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刘生平——我的集邮密友和《集邮博览》主编
【集邮传记文学】
中国集邮人物列传(30)
30、《刘生平——我的集邮密友和《集邮博览》主编》
作者:顾雪林
我认识的集邮朋友很多,一般不发展为密友关系,密友——一定是无话不谈的。我和刘升平碰到一起,总是无话不谈,属于密友,至少我自己这样认为,人家刘生平怎么看,我也不知道。
我邀请刘生平参加我们的集邮活动,他再忙,也会来,实在不能来了,也一定会提前打个电话告知。刘生平要是希望我给他提供稿件,时间再紧,我也会连夜赶稿,按时交稿。这就是密友。
我认识刘生平很早,自从我1985年6月踏入北京市集邮协会的第一步,就认识了在那里协助负责集邮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刘生平。刘生平留一个寸头,总喜欢微笑着和你聊天,为人谦和,态度诚恳,很热情的一个人。
在我早期的集邮宣传工作中,原《北京集邮》总编王路和编辑刘生平,给我的帮助最大,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逐渐认识了北京几乎所有的集邮家。这两位集邮朋友,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写到王路。
我之所以说王路和刘生平给我的帮助很大,是因为他们那时的帮助,都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是真诚的,是热情的。
在那时,我们三人年龄相仿,我当时仅仅是《中国教育报》新闻部的主任助理,一个普通记者而已,除了舞文弄墨,也回报不了他们什么,所以,我很看重他们当时和我之间的友情,尽管王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总编的位置,但我之后见到他,总是热情相待。
友情这个东西,是没有价格的,不能待价而沽!人和人之间的友情,建里起来就很不容易,常常要靠缘分,怎么能说没就没呢?我对待友情的态度,就是一个词“真诚”,我不会轻易负朋友,我从不把友情当破纸,说撕就撕。如果在真诚面前还要负我的人,那就本来连朋友也不是,更谈不上是“密友”。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北京市集邮协会在会长杜庆云的领导下,非常朝气蓬勃,一片欣欣向荣。我们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从成立起,就被接纳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的团体会员,一直很受照顾和重视。我后面也会专门写到杜庆云老会长。
我很快被选为北京市集邮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学术委员;聘为北京市集邮协会集邮宣传方面的顾问。
我当时才30出头,毛头小伙子一个,集邮经历不到2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其中至少有10年不算)。受到这样的重视,让我诚惶诚恐,受宠若惊,只有在业余时间为北京的集邮宣传事业拼命做贡献。
我现在回想起来,当一个人突然被别人重视,是会迸发出惊人的力量的。
那时,每次到北京市集邮协会,刘生平都会先陪我聊天,然后陪着我四处拜访,看望老会长杜庆云,看望秘书长李保联,看望副秘书长张林侠,看望《北京集邮》总编王路。然后,刘生平会在杜庆云会长的嘱咐下,到食堂置办一桌喷香的饭菜,有时竟然专门招待我一个人,大家作陪。现在想想,我都心惊肉跳,难以相信,梦幻一般!人家这样对待我,我能不能拼命予以回报吗?
所以,我对北京市集邮协会交给我的集邮宣传任务,从来是保质保量,按时完成的。
当时,杜庆云会长讲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他说:“小顾他们这些记者也很不容易,都是利用业余时间给我们集邮活动写稿子,还要组织新闻出版界的集邮活动,要尽量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杜会长的这份理解,也许就是我们在工作之余,参加集邮宣传活动的动力。
人和人之间的“理解”,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非常难,要用“心”和“真诚”换取!
好像在1986年左右,在北京市的一个集邮研讨会上,我也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北京集邮》酝酿改刊名,最后确定为《集邮博览》,第一任总编是王路。《集邮博览》改刊后,成为面向全国的集邮刊物,一度发行量大增,成为仅次于《集邮》的全国第二大邮刊。
我忘记了是哪一年,刘生平当上了《集邮博览》总编。印像中,刘生平当总编后,曾请我到《集邮博览》编辑部参加了一个办刊研讨会,会上我发了言,但我当时说了些什么,都忘记了。
之后,我和刘生平在各种集邮活动中,总是能碰面,见面就坐在一起聊,总有说不完的话。
2010年,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在北京成立,我邀请刘生平出席成立大会,电话里,刘生平似乎有些为难,他有大量稿子要发,很难脱开身。我第一次在电话里坚持,一定要他来。
刘生平来了,他在刊物发稿的繁忙中抽时间参加了“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会后饭也没吃,就赶回编辑部处理稿件。当时,成立大会在中央党校附近的崇学山庄,他要赶回位于东四环附近的《集邮博览》编辑部,路上就要走两个多小时。
我送他出门,相互间挥了挥手,看他渐渐远去有些驼了的背影和花白的头发,想起我们之间多年的友谊,我情不自禁,老泪纵横,感慨:这就是友情啊!
刘生平,你能来出席中国集邮未来学研究会的成立大会,连饭也没有吃上一口,真够朋友!
(2022年3月4日凌晨5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