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在汉藏之间:川西羌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彩图1.1 沟中的世界

岷江上游的大小支流都称为“沟”,羌族村寨便分布在各个沟中。图为由诺窝寨俯瞰茂县三龙沟(编者按:本书彩图分为五组,以阿拉伯数字排序,主题依次为环境、生计、社会、文化与田野;如无特殊说明,均为作者所摄)

彩图1.2 走入“桃花源”

缘溪行进入理县蒲溪沟,沟中生活艰辛,实非桃花源

彩图1.3 山腰上的村寨

过去河坝没人住,村寨一般均坐落在半山腰上。图为茂县永和沟甘木若寨

彩图1.4 环境危机

寨子上方为连捡柴都不允许的神树林,此为保障环境安全的信仰。图中茂县水磨沟鲤鱼寨、赖子寨等村寨上方浓眉状的密林便为神树林

彩图1.5 资源竞争

过去各沟、各村寨人群间的资源竞争激烈。图为茂县黑虎沟沿山脊构建的村寨房屋、碉楼,位置绝险

彩图1.6 沟周边的山林

沟的上方为可以取木材、挖药、打猎、放牧的山林。图为松潘埃期沟的山林

彩图2.1 山区农业

沟中传统农业特色是尽量种植多样作物,以降低一家人的生计风险。图为松潘埃期沟的北哈寨,右后方高山为格日囊措山神

彩图2.2 村寨周边的农地

由农田到山林各村寨都有其地盘,不得越界。图中所见为理县蒲溪沟传说中三弟兄祖先建立的三个老寨子中的两个

彩图2.3 山上放牦牛

羌族在高山上放养牦牛及马,让它们自己觅食、生养及抵抗熊、狼,主人偶尔上山照看。图为松潘埃期沟山上的牦牛

彩图2.4 猎野鸡

过去羌族青壮年人经常入山采药、捡菌子、打猎与探顾牛马

彩图2.5 高山顶坡草原

接近山顶的缓坡因常积雪而无森林,夏季遍地铺满野花野草;这是采药及放牦牛的地方。图为埃期沟的高山草场

彩图2.6 进城做买卖

山间村寨的人常进城卖农产、山产,并买一些日用品

彩图3.1 藏化的羌族

羌族传统服饰一方面反映其深受汉、藏影响,一方面反映本地各村寨间的区分。图为盛装参加婚礼的埃期沟妇女

彩图3.2 服饰反映人群区分

各地羌族妇女头帕有别。黑虎沟妇女传统戴白帕子,据称是为保卫家园牺牲的黑虎将军戴孝;白帕外的花帕是创新流行

彩图3.3 服饰反映世代区分

小女孩及年长妇人穿着无特别讲究,年轻与中年妇女则需穿着有本寨本沟特色的服饰。图为茂县牛尾巴寨两代妇女

彩图3.4 服饰反映性别区分

图为茂县永和沟一家庭照。男人老中少三代皆穿着与汉人无别,只有女人穿着传统服饰

彩图3.5 汉化的羌族

深度汉化的北川羌族,无论男女老幼穿着都与汉人无异。图为北川小坝乡内外沟一羌族家庭

彩图3.6 说羌语的藏族

由语言学观点,黑水人说的话为羌语,但由于宗教等因素黑水人被识别为藏族。图中黑水妇女服饰与赤不苏、围城等地羌族服饰类似

彩图4.1 山神

山神是地盘的保护神。山上以石头堆起的塔子是山神的标志,也是资源界线的标志;往来的人在上面插一根树枝敬神,表示尊重地盘

彩图4.2 铁三脚

火塘上安放的铁三脚为炊煮锅具的支架,具宗教上的神圣涵意,如保一家平安的灶神。图为永和沟坐在火塘及铁三脚旁的老夫妇

彩图4.3 保家卫土的文化

图为牛尾巴寨大年初七的人过年仪式。此仪式表现本寨青壮男人抵御外敌的决心

彩图4.4 婚礼

无论娶妻或男子上门﹐都让家族得以延续。图为埃期沟的迎亲仪式

彩图4.5 碉楼

防卫性的碉楼普遍见于岷江及大渡河上游,显示此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人群资源竞争之剧烈。图为黑虎沟二给米寨的石碉楼群

彩图4.6 村寨石屋

砌石为屋为古老的本地建筑传统;房屋窗口小,墙上有对外放枪的孔,反映过去资源竞争下之暴力。图为汶川羌锋的村寨石屋

彩图5.1 田野考察

图为1995作者初入埃期沟时之田野工作照

彩图5.2 田野访谈

访谈是重要田野方法。什么样的问题、场合及气氛,都需要考察者精心思考、经营及调整。图为作者在小黑水知木林的访谈

彩图5.3 田野知识

田野所得一方面是对他者“村寨”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则是借此认识自身所处“村寨”。图为作者和带他进入一村寨的两位小向导

彩图5.4 多点田野

相对于在一地长期“蹲点”的田野,多点田野在不同地点间移动观察,由差异中产生认知。图为作者在较汉化的北川村落中访谈

彩图5.5 1940年代端公

过去汉化羌区的端公(释比)为替人祈福、除病、消灾的巫师,其术深受川西民间道教影响。图为史语所前辈学者摄于汶川

彩图5.6 1940年代喝咂酒的羌民

羌族常在宗教、节庆及日常欢聚中老少依序饮咂酒——一种未经蒸馏的杂粮酒。图为史语所前辈学者摄于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