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译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怎样阅读《老子》

《老子》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地位是崇高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老子的思想与智慧,永远让后来者仰望与赞叹不已!《老子》虽短短五千余言,却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属于世界智慧宝库中的镇库宝典。哲学家陈荣捷曾如是说:“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事实上,连作为中国历史与思想主流的儒家,也会不同。因为它并没有逃过道家的影响,佛家的情况也是一样。假如不能真正领会这本小书里的玄妙哲思,我们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艺术与医药,甚至包括烹饪在内。”“中国的其他经典中,再也没有这么小的篇幅而居然发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本书的注释超过其他的任何经典,现存的大约有三百五十种左右,而另外还有三百五十种不是散佚了就是只剩下了断简残编。这本书的英译本也超过了其他的经典,目前已逾四十种”(陈荣捷编著《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此后的岁月里又出土了比传世本更为久远的帛书本、竹简本《老子》,这又拓展出帛书本与竹简本《老子》之学,成为老学的新向度,于是又有了新的注释、解读《老子》的著作。

每一个人读《老子》都会有不同的感觉、触动和体悟。从最基本的作用来说,《老子》就是一本教诲人们如何生存、如何生存得成功、如何生存得有境界的智慧经典。确实,学道可以自强,悟道可以自明,涵道可以自适,抱道可以自存,得道可以自胜,老子就在那里诉说着“道”“德”“道德经”。

《老子》文句极简,内涵却极富极深。因其精简的文句、精炼的表述、深奥的哲理,以及古今不同的时代与文化的背景,还有众多的版本,各异的断句,要真正读懂,确也不易。不过读原文还是不可少的,只有阅读原文才能更直接地感受、体味其中的含义,也才能会心于言外之意。当然阅读进程又可多样化,譬如先选择易懂的、感兴趣的片段、名言、警句,或从某章下手,然后扩大连缀,渐及全篇;至于读懂《老子》的全文,可先从今人的注译着手,这样比较容易理解;再进一层则可读河上公注与王弼注等古注;然后可再读关于《老子》的研究著作。

随着阅读的深入,会发现前人、今人的注释有不同的角度与不一样的理解,这时就需要自我鉴别。其次根据自己的需要,又可从各个专门方向、相关问题去精细阅读。比如分成不同角度、不同主题去有重点、有选择地阅读。再次便是由阅读而思考,再臻于体悟与运用的层次。清代魏源说:“盖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其言常通于是三者。”(《老子本义》)《老子》的智慧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通向哲学智慧之域,即“明道”;二是通向修身养性之路,即“治身”;三是通向事业成功之途,即“治人”,当然也包含“治业”。三者彼此旁通,由此种种融汇贯通,则人生与事业当然会大不一样。

当然在整个进程之中,“悟”是应该一以贯之的。其实老子于“道”的豁然开朗,不也正是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思辨,才最终彻“悟”的?海德格尔曾认为,摆脱了理性和知识后,人要靠“内心体验”来获得真理。这或可从某个角度启发人们内心之“悟”的重要与必要。张岱年在《老子哲学辨微》里说,自己在30年代的《中国哲学大纲》里认为老子之道是最高的理即“究竟所以”;50年代时认为老子之道是“原始的混然不分的物质存在的总体即混然一气”;70年代再考察此问题,觉得把老子之道解释为原始的物质存在的总体,证据不足,老子之道还是指最高原理而言,具体结论是:“老子的道,不是物质性的实体,也不是超时空的绝对精神,而是非物质的绝对。在这个意义上,老子哲学可谓一种唯心论(观念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特殊形态。”老子哲学有唯心论的一面,又包含唯物论的因素。老子提出“道”的学说,为以后的唯心论树立了一个典范;老子推倒了关于主宰之天的信仰,对于以后的唯物论也有重要影响,起了促进的作用。若再从方法论上来说,那么这位哲学家曾经就在数十年里不断地、反复地“悟”那老子之“道”。确实,不以己心悟“道”,焉能有心得?不以己心反复悟“道”,怎能真正心得其“道”?其实无论哪一种学问,“悟”均不可或缺,若能我心我悟,我心悟道,必终至于我悟我道矣。

诚然,如果学习《老子》而能开慧明道,则自有哲思而不昏昧于道,自具睿智而不暗障于理,从而能洞明事物之真相,超越于浑噩之上,飞翔于明净之境。如果能以此“修身”,则“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十五章),“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庄子·天下》);能以此“治人”“治业”,则可以“不争而善胜”(七十三章)、“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治大国若烹小鲜”(六十章)。这就是生命、事业的至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