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古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有巢氏

根据已发掘的化石可以看出,在13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非州大陆上出现。最早的类人动物便是更新纪灵长动物,人们在非洲东部地区发现了很多这种类人动物的骨骼残骸。他们开始直立行走,并会用小鹅卵石来制作简单的工具。但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因为他们的大脑相对而言依然非常小。

原始人包括很多种类。能人大约出现在200万年前,他们掌握了更多的技巧,是紧接在更新纪灵长动物之后的人类祖先。在原始人中最为先进的当属直立人,其遗体残骸在非洲和亚洲都有发现。由于原始人学会了用火来烹煮食物并取暖,所以他们能够从一个地方搬迁到另一个地方。由于气候的改变引起生存环境的变更以及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人口压力的逐渐增加,原始人逐步迁移到其他大陆,并且由于地理隔绝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和亚人种。

冰河时代末期(约公元前1.6万年)的海拔高度,对早期人类的进化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冰河时代其实有好几个历史时期,其中最近的时期持续了大约230万年。由于大部分水被锁在冰块里,所以那时的海平面要比现在低90米左右。也正因为如此,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之间尚有一块干燥的陆地,大洋洲和新几内亚之间、不列颠和欧洲之间也都有着这样的干地,这就可以让人类祖先自由迁徙。美洲土著人的祖先通过白令海峡陆桥四处迁移。

大约在20万年前,智人从直立人进化而成。与此同时,另一个人类物种,即尼安德特人也开始适应冰河时代末期的寒冷气候,并在欧洲和中东地区的大陆上四处扩散、生存下来。这些尼安德特人发明了很多种不同的简单石器工具,不过他们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是十分有限。这些尼安德特人并没有一直生存到现代社会。据知,最后的尼安德特人在2.8万年前灭绝了,其最后的居住地是西班牙。

最早的类人动物(更新纪灵长动物)大约经历了700万年的进化过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真正人类祖先,则是在最后的5万年才出现的。今天的人类,很有可能是克鲁马努人的后裔。克鲁马努人似乎是从中东地区进入欧洲,并最终取代了尼安德特人的。克鲁马努人采集各种水果、浆果和植物根茎,同时也狩猎野生动物;他们居住在简陋的洞穴之中以遮风避雨。

大约在4万年前,克鲁马努人在智力上逐渐变得更加接近现代人,即他们有了更多的思想观念,并掌握了更多的词汇。他们开始制作各种艺术品,其中就包括法国、西班牙以及撒哈拉沙漠地区的石洞壁画遗作。法国西南部的拉斯科地区,冰河时代的原始人绘制过很多石洞壁画,其目的可能是祭奠动物野兽的亡灵。通过群体狩猎,他们可以解决衣食两方面的问题。

穴居狩猎者早就有了对付大型野兽的办法,包括猛犸、毛象。当然,他们同时也狩猎很多小型动物,比如野兔和鹿群等。他们用兽皮制作衣服,用兽骨制作工具和装饰品。这种生活方式要求联合作业,并要求狩猎者之间形成团队合作。他们用一把弓来回转动在木头上的木棍,然后利用摩擦产生的热量取火。这可能需要10~20分钟。他们学会了使用火,用火取暖、烹煮食物并吓走野兽。从采摘者和猎人的角色开始,他们逐渐找到种植庄稼和圈养家畜的秘诀。

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人类生活变得越来越纷繁复杂,因为在中东地区的农牧村落已开始日益盛行。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类才开始以同样的方式繁荣发展起来。

公元前4000年开始,中国北部地区就出现了繁荣一时的农业共同体,但是中国的传统文明实际上是从黄帝时期开始的,大约是在公元前2700年前后。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华夏初民,主要靠捕获鸟兽鱼鳖以及采集植物的果实、根茎和菜叶为食,他们多居住在低山临河地区的自然岩洞、岩厦中,以便于获取食物及饮水。他们先山居采果菜捕禽鸟而食,然后逐渐顺水而下,得鱼盐之利,入河入江靠近大海,从猛禽水鸟学习捕鱼技术。最初他们只会爬到树上摘食果实,树上的果实摘完了,而冬天又没有果实。他们从摘食阶段进步到渔猎阶段,对于捉到的鱼虾和小动物,也只能生吞活剥、茹毛饮血,与野兽没有分别。

旧时器时代早期,人少而禽兽多,初民山居草处,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随时都有伤亡危险。而蛇最不易防,伤害最多,眼镜蛇剧毒,致人死命,人印象最深。受恶劣环境逼迫,部分初民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开始“穴居”生活。因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不肯北迁。这时候有位圣人出现了,他教人构木为巢、袭叶为衣、食果为粮、发明土葬。白天采摘橡栗,夜晚栖宿树上。冬天穴居,夏天巢居。

人们非帝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圣人,便推选他为部落首领,后人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首领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华夏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有巢氏王天下时期,关注民生,胸怀民众,为民谋生,为民造福,功高德隆。有巢氏时代代表着人类从原始穴居向巢居文明过度的新阶段,是人类和动物逐渐分离的文明启蒙时代。有巢氏时代,没有人类进入农耕文明以后的民族、宗教色彩,更没有政治色彩。

有巢氏教人捕食鸟肉、仿鸟巢居、羡鸟高飞、听鸟婉唱、重鸟爱鸟、其情至浓。禽鸟既是被捕食的重要对象,又是人们羡慕和模仿的捕食高手。古人因鸟自由翱翔于天空而想象它们易通神灵,于是五方都有神鸟,“凤、鸾”被想成具备一切动物的最大能力和最好品质的神鸟,用来象征帝王与圣贤。人死后棺木以羽毛为饰,体现了初民“羽化登仙”的理想。神鸟、尊鸟的出现反映了古人神化和敬重生活资源的心态。

相传,有巢氏排除了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关系,同一族团内部的同辈男女也禁止通婚了。男子只能选择其他族团的女子为“妻”,女子只能选择其他族团的男子为“夫”,这便是族外通婚。这种族外通婚相对于血缘群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进步。筑巢为室,华夏先民得以安居一处,家园的梦想终成现实。最早的巢居又称树上居,后来才延伸到平地上形成房屋。巢居是中国最初的“家与国”的起源。有巢氏的功德,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进程。巢居是合乎情理的人类文明进程。有巢氏代表着人类从原始穴居发展到建造房屋的阶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根据中国历史大系表记载:有巢氏位列五氏之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

漫长的远古时期,不同年代的有巢氏族部落首领各有业绩和社会身份,也就往往留下同名而不同事迹的传说。后人为了区别,或称首创巢居的圣祖有巢氏为“大巢氏”,或称后嗣有巢部落首领为“古皇有巢氏”。在历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之后而进入神农氏、轩辕氏和尧、舜时期,有巢氏族部落的社会地位渐次屈低,兴盛的中原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九州长”,而有巢氏族部落首领则被称为“巢父”,并臣于中原。

“有巢氏”是巢居发明人的称号。有巢氏因为功德和地位,成为远古氏族中的代表人物,代表人物的称号渐渐成为其所处氏族的代称。称“大”者,尊也,敬也。古代用“大”于人称,如“大巢氏”、“大禹”,往往体现德高、位重、辈长之类。天大,地大,人亦大。人为“万物之灵”,所以“伟大”。古人强调做“大人”“大丈夫”,要有担当。称“巢”,与有巢氏其人筑巢之事迹功德有关。称“氏”,这是古代的一种名称样式。古文献中,有关传说式记载的远古时期氏族首领,都尊称为氏。

氏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本是古贵族用来标示高贵宗族分支的称号,即家族支派的指称符号,是从“姓”中分家分封而得来的。殷商时代,帝王还无姓氏。甲骨文中,帝王、后妃是用天干(甲乙丙丁等)作称谓,又男称祖,女称妣,或别以文武、大小,如祖乙、祖辛、祖丁、大甲、中丁、小乙、武丁、文丁、妣甲、妣丙、妣庚等。周秦时代有了“姓”,开始主要是氏族、部落的徽号标记,与后世的姓氏多有不同。

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考《春秋》共有二十二姓:妫、娰、姬、姜、妘、嬴、姞、子、己、风、任、祁、芈、曹、董、偃、归、曼、熊、漆、隗、允。这二十二个姓,为数并不多,其中差不多一半都与“女”有关(从偏旁就可以看出),说明姓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经存在。我们常常自称“炎黄子孙”,但炎帝不姓炎而姓姜,黄帝也不姓黄而姓姬。周天子不姓周也姓姬,秦始皇不姓秦而姓嬴。母系氏族社会还没有家庭婚姻这种概念,部族主要是以母系作为主导,一般是由比较有权威的女性来掌管她这一族,而作为该族指称符号的“姓”,自然就从“女”了。这也就是姓字“从女,从生”的来源。

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以后,某些家族支派由于种种原因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于是就有了宗族对其“胙之土”而分封的行为。分封之后,为示区别,就根据其不同的职业、地域、所封住地等特殊信息,给他这一支派重新命名称号,这就成了“氏”的来源。百家姓中,人数较多的有五大姓氏,“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

命氏之初,其氏族始祖的特点往往与命氏所用之字意义相关,如巫氏始祖为巫师,屠氏始祖为屠夫,陶氏始祖是做陶器的。自然无疑,杨氏住地有杨树,林氏住地有树林。内城为城,外城为郭,东郭先生的祖宗最初住在城外东面,西门官人的始祖住在城的西门处。这就是氏的来源。

有巢氏族部落先民,一代接一代地艰苦奋斗,最早开发治理巢湖流域渔、牧、农、商诸业,获得了迅速繁衍与兴旺壮大的先机,到大禹时期,有巢氏后裔建立自己的氏族方国—巢国。地沃物丰的巢国,吸引着其它氏族部落(如皋陶氏后裔偃姓部落)从东方、北方不断徙入,有巢氏热情地欢迎外姓并让出巢湖西方、西南方地域许以定居,便渐渐形成了以巢国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在巢湖流域、江淮之间的大地上生活、居息和垦植。

大禹领导有巢氏后裔治理水患,开发江淮。有巢氏族联盟之女偃攸嫁给大禹并生下启,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自此,松散的原始部落联盟变成了组织更严密的国家。经过夏商两代,到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确立,“家天下”政权模式正式形成,直至3000年后的清末才结束。巢国因位处南方而被中原人称为“南巢氏”,简称“南巢”。“南巢”最初是氏族之名。因巢居地域广大,“南巢”一名就由最初的巢湖流域,扩大而指荆楚江淮。

相传夏桀体格健壮,又勇猛非常,能赤手空拳与猛兽搏斗,但他却不修国政,骄奢淫逸,为讨美女欢心,不惜民力大盖宫殿,失民心;对周围部落征伐无度,导致各部落首领对其离心。帝喾高辛氏封其长子阏伯于商丘,阏伯是商族部落的始祖。夏桀当政之时,商汤是商族部落首领。看到夏桀昏庸无道,迟早要亡国,商汤有心代之。他对内以仁政笼络民心,对外则经常主动救济有灾难的部落。夏桀察觉到商族的威胁,将商汤骗到王宫中,将其囚禁。商汤的部下伊尹用美女和重金贿赂夏桀及其身边奸佞小人,商汤得以放回。商汤回去后,经过几年的准备,发动灭夏战争,夏朝灭亡。商汤定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境内),建立商朝。

因人心涣散,夏军一击即溃,商汤打败夏桀,夏桀逃往南巢,南巢以接纳夏桀为条件,与商汤达成协议,南巢与商王朝分疆而治,和睦相处,几百年间无战事。在夏、商王朝时代,巢国凭借与夏朝特殊的亲缘关系,巢国世代为诸侯国。

周代商而立,则多次遣师征讨并战胜了巢国,视巢国地大势强不便控制,遂将其地分为巢、庐(庐,房屋,与巢同义)二国,因赐爵位不同,而分别被称为“巢伯国”、“庐子国”,庐国新都于今合肥城城区,巢国都仍于今巢城城区。

史入春秋,巢国疆域先后遭遇“群舒”(舒、舒庸、舒蓼、舒鸠、舒龙,在今舒城、庐江一带)、橐皋(今巢湖市柘皋镇及肥东县东部一带)等众小国的侵略和蚕食。楚国、吴国相继强盛,使得位处“吴头楚尾”的巢国,长期成为楚、吴二国掠夺的对象和交兵的战场,时为楚属,时为吴属。历来注重经济建设,睦邻友朋而忽略军事的巢国,便在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中渐次衰微,直到公元前518年被吴灭亡。巢国灭亡后,巢国后代公族便以原国名作为姓氏。

巢湖市域位踞华东腹地,处皖江中心,南依汤汤长江,脉连蜀越五湖,西北望莽莽淮河,怀抱巨浸十川,千里沃野,百峦星布,四季分明而水丰土腴,八方辐辏而物阜人旺,是原始人类起源的一方瑞土。巢湖市域之所以成为原始人类发源地之一,之所以能成为有巢氏及其子孙的生息地,关键因素是巢湖市域具备原始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地理特定条件。

气温适中,四季分明,资源丰实,得天独厚,树木、果木、谷物、杂物、鱼虾、禽兽,品种繁多,尤其有山冈连原野,山陵多洞穴,适宜各种生物生息,各种生命繁衍。有巢氏原始人群从穴居走向巢居,并筑巢建居,巢湖市域的自然地理和物质环境给“早期智人”即原始人群中的智者提供了由穴居到巢居的变革条件。

有巢氏族部落与早期形成的华夏其他氏族部落相比,有巢氏族最殊异而又最先进最文明的生活特征就是巢居,即使那时的“巢”简陋得只有竹木构架、茅草结蓬,但这个“巢”绝对就是“家”,一个赖以生存、安居和繁衍子孙的“家”。有巢氏族不仅首创巢居,而且巢居方式推行最广、最快,由“巢”于树上,到“巢”于地面,由一巢孤立,到数巢聚集,直到群巢连片,形成村落和城邑。

从居住发展史来看,利用自然山洞—挖掘穴窟而半穴居—地面建筑,这是上古居住的三大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展是极其缓慢而艰难的,用了数十万年的时光,其前期还伴随着“构木为巢”的居住方式。相比较而言,穴居比巢处应该发生得早一些,因为构巢于木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先进的工具,而就原有洞穴而居则相对容易一些。但穴居、巢处出现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穴居与巢处是并行的。

南越巢居,北朔穴居。从考古资料来看,穴居多出现在北方和西部干旱、塞冷的地区,最初利用自然山洞,发展到稍事加工,然后进化到挖掘穴窟,再上升到半穴半房式的半穴居,最后发展为地面房屋建筑。

巢居起源和分布于南方潮湿而林木多的地区,巢居树上可以不受潮湿,又可避免猛兽虫蛇的袭扰,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就地建造。巢居是初民在适应环境上的一种创造。今天南方偏远乡村的“吊脚楼”还保存着先民巢居的一些特点,巢居从树上逐渐落定于地面,也具有相当漫长的历史,它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木构建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技术,今天南方还大量保存的干栏式建筑及其复杂精美的穿斗结构,就是从构巢于木发展而来的。

有巢氏早期生活在浙江宁绍平原一带,原属河姆渡人的一支;后迁徙至良渚古城,在杭嘉湖平原休养生息并创造“巢居”(构木为巢);并于琅琊古城建立陪都。后又迁至巢湖流域一带,建立古巢国,定都于凌家滩古城。

古巢国由良渚古国演变而来,古巢国的创立者就良渚古国的末代君主(氏族部落首领)。古巢国文明是良渚文明的延续。古巢国传承了河姆渡、良渚、凌家滩三种文化,是三大远古文明的集大成者。

现代科学确认人类并非“神造”,盖由生物进化而成。关于中国人类的来源“说各不同”,也约分两派:一说是由域外迁徙而来,其遵循的是“非洲起源说”;一说中国本土亦产生人类,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国境内古人类化石不断地被发现,如巫山龙骨坡发现的“巫山人”系纪于204万年以前,且为中国人类之源,这就彻底动摇了长期以来的世界人类“一本同源”的定论。

随着“人类多地起源”学说的兴起和考古成果的不断新获,雄辩地论证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人类的发源地、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处于长江下游皖江地段的巢湖市域,正是这块古人类发源地、华夏文明发祥地的重点区位。自20世纪80年代初始,人类考古学专家在这片圣地上不断发掘并获取古人类的珍贵遗骸和大批动植物化石,充分说明早在70万年~60万年前,和县龙潭洞曾居住着“和县人”。“和县人”与“BJ人”区别较大,而与“爪哇人”比较近似。随后又在今居巢区岱山乡银山村的洞穴里发现“巢县猿人”(巢县智人)的居住遗址,距今约为30万年~20万年前。

“和县猿人”“巢县智人”遗址的发现与论证,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探索中国古猿人的南北差异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人类演化都至关重要。“和县猿人”“巢县智人”遗址的发现与论证,确定了巢湖市域在长江人类发源发祥史上的显著地位。

长江流域早在200~170万年前就有巫山猿人和元谋猿人在长江的干支流两岸生活。之后还有郧县猿人、郧西猿人、和县猿人、巢县猿人和长阳人、桐梓人、丽江人、西畴人、资阳人在长江流域繁衍生息。我们现代人很难想象远古时代自然界的那种荒凉混沌景象,也很难想象包括原始人在内的生物界那等野蛮混乱的生活状态,而只能通过古文献上关于远古自然和初民生活状态的分析与记述,从中读出和想见一些合乎当时“实况”或“真相相近”的情景来。

国学大师钱穆:“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极富理性,切近事实,与并世其他民族追述古史之充满神话气味者大不相同。如有巢氏代表巢居时期,燧人氏代表熟食时期,庖牺氏代表畜牧时期,神农氏代表耕稼时期。此等名号,本非古所本有,乃属后人想象称述,乃与人类历史文化演进阶段,先后符合。此见我中华民族之先民,早于人文演进,有其清明之观点与合理的想法。”

历史学家们遂将“有巢氏时代”纪年“无限制”地往前推进,直到中国“传说时代”的始端——地质时代垮越“更新世”早期和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甚至巢县人及其文化……直至5万年前的丁村人及其文化,嗣后才进入“燧人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