色地体现了欧洲的艺术传统和风格。但这种风格面对强悍的罗马军队,最终束手无策,被推倒焚毁,成为一堆废墟。

据说在第三次布匿战争的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元老院一致同意了罗马政治家可图的坚决主张:迦太基必须被摧毁。迦太基,这座一度是罗马盟友但现又成为对手和敌人的城市,终于在公元前146年成为历史。

迦太基被夷为平地,成为罗马治下的阿非利加省。之后,在公元前122年,罗马人曾重建该城,同时修建了一座圆形竞技场和一座圆形剧场。另外,还修筑了巨大的马加尔蓄水池和著名的安东尼浴室。

工程从哈德良执政时期开始,到公元2世纪中期安东尼·皮厄斯当政时竣工。但到公元439年,迦太基遭到汪达尔人的洗劫。一个世纪后,又沦为拜占庭的属地——此时在这里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所基督教拉丁文学院,许多著名的基督教卫道士如德尔图良、西普里安以及名重一时的圣·奥古斯汀都曾在此生活、写作过。

公元698年,阿拉伯人哈桑·伊本·诺曼率部侵入该城,迦太基再次被夷为平地,成为阿巴西特的政府办公所在地。

今天看到的迦太基残存的遗迹多数是罗马人在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占领时重建的。该城曾一度成为当时仅次于罗马城的第二大城。从残存的剧场、公共浴室和渡槽等遗迹来看,当时工程之浩大,设计之精美,实属巧夺天工之作。

迦太基城的市中心就目前所知,位于拜尔塞山一带。“拜尔塞”一词,原意为“牛皮”。据说狄多刚到达时,取得的土地并不多,一张牛皮足以将地圈起来了,震撼一时的迦太基文明就是由此起家的。

现在,拜尔塞山有一座考古博物馆。考古勘察家们对山坡进行了发掘,发现那里有一些属于公元前3世纪末期和2世纪初期的房屋及店铺。但绝大多数至今仍可见到其遗迹的建筑物——例如圆形竞技场,安东尼式浴池的底层和一些别墅——都留下了强大的罗马征服者的痕迹。要分辨历史事实和传说,有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尽管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工作,有些线索仍然扑朔迷离。甚至迦太基城建立的日期也无法确定。据文字记载,迦太基始建于公元前9世纪的末期;然而考古发现的遗物却表明,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以前,那里根本无人居住。

最初的考古发现,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在一个名为“托斐斯”的地方,发现了不下数百具的儿童骸骨。显然,那里曾作为向女神坦尼特贡奉的祭坛。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迦太基人向坦尼特女神献祭时,作为祭品的,是一些2~3岁的儿童。在皎洁的月光下,这些来自名门望族的、尚不省事的男女孩童被活活杀死,鲜红的血夹杂着孩童的惨叫声和神秘的音乐,滴在矗立于月光之下的坦尼特女神像前。

之后,这些幼童的骸骨和一些所献的日常用品,一起被就地掩埋。

迦太基人认为这一仪式会讨得神的欢喜,从而赐福于民,造福于这个国家。

再来看迦太基的城市建筑。据现存资料,迦太基当时主要建筑有长34公里、高13米、厚8米的城墙以及宫殿、神庙、别墅、住房、公共浴池、竞技场、跑马场、剧场、基地和港口等。例如安东尼式浴池紧靠海边,规模巨大,面积达3.5公顷,在古罗马的浴池中名列第四——沐浴在古罗马时代占有重要地位。人们往往把浴池看做是社交活动的场所,在那里会见亲朋,纵论国家大事。但由于年代久远,浴池上部的建筑物已荡然无存。虽临近大海,浴池用水却是从60公里以外的扎古旺通过渡槽引来的。可蓄水3万立方米的马加尔蓄水池,至今仍在使用。

古城内发掘的腓尼基时代的遗物,大多是坟墓、石棺、墓葬品等。有几具公元前400年的石棺,棺盖上有死者的雕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陈列出来的墓葬品有水壶、陪葬者石雕像和装饰品等。

罗马剧场矗立在一座公园的小山之上。这个露天剧场共有21级,分3个部分,各用栅栏隔开,乐队席后有5个大台阶,舞台前都有几个壁龛。后墙有3个门,舞台两侧的门直通剧场外面的柱廊,舞台对面是半圆形的观众席,全部用石头制作的,一层一层上去,把整个舞台围住。

此外,还有古老的迦太基神庙的遗迹。迦太基神庙高大宏伟,气势庄严,富有古希腊的建筑艺术特色。在神庙里可以看到发掘出来的一层层堆积着的石碑和盛放祭神后的儿童尸骨容器。

为保存古城残留下的遗物,突尼斯政府在这里新建了一座博物馆。馆内保存并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人们可从中了解古代突尼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让世人为之震撼的迦太基文明是地中海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在它的历史遗迹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它作为非洲文明的一部分所特有的泥土气息,而且还能发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渗透其中的痕迹。可以说,它像一个文明汇集的橱窗,透过它可窥见历史的丰富多彩。

4.大津巴布韦王国——石头筑起来的城市

津巴布韦的英文名字“Zimbabwe”,源于“babwe”,意即“石头”;词缀“zim”为“大”之意,合称“大石建”。津巴布韦的古老智慧就集中体现在那里的一群古代石制建筑物上。

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人莫赫扛着60磅重的装备,包括罗盘、六分仪、猎刀、毯子、铁碗、书、笔墨纸张、猎枪,以及两支护身的左轮连发手枪艰难地在非洲大地上寻找着。

突然,莫赫变得格外兴奋,因为他打听到了不远处就有一处巨大的石头建筑遗迹。他兴冲冲加快了步伐,“在一堆堆粗石、一段段残墙、一丛丛灌木中跌跌绊绊地穿行,最后在一座塔状建筑物前停了下来。”那里的巨大的石头震慑了他,他知道,自己要找的“石头城”到了。

“石头城”就是津巴布韦。在德国人莫赫发现之前的16世纪中叶,这群石头建筑就已见于葡萄牙人绘制的地图上。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只是感叹“非人力所及,而为鬼斧神工之作”而已。只是在莫赫的勇敢行为之后,津巴布韦才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津巴布韦是唯一一个以文明遗址命名的国家。国内现存大小石头城遗址200余处。最大的一处叫做“大津巴布韦”,位于马斯文戈市东南24公里处,北距首都320公里。现已辟为国家公园,与首都直通火车、汽车和飞机航班。

10世纪时,阿拉伯旅行家马苏迪曾提到它。它的主要建筑物有二:

一个是建在约700米高的山顶上的卫城,有高达15米的堡垒、厚达4~5米和高达10米的围墙;另一个是在它下面的椭圆形建筑物,一座由弯曲的石墙围起来的“庙”形建筑,高约10米,主体呈圆锥形。

屹立于700米高山上的石堡,只有两条羊肠小道通到山脚。堡后陡壁绝崖,“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从城顶俯瞰大广场,心旷神怡,一目了然;展望外围,视野开阔,连一只兔子都难以溜过去。而且堡墙只开着可容一人侧身出入的狭窄石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若非获得允许,绝难进入城堡。

城墙仍用片石垒砌,高约7.5米,底厚6米多,坚不可摧。城内保存着废坍的墙基,将土地隔成许多区块,构成错综复杂的房间,使人如入迷官。考古证明,城堡明显分为两大部分,东面是国王的住地和政治中心,西面是宗教中心和国王的祭祀处(这同非洲黑人政教分离的习俗是合拍的)。

“庙”形建筑依山傍崖而建,周边城墙长达240米,底厚5米,顶厚2.5米。城区面积4600平方米。外城之内有内城,呈半圆形,周长90米。据计算,两道城墙共用去石料1.8万立方米,可以盖成一座90层的摩天大楼。

城中最显眼的建筑是一座圆锥形实心塔,高15米,可能是当年王室用以祭祀的膜拜物。在其周围有一些互相紧密连接而又相对独立的屋舍,据考古学家推测,似乎有不同的用途:国王和后妃的住房、随员的居室、神庙、仓库、厨房等等。

整座建筑均以碎石铺的曲径相通,墙体通口和门户用大条花岗石构筑。门首和一些墙石以图案装饰,雕上几何形或鸟的形状,构图粗犷,栩栩如生。

在上下两座建筑群之间,还有一些石屋遗址。这些建筑由当地花岗岩石块堆砌而成,不施灰浆,但石块与石块之间严丝合缝,坚固异常,即使世间最锋利的刀刃也插不进去。

考古学家在这两座石屋里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瓶和铜铁饰品,并且还发现了铸造十字形铜币的泥版。在最后的一次挖掘活动中,还发现了14、15世纪的中国瓷器和印度念珠等。

这一切的发现表明了这里曾有过很发达的国家组织。这个国家和印度洋贸易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非洲学者姆富卡博士的新著《大津巴布韦》,反映了石头城的最新研究成果。在这本书里,他指出,“庙”形建筑是国王的“三宫六院”,是后妃们的住所,而不是历来所说的王城。真正的皇宫是在山顶的城堡内。

是谁建造了石头城呢?

西方学者不相信非洲土著人能够创造这样璀璨的文明,长期抱着“外来人创立”的观点,或猜为公元前的腓尼基人,越过撒哈拉沙漠南下建立的;或认为是印度商人、古埃及人建立的。甚至臆想石头城是《圣经》所讲的以色列国王居住过的地方,以及石头城与所罗门圣殿相似,云云。

如果是外来人建立的,为何世界上任何史书都未提及?外来人能够建造一个石头城,那么,其他200多个较小的石头城是谁建造的呢?

通过放射性碳法测定发掘物,通过一系列考古引证,完全否定了西方学者的偏见。石头城是地道的“土产”,是黑非洲土著人的伟大创造。早在公元前200年左右,津巴布韦的土地上已有众多的土著居民。公元5世纪,这个遗址有了第一个居民点,并逐渐扩大。11世纪,马卡兰加国定都于此,开始营建石头城。后来被莫诺莫塔帕王国所取代,都城继续扩大,15世纪进入最盛期。

莫诺莫塔帕,意为“矿藏之王”。当时王国大量开采铁、铜、黄金,首都是冶炼业的中心。由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才能建造这样宏大的城市,并吸引阿拉伯人、印度人前来贸易。

石头城为何毁灭?

较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是:15世纪末,莫诺莫塔帕王国的矿藏枯竭了,牧场过量的放牧,农田连作而肥力下降,生态恶化,工农业生产锐减,养活不了石头城那么多的居民。有一年大旱,野火烧毁了庄稼,生路断绝,人们不得不舍弃石头城向北迁移,它是完整无损的。但是,它禁不起几百年风霜雨露的剥蚀,特别是19世纪西方殖民者的挖掘捣弄,于是,古城化为废墟,只能供后人凭吊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非洲的黑人以其独特的智慧点燃了人类文明的星火。在这块孕育伟大与神奇的土地上,点缀着许多耀眼的古文明之珠。大津巴布韦文明,它以神秘而精巧的石头建筑闻名于世,成为南部非洲文明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