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养育:和青春期的孩子一起成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思考——从阅读中获得意义

BC省教育大纲列出了一个好的阅读者的一系列特征: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会提问、预测;

·自我监控和辨认没有意义的文字部分;

·在阅读前和阅读后自我修正,从而理解文字的意思;

·在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对所阅内容建立整体的联系;

·运用想象来深化和扩展对文字的理解;

·能够抓住主要思想并关注到支持这些思想的细节;

·懂得推断,确定字面意义和判断推理的意义;

·能够综合和拓展意义;

·评估文字并思考更广的意义;

·对文字能够做出反应;

·组织信息以帮助记忆;

·能够概述并解释作品的意义;

·善于自我评估,确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目标。

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成为这样的阅读者,其核心是通过阅读文字进行思考,让学生在阅读剧本、诗歌、写实作品及从各种媒体上获得思想和信息的同时,对这些思想和信息进行假设、分析、综合和判断。思考的程序应当是:理解、解读、评估、做出反应,最后形成答案。认知的过程既是思考的过程,又是学习怎样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更正、自我提高、进一步思考和确立目标这样的过程而反复练习,得到锻炼。教师的任务则在于一步步地训练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思考方法。

具体说来,老师们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阅读策略:

在阅读前,联系以前学到的知识和概念,围绕即将阅读的内容提出问题,树立阅读的目标,提出假设,对关键词给予提示;

在阅读的过程中,给予模式,把长文分成多个部分,抓住作者的意图和观点,联系阅读的目的加深理解;

在阅读后,总结、综述、评估内容,从中找到新的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并把阅读前和阅读后的不同看法进行比较。

课堂上,老师们又各有各的高招。非非九年级时,也就是刚刚进入高中,老师就为他们的短篇小说阅读提供了关于阅读程序的一种规范:

阅读之前:

·看一看小说的题目,想想这部小说可能讲的是什么故事?

·思考一下这个主题。与某些课程相关,问一问自己从这些课程中学到了什么?

·确定一个阅读这篇小说的目标。因为是我的老师让我读的——这个目标并没有意义。试着预设一个你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也许就是老师最近在课堂上和你们讨论的某个题目或想法。比如:为什么我们总要用费力的方式去学习呢?如果这个目标是完成老师的作业,你还必须确定老师希望你们做什么,期盼你们从这个故事中应该学到什么。这样可以帮助你搞清小说中什么是重要的东西。

·自己指引自己。翻阅一下,看这篇小说有多长,看看前几段的开头语。这可以给你一个印象,故事大概讲的是什么,语言是不是很难,你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来阅读。

阅读的过程中:

·辨识主要人物。所谓主要人物,指的是那些使故事得以发生的人,或者是使重要的事情得以发生的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人物最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由此了解他们是怎样的人物。

·辨识故事情节。情节就是指故事中发生了什么。作者往往喜欢把人物放到一个场景中,比如,一个猎人被放逐到一个岛上,他自己反而变成了猎物。

·注意场景。场景不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也指什么时候发生的,其中包括气氛、情绪这类细节。这个故事听着感觉像什么?一个自弹自唱的悲伤的提琴?还是一支热闹出场的乐队?这个故事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吗?或者,可能是随时随刻都有发生什么事的可怕感觉?

·思考作者叙事的角度。想一想作者为什么选择用这个角度而非另外的角度来叙事?为什么说的是过去而非现在?为什么使用第一人称而非第三人称?

·注意作者对时间的表述。有时作者可能会用一个段落来将10年的时间一笔带过,一转就是10年以后了。要注意时间副词的使用。有时作者只是在段落之间留出空间来表明略去的时间。

·寻找最关键的时刻。每一个短篇小说,都有一些争斗、一些紧张的场面或一些悬念,这往往使人物和故事突然地转向,比如说,一个人物突然变得与从前判若两人。

·记住为什么你要读这个故事。回到你在阅读这个短篇小说开始之前你自己设立的问题上来,再看一看老师对这篇作业的要求。这样可以帮助你更贴近阅读目的,并更好地评估在阅读过程中确定哪些细节最重要。你可能发现你最初预设的问题其实并不好,现在你想要回答的关于你已经阅读的这个故事的问题是什么呢?

阅读之后:

·阅读和理解,然后再分析。当你阅读完毕之后,再确认一下你懂得了这是个什么故事了吗?问一问:谁?做了什么?为谁做的?如果你能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就可以回答下一个阶段的问题:为什么?比如说,为什么这个人物在故事当中说谎了?

·回头再看小说题目。想一想标题与你读过的这个故事有什么关联?这个标题的意思是什么?它有没有多层的含义?

栓柱十年级时读长篇小说,老师要学生对每一章都做这三样工作:

1.简述本章内容;

2.写出关于本章的三个问题并回答;

3.写出本章的几句引言。

这样,一部小说读下来就不是囫囵吞枣了,学生自己可以把故事的脉络清晰地整理出来。

此外,老师还对作品设立一些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寻找作品中暗含的意义和观点。栓柱他们阅读了一篇有关家庭的故事,老师便给他们出了题目,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经验,讨论这样一些问题:“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故事中的家庭是不是你心目中的家庭?你认为理想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的各种关系怎样才是美好的?”

他们还阅读过一个故事,讲述在南美的某个国家,由于政府看中了一个人家房子的那块地,就让警察把那家人逐出家园。根据这个故事,老师让每个学生都设想一个与故事所述的不同的结局。老师还进一步发挥,和同学们一起讨论,遇到与强权发生纠纷时应该如何处理。这是一位印度裔老师,对东方各国文化很感兴趣,他甚至搬出中国古代《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让大家参考和运用。学生们从故事中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于是老师又拓宽题目,让每人在媒体上找出一个类似的有关社会不公的实例,拿到课堂上来讨论。

阅读每部作品,老师都提供大量的辅助材料,结合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借助他人的眼光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考范围。比如,学习乔叟的诗体短篇小说集《坎特伯雷故事集》,除了介绍作家、故事写作背景之外,老师还详细介绍了短篇小说的要素,包括场景、情节、人物、含义、象征、观点、写作方式等。阅读加缪的长篇小说《局外人》时,老师也让学生读了大量对加缪的文学批评,给予学生以不同的观点和视角,分析和评论语言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加强对文字的多种理解。

阅读过程中的思考可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更重要的是这些思考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答案,一切都是个人经验所得,有时可能与他人产生共鸣,有时又是独一无二的,是极具个性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