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的提出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含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和经济体制等七个方面。[2]现有文献侧重于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意义、概念、内涵、特征、思路和路径等方面的研究,从现实和理论的角度介绍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概念及背景,总结其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从组成部分、有机联系和目标方向等方面归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从实践角度梳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和经验,包含运行机制、实现路径、评价方法和国际经验。[3]
所谓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4]洪银兴把现代化经济体系概括为优化经济结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转换增长动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5]高培勇等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解为经济体系转换的过程,即从适应高速增长的传统经济体系转换到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6]刘伟指出,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并创造相应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制度条件。[7]郭威等通过阐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科学内涵,总结借鉴美日德三国的经验,提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对策建议。[8]冯柏等把现代化经济体系解释为目标清晰、动力充足、效率领先、结构均衡、持续发展、市场有序、调控有效的经济运行集合体。[9]张辉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调整的总要求,而构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七个方面,按照内在逻辑划分,可以分为基础、内在动力、实现条件和目标四个相互促进、互为依托的有机整体。[10]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生产力、生产关系良性互动的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是凭空而生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生产力现代化的表现,更是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良性互动的表现。[11]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区域城乡发展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和全面开放体系更多地表现为生产力层面的水平或状态,而第七个体系——经济体制,更多表现为生产关系层面的设计。[12]经济体系是生产力的宏观载体,在其演化过程中,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表现为生产力方面的物质条件可以变革;表现为生产关系的制度、体制机制同样可以变革。[13]
可以说,这些研究对于理解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非常有意义。尤其是以马克思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视角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分析,更具逻辑性与学理性。然而,现有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文献大多偏重于理论阐释。[14]如果这些研究仅仅止步于理论阐释,不能对实践给予指导,其应用价值无疑要大打折扣。对它每个具体方面(体系)的研究还应当进一步细化,落脚到实践应用。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出发,深入探讨如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探讨生态建设目标行动导向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