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现代化、工业化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分工、职业分化,个体通过职业化完成社会参与,并贡献于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化水平是区别本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属性,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职业都渴望获得专业地位(McCormick,1972)。作为一个专业,其从业者需要拥有专门的技能和训练、最低限度的报酬和薪资、成立专业协会以及形成规范专业的伦理守则(Carr-Saunders,1928)。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其专业特性体现在拥有系统的理论、专业的权威性、社会认可、伦理守则和专业文化上(Greenwood,1957)。专业地位的获得是通过将一个职业转化为专业的过程来实现的,也即专业化(Vollmer & Mills,1966)。社会工作也不例外,新专业的出现是为了回应社会新变化,社会工作是社会服务职业化的产物。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社会诊断》一书,从志愿的助人活动发展为新兴的职业就是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的标志。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是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考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就要从这一特定专业的从业人员的角度呈现专业化的具体形态。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初创”、“停滞”和“重建”三个时期。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北京、上海、长沙等地开始设置社会服务部门或社会服务机构,聘请专门人员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燕京大学、沪江大学开设了相关专业,为社会服务岗位输送人才。这一时期属于专业社会工作的“初创期”。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和“人民公社”成为真正意义上连接个人与国家的介质,肩负传递社会福利的职能。这一时期,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转型给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创造了空间,社会工作学科得以“重建”。2006年,社会工作进入党的文件,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工作的专业化,从业人员数量迅速增长。民政部发布的《2018年度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底,我国持证社会工作者人数达43.9万人。这个数据既包括了直接受雇于民办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又涵盖了街道、社区、福利机构、医院等系统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共同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建构出一个多维度的社会工作者专业化分析框架,立足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hina Social Work Longitudinal Study,CSWLS)数据,量化现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并结合社会工作发展的具体情境,讨论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