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心理问题决定生活幸福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人在生活实践中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具体地说,外界事物或体内的变化作用于人的机体或感官,经过神经系统和大脑的信息加工,就产生了对事物的感觉和知觉、记忆和表象,进而进行分析和思考。另外人们在同客观事物打交道时,总会对它们产生某种态度,形成各种情绪。人们还要通过行动去处理和变革周围的事物,这就表现为意志活动。

以上所说的感觉、知觉、思维、情绪、意志等都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引起、在头脑中产生的主观活动。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可称为心理过程。

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中,各自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各人的心理过程都表现出或大或小的差异。这种差异既与各人的先天素质有关,也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有关,这就是所说的人格或个性。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一词源于希腊语,原指关于灵魂的学问。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我国古代,许多学者也提到过“灵魂”、“心”、“思”、“神”等类的词语,也都是指心理的含义。

“心理学”这个专门术语,是16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德国沃尔夫(C.Wolff,1679~1754)的《经验的心理学》(1732)和《理论的心理学》(1734)问世后,心理学一词便得到公认并被广泛运用了。1879年,心理学获得了新的界定和地位,心理学被定义为关于心理的科学。今天,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认识,要求从心理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现象的说明,而“说明”则要求揭露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因此,我国心理学教科书多把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西方教科书常把心理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行为、心理现象的科学。

“心理现象”这个概念的范围很大,人有心理现象,动物也有心理现象。在此,我们所要学习和研究的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心理学,以说明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

每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领域又规定着该学科的具体任务和性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有自己特殊的性质:它是一种不具形体的精神现象。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因而也是不容易研究和解释清楚的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通常表现在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当人处于觉醒状态时,总是在从事这样或那样的活动,如生产劳动、工作、学习、社会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人们表现出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现象。人在现实中的各种各样的行为,其最直接的内部动因是各种心理活动。为了促进人的心理的发展,有必要探索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揭示其奥秘,将其研究成果体系化,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心理有内容和形式两个侧面。心理内容是指来源于现实并为每个人所意识到的各种映象本身。心理形式是指这种映象存在的方式及其组织、结构。如我们听到一首歌,想到今后学习的方向等,这些出现在脑中的具体形象或想法是心理内容,而“听到”、“想到”是心理形式,即心理现象。

形式和内容是统一不可分的,但二者又是相对独立的。同一内容可以采取不同形式,同一形式则可以表现众多的内容。心理内容往往有时代、阶级、群体、个体间的区别,而心理形式对于所有的人来说是一视同仁的。我们这里侧重于研究心理形式,以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

3.心理现象的结构

心理现象主要包括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人身上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得到生动的表现。

心理过程指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即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活动。由于认识、情感、意志三方面的活动都有其发生、发展、终止或升华的过程,所以,这些心理活动又称为心理过程。认识、情感和意志这三种心理过程又以其相互联系、彼此制约而构成人的整个心理过程。伴随着心理过程的另一必不可少的心理现象是注意,而注意的产生也具体表现在心理过程之中。

将心理过程分为统一的认识、情感、意志三个不同的方面,这是“三分法”的观点。心理学界持这种看法的人占多数。我国老一辈心理学家潘菽提出了与此不同的“二分法”观点,将人的心理过程分为认识和意向两个不同的方面。他认为:“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的整个心理活动总是由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两方面所组成。认识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想象、唤起、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意向活动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作出的对待活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注意、欲念、意图、情绪、谋虑、意志等都是对待或处理客观事物的活动。”(潘菽著:《心理学简札》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7~8页。)

个性心理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研究人的心理不仅要研究共同的心理过程,即个体意识形成及其活动表现的一般过程,而且要研究个性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在意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性上的个别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以及所受的教育不同,因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风格和面貌上存在着差别,形成了个性心理的差异。人的个性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人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指个性的意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等。个性心理的差异表现在能力、气质及性格等方面。能力、气质、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都是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就一般意义来说,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括客体向主观形态(映象)的转变,也包括主观形态通过活动向客观结果的转变。对活动的分析有利于揭示心理活动的实质和规律。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并非按照上述分类孤立地表现,也并非机械地按一定顺序简单地循环活动,即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高度的整体性。

首先,认识、情感、意志只是人的整个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又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反之,认识过程又受到意志和情感的极大影响。此外,情感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意志行动,意志行动又丰富着情感。

其次,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也是密切相关的,两者从总体上合理地反映出一个人完整的个性。个性倾向性渗透于各种心理特点之中,个性特点本身也反映着个人的倾向。

再次,个性和心理过程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人的个性是在心理过程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同时个性又通过各种心理过程表现出来。已形成的个性特征会积极地影响心理过程,使人的心理过程总带有个性的色彩。

4.心理对象的研究历史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的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

回顾西方心理学史、哲学心理学时期,基本上是以灵魂或心灵为研究对象。科学心理学时期,各个心理学派的研究对象分别为: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其中冯特内容心理学提出研究直接经验,铁钦纳构造心理学提出研究从属经验。

意动心理学的对象为意动,即不是感觉、判断等心理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的心理活动。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主要是研究意识对机体适应环境的功效和作用。

行为主义的对象为行为,华生和斯金纳主张研究可以观察测量的分子性行为和外显反应或活动,而内隐性的心理结构及意识历程如心象、记忆等,均不视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至于新行为主义者赫尔、托尔曼则将行为的定义放宽,除可观察测量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整体行为、内隐性的意识历程如中间变量(项)。

完形心理学的对象为意识和行为的整体,主要研究意识和行为的完整结构和历程。

精神分析以患者或心理变态者为对象,专门研究潜意识,包括个体潜意识(弗洛伊德)、集体潜意识(荣格)、社会潜意识(弗罗姆)。

日内瓦学派的对象为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研究智慧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认为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而适应须依赖于有机体的同化与顺化(或顺应)两种机能的协调,使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这就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发展的逻辑。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以正常人或心理健康者为对象,强调研究人接受、价值、潜能、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为个体信息加工(或信息处理)历程,专门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信息知识的过程,包括有感知、注意、记忆、心象、思维、言语等。

由上述可见,关于心理学对象的整体架构,起码应得出了下述三点结论或共识:

(1)普通心理学不应以患者或天才为样本,而应以一般正常人为研究对象。这样才能发现人的普通的心理规律,否则难以涵盖人的心理内容。

(2)心理学既要研究个体心理、自我心理,又要研究群体心理、超自我心理。从而使心理学由狭小的个体研究范围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心理的研究领域,由传统的追求心理适应的低层次的研究上升到提高心理境界和心理生活质量的高层次的研究。

(3)心理学既要研究人的显意识(或意识)又要研究人的潜意识(或无意识),既要研究心理又要研究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吸收各种研究取向的长处,避免其片面性,收到全方位、多视角研究心理学的实效。因此,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意识和潜意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发展历程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很短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学思想,哲学和宗教很早就讨论了身和心的关系以及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王充等都有不少关于心灵的论述。

在西方,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中叶,人的心理特性一直是哲学家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哲学的一部分。这段时期,英国的培根、霍布斯、洛克等人,以及18世纪末法国的百科全书派思想家都试图纠正中古时代被神学歪曲了的心理学思想,并给予符合科学的解释。培根的归纳科学方法论对整个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霍布斯提出人的认识来源于外在世界,洛克最早提出联想的概念,这都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法国百科全书派的拉梅特里在《人是机器》一书中干脆把人说成一架机器,这些虽然不免有机械唯物论的观点,但都有进步意义。

19世纪中叶,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科学的威信在人们的头脑中逐步生根。这时,作为心理学孪生科学的生理学也接近成熟,心理学开始摆脱哲学的一般讨论而转向于具体问题的研究。这种时代背景为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奠定了基础。

现代心理学是在1879年建立的。这一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心理学从此宣告脱离哲学而成为独立的科学。冯特是一位哲学家兼生理学家,他的心理学实验室主要研究感知觉心理过程,所用的主要是生理学的实验技术,所以他称自己的这种研究为“生理心理学”,也称为“实验心理学”。

至今现代心理学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有过几次大的反复。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把心理活动分解为一些心理元素。例如,对一本书的知觉是由长方的形状、一定的大小、绿色的书皮等感觉成分相加而成的。

这种看法无疑受到当时化学发展的影响。化学采取了分析的方法,化学元素才不断被发现。正因为如此,后人才把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称作元素心理学或构造心理学。冯特晚年还开展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这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先导。冯特在莱比锡招收了欧美各国大批进修生,他们学成归国后,分别建立心理学系和心理学实验室,使这门新兴的科学得到迅速推广。

冯特所创立的心理学只兴盛了三四十年就遇到困难。问题出现在“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这个定义上。因为要承认这个定义,首先就要求承认意识的存在,但是,这不是心理学界所有的人都能同意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

华生指出,心理学如果要成为一门科学,能和自然科学其他学科处于平等地位,就必须来一场彻底的革命,就要放弃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绝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

他认为科学的心理学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的事物上面。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可以客观观察的,因而行为才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它要探讨一个使有机体发生了什么,在什么环境下产生了什么行为。至于头脑内部发生的过程,由于只能推测,不能肯定,所以不必给予理会。华生在心理学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行为主义运动。

20世纪40年代前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强调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人和动物的行为。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最大胆的尝试是把行为主义原理用于改造社会。他写过一本小说《沃尔登第二》,是以日记的形式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斯金纳把这种社会设计称作“行为工程”,并把这样一个社会的实现寄托于中国。20世纪60年代,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社会危机四起,人们开始怀疑美国的社会制度,向往一个理想社会,于是这本书便不胫而走。

行为主义在美国影响很大,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行为主义一直统治着美国心理学。现在看来,行为主义的理论太简单化和绝对化了,不能因为头脑的活动看不见,就否认人的思维和意识的存在。同样,在物理学中,原子、分子、电子也不能被肉眼见到,但仍可以用仪器或其他工具进行研究。人的思维等心理活动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客观的研究。心理学毕竟要研究人的心理的内部过程。再者,人的社会活动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行为工程所能阐明的。

在行为主义兴起的同时,在欧洲又出现了两大心理学派别,一个是格式塔学派;另一个是精神分析学派。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它反对冯特的构造心理学的元素主义,其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科夫卡和克勒。格式塔是德语Gestalt的音译,意思是整体、完形。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研究人脑的内部过程,认为人在观察外界事物的时候,所看到的东西并不完全决定于外界,而是在人的头脑中有某种“场”的力量把刺激组织成一定的完形,从而决定人看到的外界东西是什么样的。当时,物理学中正流行着“场”的理论,格式塔学派则认为人的大脑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物理规律可以同样适用于人脑的活动。

格式塔心理学对猿猴的智力进行了研究。克勒观察了猿猴如何把几只木箱叠起来,爬到木箱顶上拿到悬挂在屋顶上的香蕉。猿猴还能把棍棒连起来取得被栏杆挡住的食物。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和动物解决问题是靠突然发生的“顿悟”。

格式塔学派反对冯特学派只强调分析的做法,而认为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整体决定其内在的部分。这种强调整体和综合的观点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是有益的。科学研究不应只从分析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中的相互关系是更重要的一面。

精神分析学派来源于精神病学。它给予心理学以巨大的冲击,以致在讨论心理学对象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它。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利用催眠术和自由联想法让精神病患者回忆往事,以找出致病的原因。他发现患者的幼年经验,特别是儿童与父母的情感关系非常重要。他还发现做梦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心理矛盾,所以分析病人的梦也是一种治疗方法。

弗洛伊德认为,一方面人的内在生物性的情欲是最基本的冲动;另一方面人的社会习俗、礼教和道德又约束着这种原始冲动的发泄,将其压抑到无意识中去。意识的内容是理智的、自觉的;无意识的内容多是与理智、道德相违背的。当理智与无意识的矛盾激化,就造成神经症。为了治病就需要对病人的无意识进行心理分析。这就是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无意识”的作用。认为人的根本心理动机都是无意识的冲动。正是这种强有力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人的生活中起着决定性的根本作用。至于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则只是显露在表面的一些孤立的片断。近年的新精神分析已不再那么强调生物冲动的作用,而更为重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在西方社会中精神病发病率很高,所以精神分析理论很容易被接受。

在心理学的发展上,苏联心理学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谢切诺夫以大脑的反射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稍后的别赫捷列夫写了《反射学》一书。接着,巴甫洛夫专门研究了条件反射。他的条件反射学说促进了美国行为主义的兴起。巴甫洛夫学说对苏联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其理论基础之一,也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以及一些东欧国家的心理学。

在中国,现代心理学开始于清代末年改革教育制度、创办新式学校的时候。在当时的师范学校里首先开设了心理学课程,用的教材多是从日本和西方翻译过来的。1907年王国维从英文版重译丹麦霍夫丁所著《心理学概论》。1918年陈大齐著《心理学大纲》出版,这是中国最早以心理学命名的书籍。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建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

这时,构造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都被介绍到中国来,中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便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几所大学和各师范院校都设立了心理学专业和教研室。

主要的流派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因为,早在古希腊时就已经有了心理学的萌芽,但心理学被确立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只是一百多年的事情。由于心理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心理学在独立后的一百多年中,出现了各种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

科学的心理学创始于19世纪末,1879年是现代心理学创始的一年,心理学的创始者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Wihelm Wundt,1823~1920),他作为独立科学的心理学的创始人,建立了现代心理学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该学派从1879年开始,兴盛了二三十年。

构造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现象是简单的“心理元素”构成的“心理复合体”,它致力于心理意识现象“构造”的研究;分析心理意识现象的“元素”,设想心理元素结合的方式。所以该学派又称为“元素主义心理学”。

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其学生铁钦纳(Edward Bradford Titchener,1867~1927)。冯特及其心理学体系的主要观点:(1)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2)元素分析与创造性综合;(3)实验内省法。铁钦纳一方面继承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修正和发展了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冯特认为内省法只能用来研究简单的心理过程,而铁钦纳则把内省法用来研究思维、想象等高级的心理过程;冯特把心理元素分解为纯粹的感觉和简单的情感,铁钦纳则把意识经验分析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感情。感觉是知觉的基本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感情是情绪的元素。总之,铁钦纳把心理过程分析为感觉、意象、感情,并认为感觉、意象有四种属性,即性质、强度、持续性和清晰性。感情有前三种属性而缺乏清晰性,元素在时间和空间上混合形成知觉、观念、感觉、感情、情绪等心理过程。

(二)行为主义

现代心理学的第二个派别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出现在美国,在20世纪初,自然科学飞速发展,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对冯特学派不满意,认为心理学不能研究意识,认为心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处于同样的地位,应该像其他自然科学一样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东西,也就是行为。

行为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精神活动是不可捉摸的,是不可接近的,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行为。行为是有机体适应环境变化的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缩和腺体的分泌。心理学研究行为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以便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和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er,1904~)。

华生的主要观点:(1)机械唯物主义决定论。(2)认为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行为的一个部门,要求心理学必须放弃与意识的一切关系,提出两点要求:第一,心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差异只是一些分工上的差异;第二,必须放弃心理学中那些不能被科学普遍术语加以说明的概念,如意识、心理状态、心理、意志、意象,等等。(3)极力要求用行为主义的客观法去反对和代替内省法,认为客观方法有四种:第一,不借助仪器的自然观察法和借助于仪器的实验观察法;第二,口头报告法;第三,条件反射法;第四,测验法。斯金纳则属于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他只研究可观察的行为,试图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函数关系,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事件不是客观的东西,应予以排斥。斯金纳认为,可以在不放弃行为主义立场的前提下说明意识问题。

(三)机能主义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学派,它与实用主义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机能派认为,意识是机体适应环境达到生存目的的工具;心理学的任务是对意识状态“适应功能”的描述和解释。它认为,意识状态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整体,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流”;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都是“本能”冲动的作用。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杜威(1859~1952)和安吉尔(1869~1949)。

詹姆斯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意识,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意识状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是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基本元素的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容易破坏心理的整体。詹姆斯关于意识的观点有:(1)每一种意识都是个人意识的一部分;(2)意识是经常变化的;(3)每个人的意识都可以感到是连续不断的,每个人的意识状态都是意识流的一部分;(4)意识的选择性。安吉尔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内省法(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尤其看重内省法,认为它是心理学的基本方法。积极主张心理研究的领域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看重心理学的应用性研究,如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医疗心理学等。

(四)格式塔主义

格式塔主义是20世纪初在德国出现的反对冯特构造主义的一个学派。诞生于1912年,“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一词的音译,意思为“形式”、“形状”,在心理学中用这个词表示的是任何一种被分离的整体。格式塔也被译为完形心理学。

格式塔派认为,人的心理意识活动都是先验的“完形”,即“具有内在规律的完整的历程”,是先于人的经验而存在的,是人的经验的先决条件。人所知觉的外界事物和运动都是完形的作用。人和动物的智慧行为是一种新完形的突然出现,叫做“顿悟”。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34)、柯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和考夫卡(1886~1941)。

韦特海默的主要观点:似动现象的视知觉问题实验研究。他认为似动现象就是一个格式塔,在心理现象上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的性质不存在于它的部分之中,而存在于整体之中。考夫卡的主要观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是研究行为与心理物理场的因果关系,所谓心理物理场含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而这两极性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结构。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即外部实际的环境;行为的环境,即个人心目中的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

(五)精神分析

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弗洛伊德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学界,这个理论是指精神分析和无意识心理学体系,也称为精神病学和深蕴心理学。分为古典和新的弗洛伊德主义。

什么是精神分析,按照弗洛伊德自己的说法,精神分析是他“研究和治疗”癔病(神经症)的方法。弗洛伊德心理学包含两个不可分割的内容:第一部分是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第二部分是关于人的心理过程的理解。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领域是一个深不可测的巨大的世界,它最深层有着神奇的不能被人意识到的东西,这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1856~1939)、阿德勒(1870~1937)和荣格(1875~1961)。

弗洛伊德的主要观点:(1)无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把自己的心理学称之为深层心理学,他构筑的心理过程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第一层次是潜意识系统,它是人的动力冲动、本能等一切冲突的根源,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不受客观现实的调节,构成人们心理的深层基础;第二层次是前意识系统(下意识),是意识系统和潜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分,它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是保证适合本能,又要服从现实的原则;第三层次是意识系统,是人的心理最外层次部分,是人的心理因素构成的“家庭”中的“家长”,它统治着整个精神家庭,使之协调。(2)释梦理论,弗洛伊德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把梦的内容所表示的意义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表层意义,是梦的“显意”,指梦者可以回忆起来的梦的情境及其意义;一个是深层意义,是梦的“隐义”,指梦者通过联想可以知道隐藏在显意背后的意义。

(六)日内瓦学派

日内瓦学派心理学与瑞士心理学家、日内瓦大学心理学教授兼卢梭学院院长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1)的名字分不开,日内瓦学派的心理研究侧重于儿童智力发展的认识活动,皮亚杰以其创造性的研究影响了当代心理学界,他以儿童心智发展为基础,进而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变化,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日内瓦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不仅不能离开生物学而且不能离开逻辑学,皮亚杰用符号逻辑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其认知心理学中引入了数理逻辑的概念,并把源于布尔代数的符号逻辑作为一种工具。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

皮亚杰的主要观点:(1)认识结构及其动态过程。皮亚杰的几个基本概念:图式(指人的一种心理机能结构)、同化(原生物学概念,指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过程,这里主要说明人类智力的发展也是生物的一种适应)、顺应(原有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时,通过调整原来的图式建立新的图式,使认识图式发生质的变化的过程)。(2)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提出心理发展四要素:机体的成熟因素;个体对物体作出动作时的练习和习得经验的作用;社会环境;对心理起决定作用的平衡过程(平衡过程是指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在与外界物理和社会的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调整认识结果的过程,也就是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

皮亚杰将儿童认识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2岁);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七)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兴起,70~80年代迅速发展。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人本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而潜能是一种类似本能的性质。人本主义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人的心理与人的本质的一致性,主张心理学必须从人的本性出发研究人的心理。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的主要观点: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罗杰斯的主要观点: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三、心理学的方法论

心理学方法论(或方法学)(methodology),就是心理学一般方法的基本理论和学说。它是一种方法学的体系,包括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三层次。

哲学方法论

哲学方法论(philosophical methodology)乃是心理学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尽管各种心理学思想和心理学派都有自己特定的哲学基础,但是总体来说,哲学心理多以经验论、前机械决定论和机械决定论为哲学方法论,而科学心理学则主要有两在哲学方法论:一是实证主义(positivism),如内容心理学、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日内瓦学派和主知心理学等均以实证主义及其各种变式为哲学方法论;另一是现象学(phenomenology),如意动心理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等均以现象学及其变式为哲学为方法论。

应当承认,实证主义对现代心理学摆脱一切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思辨而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是有积极贡献的。行为主义者接受了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和严格的科学操作的原则,使心理学朝向严格的自然科学方向更迈进了一步。

但从总体上讲,实证主义不但不是真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而且它已经给西方心理学带来恶果。当心理学在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追求严格与实证的同时,却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以致在冯特和铁钦纳那里心理学被牢牢束缚在“直接经验”上,难以摆脱简单内省法和描述主义的羁绊,诸如思维、想象等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却被拒之于研究大门之外,使得心理学研究长期停留在肤浅的水平上;而行为主义则为追求可观察且确实无疑的事实,把心理从心理学研究中排斥出去,成了一门没有头脑的心理学,把人类的行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

还应看到,现象学在西方心理学史上引起了两次方法论的变革:第一次是完形心理学派以整体观取代构造心理学派的元素主义;第二次是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尊严、价值观和内心体验等整个主体经验界取代行为心理学派的实证主义和唯科学主义。现象学的意义在于反传统,使心理学从简单模仿科学方法、疏远人性的危机中解脱出来,使心理学成为人的科学。

因此,现象学的最大贡献是使心理学摆脱了极端的科学教条的束缚,开辟了心理学研究人的内部经验的一种新的可能性。但是,现象学只相信直观不相信科学,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片面强调从主观性出发,回避直观的客观的来源。这样,现象学不但不能成为真正科学的哲学方法论,而且还会导致心理学研究中的模糊性和非确定性,难以具体而科学地揭示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

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成就不容忽视,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和汲取。但是,缺少一个正确的哲学方法论则是它们致命弱点。各种心理学思想和学派的片面性,充分说明唯心主义经验论、唯物主义机械论、二元论、形而上学等哲学方法所造成的局限。唯物辩证法是心理学唯一正确的哲学方法论。

一般科学方法论

一般科学方法论(general scientific methodology)是哲学方法论和各种具体科学方法技术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亦是现代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共同适用的科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属于横向或横断科学的范畴,它们是在已有学科相渗透的基础上,用抽象方法研究某种对象的形式和形态而产生的一些新学科。其中,系统论、信息论(或讯息论)、控制论三者俗称“老三论”,耗散结构论(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协同学(synergetics)、突变论(muration theory)俗称为“新三论”(目前还未得到完全认同)。它们的出现,有助于消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以往视为不可逾越的鸿沟,而在不同性质的科学之间建立了桥梁。作为一门中间科学的心理学,横向科学的一般科学方法论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譬如,一些心理学家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研究思维的结构和过程,即把思维结构看成是一个整体动态的开放系统,而把思维过程看成是一个信息的流通和自我调控的过程,这就使我们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元素论和还原论,为研究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提供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事实上,皮亚杰学派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正是利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电脑科学(或计算机科学),才促进了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在人的这个系统中,至少可以分为三种水平不同的子系统:一是心理和外部世界(被反映者)的关系系统;二是心理和行为活动的关系系统(反映的调节作用);三是反映和其物质本体(生理、神经系统和脑)的关系系统。

第二,人的心理学是多层次的。从人的心理结构、层次来说,又可以分为从高到低的四层结构,即:人的心理的社会实践结构(主体和客体关系中的心理起源和发展);每个人具有的人格(或个性)心理结构;人的共同的心理过程结构;人的心理的物质本体(特别是脑)结构。

第三,人的心理处于不同的序列关系之上。它既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又是人脑的机能,更是作为个体的人的行为活动的调节者。心理学只有正确认识这三者对立统一的复杂系统的序列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调控人的心理活动。

第四,人的心理又是动态的、运动发展的。人的心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也是通过信息变换的、自控的、有组织的、自我调节的系统,是从无序到有序、再到无序,又从无序经过涨落到更高的有序状态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例如,在人的一生的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就会形成心理的质的不同系统。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就是一个证明。

第五,由于人的心理的多水平、多层次、多序列这种多测度性,就使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不是由单测度决定,不是服从线性决定论(linear determinism),而是服从于辩证决定论(dialectical determinism)(朱智贤、林崇德等,1991,第28~30页)。

当然,我们既要反对贬低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对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的意义,以哲学方法论否定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倾向,又要反对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万能化,以一般科学方法论取代哲学方法论的倾向。

具体方法论

具体方法(concrete method)是特定科学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技术。从西方心理学史来看,哲学心理主要采用思辨法、推测法和笼统直观法。而科学心理学各个学派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构造学派采用实验内省法以及心理产品分析法;意动学派采用反省法或内部知觉法;机能学派采用内省法(或主观观察法)、客观观察法(或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和比较法;行为学派采用观察法(有仪器和无仪器)、条件反射法、口头报告法(或语言报告法)和测验法;完形学派采用自然或直接观察法(或自然经验内省法)、现象论实验法;精神分析学派采用临床法;日内瓦学派采用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而成的临床法,或称之为临床描述技术;人本主义心理学采用整体分析和现象学方法、个案法、传记分析法、访谈法和活动产品分析等,认知心理学采用实验法(减法反应时实验、相加因素法实验、“开窗”实验)、观察法、口头报告法(或出声思考法)和电脑模拟法。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例如,一些心理学者在研究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每天定时对选择的对象进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活动,当材料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各种分析,从中找出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是采用观察法研究儿童心理活动,写成《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w.Preyer)也是运用观察法对其子进行长期研究并写成《儿童心理》一书的。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真实、客观。因为被试是在正常生活未受干扰的情况下,自然表露出心理状态的,没有掩饰,不附加人为的影响,所以获得材料较真实可靠;同时,它又很简便,一般不需要什么仪器设备。

观察法的不足是被动性,即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所需要的心理现象出现,因此花费的时间长;另外所得的材料往往带有偶然性,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取得的材料也不易做数量分析。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几点:所有的观察始终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研究者不能干预被试活动的正常进行,应让被试完全处于不知情的自然状态;研究者要善于捕捉和记录观察到的有关现象,积累充分的、准确的材料;要善于分析所记录的材料,避免武断,力求作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取的研究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心理学的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各种仪器并严格控制各种条件,在实验室进行心理研究的方法。严格控制条件主要指以下四方面:

(1)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根据实验条件,按科学方法选取被试;

(3)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之以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

(4)严格控制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与范围。

该方法多用于对心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如用记忆测量器对小学生进行短时记忆的测验;运用速视器对小学生进行知觉广度的实验,等等。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发生的原因;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精确。但该方法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接受实验,因此可能会降低实验的结果,使实验缺乏客观性。为了克服实验室实验法的缺点,便演变出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以便进行研究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把实验研究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它既可以用于研究一些简单的心理现象,又可以用于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自然实验法保留了实验室实验法能主动获取所需的心理事实,并探究原因的优点,也体现了观察法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的优点。这种方法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例如,研究小学生的自制力,可以通过扮演“木头人”的游戏方式,让两个小学生相互对视,不准笑,谁先笑,谁算失败,从而了解小学生自控时间长短。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考察某一种教育条件、因素、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品行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教师可以运用该方法研究复习时间与复习效果的关系,向三个大致相同的平行班提出同一任务——熟记一篇短文,都用一小时。甲班一次用完一小时;乙班两次用完,每次复习半小时;丙班三次用完,每次复习20分钟。然后测验,根据成绩就可以确定复习的时间分配对复习效果的影响。

运用自然实验法首先要明确研究的课题,对研究的途径、进程作出一定的设想,逐步分析各种影响的条件,作出详细完整的记录,仔细比较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反复验证结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虽然形式不同,但却有共同特点。

同观察法相比,实验法的特点是主动创造、严格控制条件,从而能精确查明环境作用同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实验法在同样条件下是可以重复的,他人是可以验证的。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调查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活动产品分析法、访问法,等等。

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试交谈的方式以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研究者要事先拟好提纲,交谈时要注意把握内容与方向;谈话应在轻松的情况下进行;对被试的回答(包括反应的快慢、伴随的表情与动作、具体的内容等)要详细记录。谈话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得出的结论有时带有主观片面的成分。问卷法是通过被试书面回答的方式以研究其心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所拟的问题不应脱离研究主题,并且问题表达要明确、清晰、易懂,不能模棱两可;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暗示性;为了争取被试的合作,实事求是地回答,要附有详细的填表说明;对于获得的材料要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问卷法可以当场进行,也可以通过邮寄方式进行。问卷法的优点在于能比较迅速获得大量资料,便于定量分析。但其不足是对被试的态度不便进行控制,获得的材料不能保证详尽。

活动产品分析法是通过被试的作品如日记、作文、绘画、工艺制品、报告总结、自传、回忆等进行分析来研究其心理特点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了解被试的技能及其熟练程度、能力水平与知识的范围等。

4.测验法

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测验法经常被用来研究个体之间心理品质的差异,以及个体行为各个方面的关系。如,学校应用测验法可以研究学生的智力与学习成绩、知识、能力的关系。根据测验结果还可以对有关的行为作出预测。

测验的种类较多,从内容上分,可分为智能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等。所有的测验都是由一些要求作出回答反应的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应该是在大量的预备实验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方法、步骤编制而成的。心理测验的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但测验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验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验量表尚在完善中。

5.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此方法是较古老的方法,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的,但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例如,了解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观念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就可以采取个案法。当然个案法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才能更为有效地收集所需的材料。心理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在研究过程中,为获得大量准确的材料,可以选择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

四、心理学的分类及前途

心理学的谱系

几十年来,心理科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这种发展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心理学各派之间的争论已经不再激烈,而是趋向求同存异,各家的合理思想被保留下来,使它们之间的区别缩小了。这种在心理学对象、方法问题上争论的减弱,表明心理学逐渐走上成熟的道路。

当代心理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跨学科和多学科性质。心理学和一些邻近学科的重叠,已使它们的某些部分难于区别。心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分支众多、边界模糊的科学。

心理学是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

一方面,它与生物科学结合,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它伸展到技术科学领域,与计算机科学相联系,促进了认知科学的发展。心理学还研究人类个体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关于人的认知能力和个性社会化的发展观。

另一方面,心理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研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心理现象。时至今日,心理学发展得更加宽广庞杂,这就要求从哲学的高度对它进行理论概括。理论心理学就是从宏观上探讨心理学的思想体系。

(一)基础心理学

由于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阔,不同复杂程度的心理活动可能需要不同的理论模式和研究手段,因而当代心理学是把人和动物的复杂心理活动分成不同的层次,在不同的水平上加以研究的。心理学问题概略地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普通心理学

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实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相互联系的,有时统称为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在近代心理学史上上,出现过许多重要的心理学思潮,如早期的构造心理学机能心理学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和巴甫洛夫学说等,它们对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各有不同的论述,都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普通心理学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与一定的哲学思想紧密地联系着,同时也依赖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的发展,并常受到邻近学科的影响。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基本原理的研究,而随着心理学的科学材料的积累,某些心理学基本原理也将发生变化。心理学的历史表明,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充分占有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成果,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普通心理学中,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①感觉与知觉;②学习与记忆;③思维与言语;④情感与意志;⑤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普通心理学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研究对象。正常成人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

从整体上看,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达到心理发展的高级水平,体现出人类心理活动的特征,具有典型性。但是,普通心理学并不研究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或人的某一特定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而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如有关感受性的测量和各种感知觉的机制,学习与记忆的形式和过程,思维的各种操作,言语的知觉和理解以及能力的测量、人格的结构等。这些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能适用于人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的活动领域。可以说,普通心理学主要是通过对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来揭示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在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方面,普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彼此紧密结合的,特别是与实验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研究成果,带有综合的性质。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普通心理学领域又出现了许多心理学分支,如感觉心理学、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以及情感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它们同样带有综合的性质,体现出普通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在心理学许多分支中,普通心理学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从更广阔的理论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基础研究领域,对心理学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并能反映出心理学的发展水平和倾向。

2.实验心理学

广义上通常是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实验的心理学,属科学心理学的一部分;而其狭义之意是指研究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操作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即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心理实验学”。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含义,包含了对实验心理学研究对象及任务的全部理解。实验心理学主张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这种实验法的应用范围正在日益扩大,并已成为现代心理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基础。

3.生理心理学

是从生理学的水平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学科。在早期,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方法研究动物的学习活动,提出人的心理活动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现代的生理心理学用神经生理学、生物物理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感知、学习、记忆、思维、情绪等过程,目的是阐明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由于生物医学技术的进步,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休伯尔和维厄瑟的感受野研究,斯佩里的割裂脑的研究最为著名。

在记忆方面,人们相信既然经验可以在头脑中长久地保存下来,那么大脑的生理结构必定发生了某种物质变化,或遗留下某种痕迹。人们设想,核糖核酸就是要寻找的记忆物质。研究还发现,能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可以加速学习过程,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则阻止长时记忆的发展。这些关于记忆的脑化学研究增进了对心理过程的了解。

生理心理学主要用动物做实验,有时也结合医疗实践进行临床研究。它采用生物科学的通用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控制条件下实施手术或使用药物的实验法。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不只有心理学家,还有神经生理学家、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家等。生理心理学有时也被列为神经科学的一个分支。

4.认知心理学

这是20世纪60年代新兴起的心理学方向。认知心理学是从反对行为主义发端的,同时继承了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认知心理学以研究高级心理活动,特别是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这一点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主张。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以外的其他科学对心理学发生影响的典型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通信技术,特别是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使心理学家看到人类认识过程与通信系统有一定的相似性,于是借用通信工程师描述信息通道的概念来描述人的认识过程。人的认知过程被看成是信息通道的输入、编码、译码、存储、提取、输出等处理信息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是信息加工理论,所以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20世纪50~60年代,纽厄尔和西蒙把人类所具有的概念、观念、表征等脑的内部过程看作是物理符号过程,这就是当代认知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物理符号系统假设。这一假设在人脑的思维活动和计算机的信息操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在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基础上,可以设计计算机程序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特别是思维、问题解决等高级心理活动。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人工智能这一新学科。

5.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老年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的学科。人的身体和心理在时间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人的发展在量的方面的变化是明显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身高体重会增加词汇量不断扩大,知识范围越加广阔,这些都是可以计量的。

发展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比较活跃的一个分支。由于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仪器设备,特别是录音和录像记录的使用,使得这个领域的研究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

今天许多心理学家认识到,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之中,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受前一时期的影响,同时又影响到以后的发展。

一个称作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新的研究方向正在形成,它从人的生命的全程发展着眼,研究从产前到死亡的全部心理和行为变化。由于许多国家的人口都趋向老年化,老年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因而这方面的研究受到重视。

6.社会心理学

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相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在两个水平上对人际关系进行分析,即个体和社会群体的水平。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包括儿童的交往,言语的发展,伙伴、家庭、居住环境以及学校对人的影响,这些影响以什么规律起作用等;在成人个体的交往中,又有哪些社会心理规律起作用。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就是说明在人际交往中,人是如何为某种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归因问题是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

几十年以来,心理学一直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它以物理学、生物科学以致技术科学为榜样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一定程度的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的倾向。正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化中流行的人道主义社会思潮渗入心理学,出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反对心理学中的机械决定论,认为传统的走自然科学道路的心理学不足以解决更复杂的人类心理学问题,特别是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所研究的是同一社会现象的不同方面。社会学从比较宏观、概括的水平上研究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则是从比较具体的、微观的水平上研究人际交往活动。由于人的社会生活的极端复杂性,虽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存在着许多困难,但是从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出发,必定能总结出人的社会心理学规律。

7.人格心理学

也称个性心理学。它以人的心理面貌为研究对象,以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发展、人格的评估和人格心理学知识应用为主要研究课题。

8.理论心理学

是从哲学的高度探讨心理学的方法论的学科,包括讨论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意识的起源和发展,身与心的关系,以及评述心理学的思想体系等。

(二)应用心理学

心理学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它对人类生活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心理学家能参加解决教育、医疗、工业、商业、军事及各种社会问题。下面列举的就是心理学在一些应用领域中所形成的分支学科: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揭示教育过程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把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去。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心理的个别差异,道德品质的形成,教育者应有的心理品质等。

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语文、算术等课程的内容和教法,也属于教育心理学的范围。德育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动机、道德判断的形成过程,探讨培养优秀道德品质、正确信念和理想的有效途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大任务。

2.医学心理学

是关于疾病和健康的心理学研究,探讨心理因素在维护健康和致病方面的作用,并研究在医疗中医护人员与病人的行为特点。医学心理学家在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特别是在精神病医院中发挥作用,他们用心理测验诊断病人,找出心理障碍的原因。

医学心理学还研究精神药物的作用,需探讨心理治疗的方法。病人的康复过程也是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目的是调动病人的心理因素,使他尽快恢复健康。医学心理学家也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卫生工作,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提供指导与帮助。

3.工业心理学

主要包括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

工程心理学研究现代工业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又称人机系统,这是在工程设计中使设备适应人体的活动特点,从而使工作效率达到最高。工厂的温度、照明和工作条件,航空工业中飞机座舱的仪表显示,车船驾驶系统的合理性都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它还研究工业劳动中,职工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管理心理学研究职工的选拔训练、评价、使用等人事组织问题,还研究工作动机、鼓励手段、意见沟通、组织结构、领导行为等心理学问题。这些研究的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形成和谐的工作气氛和提高工作效率。

4.商业心理学

研究商业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商品流通过程中有关的行为问题。它包括市场心理学、消费者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

市场心理学研究市场供求关系中心理因素的作用,消费者心理学研究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以及服务行业中消费者的心理规律,包括购买动机的分析、购买行为的特点等。广告心理学研究商标、包装、广告的设计,其心理效果的评价等。商业心理学的研究在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国家里很受重视,成为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尚待开展。

5.法律心理学

研究人们在司法活动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法律心理学根据不同的方面,又可分为犯罪心理学、侦察心理学、审判心理学等。

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的动机及对罪犯的教育改造等问题;侦察心理学研究在侦破案件过程中所应依循的心理规律;审判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分析犯人供词及证人证词的可靠程度;法律心理学的另一重要分支是司法鉴定心理学,这是运用临床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对被怀疑有精神障碍的被告或其他诉讼当事人进行心理鉴定,为确定其法律责任提供科学依据。

6.军事心理学

研究人在军事活动条件下的心理学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军事人员的选拔和分类;掌握军事技术和武器的学习过程;军事活动所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战术,宣传与反宣传等。军事心理学把军事组织看成是一个小的社会整体,研究其中的社会过程,如指挥员和士兵的关系,战争条件下群体内部情绪的相互影响,军队士气的作用等。

根据兵种的特点,军事心理学又可分为航天与航空心理学和航海心理学。航空与航天心理学除研究一般军事活动的心理规律外,还研究宇航员的意志和品德的培训,在失重、超重条件下的心理变化及适应能力等;航海心理学则要研究在长期离开陆地情况下的心理变化,海上战斗和舰艇操纵中的特有心理学问题。世界各国的军事心理学研究都属于保密的范围,只有在失去军事价值的时候,才能够公开发表。

现在,心理学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基础科学,而且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应用范围广泛的应用科学。它与许多实践部门有着广泛的横向联系,并且广泛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心理学的发展前途

心理学的前途如何,一直是心理学家普遍关注、深感困惑的问题。主要有下述三种看法:

1.悲观论

认为心理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从兴盛进展的潮流中衰落和瓦解,未来心理学很可能会被其他科学所融合或取代。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逊(Johnson,1976)提出心理学处于“体弱多病”的状态。美国实验心理学家吉布森(James J,Gibson,1979)在其《自传》(1967)中指出:心理学是“站不住脚的”,它获得的“很少”。科克(Kock,1974)认为心理学已经“解体”。布罗斯基(Broadsky,1973)甚至忧虑地说:也许心理学的“衰退”正是整个西方世界丧失神经的一部分。甚至有人惊呼道:“心理学是一门危机的科学”。

对心理学的未来持悲观论者起码有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即以什么标准判定心理这有无前途的问题?心理学本来并非自然科学,但自冯特创建科学心理学的一百多年来,许多人却沿循自然科学的模式,特别是按着物理科学的规范来要求、设计、建构和考验心理学。其结果深感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模式相距甚远,对心理学难以成为自然科学式的科学而感到悲观。詹姆斯早就说过一段关于心理学的话,他说:

一系列简单的事实,一些漫谈和意见上的争吵,在简单描述的水平上做一些归类和概括,但是没有一条规律足以够得上物理学意义上的规律。这不是科学,这只是成为一门科学的希望。目前心理学处于伽利略以前的物理学状态,处于拉瓦锡以前的化学状态。(James,1892,第335页)

今天看来,詹姆斯的话一部分已不是事实,心理学在一百年中积累了大量的材料,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描述水平。但是许多人还认为心理学目前仍处于伽利略和拉瓦锡以前的状态。可见,这种悲观论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从把握心理学的中间科学的性质和特点去预测心理学的未来,而是单纯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去观察心理学前途的结果。显然,用这种标准来观察心理学的前途,既不合逻辑,又必然会得出悲观的结论。

2.乐观论

认为在当代科学急速进展的潮流中,心理学正朝着科学的方向演变,成绩巨大,终会成为一门真正的、严密的科学。最近调停乔姆斯基派与斯金纳派的心理语言学的人就持这一主张。不少心理学家大声疾呼心理学应该着手理论综合了。其中的乐观派以为今后一二十年是心理学综合各方面成就,成为统一体系的最佳时期(Gilgen,1980,p、xiii)。但悲观论者却学着当年华生的口吻说,心理学还得过二百年才能成熟。黎黑则认为(1980),心理学中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证明乐观主义者是错误的。

3.待观论(或不定论)

认为在心理学目前状况下,心理学究竟有无前途,一时还看不清楚,有待进一步观察,才能最后定论。持这一慎重态度者还为数不少。

应当承认,心理学是一门走向成熟的科学。这就是说,心理学目前还未完全成熟。我国著名心理学家荆其诚(1990)认为,心理学目前还不是一门规范的科学。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至今还没有一个学派能成为心理学公认的范式。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虽然产生许多心理学派,但还没有一个学派能把这些不同的主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公认的范式。在20世纪50年代,似乎巴甫洛夫学说能成为解释心理活动的科学基础,但是当代神经生理学告诉我们,大脑并不完全是以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或暂时联系(temporary connection)方式活动的。当前正朝着研究脑的单细胞活动的方向,或者朝着制定信息加工模型的方向发展。我们还不能肯定认知心理学能够成为心理学范式。

(2)心理学中没有一个理论能贯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一种理论适用于解释某一水平的心理活动,就不能解释另一种水平的心理活动。条件反射可以解释学习,用它来说明人格就困难。完形理论能解释知觉,但不能说明记忆。这和物理学和化学不同。波动理论可以贯穿到声、光、电,甚至更复杂的物理现象。最复杂的化学现象也脱离不开化学元素的分解和结合。从心理学理论所能解释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普遍性来看,心理学中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范式。

(3)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是从其他科学中转借过来的。完形心理学派的同型论来自电学的磁场理论。行为主义移植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模型则步通讯工程的后尘。随着其他科学领域中新分支、新理论的出现,心理学还会借用它们的概念。科学思想的转借和类比对于科学的发展非常重要,常常由此产生科学上的突破。但是一门独立的科学毕竟应该有自己的东西。至今心理学还没有独创的理论体系。

据未来学(futurology)预测,心理学是大有可为、大有发展的,很可能成为21世纪前沿的带头学科之一。

科学的发展是由生产决定的,但生产的发展又要以科学为条件。每个历史时期,总有带头的科学,促进生产的发展。如果说20世纪前50年已成为物理学、化学的黄金时代,那么从50年代起到20世纪末就是生物学全盛的时期。到了21世纪,对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很可能成为一个重点,甚至成为一门带头的科学。

首先,这是由物质运动发展的规律决定的。无论是自然世界或属人世界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它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如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人的心理是社会运动形式与生命(生理)运动形式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过程。因此,在人类对较低级的物质运动形式有相当认识以后,自然要把探索人类心灵的秘密提到主要的日程上来。这是完全合乎逻辑的。

其次,这是由人类面临的科学技术革命决定的。以原子能利用、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程和遗传工程等为骨干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必将使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信息社会、知识或智力社会。在这一社会里,就是大量生产知识,并且知识的生产力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能力型人材作为教育的重点的情况下,心理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最后,这是由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决定的。心理学的发展不取决于主观愿望,而决定于对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起作用的是人的因素。科学的创造发明,生产技术的革新,劳动效率的提高,科学的组织管理等等,只有通过人的因素、人的主体心理活动的能动性才能实现。因此,随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有关人的科学的进步,以心理学为中心的许多软科学(soft science)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