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拟式到数字式
事实上,我找工作那段时间,音乐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前夕,音响领域之前使用的一直是模拟音源,之后逐渐开始向数字式转变。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唱片为中心的模拟式音源没有音乐信息量的限制。
唱片通过在表面刻出的细小沟槽将实际演奏进行录音,唱针一端的金刚石接触到这些细小沟槽时引起振动,由此产生声音。
多数情况下,用物理方法摩擦物体的过程中会产生杂音,但是模拟式可以将音源的信息量完整地记录在媒介上,并再现出来。因此,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真实地再现原声。
当时,能够接近原声的音响器械非常受人们欢迎。一九六五年,Technics品牌开始上市销售。而到了一九七〇年代,每个家庭已经在竞相购买百科辞典以及音响设备了。那个年代,人们都争相购买时价一百万日元(相当于现价几百万日元)的东西,就像购买汽车和房子一样。
一九七〇年代,Technics几乎每年都会发布黑胶唱机、功率放大器、扬声器等新产品,那些拥有世界最尖端技术的产品接二连三地面世,毫无疑问,那是Technics的一段黄金时期。
大学毕业之前,我一直都使用模拟式唱片和盒式录音磁带。对于我来说,当时就是这种印象。
但是,到了一九八二年,CD播放器和CD软件就已经上市销售了。CD是用数字信号记录信息的先驱。
与模拟信号相比,数字信号有信息量的限制,数字音频信号舍弃了人类听力范围以外的声音。
声音的高低通过频率(Hz)测定,在CD中,其频率范围被标准化,在频率范围以外的声音则被舍弃。人类耳朵可以听到的最高频率是20 kHz,最低频率是20 Hz。只要收录这个区间的频率,就能覆盖大多数音乐。通过这一标准将不需要的声音舍弃。
此外,要考虑声音幅度的大小。人类耳朵听到的声音幅度范围很大,据说最大的是飞机在头上飞翔时的声音(约130分贝),最小的是负无限大(约0分贝)。据说在古典音乐的演奏中,虽然因曲而异,但人们听到的声音大小幅度最大约为120分贝,不过,能收录到CD中的标准被限定在96分贝之内。
通过这种方式,声音可以实现数字化。
也就是说,将声音转化为数字音源,就是决定“放入多少信息”,换言之,这项工作就是选择“舍弃多少声音”。对于技术人员来说,他们的基本原则是“如实地再现原声”,即传达与现场相同的声音。如何面对逐渐成为主流的数字化音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难想象,他们的处境是多么进退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