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了 笑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两种儿童”面前的思索与应对

“孤儿被纳入到困难儿童和问题儿童的大范畴之中……”[1]南宁市明天学校几百名孤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多种多样,引人深思,看看《多棱镜里的风景》,可见一斑。

令老师们万般无奈甚至进退维谷的典例,也是有的。作为全书开篇,我们选择了《写“血书”的小男孩》。

一、写“血书”的小男孩

1.一个符号

如果用白描手法勾勒这个小男孩,三个字足矣,那就是:瘦、小、弱。

南宁市明天学校在2000年创办之初,召进来100多名孤儿。

他是其中之一。而且,几乎所有孤儿共同的特质,他皆有;而他们所不具有的,他亦有。

所以,他就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从某种意义而言,他成了一个特定符号。

他叫韦大年(化名)。

2.“血书”事件

他的瘦、小、弱,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同学们看不起他,嫌弃他,不愿与他共处。尤其是他住的201男生宿舍,8个人共一舍,其他7个同学皆拒他于千里之外,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远。

他几乎没有朋友。

因为他的身上总有一股浓烈的骚臭味,他的床铺被褥鞋袜也充斥着骚臭味。原因是他有漏尿症,说尿就尿!夜里,每晚几泡尿,还没来得及醒来,全都似水库关不住闸门般漏到了床上。每晚皆如此,春夏秋冬皆如此。

久病同窗没好脸。

他因此常常招来许多同学的白眼、冷嘲热讽,甚至辱骂。

久而久之,除了自卑、逆来顺受、多赔笑脸,他也有忍不了和反抗的时候。正如鲁迅笔下的阿Q,总被乡邻讥讽他头上那“亮疤”,也会还以颜色和拳脚。

一回,几个同舍的同学半认真半戏弄地推搡他,威胁着要将他撵出宿舍,甚至,他那一堆远远就能闻到的散发着浓烈尿骚味的床上用品,一股脑儿全被同学扔到了廊道里。这是要清场、要扫地出门、表示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了!

这回他不忍了!他忍不了了!这触及了他最后的底线。老实人三年不发火,一发火抵三年。

他忽然声嘶力竭地大吼。音量不大,但惨烈。困兽犹斗,两只小竹竿般的胳膊如车轮转动般地在几个强壮的同学面前乱抡。

壮汉惧醉汉,神拳怕乱棍。几个惹事者遭到了自卫还击,理亏心怯,且战且退。但还是有人倒霉地挨了拳,鼻破血出。

但韦大年仍不解恨,蘸了挨拳者滴落在地上的鲜血,迅疾地在宿舍墙上写出两个字:“去死!”

过后,我寻思着“去死”这两个字的含义,或有两层意思:一个是“你们都去死”,另一个是“我不想活了,我去死”。

而201宿舍的这起“血书”事件,知之者极少。“武斗”是在双方都处于狂怒和失去理智的非正常状态下展开,故而收场和开幕一样迅捷,就如天上的流星,稍纵即逝。

这个“血书事件”一直深藏于201男生宿舍8个孤儿学生的心里。老师中,知之者仅一二人而已。而我——作为报告文学作家,从一位老师那里颇费周折将之“挖”了出来,付诸文字,绝非猎奇,更非抢人眼球,而是责任使然,是还原真实的需要使然。

3.三巡

那么,像韦大年这样“招人嫌”的孩子,有人疼、有人理、有人爱吗?

有,有的!有许多老师爱他!

李江北老师,这位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师范专业在明天学校教美术课的老师,原本与孤儿学生的生活无关——他不是孤儿管理处的专职生活老师,但他却觉得这与他有关。他有个很出名的习惯——“三巡”。这是我在采访之后给他总结出来的。每天,他必定三次巡察男生宿舍:早上来校上课之前,一巡;中午饭前或饭后,二巡,因为此时是教学的“盲点”;下午放学离校之前,三巡。

他不单“三巡”,还“陪睡”。

我们听李江北老师自己说:

“晚上,我常到201宿舍(男生宿舍,有2个六年级学生和6个一年级学生)轮流陪孤儿学生睡。能和我一起睡,他们甭提有多高兴了!开始我是有些不习惯,时间长了,便觉得没什么。我是个农民的儿子,与这些农民孩子有天然的感情。”

“对七八岁的孤儿,我格外用心。他们很小就失去双亲,还不太懂得自理生活。我经常帮几个年纪小的孤儿洗衣服,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我怕冻坏了孩子的手。夏天,有的孩子睡觉喜欢踢蚊帐,因此常被蚊子叮咬。我查夜,开灯,发现了,就帮他们驱蚊。201这间宿舍共有8个孩子,就韦大年常尿床。我照样陪他睡,一视同仁。我摸清了他的情况:如果在晚上11点30分至12点之间喊醒他,拉着他上厕所,这晚他就不会尿床。喊早了,不行,他清晨仍尿床一次;喊晚了,也不行,因为他已经憋不住,尿出来了。每次我唤醒他,他总是愣坐着,迷迷糊糊,立即就想在床上尿,我赶紧抱起他直奔卫生间……”

这一抱,不能说是“惊天一抱”,但却是“亲情一抱”。毫不夸张地说,只有亲生爹娘,才能如此!

4.不容乐观

在明天学校,我接触过韦大年数次。对他,我的脑海里多次冒出一个字:难!

为了照顾这个孩子,老师们承担了许多许多。

对韦大年,我只是“挖”开了一个井口。我决意往下深挖。

关于他的身世,说法不一。

2001年7月26日,骄阳似火,酷暑蒸人。我坐着明天学校那辆没有空调的蒸笼般闷热的老旧小面包车,在乡村小路上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到了韦大年的老家——这是当年南宁市郊区所辖富庶乡的一个小山村。此村有“两多”远近闻名:穷人多,光棍多。

韦大年的爷爷已71岁,干瘦,耳背,一个肩高一个肩低,一直咳个不停。

韦爷爷的5个儿女中,4个女儿已外嫁。唯一的儿子,也就是韦大年的父亲,体弱多病,1992年患糖尿病,一治五年,在大医院进行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来又回家服用草药偏方,花去1.6万元,可谓耗尽家财。但他还是没能保住性命,于1996年逝世,死时33岁。是年韦大年仅6岁。也就是说,从韦大年1岁开始,父亲就抱上了药罐子,一直与病魔抗争,自顾不暇。在这痛苦的五年里,这位父亲根本没法给予韦大年完整的父爱。

韦爷爷老年丧子,儿媳妇又离家,4个女儿亦一一嫁了人,家中就剩老伴和独孙(韦大年)相伴。

韦大年因家贫、智力有缺陷等原因,一直没上学。直至10岁,才有幸到明天学校就读。

听完韦爷爷说的这些,我有意测测韦大年的智商。

我让他背白居易的《草》。这首诗是小学一年级课本上有的,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和默写。

“离离原上草……”我给他起了个头。

我提示了五六遍,花了十多分钟,他终于背出下面的三句。

我又问:“3加5等于多少?”

他数手指,数完了左手的5个手指又数右手3个手指,他答出了:“8。”

“6加5呢?”我继续问。

他又数手指。手指不够用,他答不出了,茫然地看着我。

我再次问:“5加3等于多少?”

这是刚问过的问题,只不过我将数字调了个顺序而已。他又伸出了手指……

爷爷终于气得憋不住了,大骂起孙子来。

韦大年不数了。因为紧张,这时的他已是大汗淋漓。

爷爷很沉重地长叹一口气,悲戚地说:“我和他奶奶都是70多岁的人了,说不定哪天就死了。韦大年没爹没妈,记性又太差,3加5和5加3都弄不清,往后书肯定是读不下去了,看来是个苦命的人了!”

我想不至于如此悲观。或许这孩子只是暂时的反应迟钝,或许是一时紧张造成的。过了片刻,我再次用另一种方式“考”他。

“见过你爸吗?”

“没见过。”

“你爸打过你吗?”

“打过……打我的手,好痛!”

“期考语文、数学得了多少分?”

“语文99分,数学88分。”

陪我采访的王春松老师让韦大年拿出成绩册来给我们看,语文:B,数学:B。

可见,他完全是答非所问,而且稀里糊涂。

我失望了。

这时,与我们同行的广西电视台记者黄汉低声对我说:“看来,韦大年10岁才读书,智力开发太迟,造成逻辑思维混乱,言语表达能力差……”

我仔细打量韦大年,他长得瘦小,肤色蜡黄,黑黝黝的皮肤上长满了痱子。他目光呆滞,但他的手连一分钟都停不下来,不停地挠头、搔身、抓脚。

我当时的第一个反应是:韦大年到了明天学校,肯定会成为老师们头疼的“老大难”!

5.第一手材料

我不想也觉得没有太多必要展开来写。窥一斑可知全豹。在这里不妨引用以下第一手材料,以印证我的看法。

我们来看明天学校保育员管理孤儿的情况记录本,值班保育员张红干2000年12月3日的记录:

今天吃午餐时,其他同学都不愿和韦大年同学一起坐着吃饭,因为他每天晚上都尿尿在床上,身上臭臭的。偶然忘记帮他换裤子,就造成了今天的尴尬。后来很多同学都端着碗跑到饭堂外边去吃。为了让同学们回来,我就叫他先去换条干净的裤子再回来。可是怎么叫,他都不肯再进饭堂。我起初还以为他根本没有自尊心呢!平常集合时他总不排队,在队列前走来走去,我怎么批评,他都不理会。同学取笑他,当面叫他“濑尿王”,他也不理会,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这么看来,他虽有自尊心,但不懂自尊自爱……

6.倒数第一

韦大年有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尿床、胃口好、弱智。

2000年时他10岁,是一年级的学生,班主任是刘润娥。在班里,他属大龄生,但学习成绩总排在倒数第一。

先后带过12名孤儿学生的以教学见长的刘润娥老师曾与人道:“都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但对韦大年,我是束手无策!”

那天下午,刘老师有一节课的空闲时间,我邀请她跟我专门谈谈韦大年。这位极富同情心和责任心的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这样说道:“这个学期(2001年春季学期),我接任韦大年这个班的班主任,发现他是个非常自卑的孩子。每次叫他写作文,他连题目都不看,马上就说:‘我不会写!’他自小没有父母,人长得瘦小,又不讲卫生,因此处处受人歧视、嘲弄和欺侮,也得不到周围人的关爱。我想,他的自卑来源于此。据了解,他的爷爷和堂叔因为文化水平低,不讲究教育方式,以打骂为主,以致他常惶惶不安,总感觉到自己很笨,总感觉到别人瞧不起自己,总感觉到自己事事不如人。他既没脾气,也不懂得自尊自爱,几乎从不反抗。他从不刷牙,(我们)监督他,他也只是用牙刷在嘴里随便搅几下做个样子。在课堂上,他不敢读也不敢写。我为了激励他,他每完成一次作业,我就奖励他一些小物品,夸他聪明。但要使他完成作业是相当艰难的,他连最起码的抄写生字都不能独立完成,得由老师或同学手把手教他写。教他读书也十分费心费时,得花费三个晚上,他才勉强把一课书读出来,而且只是机械地读出来而已,他根本认不全字。如读熟了的古诗《草》,你要他指出‘草’字是哪一个,他怎么也找不出来。让他数数,从1数到10,他顶多能数到5,数学老师只能无奈地挠头。同学们也不太愿意帮助他,因为他经常尿床尿裤子,身上有一股尿骚味。他嗜睡,一旦睡熟,即使上课时间到了也很难叫他起床。可他讲礼貌——这或许是他较突出的优点。他模仿能力强,能模仿同学写的字,极像,但并不懂念;他能模仿动物形态,猴或熊啊什么的,惟妙惟肖,能逗得全班哄堂大笑,那个时候他会感到很得意,很有成就感。他常常会拿一只畚箕独自一人在校园里捡垃圾。我在班上表扬过他一次,(他)更加卖力,天天去捡……韦大年胃口较好,吃饭时常有这样的表现:在领回自己的那份饭菜以后,他立刻又拿一只碗去盛其他食物。比如盛粥,他会用勺子慢慢往下面捞,然后又另外舀一两勺汤水或一些菜汁。有时,他会一直盯着老师的菜碗,直至老师分一点菜给他,他这才移开视线,开始慢慢享用。他胃口很好,吃得特别多……”

7.艰难地成长

其实我颇费笔墨地写下《写“血书”的小男孩》,只是想说明“韦大年”们的成长有多么艰难!老师们对他们的教育有多么艰辛!

我曾问李江北老师:“当好明天学校的老师,面对许多个形形色色的‘韦大年’,带好这些孩子的关键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老师们坚持下去?”

“爱!明天学校的老师就是得有更多的爱心。正如覃校长常说的:‘来明天学校不容易,干下去更不容易。缺乏爱心的老师不可能干好。明天学校的老师既比别校老师光荣,也肩负更多责任,更辛苦!’”李江北如是作答,几乎是不假思索。

我想,这个回答应当视作明天学校全体老师的心声。

二、多棱镜里的风景

1.孤儿之定义

我们写孤儿,有这么一本书绝对应当细读,它是《中国孤儿基本状况及救助保护研究报告》。它在第一章《中国孤儿状况调查主报告》开宗明义指出:“在两个儿童发展纲要中,孤儿被纳入到困难儿童和问题儿童的大范畴之中……”

我们受到了启示,这句话的关键词,乃是孤儿属于“困难儿童”和“问题儿童”。

我们以此观照韦大年:他困难吗?他有问题吗?

有,当然有!回答是肯定的!不然我们就没必要不厌其详地费神写出《写“血书”的小男孩》了。而且,不只是韦大年有,“韦大年”们(即在2000年召进校的100多名孤儿)亦有,全是“困难儿童”和“问题儿童”。这些来自广西老少边穷地区的没爹没娘的孩子,个性不一,百人百态。他们从散漫、无序的状态,骤然进入集体氛围之中,怎么都不习惯,甚至感觉难受。他们来到了明天学校,衣食无忧,原先的“困难儿童”问题不存在了,但“问题儿童”的解决绝非朝夕之功!确实,他们带来了太多太多的“问题”,心理上的、行为上的,形形色色。这些或许是孤儿学校创办者所始料不及的。

这些“韦大年”们性格孤僻、心理自卑、脾气暴躁、不明事理、行为放肆、厌学逃学,甚至经常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意想不到的事情来。

而这些孤儿和拥有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错位,具体表现为:不愿与人交谈,孤独、烦躁、冷漠、自私、自卑,自尊心过强,逆反心理强,抗挫能力低,等等。

2.孤儿之特殊性

南宁市明天学校是广西第一所孤儿学校。

老师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我记得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的著名长篇纪实文学《教育诗》后来被改编为同名电影。马卡连柯创办了高尔基工学团。十月革命后,许多战争流浪儿,在这里,在一种全新教育理论和方法指导改造下,从一群乌合之众,逐渐转变为团结战斗的集体,成为“苏维埃新人”。

现在,明天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也碰到了大同小异的难处。

我们截取校园生活中的几个镜头,来客观审视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和行为。

——他们有自卑心理。

失去父母,给他们幼小的心灵蒙上了阴影。有的孩子自感不如正常家庭的孩子,矮别人一头,害怕别人谈及自己的身世,生怕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对外界特别敏感,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是孤儿。这部分孤儿有严重的自卑心理,无安全感,攻击性强,敌对、冲动,性情易变,抑郁,不服从管理,对现实缺乏挑战的勇气,非常脆弱。比如施同学,当老师布置作文要求写一篇《我的妈妈》或《我的爸爸》时,他沉默不语,显得沮丧自卑。

有一个孤儿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

我很羡慕本地的同学,他们有关爱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父母就像一顶(把)大伞一样为他们遮阳挡雨。每当准备去春游时,他们的父母都为他们准备很多好吃的,还送他们上车。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忍不住要流泪,也感到很自卑……

——他们有孤独心理。

有的孩子总觉得世上少有能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内心情感不知向谁诉说,又不愿向老师或同学倾诉,久而久之就自我封闭起来,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合作意识差,合作能力低。有的孩子不愿与正常家庭的孩子交往,而喜欢和同类型的孩子交往。在他们身上有较强的“同病相怜”倾向。

比如卢同学,长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柔柔的、直直的头发很顺滑,特别爱漂亮,经常用彩笔什么的涂指甲。她的学习成绩较差,是个左撇子,但字写得还不错。卢同学在长辈面前非常腼腆,来校两年,她从不跟老师说话。不管老师怎么开导,她就是三缄其口。但跟同年纪的孩子,她又能聊得很开心。刚来校时,她连早餐都不主动盛,老师不送到手就干脆不吃。眼保健操和早操她从来不做,只呆呆地坐着或站着,摆弄指甲。上课时她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偷看老师,不吭声,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或偶尔跟几个男生追追打打,其他时间她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老师勉强笑一下,然后像一根木头一样枯坐不动,也不说话。

——他们有逆反心理。

“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孤儿对学校、社会缺乏信任,容易产生厌恶和消极的对抗情绪,在学校中时有表现——任性、倔强、偏执、忧郁多疑,缺乏同情心,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常有违规违纪现象。如陈同学,对老师、同学都有敌对的心理,对谁都不相信。一次,气温骤降,保育员见他穿着凉鞋,脚冻得通红,于是叫他回宿舍把凉鞋换了,穿上布鞋,这样会暖和一些。但他听了反而把凉鞋脱了,干脆打赤脚,不管别人怎么劝说,他就是不听。

——他们有报复心理。

有些孩子经历了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等悲惨境遇,心理成熟比较早,看到别的孩子在双亲呵护下无忧无虑,他们感到失落、自卑、焦虑、抑郁、压抑,甚至怨恨,各种心理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使得这些孩子性格孤僻、爱猜疑、易嫉妒、易愤怒、脾气大、自尊心过强。如邓同学,他的父亲原先体格强壮,被突然而至的肝癌夺去了生命。那年,他才5岁,妹妹年仅1岁。两年后,他的母亲改嫁到了遥远的北方。七年后,邓同学的母亲回来办迁户口手续,顺带想看望这对儿女。这时邓同学刚上小学五年级,他的小学老师叫他到村委会见他母亲一面。老师和远嫁异乡的母亲都清楚,这是母子间非常难得的一次见面,此后天各一方,再相见不知要到何时。然而邓同学坚决地拒绝了,他躲在家里,神色阴冷。他恨这个狠心丢下他们兄妹的生母。据说他母亲在村委会等了他很久,直至天黑也没能等来他的身影,最终无奈含泪凄然离去,从此一去不复返。此后,一向孤僻的邓同学更不合群。他几乎不相信任何人,并仇恨所有的人,在仇恨的情绪中长大。

——他们有消极心理。

这些孩子失去亲人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被寄养在叔叔伯伯等亲戚家中,他们不愿与寄养家庭的亲戚沟通,来到学校后也不愿与老师、同学沟通,自然而然变得压抑、郁闷、痛苦,学习也感觉吃力,渐渐产生厌学心理,有的甚至逃学。这些孩子形成了消极、不求上进的不良心理,得过且过,对荣誉、理想、兴趣、爱好等抱无所谓的态度,对周围的事物缺乏热情,消极对待。如莫同学,他把生活看得如同梅雨天里灰暗的天空。这种阴暗的心境源自三重打击:父亲的逝世、村里淘气孩子对他的伤害、母亲对他的抛弃。对待来自外界的打击和命运的不公,他的回应不是积极地奋力抗争而是消极地无奈屈服。长期形成的自我闭锁和强烈的自卑心理,使来自偏远乡村的他到了明天学校后,显得畏畏缩缩、毫无自信,遇事常常手足无措。

——他们有沮丧心理。

丧失亲人对孩子造成的心灵创伤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常常沉浸在痛苦之中,经受不住打击,无克服困难的勇气,感到沮丧和无助,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做事缩手缩脚,不愿迎接挑战,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比如樊同学,来到明天学校就读后,无心读书,总是思念早逝的父母。用他的话来说,在村里念小学时,他每天都要到父母的坟上待一会儿才去学习。老师布置作业时,同学们都跟着老师写生字,他却呆呆地坐着。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写字呢?”他不出声。其他学生在一旁说:“他是笨蛋,他不会写字。”当时他嘴巴噘得高高的,很生气的样子。下课后,班主任找他谈心,问他不写作业的原因,他只闷闷地回答了一句:“不会写!”他的自卑源于自小失去父母,人长得瘦小,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其他同学。

——他们有厌学心理。

孤儿在农村散漫惯了,来到明天学校,就觉得整个人的身心都被“捆绑”了,有的孩子会产生诸多不适,或由于学习滞后、人际关系差、受“重利轻才”思想影响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逃学。2004年至2005年间,明天学校有个出名的“群逃事件”:5名在读初中的孤儿,在张同学的策动下集体逃学,失踪了半个月,学校和有关部门几乎寻遍了南宁的大街小巷。覃锋校长驾着老旧的校车,率韦翠良、郭肖舅等老师,搜寻了两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南宁市人民公园周边的四川火锅城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在厨房昏暗的灯光下,5名孤儿穿着水鞋在打下手。他们的宿舍在地下室,那里黑、臭、脏,不见天日……5个孩子失而复得,教训殊深!

3.师爱

“当我们今天回过头去静心审视走过的路和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禁不住生出阵阵寒意,甚至会有点‘后怕’!……”覃锋校长感慨万千地对我如是说。

这是很真实的不加掩饰的心里话。

那么,或问:他们是如何每天、每月、年复一年地面对这些属于“困难儿童”和“问题儿童”范畴的孤儿的呢?

有办法吗?

有!

他们不惧,他们见招拆招,他们摸着石头过河。简而言之,就是办法总比问题多。

他们对孩子们进行了整整一个月的准军事化培训。他们探索和总结了一套对孩子们行之有效的特殊教育方法:自卑消除法、情感宣泄法、关系协调法、“互爱”教育法、活动疏导法、“直面现实”法、“温馨家庭”仿制法、教学渗透法、谈心倾吐法。他们教会孤儿心中有爱,教会孤儿心存感激,教会孤儿坦然面对挫折……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很有名的话:“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孩子。”也就是所谓的“师爱”。老师们用爱抚慰、治愈孤儿受伤的心灵,倾注爱心,做孩子们的心灵导师,用爱心为孤儿撑起一片蓝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明天学校老师们的“师爱”,成功地使孤儿学生告别阴霾,走向阳光!

注释

[1]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编《中国孤儿基本状况及救助保护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