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丝柳:龚莉随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特长条目主张

2015/03.17

北京中关村南三街8号,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在地。当年,吴有训、赵忠尧、严济慈、吴健雄、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曾在此工作。《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上马后,研究所入选了物理学科编纂的牵头单位。今天,第一次编委会会议在研究所M楼238会议室举行。

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当代网络技术、量子通讯、医学革命、生态优化、星际宇航等对人类社会影响深远的科技发展,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物理学突破的基础之上。世界各国的科学家群体中,物理学家一定是最耀眼的组成,伽利略、牛顿、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玻尔、费曼、薛定谔、杨振宁等名字如雷贯耳。

“三版”物理学科编委会成员拥有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今天到会的院士8位:主编杨国桢院士,长于研究理论物理和光学物理。还有沈保根院士,凝聚态、磁学专家;张焕乔院士,原子核物理专家;张肇西院士,粒子物理专家;于渌院士,凝聚态专家;朱邦芬院士,凝聚态专家;欧阳钟灿院士,软物质凝聚物理专家;夏建白院士,半导体物理专家。

位于芝加哥大学的人类第一座核反应堆(一号堆)纪念雕塑。一号堆是物理学的重大实验成果,成为人类原子能时代的开端。

主编杨院士是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二首席专家兼国家超导中心主任,攀登计划高温超导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大兼职教授。先生略带湖南口音,面色红润、眼不花、腰板直、精神很好,完全看不出已年近80。他主持会议,引导专家们扣住主旨合议,在学科分支设置、分支负责人选定、确定选条原则、未来工作安排上,取得共识。杨先生强调学科负责人要老中青结合,注意多争取年轻专家参加,为长远发展考虑。

茶歇时,杨院士非常认真地同我们讨论编纂问题,他认为,三版应该考虑以特长条目为特色,比如,物理卷,设计条目不需多,几百个即可,特长条目可以更连贯、更系统地把学问讲清楚,而物理学本身就是系统性学问。他的提议和当今主流呼声(碎片化)相比别具一格,但也不无道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