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判断生死的标准
梁冬:“何失而死,何得而生?”
徐文兵:读到这句话,我就想起少数民族的那些对歌。这些对歌都是一个人在问“黄河几道弯”,而另外一个人在回答。这里,黄帝是在问,判断一个人生死的标准是什么——“失何而死,得何而生?”
梁冬:翻译成白话就是失去什么就死了,得到什么就生了?
徐文兵:但是,黄帝问的是一个倒装句。
他强调的是什么?何!你那样翻译过来就是强调的得、失。他问,到底什么是决定我们生死最关键的东西?损失了什么就要死亡,得到了什么才能生存?所以叫“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当孔子的学生向他请教生死问题的时候,孔子怎么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自己都没活明白。
梁冬:他连怎么活都没有搞明白,怎么会明白死是个什么问题呢?
徐文兵:所以,孔子不敢碰死的问题。而且“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东西他都不敢谈。
孔子不敢碰死的问题。而且“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些东西他都不敢谈。
梁冬:其实,孔子是个《易经》大师,但是他从来不讲这个东西。
徐文兵:我个人认为不是。孔子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过矣。”证明什么?时间还不够呢。孔子学《易经》,“韦编三绝”啊,把捆书的牛皮绳都翻断了三遍。很下工夫,但磨砖成不了镜,《易经》不是说你“翻三绝”就能学通的事。
孔子不谈“生死问题”,或者说回避死的问题,他很巧妙地避开了。另外,孔子也不谈神,他说了“近鬼神而远之”,别碰他。我个人认为,这是孔子的一套教育传承思想和方法。所以,愣把儒家说成是“教”,说儒教是宗教,我觉得有点拔高。为什么?是宗教就要谈生死,就要谈鬼神。你如果不涉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或者不谈这个问题,那你就不能称为教。我觉得,孔子被后人人为地拔高了。对照一下《论语》,再看一下《黄帝内经》,我们就明白这一点了。
是宗教就要谈生死,就要谈鬼神。你如果不涉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或者不谈这个问题,那你就不能称为教。
到底什么是决定我们生死最关键的东西?判断生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