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朱元璋削弱相权

  那朱元璋为什么后来又决心削弱相权呢?除了他对权力的过于渴望外,还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朱元璋在解决了北元后,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产和生活的政策,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此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又激烈起来,大臣以地域为区分,分成淮西和浙东两派。

  这些所谓的派别,实际上就是老乡会,大家都说一样的方言。朱元璋手下最大的老乡会就是淮西集团,会长本来应该是朱元璋,但考虑到他是皇帝,所以当时是由李善长代理会长。这一集团人多势众,主要成员有李善长、郭兴、郭英、汤和、周德兴,还包括常遇春等人。这些人可以说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阵容强大,足可独霸一方,甚至当时的人们见面都以会说淮西话为荣。

  李善长何许人也,为什么是第一功臣?

  李善长是定远人,与朱元璋同是安徽籍贯,算是同乡,很早就投奔朱元璋,并且十分有才能。明面上看,他好像很少出面干什么大事,实际这是由他的工作特点决定的。他主要负责后勤和政务办理。李善长知人善任,能因才用人,使之各得其所;并且娴于辞令,明习故事,处理政务,裁决如流,将吏帖服,居民安堵;调兵转饷无乏,恢复制钱,榷淮盐,立茶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民不困。作为“大总管”,李善长被朱元璋称为“在世萧何”。他在朱元璋势微的时候投奔而来,一直负责军队的粮饷供应,成为前线将士风卷残云的“发动机”。他是朱元璋登基典礼的“总导演”,是朱元璋大封功臣时的“首席公卿”,也是朱元璋的亲家翁。

  李善长一直跟随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马后地劳顿。后勤工作不好搞,劳心劳力又不讨好。朱元璋是个明白人,所以在明朝建立后,便以李善长为第一功臣,任命他为丞相;并曾特赐他一方铁制的凭券,上面明写着可以免除他两次死刑、免除他儿子一次死刑的承诺。

  浙东派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在当时,刘基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却终究成为派别之争的牺牲品。

  李善长长处明显的同时,缺点也极其突出。他外宽和而内多刻薄,既富且贵,骄横专擅,凭借自己的权势,颐指气使,凌驾于百官之上,朱元璋日渐不满。碍于李善长过去的功劳朱元璋一直隐忍不发。一天,朱元璋借与陶凯论斋戒当至诚为由,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李善长立即心领神会,谢恩辞职。

  然后,胡惟庸做了宰相。胡惟庸也是定远人。龙凤元年(1355),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胡惟庸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因李善长的推荐,他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对此,有人归结为同乡关系;也有人分析为胡惟庸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为妻,有着姻亲关系;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善长收受了胡惟庸的贿赂。无论怎么说,在李善长的运作下,胡惟庸一路仕途顺利,历任宁国主簿、湖广佥事、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洪武六年(1373)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李善长、徐达、汪广洋、胡惟庸),其中胡惟庸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任相七年,权势显赫,遇事专断。

  作为淮西派二号人物,本来胡惟庸接替李善长的宰相之职已在朱元璋心中内定,可是为了显示公允,朱元璋偏偏要询问刘基的意见。刘基虽然受到李善长的排挤,仍然出于公心劝导朱元璋不要撤换李善长:“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但朱元璋还是决定要撤换李善长,于是提出让刘基接替李善长的位置,刘基立即以自己无法胜任而婉言拒绝。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刘基与杨宪有私交,但他还是说了公道话:“(杨)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杨)宪则不然。”直言指出杨宪能力可以胜任宰相,可是心胸不够。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基说:“此偏浅殆甚于(杨)宪。”意思说汪广洋还比不上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性情耿直,一直不看好胡惟庸,就直言不讳地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又说:“区区小犊,一经重用,偾辕破犁,祸且不浅了。”在刘基看来,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刘基这样回答,并不是完全出于私心要排除异己,也是站在国家利益上客观评价。胡惟庸早年归附红巾军,颇受宠信,在李善长的推荐下,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北魏始置太常少卿,北齐称太常寺少卿,为太常寺副长官,历代沿置。唐制,太常寺少卿二人,正四品上,祭祀宗庙时由其率太祝、斋郎安排香烛,整理揩拂神座与幕帐,迎送神主。举行祭礼时,与良酝署令共同斟酒),后来一直从事排挤非淮西系人士的勾当。总之,胡惟庸一路仕途顺利,都是攀龙附凤之术。

  朱元璋见以上人选都不合适,再次邀请刘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诚无逾先生。”刘基再次推辞:“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意思就是我这人疾恶如仇,又做不了烦琐事,如果做了宰相就辜负了皇上。皇上不用担心天下没有能够胜任宰相的人,只要有内心仔细甄别便会有所发现。目前您提的这几个人,都不适合做宰相。

  可是朱元璋不但让胡惟庸当了宰相,而且把他们的对话告诉了胡惟庸,导致心胸狭窄的胡惟庸对刘基耿耿于怀,甚至即便刘基退休回家,依然不肯放过刘基。

  史料记载,刘基因对于朱元璋安排胡惟庸做宰相的行为心灰意冷,知道自己将大祸临头,于洪武四年(1371)告老回乡,又因怕遭政治灾祸,索性隐居山中,不再与闻政治,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现实,但政治斗争的旋涡仍然把他卷了进去。胡惟庸获悉刘基曾在皇帝面前说自己无能,怀恨在心。当时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事,指使亲信官员攻击刘基,无中生有地诽谤刘基用有“王气”的土地建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刘基被剥夺了官禄。刘基惧怕更大的祸患,赶赴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并且留京不归,以明心迹。不久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基大为悲戚:“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从此刘基忧愤成病,没有多长时间就死去了。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有人告发说,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从胡惟庸与刘基的矛盾看,如果淮西派是朱元璋的“正室”,浙东派就是“偏房”, “偏房”斗不过“正室”,自然呈现一边倒的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