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脱贫攻坚新地标
十八洞村:中国脱贫故事[1]
“精准扶贫是最有力的中国故事之一,它打破了各方偏见,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的认识。”
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家家户户的家门前,一年365天都挂着一面国旗。这里的村干部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是村民们这些年自发的习惯。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调研,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这个偏远的湘西村庄因此被世界关注,成为中国脱贫攻坚历程中的“地标”,也形成了扶贫的新“节点”。
贫困问题是历史性难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扶贫领域取得极大成就,但截至2012年,中国贫困人口仍有9899万人,这些贫困人口所在的地区和十八洞村非常类似,偏远、多山、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就业资源,以及留守的多为老人孩子,多种因素造就了“顽固性”贫困。
“精准扶贫”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方略,实施6年来,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据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2019年全国“两会”时介绍,精准扶贫六年,脱贫攻坚战打了三年,“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中国贫困人口已经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
2019年9月11日,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劳伦斯·库恩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精准扶贫是最有力的中国故事之一,它打破了各方偏见,改变了人们对中国的认识。未来的历史学家在撰写我们这个时代的编年史时,其中一个特写章节很可能就是中国的精准扶贫”。
十八洞村,正是这一中国故事的起点。
物质与精神
在十八洞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没有变化”。不仅自身要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
2014年开始,十八洞村在脱贫上开展了各项尝试:精准识别贫困户,“互助五兴”农村基层治理,因地制宜选择发展种植业、旅游业、刺绣手工业……
时任村主任施进兰记得,当年十八洞村为了脱贫,在组织建设、引进产业外,他还带领村民们做过一件事——修路。六年前的十八洞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家家户户门口的泥巴路,只要一下雨,人就走不动。
2014年,修路的任务分配到村里,驻村扶贫工作队协调扶贫资金,解决水泥、沙子等材料费,但寨子中修路的人力和主要材料——青石板,全都要由村民自己解决。
“总书记都来过的村庄,为什么还要我们修路?”当时有村民直接问。不少村民以为帮扶贫困户,就意味着贫困户所有保障都由政府兜底埋单。“贫困户”的帽子,反而难以激发干劲。
“精准扶贫”不仅要扶贫,还要扶志。十八洞村开始重新评定、精准识别贫困户,施进兰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动员:有劳动能力的村民自己修路,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的任务由村民互助小组承担,在村委的带动下,家家户户互帮互助。有一家人迟迟不肯动工,最后才醒悟过来,请人帮工,完成了任务。
“是他们没有能力吗?是他们当时不愿干,”施进兰说,“当初最狡猾的人,到最后反而最吃苦。”
修路之后,村民有干劲了。曾经宁愿在村子里喝酒、打麻将的人都“消失”了,每家每户的收入自然有了提升。十八洞村先后发展了种植业、刺绣手工业、矿泉水产业,大家对陌生的事物也不再拒绝抵触。
苗汉子公司董事长石志刚同样向南方周末记者描述村民知道自己要入股猕猴桃时的场景。
一开始,村民们无法理解猕猴桃种在那么远的地方。每到挂果,村民们就集体包车到果园,确认这一产业不是“骗局”。“分到了钱,他们越来越关心经营情况了。”石志刚说。
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为湖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的村庄。
2013年,十八洞村的人均纯收入是1688元,而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2128元,原来几乎空白的村集体收入每年有了五十余万元的进账。
规划与市场
脱贫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现实的问题是怎样贴近市场,激发村庄的内生动力。
根据规划,十八洞村的发展方向转向了“乡村振兴”,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这两年,十八洞村以梨子寨为代表的4个村寨陆续修起了民宿。梨子寨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十八洞村时到过的村寨。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走过的三间屋子,如今都成了十八洞村的入党宣誓地和党员教育基地,每当有学习参观团来到十八洞村,人们都会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花上约莫半小时,绕着梨子寨走一圈。
旅游,是十八洞村脱贫之后,全村着重打造的主导产业。
2017年7月,施进兰从村主任转任十八洞村旅游公司副总经理。他回忆,早在2014年,就有人来参观,但当天晚上,全村找不到一个能够睡觉的旅馆,参观团成员最后只得三三两两夜宿在村民家中。
2017年,家住梨子寨寨口的施杨秀富筹集了30万元,推倒了原来的猪圈,加盖了一栋苗族木楼,准备拿来做民宿。民宿有了,他却发现十八洞村的吸引力不够大,大多数游客来了,仅仅在梨子寨里走一圈,瞧一瞧,吃一餐饭,就回去了。
“还是村庄对外来游客的承载能力不够。”直到现在,施进兰依然认为,十八洞村的产业发展有不小的挑战,“公司化运营、公司化管理,一切都是新学的。”
“让慕名而来的人们发现这里是好玩的地方,愿意留下来,住在民宿中,在这里消费,才能让这些村民真正走向致富。”十八洞村扶贫工作小组副组长王本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就需要这里的人规划好下一步工作,更加去主动地探寻市场的规律。”
石志刚也有着相似的看法。“时间不等人、市场也不等人。今天村民们脱了贫,但是真正让他们理解经营,依然需要一个过程。”
特殊与平常
除了扶贫,十八洞村还想树立一个多方面的扶贫典型。
脱贫后,来十八洞村学习的代表团队更多了,他们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目的是考察学习脱贫经验。十八洞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刘国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每个前来学习交流的村庄,都有自己的特点。“想要做旅游,就学习怎样做旅游;做产业,就学习怎样做产业。”
2018年,“十八洞村”的概念在花垣县的协调下扩大了——周围村庄出产的猕猴桃都印上了“十八洞”的商标;“十八洞村”包括4个寨子、239户人家、946人,现在被扩大成了“十八洞片区”;村干部们时常被邀请讲解当地脱贫的故事和经验,带动周围的村落脱贫致富。
2019年9月11日,南方周末记者来到十八洞村,“脱贫摘帽”已过去了两年半。正值中秋假期前夕,村民正排练欢迎游客的苗族歌舞。施进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十八洞村自今年5月旅游景区正式营业以来,已经接待游客近12万人次。
多位村干部在采访中表示,让村民脱贫只是完成了第一步,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十八洞村还在摸索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