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与生命之路
1942年初,席卷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烽火正酣,美国陆军中将约瑟夫•史迪威从美国出发,经印度加尔各答、德里,缅甸仰光、腊戍,中国昆明,于3月6日辗转抵达重庆。
史迪威此行,是受美国总统罗斯福的重托,前往中国战时首都重庆,担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并兼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为此,2月9日罗斯福亲自接见了他,并指示:“你的任务就是援助中国,调动中国的抗战实力,直到中国收复失地!”
史迪威1883年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1904年毕业于西点军校,时年刚好21岁。在42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战功卓著,荣升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之所以安排他来中国,一是因为有他的好朋友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治•马歇尔的举荐,更重要的是,史迪威曾经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四次来华的经历,其足迹遍及中国各省市,被美国军界称为“最精通中国和远东问题的军官”。
中国战区总司令参谋长史迪威中将
史迪威到达重庆后,蒋介石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挑选了位于嘉陵江边李子坝的一栋别墅作为史迪威的官邸。3月8日正式任命他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并授命其指挥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第五军、第六军。不久,史迪威和蒋介石在指挥权、隶属关系及战略战术上开始出现重大分歧和矛盾。
蒋介石的思路是,要用三个中国师对付一个日本师。如果日军发起进攻,则要用五个中国师去对付一个日本师。蒋介石命令史迪威稳妥行事,让日本人采取主动。只有当日本人的攻势停下来并开始后撤时,中国军队才能够发起反击。蒋介石警告史迪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集结部队,否则便会立刻被歼灭。
但是,史迪威习惯于常用美军战术思想,主张用纵深防御战术,即部队要一个方阵接一个方阵地连续出击,距离不超过50公里。史迪威延续了美国的军事理论:强调进攻,而不允许把部队化整为零,削弱其战斗力。
史迪威是一位战术专家,对蒋介石有意放弃主动性感到特别生气,他在日记中写道:“一头蠢驴!”并给中国战区总司令精心挑选了一个绰号:“花生”,在美国口语中意指“无聊的人”。
1942年6月,美国政府决定将原属中国战区、驻守印度的美国第十航空队及美国派遣来华的A-29轻型轰炸机一队调往埃及,这时对第一次缅甸战役失败后,用了8个月时间抢修好,才使用两年的滇缅公路(从缅甸仰光到昆明)被日军彻底切断,而对于失去唯一的西南国际通道的中国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更加深了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两人已从战略、战术上的不同与争论,发展到对个人品行的相互诋毁与人身的恶毒攻击。
蒋介石指责美国政府之所以援华物资不多、不及时,完全是史迪威工作不力造成,并称史迪威“言行无常,似有精神病状态”;史迪威指责蒋介石是一个“顽固、无知、满脑子偏见和自负的暴君”。
在此情况下,蒋介石第一次萌生“撤换史迪威”的念头,他命令在美国的宋子文与美国政府“重新协商参谋长的职权”,同时希望美国方面“最好能主动召回史迪威”。
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经中美双方的种种斡旋,以及美国对华援助的增加和中美、中英不平等条约的废除等多种因素的钳制,暂时得到缓和。自此以后,史迪威倾其主要精力帮助训练中国军队,并提出了整编军队、清除无能高官、澄清指挥系统等建议。
同时,为了恢复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绕开被日军切断的滇缅公路,他开始重新构筑一条陆上援华国际通道,以印度阿萨姆邦的雷多小镇为起点,经过缅甸密支那,然后从云南腾冲进入中国境内,过龙陵、保山,再与原来的老滇缅公路相连,打通中国生命线。
中国民众修建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上的运输车队
滇缅公路延伸至贵州晴隆的二十四道拐
对国民党军队内部进行改革整编,让蒋介石非常不满,而史迪威还超出意识形态的差异,坚持国、共两党共同抗日的方针,主张给予国、共双方军队以平行援助,并建议将国民党封锁陕甘宁边区的数十万嫡系部队用于抗日前线。
为了充分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史迪威还冲破层层阻力,向延安派出了以包瑞德上校为组长、代号叫“迪克西使团”的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从而开启了美国政府、美军方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先河。
这些举措,从根本上否定了国民党所坚持的“溶共反共”政策。因此,史迪威和蒋介石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并激化到了无法调和的地步。
1944年,国民党抗日正面战场的豫湘桂大溃败,美国政府要求蒋介石赋予史迪威全权指挥中国军队的权限,这一要求犹如导火索一般,让累积两年多的种种矛盾得到总爆发,蒋介石坚决要求撤换史迪威。双方经过反复磋商、争论直至摊牌,最终美国政府在蒋介石强硬提出不撤换史迪威中美两国将无法合作的要挟下,从维护美国本身利益及其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出发,于1944年10月19日致电蒋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另委派魏德迈将军为中国战区参谋长。
话说滇缅公路在日军占领缅甸于1942年4月被切断后,中印公路自1942年11月轰轰烈烈地开始施工,中、印、缅、美等国20万余军民在作业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奋勇筑路,要不断克服崇山峻岭、江河峡谷、丛林沼泽、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难,有些路段还不得不在日军航空兵、炮兵轰击的条件下作业。经过两年零三个月艰苦卓绝的筑路战斗,以牺牲3万多人(不含前方作战阵亡将士)的高昂代价,终于在1945年1月全线正式通车。
中印公路通车,从雷多出发的车队
1945年1月12日,皮克将军带领第一支113辆车队(包括重型载重卡车、吉普车和救护车)从印度雷多出发。当车队15日到达缅甸密支那时被迫停了下来,直到23日最后一股日军被中、美军队清除后才继续前进。28日,车队通过中缅边境抵达中国,并于2月4日到达云南省会昆明,受到中国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5年1月28日,蒋介石在重庆两路口的中央广播电台,公开提出并正式命名:“念史迪威将军功绩,中印公路改称史迪威公路。”
然而,此时此刻,史迪威将军已于1944年10月20日奉命离开重庆3个多月了。当远在美国的史迪威将军听到这个消息后,真是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