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生存手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罗松,作为当今建筑界一位跨界文学写作的女建筑师,业界已不陌生。就如她在网络上的自述:“80后女建筑师,建筑界自媒体先锋,自由撰稿人,不敬业的专栏作家。建筑学科班出身,擅写小故事,阑珊小字信手拈来,写建筑,写旅行,写脚下的路。”整个人充满了对建筑之外的好奇和永不停歇的力量。这不,她的又一部作品《建筑师生存手记》要出版了!

她电邮小样给我,并嘱我写序。

这是一部以建筑师成长时序为架构撰写的半自传体杂文集。其历史与故事并置,白描与演绎杂糅,感想与说教并举,纵横捭阖任思路驰骋到哪儿算哪儿的特色倒是罗小姐的文风所在。圈内的读来有联想,有共鸣;圈外的读来有趣味,不艰涩。

《建筑师生存手记》这本书据说花费了她一年有余的时间,从构思、打腹稿、开始动笔到成稿,可谓一气呵成,比照一个建筑方案的创作似乎长了些,但比照一个建筑作品真正的诞生过程——从草图的构想、方案的深化、初步设计的展开、施工图的绘制、工地的交底、施工的督造,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来讲,这一写作的过程却又是另一番的艰辛。这种立足本职工作,从职业中寻找灵感,又将灵感演化为职业创作的执业状态和人生态度,是我相当赞赏的。

长期浸染于中国建筑界的执业环境,并没有磨灭她对世界的敏感和好奇。随着阅历的日渐丰富,她更娴熟地将事业和生活交织在一起,互为调侃,互为快乐,达到了一种悠然自我的状态,这也是坊间很多人喜爱她文字的原因。

她在一开篇就以“学建筑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开场,旗帜鲜明,像是自我的人生宣言。当你读过第一幕,对照着自己也曾经经历的建筑学大学本科的岁月后,你一定会有共鸣。那经历过迷茫,翘课,实习,暗恋,入职,考一注……能坚持到今天,依旧执着地说“学建筑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的人或许应该有些特殊的品质。

建筑师作为一种职业,显然不如一门爱好令人愉悦,因为作为建筑师有着太多的责任和操守,这种职业的成人礼有时甚至是痛苦的,它令每一位建筑师记忆犹新,成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罗松在她书的第二幕里就描述了一位建筑师的蜕变与成长。

本书的一个特点是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从心底里对建筑师的尊崇和作为建筑师的自豪。她以一贯自我调侃的文风,通过自己与教授级高工们的屡次“过招”,郑重其事地用文字对当下中国的教授级高工进行了描述:第一,教授级高工是一群特别敬业的人;第二,教授级高工是一群乐观向上的人;第三,教授级高工是一群自己亲自画图的人;第四,教授级高工是一群特别有爱心的人。加上作者以亲身经历写就的建、结、水、暖、电专业配合的种种,这也是当今中国主流设计院执业群体的客观写照,这一描述给本书增添了不少正能量。

本书的另一个特点是按照作者的职业动线,走哪儿算哪儿,放松愉快而有感地徜徉在建筑的世界里。这一点可以从第三幕作者所描述的,游走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地的现场感受的演绎中体会到。古今中外但凡优秀的建筑师都曾从旅行中获得过灵感。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的传奇就始于“一个人的旅行”。他曾经感慨:“旅行可以塑造人,学习建筑也是一样。建筑必须实际造访当地,以自己的五官去体验空间,才有可能真正领会。所以建筑师必须迈开脚步。”我想,作者职业的灵感也应该得益于此。

这本书以一位建筑师的经历为主线,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既聚焦建筑师的日常轨迹,引发建筑师读者的共鸣;又有发散的遐想、演绎和感慨,让一般读者得以窥探建筑师神秘的内心世界,的确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

好的建筑师不仅要经过专业技能的训练,更要见多识广,幽默而豁达。我很高兴这个时代有罗松这样有情怀、有梦想,既将建筑作为本职、同时又将建筑作为爱好的建筑师。

希望这本书成为她在建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

谨以上述文字贺本书出版,是为序。

庄惟敏

2018年10月05日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