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经济体系:绿色导向与实践路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内涵

(一)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可以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通过科技创新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减轻能源资源环境压力等,形成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三次产业结构关系,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价值链提升,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的必然。

在我国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过程中,旧动能产生愈加凸显的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为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效率不高、投资效率急速下降、能源资源消耗过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应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传统的一些物理、化学、机械等相结合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为契机,以创新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培育壮大新动能,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适时提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战略,通过培育新动能、改造旧动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了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支撑,我国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新旧动能转换。政策以如下几个为代表。中央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首次明确阐述“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增强发展新动能”,从需求与供给良性互动的角度,将其阐释为满足消费升级诸如旅游、健康、养老、教育等发展型、享受型的消费需求,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供应升级。2017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 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意见》要求“构建形成适应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规律、满足新动能集聚需要的政策法规和制度环境”,通过提高政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以快速响应新兴经济领域市场主体需求;鼓励创新,建立健全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激发新生产要素流动的活力,以优化配置,充分挖掘社会生产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进一步强调新动能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的培育发展。为提高实践意义,2018年,国务院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山东省通过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为促进全国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树立典范。

(二)新旧动能转换的内涵

研究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融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理念,明晰新动能和旧动能的含义,主要从新动能和旧动能是相对概念的特点展开。参照“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增强发展新动能”、十九大报告强调“培育壮大新动能”中关于新动能的阐述,以及李佐军、黄汉权等专家的解读[1],可对新动能和旧动能的内涵进行归纳。新动能是指以创新驱动、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为牵引,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以分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和智能制造经济等为主要方向,形成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力。旧动能是指传统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泛指依靠“三驾马车”(包括出口、投资、消费)驱动,以生产要素规模化为支撑,以GDP增长导向制度拉动经济发展,涵盖三次产业,现阶段呈现低效率、低质量、高能耗、高污染特点的产业发展和经营管理模式。由此,新旧动能转换可理解为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发展新动能、改造升级旧动能、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变革,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变换。

从新旧动能转换方式角度分析,主要是“除旧迎新、化旧为新”。一是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化解过剩产能,拓展新动能发展空间。按照行业、技术和产品分类施策,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行政指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分步骤分阶段稳步化解过剩产能,建立市场主导的产能调节长效机制,提升各类生产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二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动能。以科技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新技术,促进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共享经济等)变革。三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提升为新动能。加强新技术融合、技术改造和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传统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衍生的新产业(诸如工业物联网、互联网金融、农业新六产、全域旅游等)发展,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布局。

从新旧动能转换动力角度分析,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新旧动能转换活力。以顶层设计为指导,科学合理规划和实施,建立健全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保障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以增强新旧动能转换驱动力。[2]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发展,设计、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创新创业政策,激励创新创业发展,落实创新创业配套服务安排,充分发挥创新驱动作用。三是规范市场竞争,开阔国际视野,开发新旧动能转换潜力。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标准化建设,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突出可持续发展,推动国际化,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充分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四是加强保障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力。推动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发挥政府引导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作用,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优化布局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提供坚实的保障。

(三)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内容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动态变化,根据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我国以经济发展长期均衡有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立足国情,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为目的,分阶段、分步骤、分内容逐步因势利导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主要从五个方面切入:一是优化管理服务,促进政府向“放管服”转变;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抓手,推进新动能发展;三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旧动能转为新动能;四是大力化解过剩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五是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纳入考核范围,并增加权重,以切实引导考核制度转变。

优化管理服务对企业进一步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也是政府加快职能深刻转变,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主要目的。优化管理服务可以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融合互动、供给与需求的有效衔接、新动能培育与传统动能改造提升的协调互动,激发生产要素活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市场秩序,实现市场公平竞争。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国际视野和长期发展为根本,以满足科技创新、消费升级为导向,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交叉发展为契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促进我国产业分工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转移。

升级传统产业,提升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人工智能发展等为机遇,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创新技术、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推进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做好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将传统产业转化为新动能产业,形成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以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新旧动能平稳转换、协同发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化解过剩产能可以指导生产要素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产能过剩会造成生产要素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阻滞产业结构升级,阻碍经济结构调整。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很多企业预期过于乐观,导致行业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严重,还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助推重复投资和产能扩张,突出表现在煤炭、钢铁、电解铝、石油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行业。

传统的以GDP为主的干部考核制度,使得各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开展工作,相当多的干部热衷于投资建设,上马政绩工程,甚至出现“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数据造假行为,忽视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建设,阻碍政府向服务性政府转变。弱化GDP为主的干部考核制度,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考核,将有助于引导各级干部重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有效解决能源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有力促进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引导新旧动能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