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投资心理学(获奖纪念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什么要在大牛市时购买保本产品?

有些事情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但你无法真正明白这是为什么。比如,所谓的保本产品。这是指那些保证投资者至少能拿回所投入的本金的投资产品。哪怕金融市场毁灭了,人们也至少能拿回投资的本金。大致说来,这类产品的规则都是一样的:这类产品的销售者承诺投资者在一定的期限后至少可以收回本金。作为回报,投资者放弃这种投资产品带来的一部分利润。

比如,你购买了一种与德国股票指数挂钩的保本产品。此产品规定,在5年后你至少能够收回投入的本金。但作为回报,在股票指数上涨时,你不能得到价格上涨带来的全部赢利,而只能得到限定的一部分。比如说,在这5年里,德国股票指数上涨了30%,你只能得到25%。差额部分是你为得到这个本金保证要作出的牺牲。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易吗?

大部分行家认为这类产品不是一项好的交易。为什么?因为大部分人只有在股价处于低位,即股价继续下降的风险已经很小的时候才会去购买保本产品。这就好比在倾盆大雨之后去购买雨伞。实际上人们应该在股价一飞冲天时去购买保本产品。但是又有谁这么做了呢?毫不奇怪,银行愿意销售这种产品。如果它们在股价急速下跌后销售这种产品,其承担的风险是相当小的。客户以费用或者放弃利润的方式支付大量成本,得到的却是一个不需要的承诺。通常,这种产品设计得相当复杂,以至于客户很难理解这种产品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他们的成本是什么。

投资者在某个特定时刻对保本产品的需求也许是源自处理信息的方式。人类倾向于接受最新的、醒目的信息。所以,当股价损失和“金融大屠杀”之类的消息占统治地位时,由于它们的现实性和奇特性,投资者会过高估计他们的进一步投资风险。正如在股价上升时,他们会过高估计机会、过低估计风险一样。

这是一种我们已经认识到的现象:我们只接受那些能证实我们的估计的信息,而淡化其他信息。再加上损失厌恶:谁想防止损失,就购买保本产品,它绝对不会亏损。

也许你没有购买保本产品,那你就能对损失厌恶免疫吗?不一定。一些产品,尽管不叫这个名字,实际上也是保本产品。比如说投资型人寿保险,它承诺投资者至少能收回投入的资金,再加上一个保证的利息。在这里,诱惑客户的还是避免风险的前景。投保的客户根本不清楚这项承诺到底有多么昂贵。

类似的情况也适用于债券。如果购买了债券,你也应该想一想,自己是否受制于损失厌恶。如果购买债券,你就放弃了股票向你“招手”的利润。当然,债券也是资产组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如果谁在30岁的时候就将他的全部资金投到债券或不动产,或者人寿保险上,那他就放弃了股票能够带来的大量利润(至少是统计数据上)。

股票肯定能比债券带来更多的收益吗?理论上是这样,因为股票比债券更具风险。为了补偿这些风险,从长期来看,股票必须带来比债券更高的收益。经济学家将这种更多的收益称为“股权溢价”,也就是股票溢价或者赢利优势。这听起来相当明白易懂,但在过去,经济学家曾谈论股权溢价之谜。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科学家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股票投资者因其承担的高风险而获得的额外报酬太高了。

过去,相对于债券,股票的赢利优势按照地点、时间段和资料的不同大致为4%~8%,在欧洲为4%~6%。比如,如果在1926年投资1美元到美国股市,那么,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在2000年大约能收回266美元。同样的美元,在同样的时点,如果投资于美国国债,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只能得到1.71美元。这就是股票的赢利优势。你是不是觉得这有些夸张了呢?不仅是你,连经济学家们也这样认为。根据标准的理论,人们充其量只能解释1%~1.5%的赢利优势。而实际的赢利优势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人们只能假定投资者有一个不合理的风险厌恶,才能对此进行解释。

传统经济学理论是无法解释股票实际赢利优势的。解开这个谜的一种可能就是损失厌恶。如果投资者经常检查他们的投资,比如说每年检查一次,这种损失厌恶就会加强。如果投资者每年,甚至每周都看一下他的投资的话,那么他在股票交易活动中就会经常看到损失,因为与债券相比,股票的价值起伏更大一些(这正是人们要求更高收益的风险所在)。但如果与赢利相比,投资者更看重损失的话(如我们已知的,与赢利相比,投资者双倍地看重损失),那么,他们就会要求一个相应的高风险溢价。

所以,如果投资者过于频繁地检查资产组合,股票溢价之谜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因为在他的资产组合里,与债券相比,他自然会在股票那里更多次地看到损失。由于他们的损失厌恶,这种损失还会被过度估量,所以,他们会要求一个较高的补偿,这就是股票溢价。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是这样的:虽然从长期来看,股票比债券赢利更高一些,但在我们的感觉中,它们的风险更大,因为我们太过频繁地查看持仓中的股票,了解股价波动的结果。再加上我们厌恶风险,以至于损失带来的痛苦双倍于利润带来的喜悦,所以,与理论观察相比,我们会要求更高的股票溢价。

如果这种看法正确的话,那么,就有一个简单的对策。不要过于频繁地查看你的投资,要相信,长期来看,股票会带来明显高于债券的收益。并且,你也要进行长期投资。从我们对损失的厌恶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我们的银行在这方面能够怎样帮助到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