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中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锈带蔓延与惊醒的美国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经历了经济繁荣、出生率高涨的婴儿潮一代(2)。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只要高中毕业,就能在离家不远的工厂找到一份工作。只要努力,就能在几年后获得不错的薪水。这样的薪水,能够让他买得起房子,结婚生子,一大家子围坐在餐桌旁吃晚餐,晚餐后的代表甜点是苹果馅的美国派。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的美国梦。这样的美国梦支撑了美国中部工业地区的崛起,这些地区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尤其是钢铁、汽车等大型制造业工业。但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21世纪,这个梦会碎,因而梦醒。

“锈带”这个词来自美国中西部和东北部五大湖区,泛指曾依靠煤炭、钢铁等先期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在后工业化的过程中大面积衰退的区域性现象。锈带在美国特指东起俄亥俄州,西至艾奥瓦州,北至密歇根州,以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为代表的大工业城市所在的广大区域。20世纪七八十年代起,这些地区的先期工业行业急剧衰退,工业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旧的生产设备闲置,最后变得锈迹斑斑。曾经繁盛的工业日渐衰退,继而出现区域性经济不振、人口大量流失的现象,昔日的城市繁荣不再。由于这些地区曾经以与钢铁相关的制造业为主要产业,这些衰退的地区被人们形容成像钢铁生锈一样的锈带。老工业区衰退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工业化历史较长的欧美等国家则表现得更加突出。英格兰北部工业区、德国鲁尔地区也都出现了传统产业大面积衰退、经济增速下滑、失业率上升等问题,昔日的重工业和制造中心地区都沦为了锈带。

中国最大的工业地区东北三省这些年也存在类似的状况,尤其是近些年,这些状况就像瘟疫般迅速南下,甚至产生了“华北东北化”这类说法。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三省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和自然资源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火车头。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落后于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发展呈现停滞状态。东北三省的许多城市出现了GDP负增长的现象,人口外流问题十分严重。依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仅10年间,黑龙江省的人口净减少就达到了700万。在人口、就业、生活保障等民生问题的压力之下,转型是这些锈带区唯一的出路。但是,究竟如何转型,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明确的答案。

锈带曾经的辉煌是从资源型产业开始的,它以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契机,在资源产地聚集了大规模的重工业,从而形成了产业集聚。20世纪后半叶,由于这些地区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工业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升。以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先期工业已不再适应这些地区的发展,再加上这些早期开发地区资源枯竭、无法及时转向新兴产业,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这些产业集聚区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作用,逐渐成为经济衰退区。锈带“生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比较优势丧失。锈带的形成与地区产业的发展阶段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煤炭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英格兰北部工业区因盛产煤炭,相继建立起了以煤炭资源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在这样的产业基础上发展起了炼焦、电力、煤化工等先期工业,进而为钢铁、化工等大型工业奠定了基础。此后,在钢铁、化学产品和充足电力供应的基础上,这个地区建立和发展了机械制造、航运、汽车等现代工业。英格兰北部工业区凭借丰富的煤铁资源在这一时期发展成为“工业革命的摇篮”和“世界工厂”。然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世界能源需求的格局发生了转变,英国煤炭和钢铁产业成了昨日黄花,从而造成煤炭和以煤炭为支撑的重化工业产业在英国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其产业优势也随之丧失。

第二,环境严重恶化。锈带区的产业大多结构单一,具有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等特点。在高速发展期,资源消耗速度过快造成了过度开采,这势必会导致发展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枯竭问题。此外,重化工业资源消耗大、废物排放多,而锈带区在发展初期普遍未将环境问题视为主要问题。有些工业品类的环境治理成本很高,相关技术升级未必能够与产业规模扩大相匹配。当人们对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这些产业就必然会面临被淘汰的局面。从工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人们自然也会要求这些工业品类在空间上转移到环境成本更低的地区。后工业化地区需要在这些先期工业品类上减少产量,同时提高产品品质,使工业生产规模和环境治理在平衡状态下稳步发展,从而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地区的环境治理技术并不能与工业发展同步进行。日积月累,锈带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程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变得不再适合工作和生活。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环境问题导致的人口大量减少也使得这些地区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第三,工业技术未能顺利实现升级迭代。在发展的关键阶段,锈带区往往未能及时适应新兴技术的变化而实现产业升级。最初锈带区大多率先发展并使用当时的新兴技术,利用先发优势,凭借规模扩大促使单位成本降低。区域内的大多数企业都采取了极为同质化的技术扩大生产规模,这在显著提高了通用技术使用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恶性竞争。为了保持销售总量的优势,薄利多销的经营思路使得产业所收获的利润过低,从而失去了技术升级所需的资本储备。在阶段性的辉煌过后,当地并没有随着产业技术的推陈出新而淘汰旧的产业。地区的整体产业技术体系出现了老化现象,成本更低的地区在这些产业上取代了老工业区的角色。

在全世界范围内分布着众多的老工业区,仅有少数的一些老工业区在经历了转型的阵痛之后走向了复兴,而大多数老工业区的发展却长期停滞不前。如何促进锈带复兴是长期困扰各国政府的一道难题,“东北现象”与“锈带”有着诸多的相似特征。

制造业的消失,无论是成为锈带,还是极少数地区转型为金融城或以金融性房地产为主的产业区,都会导致地区严重空心化,从而引起普遍的社会问题。以美国为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产业结构占比中,制造业从20世纪50年代的50%下降至目前的约30%;从就业人口占比来看,制造业从20世纪50年代的约30%下降至目前的10%以下,其中锈带区制造业的就业人口占比从20世纪50年代的54%下降至目前的30%以下。当今美国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包括毒品问题、贫富差距、种族问题和地域矛盾,以及右翼民粹运动兴起,都是长期锈带化的后果。从今天全世界的整体局面来看,这样的现象不是个例。在欧洲,其后果表现为法国的黄马甲运动、英国的脱欧,在中国,其后果表现为香港和东北地区长期的经济不振。我们会发现,随着工业化在全球更多的地方得以实现,这样的情况并非得到缓解而是迅速地蔓延开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和冷战初期的美国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所带来的战时工业红利开始渐渐消退。这一时期是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关键时期,大企业不断合并扩张,小规模生产者被逐渐淘汰,农业人口减少,制造业蓝领工人不断流向服务业,资本则转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往城郊、南方各州甚至海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美国工业产品的海外市场逐年缩减。核能、计算机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红利也逐渐淡去,制造业创新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的工业化对美国的制造业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革命以后,美国不断地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换;借助产业链国际化的趋势,脱离制造业生产,将工厂外包,仅在美国保留研发和运营人员。传统工业区的居民陷入了结构性失业的处境,信息革命又加剧了这种贫富差距,最后造成东西海岸与传统工业区、工人与城市知识分子、精英阶层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对立。工人阶层快速转向保守主义,与支持本土企业、反对外来移民的保守派共和党越走越近,其高支持率正是美国锈带区贫富分化的直接政治后果。

2008年的金融危机集中暴露出金融产业过度扩张的危害。奥巴马时代的制造业振兴计划虽然重点关注了建筑行业、汽车行业等约占制造业20%的“大型产业”,但对其他行业的扶持力度却很有限。奥巴马对新技术如绿色能源的推广,一定程度上也损害了传统制造业的利益。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特朗普依靠锈带区的工人阶层——高中文化的白人选民的支持上任,传统制造业、化石能源行业的普通工人对特朗普的言论表示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共鸣。特朗普上任后推行了一些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政策,同时与全球的经济主体大打贸易战,为美国的制造业争取市场。这些政策在最初两年显著改善了美国制造业的状况,但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制造业再次陷入衰退,锈带区的就业重现负增长,民众对特朗普的支持也因此受到动摇。拜登上任后重拾奥巴马的政策,将补贴重心放在芯片等高精尖制造业上,但这恐怕也难以根治美国制造业空心化的顽疾。正如我们在本书后半部分所分析的那样,美国的教育资源出现的系统性分配偏差,使得这类补贴措施依然是治标不治本,会面临长期的挑战。

锈带区的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实际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收缩、改造传统行业压力巨大;企业多元化的经营局面难以打开;中小型企业发育不充分;产学研结合区域创新对接不通畅,人力资源外流,尤其是高水平的科技人员外流严重;城市基础环境建设薄弱;等等。由于锈带区内的企业往往规模大、行业集中度高,衰退产业分流出来的大量失业工人难以向其他行业转移,高失业率成为锈带区难以摆脱的最大困境。此外,一些政策性因素也阻碍了锈带区的转型。例如,河北省在经济转型初期,即以调整煤钢产业结构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时期,政府对传统产业进行补贴来保证这些产业不被淘汰,投入巨大而收效甚微。类似的政策性补贴没有及时淘汰旧产能,最终导致产业升级失败的例子在全世界后工业化地区随处可见。

高耗能、高污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先期工业的典型特征,具备这些特征的工业种类同样大量存在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在中国制造的早期,往往一个村镇集中于一个单一产业,产业密集度非常高。广东省中山市古镇镇4000多家LED生产厂,全球70%的LED灯具都产自这个镇。浙江省诸暨市大唐镇年产袜子220亿双,世界上每3双袜子就有1双出自这里。这些集聚型产业模式导致产品差异化低,产业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当劳动力成本上涨时,这些产业就会整体消失,搬迁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从而使得原来的产业集群地区成为新的锈带。

从如今美国中部的工业生态系统中,我们看到的也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现实。工厂空空荡荡,门窗已经破损,厂房坍塌,但这些并不是最严重的,推动新企业诞生的创新能力和环境也在这些地区消失了,这才是问题所在。虽然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曾说,大量的创造性破坏是经济进步的前提,但是我们还需要知道,大规模破坏之后所留下来的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是否足以支撑新的经济在这里生根、发芽,进而茁壮成长。就中国东北地区的经验而言,经历了过去30年的迁移,年青一代人口的恢复已经成了首要前提。无论这些地区曾经的产业规模有多大,主营哪个行业,它所在的地区都必须有完整的人员培训体系、大学、多样化的供应商、行业协会以及技术研究中心等资源。根据这些资源的密度、多样性、丰富程度,我们就可以把一个有活力的工业生态系统和一个枯竭贫瘠的工业生态系统区分开来。除了硅谷、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等地区以外,美国现有的工业生态系统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创新,从而支撑地区产业顺利完成升级。

全球化趋势是导致发达国家制造业长期不振的另一个老生常谈的原因。这种解释强调两个方面:进口商品和本国商品竞争;公司和工作机会向外迁移。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其制造业的衰退现状存在很多原因,对于到底是什么导致制造业衰退到如此地步的、衰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将来的发展轨迹是怎样的,往往众说纷纭。但要理解一个地区的制造业为什么会萎缩,事实上不需要把全球化和外包业务牵扯进来,也不能简单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工资水平。因为某一行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从事这一行业的人数就会减少。同时,内生企业的结构变化和金融资本喜好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美国在高科技产品上的贸易逆差也在逐步扩大,2011年已占到美国贸易总逆差的17%。这样看来,就算是高科技行业中的制造业,别的国家也比美国强。每当这个时候,美国总是会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归咎于别国政府:它们不断地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保护本国货币,这对美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伤害。但是,美国政府自己也在做着类似的补贴,就产业的发展和布局而言,美国政府也有其自身的责任。

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都使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高,这足以带动地区的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同时,生产力提高除了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以外,还会产生人们之前没有预见到的新产品和新服务。资本、产品和相关服务产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低成本地流通,从而达到全世界不同地区利用各自优势共同进步的目的。过去,同一家公司需要做的各种事情必须在公司内部完成,但是数字化新技术能够把功能拆分开来,通过互联网电子文档交换,让各有所长的多家公司独立实现各自的功能,再通过整个供应链的互动把这些功能进行汇总。芯片设计和制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过去,一家公司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必须在一起工作,这样才能步调一致,保证高质量的芯片生产。而如今,工程师完成了一个掩码电路设计后,就可以把它保存在电子文档里,然后发送到远在他国的生产基地进行生产。

新技术带来了新机会,同时资本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对“轻资产”型的公司给予更高的估值,这也进一步加快了传统企业结构的分崩离析。在这种新的全球化生产组织方式下,企业不再需要在各自的围墙内实现所有的研发与生产功能,因此发展便可以快很多。新企业可以很快进入市场,作为老企业的新竞争对手迅速成长起来,市场竞争也就更为激烈了。

金融市场在产业迁移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经过这些重组后,被并购的企业变成大公司的一个部门,员工变少了,功能范围也缩小了,企业更专注于“核心”专长,最重要的是企业架构变成“轻资产”的模式。在这样的企业架构中,生产设施被认为是拉低企业股票市场估值的不良资产,这使得企业策略从内部生产流程转向环节外包。在通过数字化技术把生产外包给承包商的同时,企业对产品质量实施高度控制。相对欧美国家而言,中国、墨西哥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这些国家有着大量的熟练和半熟练的产业工人,他们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重复地以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来操作这些设备进行生产。资本推动这些生产供应链上的境外企业来承担产品生产中的重资产部分。

美国人一向看重自强自立、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今天美国制造业孤立无援的境地则是一种新现象。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企业架构重组使美国垂直一体化的制造企业大大减少。随着企业架构的改变,大企业所创造的公共资源大大减少,也不再在工业生态系统中发挥连接作用。由于制造业的全球化分工,区域性的技术人才储备、稠密的供应商网络、职业学校、地方银行、工会、行业协会等公共资源都随即萎缩枯竭。创新的资源都只能从企业内部获取,企业外部并没有什么可以支持它们的互补资源,企业在所需的技术进步中孤军奋战。本地企业在创新方面所需的资金和新创企业在技术商业化方面所需的资金不可同日而语,很多企业的创新项目没有进行到底就半途而废了。相反,人们担心的是持续的创新会彻底摧毁本地制造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在美国,机器人取代了工人,在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则有大批的低成本劳动力在一些岗位面前更有竞争优势。

智造中国

玛格莱斯的美国之旅

著名演员米瑞安·玛格莱斯(Miriam Margolyes)的美国之旅《英国老太游美国》(Miriam's Big American Adventure)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在2018年所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玛格莱斯是哈利·波特系列电影里植物学教授的扮演者,76岁的她决定去美国中部自驾游以了解美国今天的锈带区。整个旅行历时两个月,玛格莱斯访问了很多不同背景的美国普通人,包括芝加哥的成功人士、街头小混混、中部各州的监狱长和犯人、夏令营少年、新入美国籍者、农民、牛仔、三K党(3)遗老和新一代嬉皮士等。以审慎冷静的视角,她一路审视评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总统的民意基础,让观众得以从各个侧面了解当下的美国。更重要的是,她所游历的美国中部各州,正是后工业化锈带的核心地区。这可能会是未来人类的一个缩影,尤其会是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生活形态,包括美国、欧洲各国和新晋的中国。铜鉴衣冠,这对于我们理解美国、思考未来中国所面临的问题,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第一集:玛格莱斯访问了芝加哥。这里有实现美国梦成为百万富翁的第一代移民,也有生活在芝加哥南边日日面对凶杀和毒品的美国黑人青年。玛格莱斯所接触的每个人都是天性善良的好人,但他们都带着枪,因为“你不保护自己,就可能会在街头被别人打死”。这不是一个折叠的美国城市,而是一个物理上分开的城市,贫民区和富人区往往只有一街之隔。她也参加了一个新移民的入籍仪式。新移民来自卢旺达,在美国学习工作了20多年。玛格莱斯对他所表达的对美国梦的狂热和成为新美国人的自豪并不能完全认同。

第二集:玛格莱斯访问了伊利诺伊州的一间县级监狱。监狱长是特朗普助选团的一名成员:“特朗普给了我们重拾传统美国梦的信心,你看看我所出生的这座城市,以前多么繁荣,现在却到处都是毒品。我所管辖的这个监狱里,有3/4的人都是因为毒品相关的问题进来的。”玛格莱斯帮着女囚营房分发食品,打扫卫生。囚犯们个个都是普通的美国邻家女孩,有梦想、懂是非,却因毒品而被困在监狱里,进进出出,永远无法摆脱。“我全家都在这儿,我们总共有16口人。”夏令营里的少年们,受教育的影响而成为一批又一批标准的美国人,他们热爱美国,学会分享和勇敢,学会思考人生。虽然这看起来并不像七八岁的孩子应该思考的问题,但他们却引发了玛格莱斯很多感慨。

第三集:美国南部牛仔之乡。一个老牛仔说:“我们当然会支持特朗普,你当然宁愿一个有钱人进入白宫工作,而不是一个人进入白宫工作而变成有钱人。”玛格莱斯访问了所谓的“准备者”们。这些人是随时准备着发生世界大战时可以“自立为王”,在自己的森林里与世隔绝的人:“我们不相信政府,我们这些传统的美国人从来就是这样,只有我自己才能保护自己。你看我这应急的箱子里的东西,够半年用了。这样的箱子,我在这片林子里的各个地方藏了十几个。”

这部纪录片里都是一些很普通的美国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背景,发表着各种各样不那么伪装的、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言论,而玛格莱斯又是一个可以毫无顾忌地说出自己想法的、在剑桥读过书的犹太老太太。她与各种背景下的锈带区的当代美国人之间的对话精彩而深入,原来今天的他们是这么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