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探索思考
你觉得自己算“有经验的写作者”吗?不过,在大作家老舍先生面前,我们很多人还只是初出茅庐的“初学写作者”呢。初学写作应注意什么,老舍先生用议论文的类型之一——随笔,给我们提了几点宝贵的意见。
阅读批注
有不少初学写作的人感到苦恼:写不出来!
我的看法是:加紧学习,先别苦恼。1
1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初学写作者最大的苦恼就是“写不出来”。写不出来的原因有很多,但在作者看来,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解决和进步的。短短八个字,简明扼要地点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初学写作者应当加紧学习”,带给读者一种深深的紧迫感。
怎么学习呢?我看哪,第一步顶好是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2你永远不敢动笔,就永远摸不着门儿。不敢下水,还学得会游泳么?3自己动了笔,再去读书,或看刊物上登载的作品,就会明白一些写作的方法了。
2 分论点一
为了更深入地阐明“初学写作者应当加紧学习”的论点,作者采用了并列式分论点的写作方法。“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这是学习写作的第一要务。在议论文中,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补充或证明,目的是把复杂的内容论述得更加透彻、严密。
3 比喻论证
把人们熟知的“学游泳”类比为“学写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写作要先敢于动笔,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浅显易懂的表达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只有自己动过笔,才会更深入地了解别人的作品,学会一些窍门。好吧,就再写吧,还是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又写完了一篇或半篇,就再去阅读别人的作品,也就得到更大的好处。4
4 辩证法
如果想学习写作,不能只读不写,也不能只写不读。写与读是一对辩证的存在,写了再去读会掌握更好更多的写作方法,而读了再去写能获得很多灵感和素材。“写与读”犹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在写作路上缺一不可。
千万别着急,别刚一拿笔就想发表不发表。先想发表,不是实事求是的办法。假若有个人告诉我们:他刚下过两次水,可是决定马上去参加国际游泳比赛,我们会相信他能得胜而归吗?不会!我们必定这么鼓舞他:你的志愿很好,可是要拼命练习,不成功不拉倒。这样,你会有朝一日去参加国际比赛的。我看,写作也是这样。谁肯下功夫学习,谁就会成功,可不能希望初次动笔就名扬天下。我说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正是为了练习,假若我们忽略了这个练习过程,而想马上去发表,那就不好办了。5是呀,只写了半篇,再也写不下去,可怎么去发表呢?先不要为发表不发表着急,这么着急会使我们灰心丧气,不肯再学习。若是由学习观点来看呢,写了半篇就很不错啊,在这以前,不是连半篇也写不上来吗?
5 比喻论证
作者仍然用“学游泳”类比“学写作”,并层层递进。从“不敢下水”到“下过两次水”再到“参加国际游泳比赛”,来比喻“不敢下笔”到“写完了一篇或半篇”再到“想发表”。以此引出“练习”的概念:写作不应急功近利,而要踏踏实实,勤于苦练。从另一侧面论证了“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的分论点。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总以为初学写作不宜先决定要写五十万字的一本小说或一部多幕剧。也许有人那么干过,而且的确一箭成功。但这究竟不是常见的事,我们不便自视过高,看不起基本练习。那个一箭成功的人,想必是文字已经写得很通顺,生活经验也丰富,而且懂得一些小说或剧本的写法。他下过苦功,可是山沟里练把式,我们不知道。6我们应当知道自己的底。我们的文字的基础若还不十分好,生活经验也还有限,又不晓得小说或剧本的技巧,我们顶好是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为的是练习,给创作预备条件。
6 语言随意洒脱
随意性是随笔的外在表现之一。本句的“山沟里练把式”用在此处随意又贴切,把他人在私底下反复练习、勤下苦功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首先是要把文字写通顺了。我说的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正是为逐渐充实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7还是那句话:不是为发表。想想看,我们若是有了想起什么、看见什么,和听见什么就写得下来的能力,那该是多么可喜的事啊!即使我们一辈子不写一篇小说或一部剧本,可是我们的书信、报告、杂感等等,都能写得简练而生动,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7 总结前文
前文,作者从初学写作者要敢于下笔、要多写多练、要不为发表入手,条理清晰地论证了分论点一。此处,进一步深化分论点一的作用——充实文字表达能力。这也正好照应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写作首先要保证文字通顺,打好文字基础。
当然,到了我们的文字能够得心应手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试写小说或剧本了。文学的工具是语言文字呀。
这可不是说:文学创作专靠文字,用不着别的东西。不是这样!政治思想、生活经验、文学修养……都是要紧的。我们不应只管文字,不顾其他。我在前面说的有什么写什么,和有多少就写多少,是指文字学习而言。这样能够叫我们敢于拿起笔来,不怕困难。在动笔杆的同时,我们应当努力于政治学习,热情地参加各种活动,丰富生活经验,还要看戏,看电影,看文学作品。8这样双管齐下,既常动笔,又关心政治与生活,我们的文字与思想就会得到进步,生活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我们就会既有值得写的资料,又有会写的本事了。
8 分论点二
作者极其详尽地论述完“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的方法和作用后,提出了第二个分论点,即要从多方面积累生活经验,为写作素材库添砖加瓦。在一篇议论文中,分论点的关系有并列关系和层进关系两种,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是为更好地说明中心论点而服务。
要学习写作,须先摸摸自己的底。自己的文字若还很差,就请按照我的建议去试试——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9同时,连写封家信或记点日记,都郑重其事地去干,当作练习写作的一种日课。文字的学习应当是随时随地的,不专限于写文章的时候。一个会写小说的当然也会写信,而一封出色的信也是文学作品——好的日记也是!
9 不拘泥形式
在提出分论点二后,作者似乎担心读者忘记了练习文字功底的重要性,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加以强调。这样不拘形式、不受羁绊的写作方法,是随笔的一大特征。同时,也彰显了老舍先生随意自由的文章结构编排。
文字有了点根底,可还是写不出文章来,又怎么办呢?应当去看看,自己想写的是什么,是小说,还是剧本?假若是小说或剧本,那就难怪写不出来。首先是: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足够写一篇小说或一部三幕剧的。事实上,那点经验并不够支持这么一篇作品的。我们的那些生活经验在我们心中的时候仿佛是好大一堆,可以用之不竭。及至把它写在纸上的时候就并不是那么一大堆了,因为写在纸上的必是最值得写下来的,无关重要的都用不上,就好像一个大笋,看起来很粗很长,及至把外边的吃不得的皮子都剥去,就只剩下不大的一块了。我们没法子用这点笋炒出一大盘子菜来!10
10 事实论据
剥笋炒菜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个现象,笋虽然很大,但最后炒出来连一个盘子都装不满。这样形象生动的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写作要有足够多的经验,否则很难完成一篇作品。
这样,假若我们一下手就先把那点生活经验记下来,写一千字也好,二千字也好,我们倒能得到好处。一来是,我们会由此体会出来,原来值得写在纸上的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我们的生活经验还并不丰富。假若我们要写长篇的东西,就必须去积累更多的经验,以便选择。对了,写下来的事情必是经过选择的;随便把鸡毛蒜皮都写下来,不能成为文学作品。即须经过选择,那么用不着说,我们的生活经验越多,才越便于选择。是呀,手里只有一个苹果,怎么去选择呢?11
11 事实论据
老舍先生的作品朴实无华,接地气,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擅于用生活中浅显的事例来摆事实讲道理。从“学游泳”,到“大笋”,到现在的“一个苹果”,再到下段尾句的“民歌”,这些论据真实、有趣、便于理解,对读者通晓中心论点有很大的帮助。
二来是,用所谓的一大堆生活经验而写成的一千或二千字,可能是很好的一篇文章。这就使我们有了信心,敢再去拿起笔来。反之,我们非用那所谓的一大堆生活经验去写长篇小说或剧本不可,我们就可能始终不能成篇交卷,因而灰心丧气,不敢再写。不要贪大!能把小的写好,才有把大的写好的希望。况且,文章的好坏,不决定于字数的多少。一首千锤百炼的民歌,虽然只有四句或八句,也可以传诵全国。
还有:即使我们的那一段生活经验的确结结实实,只要写下来便是好东西,也还会碰到困难——写得干巴巴的,没有味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看大概是这样:我们只知道这几个人,这一些事,而不知道更多的人与事,所以没法子运用更多的人与事来丰富那几个人与那一些事。是呀,一本小说或一本戏剧就是一个小世界,只有我们知道的真多,我们才能随时地写人、写事、写景、写对话,都活泼生动,写晴天就使读者感到天朗气清,心情舒畅,写一棵花就使人闻到了香味!我们必须深入生活,不断动笔!12我们不妨今天描写一棵花,明天又试验描写一个人,今天记述一段事,明天试写一首抒情诗,去充实表达能力。生活越丰富,心里越宽绰;写的越勤,就会有得心应手的那么一天。是的,得下些功夫,把根底打好。别着急,别先考虑发表不发表。谁肯用功,谁就会写文章。
12 总括论点,收束前文
本句的“深入生活”指“积累经验”,“不断动笔”指“敢于下笔,勤于练习”。这句话可以说是对前面两个分论点的概括总结,是初学者写好文章的两大基石,更是初学者应该“加紧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这么说,不就很难做到写作的跃进吗?不是!写作的跃进也和别种工作的跃进一样,必须下功夫,勤学苦练。不能把勤学苦练放在一边,而去空谈跃进。看吧,原本不敢动笔,现在拿起笔来了,这还不是跃进的劲头吗?然后,写不出大的,就写小的;写不好诗,就写散文;这样高高兴兴地,不图名不图利地往下干,一定会有成功那一天。难道这还不是跃进么?好吧,让咱们都兴高采烈地干吧!放开胆子,先有什么写什么,有多少写多少,咱们就会逐渐提高,写出像样子的东西来。不怕动笔,笔就会听咱们的话,不是吗?13
13 画龙点睛,深化论题
无论什么工作,勤学苦练、日积月累之后,都会有“跃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议论文除了对某件事、某个话题发表看法外,在结尾处还可提出希望和鼓励。本文结尾就是作者对初学写作者的殷切期望和极大鼓励,这段话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
阅读赏析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也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关于“写作”这一主题,老舍先生创作过很多作品,后被集结为《老舍谈写作》一书出版。
今天我们读到的《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一文,是老舍先生给初学者的真诚建议。文字浅显易懂,论证清晰分明,文风踏实有趣,给读者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阅读本文,就好像一位睿智的老爷爷在侃侃而谈,柔声讲述自己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感,毫无保留,感情真挚。或者,老舍先生的为人就像他的文章一样吧,真诚、踏实、勤恳。
在文章中,先生谈到了写作也要学习,不仅要敢于下笔,勤于练习,还要戒除功利心,细水长流,回归写作的初心。此外,学习写作也要多看多记多思考,多积累生活经验,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细腻入微的心灵。这样,我们的写作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阅读延伸
1.作者从哪几方面论证了分论点一“心中有什么就写什么,有多少就写多少”?
2.事实论据是论据的类别之一,它在议论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3.仔细回忆一下,你读过的议论文中,哪些使用了分论点。请简要分析它们是并列式还是层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