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效学习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细分法——以文言文断句题为例

先来看一种文言文常见题型——给下列两个语段断句: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现在,就用“我打你”的思路来辨析句子成分,轻松解题。先找出第一个语段中的“我”和“你”,也就是主语和宾语。主语和宾语往往是人或者物。第一段文言文中提到的人有沛公,也就是刘邦,有张良——刘邦的谋臣,还有范增和项王。那么,这些人到底谁是主语、谁是宾语呢?这就要看他们是动作的发出者还是承受者了。

解题的第二步是寻找谓语,也就是找出“我打你”里的那个“打”。这句里,沛公有完整的动作吗?有,就是“坐”。

沛公 北向 

这一句可以单独断开。第二个人是张良。张良也发出了动作——“侍”。作为刘邦的臣下,他以侍奉的姿态出现在宴席之上。“张良西向侍”也可以单独断开。

张良 西向 

接下来是范增。范增有动作吗?猛一看好像是没有。在现代汉语里,他名字后面跟着的“数目”是一个名词。但是请特别注意,现在是处于文言文语境中。在文言文中,一个单字往往就是一个词。而那些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的,在文言文中往往是两个词。这里的“数目”就属于此种情况。“数”应该读作shuò,意思是“多次”。“目”则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眼睛去看”。现在就知道了,范增发出的动作是“目”。范增多次用眼睛去看,看谁呢?“客人”出现了——是项王。所以,“范增数目项王”这一句也可以单独断开。

范增 数  项王

再接着往下看。“数目项王”之后跟的是一个动词“举”,说明什么?说明这里省略了主语,“举”这个动作的发出者还是前一个人——范增。因此,“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单独断开。

 所佩玉玦 以示之者三

范增多次用眼睛看项王,还反复对着项王举起自己佩戴的玉玦。“玦”与“决”同音,范增是想提醒项王早下决心,杀掉刘邦。这时候,项王是什么反应呢?项王发出了“不应”的动作。你看,最后一个句子“项王默然不应”也自然而然地划分好了。

项王 默然 不应

因此,断句最终为“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总结归纳出来:这种依次先找出主语、宾语和谓语,再仔细分析句子成分的方法就叫作细分法。

运用细分法,可以把第二个语段断句为“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首先,找出主语或者宾语,“湖阳公主”“帝”和“朝臣”“意”。再来找出谓语动词,“寡”“论”和“观”。通过分析判断谁是动作的承受者,谁又是动作的发出者,自然而然就划分出了句子的节奏。

湖阳公主 新 

“湖阳公主新寡”这一句是怎么划分出来的?湖阳公主刚刚丧夫,做了寡妇,面临重新婚配的问题。“湖阳公主”是句子的主语,她发出了“寡”的动作,并且这个动作已经完成了。因此,第一句划分到“寡”字就可以了。湖阳公主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姐姐守寡,光武帝当然要为她操心。于是,“帝与共论朝臣”,光武帝就跟湖阳公主一起谈论手下的臣子。

 与共 朝臣

微  其意

“微观其意”,光武帝暗地里观察湖阳公主的心意。根据前面讲过的原理,第二句和第三句也就划分出来了。

如果同学们拥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储备,知道这个故事中的人和事,做起这道题来肯定是轻车熟路。不过,即使不熟悉相关历史知识也不要紧,只要你熟练地掌握了细分法,照样可以顺畅地解决问题。如果你掌握得足够熟练,甚至还可以分辨出现有出版物中存在的问题。

不信的话,再来看一个例子,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项羽本纪》里的一段文字: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注]①置:舍弃。②车骑:这里指车辆仪仗。③间行:潜行。

大家发现了吗?这一段文字有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问题呢?可以通过细分法来查找。

这一整句话的主语只有“沛公”,也就是刘邦一个人。来看看他发出了些什么动作,先是“置车骑”,就是舍弃了车辆仪仗。然后他“脱身独骑”,单独骑着一匹马跑了。注意,接下来问题出现了。“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刘邦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手下一起拿着剑和盾牌跑。可是,刚才第一句已经说过了,刘邦舍弃了车,独自一个人骑着马逃跑了。那他怎么还能同时跟四个手下一起拿着剑和盾牌跑呢?难道他是孙悟空,会分身术?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答案只有一个,“与”是赘字,应该删掉。因此,这里应该是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个人握着剑、举着盾牌,跑步组成一道人肉屏障,以抵挡追兵,掩护刘邦骑着马安全逃跑,这样才合乎情理。

同样地,中华书局出版的《搜神后记》里也有一段出现了问题的文字:

昔有焦华至孝……其父困患,华归家曰:“兄弟二人,父若不瘥,身死地下,谁当事父?”

[注]①瘥:病除,病愈。

这里再一次通过细分法来查找错误。在“兄弟二人,父若不瘥”一句里,“兄弟二人”是主语,但主语还没有发出动作,作者又写了一个主语“父”。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病句类型——中途易辙。

兄弟二人 若不瘥

中途易辙就是头一句话还没有说完,马上就另起炉灶,接着说第二句话。举个例子,“江南水乡,是捕鱼捉蟹的好地方。到了捕蟹季节,渔民们入夜便在河边湖畔,处处是灯火在闪光,每个公社可捉到数千斤螃蟹”这一段描写里,“渔民们”是一个主语。可“渔民们”还没发出动作,作者就立马接了一句夜景描写——“处处是灯火在闪光”,这就属于中途易辙了。怎么修改呢?在“湖畔”后面加上“捕蟹”,把“渔民们”发出的动作写完整。

渔民们 入夜便在河边湖畔,处处是灯火在闪光

渔民们 入夜便在河边湖畔  ,处处是灯火在闪光

你看,只要吃透了“温柔的我狠狠地打了调皮的你,打得你爬不起来”这个例句,再勤加练习,熟练地掌握了细分法,就是面对再隐蔽的错误也能擦亮眼睛,把它揪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