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郑国东迁(上)
镐京,大周王朝朝堂上,天子周宣王威风凛凛端坐龙椅,文武群臣肃立大殿左右,一年约三十余岁的俊郎青年正跪殿前。
一宦官正尖着嗓子宣读天子周宣王的分封诏令:“王弟友,慧敏而好学,笃诚而忠勇,屡立战功,授子爵,敕封于郑。
望王弟友从此更加勤于王事,永遵王令,为大周拱卫好边陲。”
群臣齐贺:“陛下英明!”
此俊郎青年正是王子友,周宣王异母兄弟,也是众兄弟中最受周宣王喜爱的。
今天,王子友得到了封国赏赐,特别兴奋。
王子友早就想过成为一方诸侯,他的童年和少年期,跟着被镐京的国人们赶到彘地的父亲周厉王,吃够了流亡的苦,也不断吸取着父亲这个名为天子实为流浪汉的教训:有机会,得好好治国理政。
王子友对周宣王非常敬重,这位称得上西周晚期一代明君的周天子,在当太子时,受父亲周厉王牵连,经历了一个悲惨的童年。
由于父亲周厉王实行暴政,甚至到了都城镐京的国人们“道路以目”的地步,终于爆发了国人暴动。
周厉王甚至都没带上家人便如丧家之犬逃出镐京,当时的太子静被暴动的国人们列为第二号罪大恶极之徒,四处搜捕。
太子静一旦被找到,必然是一个死于非命的下场。
但太子静最终逃过了一劫,大臣召公用自己儿子的死换来了太子静的生,从而使太子静在召公府里秘密成长。
公元前829年,周厉王崩后,经历了童年浩劫的太子静被周公和召公扶持成为天子,这便是周宣王。
周宣王非常珍惜自己能够死里逃生并当上天子的机会,他决心当一个合格的天子。
但是,刚即位的周宣王面临着重重压力。
当时,历经周厉王统治下的大周王朝,可谓是吏治败坏、百姓离散。
周宣王实施了一系列的治国理政和富国强兵策略,效仿先贤遗风,选用贤人能臣,体谅基层百姓,发展农业生产。
在此基础上,他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四方夷戎蛮狄得到威服,各地诸侯重新朝见天子,恢复向周王室进贡。
少年时的王子友看着这位当天子的哥哥周宣王任用贤才,内抓生产,外压夷戎,大周王朝政通人和,大改将先王周厉王时期大周王朝的颓废之气,呈现了欣欣向荣中兴之势。
王子友顿生豪迈之气:一定要好好辅佐天子,一定要成为象天子哥哥那样文韬武略威风凛凛的一国之君。
他勤奋读书,尤其爱读大周王朝开国重臣、太师姜子牙的兵书,也精通太宰周公所作的礼制,平时更是勤于习武。
待王子友成年时,已经是一位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了。
周宣王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在多次对外征战中,周宣王带着王子友一同出征,给了王子友大把的立功机会,终于在公元前806年,把郑国分封给了王子友。
从此,郑国,便成了大周王朝最年轻的一个诸侯,当时在镐京旁边,属大周王朝内封国,子爵。公子友受封郑国,谥号为桓,史称郑桓公。
郑桓公虽然拥有了一个国家,但是令他颇感遗憾的是,郑国是一个内封国。
他渴望自己的郑国能够象齐国、鲁国、晋国、虢国等大国一样,有着独立的发展空间。
但是,他也知道,天子不想让自己这位既忠心又有能力的兄弟离开朝廷。
那就好好辅佐天子吧,毕竟,这个时候的周王朝面临着来自戎狄夷蛮的巨大挑战。
这些不讲道理只顾着烧杀抢掠的少数民族武装,频频向周王室所在的京畿以及各诸侯发起进攻。
周宣王东征西战,疲于应命,但无济于事,反而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公元前797年,天子王师伐太原之戎,无功而返。
公元前793年,天子王师征讨条戎和奔戎,惨遭败绩。
公元前790年,天子王师讨伐姜戎大败,王师全军覆没!
那些个西戎北狄东夷西蛮对大周王朝都城镐京带来了严重威胁,一度实现了王朝中兴的周宣王,却在其晚年对外征战屡屡失败,这令郑桓公非常担忧。
更令郑桓公揪心的是,自己的郑国,已经无力在原封地发展了。
敌人太多了,他甚至隐隐感觉,连大周王朝都城镐京,都有可能不保!
怎么办?
最好的办法,那便是换块封地!
但分封诸侯本就是一件神圣隆重的大事,自己的天子哥哥此时内忧外患,哪里会有闲心管这事?
而且,哪怕自己提出换封地得到天子支持,郑国应换到哪里去呢?
郑桓公非常焦虑,但不管如何,这个想法暂时不能透露。
郑国被分封在镐京旁边,本就是要作为王朝的西部屏障。如果提出换地,岂不是对天子的不负责任?
郑桓公继续在朝中为官。到了公元前782年,心力交瘁的周宣王崩了。
去世前,周宣王拉着郑桓公的手,用微弱的声音道:“予一人无德,导致先王创立的王朝衰落至此。
王弟乃国之栋梁,予一人之股肱,王朝的将来,就靠王弟和各位卿大夫了。
太子即位后,王弟一定要倾力辅佐,以振王室。”
周宣王去世后,太子宫湦登基为新天子,即周幽王。
郑桓公本就忠君爱国,对王朝之事非常敬业,深得周幽王的敬重和宠信,后被周幽王提拔为司徒,成为大周王朝卿士。
作为王朝卿士的郑桓公就一头扎入掌管国家舆图、户籍、赋税、物产等具体工作中,履职非常勤勉。
但是,他一直在找机会,找一个给自己的郑国换一块封地的机会。
郑桓公已经决定必须实现整个郑国的迁移,以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一块相对安全且有发展潜力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