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反思:通过反思提升洞察力、创造力和领导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马赛克式反思

人生就像冲浪,波浪带着我们前行。大部分时间,我们在不停地调整自己,努力跟上并驾驭波浪。可能这道波浪不适合我们,或者不再适合,可能前面就是礁石。反思,就是思考这一类的问题。

有家天使投资公司做得很成功。每投资一家新公司时,它的创始人兼CEO都会给创业者一项特别的“建议”:“哪天我去你的办公室,看到你两脚跷在桌子上看向窗外,我就把你的工资翻倍。”

这位CEO的话里有双重信息,值得所有人一看。首先,反思极其重要。实际上,在当今世界,反思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与之前的时代相比,现在的世界更为复杂,时间更加紧迫,信息更加饱和,流动性也更强,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深入思考我们的处境、问题和我们要做的决定。其次,在当今世界,我们很难有时间去反思,甚至我们的反思能力都可能因此被削弱。

什么是反思?提到反思,人们脑海中会出现一些熟悉的形象:罗丹著名的“思考者”雕像,一位一动不动正在打坐的僧人,一个低头默默祈祷的女子,或是一个在满天繁星下独自凝望夜空的身影。关于这种一个人安静沉思的方法,已经有不计其数的文章和书籍予以介绍。但是,对于被工作任务、会议、决策和重大职责裹挟忙得团团转的人来说,这种方法适合吗?

四年前,我打算着手回答这个问题。为此我采访了一百多位管理者,他们来自15个国家,上至CEO,下至主管,大部分人在企业工作,不过也有一位警长、几位宗教组织的负责人、一家知名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教练,以及几位大学的行政人员。同时,我认真研读了一些经典著作,比如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1](Marcus Aurelius)的《沉思录》、天主教圣徒依纳爵·罗耀拉[2](Ignatius of Loyola)的《神操》,以及很多名人日记。

最后,我得出结论,那些身肩重任的忙碌一族确实会花时间进行反思,但不是一个人长时间沉思,而是主要用一种我称之为“马赛克”的方法进行反思。我们都知道,马赛克是用小片的石头或玻璃镶嵌而成的艺术作品。我从采访中得到的结论是,那些忙碌且事业有成的管理者的确会反思,不过他们是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碎片时间进行反思——就像创作“马赛克”作品一样。

为什么他们的日程表已经排得满满当当,还要挤出时间来做反思呢?有位高管回答得非常中肯。几个星期以来,他一直拿不定主意要不要改变职业方向。在一次反思中,他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广阔的图景:

人生就像冲浪,波浪带着我们前行。大部分时间,我们在不停地调整自己,努力跟上并驾驭波浪。可能这道波浪不适合我们,或者不再适合,可能前面就是礁石。反思,就是思考这一类的问题。

这句话指出了管理者在百忙之中仍然努力挤出时间进行反思的两个根本原因。

第一个根本原因是它很实用。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反思都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制定更好的决策。就每一天、每一项任务、每一个问题而言,反思都是我们的得力工具。就像前面那位高管所说的,借助反思,我们可以“调整自己,努力跟上并驾驭波浪”。另一位管理者说:“我一直怀疑我反思得不够多,因为我老得招呼大家开会。”

第二个根本原因是它很深刻。反思能让我们深入思索人类千百年来一直在追问自己的问题:应该怎样生活?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怎样才算美好的人生?也就是说,你驾驭的波浪适合你吗?这样的反思会让我们产生很大的变化。有位前任CEO在采访中不无惆怅地说:“要是25年前,或者30年前有人问我‘你对自己坦诚吗,你有没有拿出足够多的时间来做反思’就好了。”

反思,是从我们正在经历的、正在做的或想思考清楚的事情中抽离出来,领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就是从诸多方面来看,不管是实用方面还是深刻思考方面,反思都特别有价值的原因。无论是经营一家公司、带领一个项目组、帮助年迈的亲戚查询医疗系统、同时忙碌好几件家务事,还是想方设法解决难题,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弄明白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在本书中,前前后后有多位管理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述的原话。他们讲述了自己在反思这件事上所做的尝试,有时候可能不得其所,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可以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反思日常问题、事业与家庭问题以及人生中的一些永恒问题。读到这些内容时,我们不妨反观自己,问自己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是我在反思时经常遇到的障碍吗?我是不是应该试一下这种反思方法?这件事我已经在做,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获得一套实用的日常反思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和生活。这正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写《沉思录》所追求的目标:“在生活中保持全然的觉知和清醒;让每一个瞬间都无比充实;让每一个生命阶段都充满意义。”

反思的设计原则

反思之道,与其他做事之道一样:要做好反思,必须勤于练习,而且练习的时候要遵循某些原则,这些原则通常被称为“设计原则”。以绘画为例,我们在绘画的时候,必须对线条、平衡和对比做出选择。设计原则提醒我们注意这些选择,并起到指导作用,但它们不会告诉我们画什么内容,用什么颜色。设计原则是“有回旋余地的法则”,它们提供一个总体的方向,但不提供详细的具体路线。

反思的设计原则也是如此。如果想充分利用难得的反思时间,那我们要遵循四个基本原则。它们清楚地定义了什么是好的反思,但没有告诉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具体怎么做取决于我们自己。反思的设计原则是模具,我们的任务是往里填入具体的内容,当然,是用适合自己的反思方法。

第一个设计原则是“以60分为目标”。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吃惊,甚至觉得泄气——很多人都说,要是一件事情值得做,那就应当尽量把它做好,这个原则却反过来要我们降低标准,让我们松懈。可是,就许多事情来说,即使我们达不到理想的标准,这些事情也值得我们去做,哪怕仅仅是试试也好。反思就是这样的事情,尤其是在如今我们面临重重障碍的情况下,更是不宜把反思的门槛设高。

这个设计原则建议我们放下反思就像“攀登高山”的想法,也就是说,不要再认为反思是独自安静地长时间沉思。相反,它鼓励我们找到一种在大多数时间都行之有效的反思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契合我们自己的情况,能让我们长期坚持。当然,中间会经历一些很少反思或没有反思的时期,不过生活就是这个样子,这不是我们的错。遇到这种情况时,无须懊恼,重新捡起反思的习惯,继续前行。

话说回来,当抽离出来做反思的时候,我们应怎么做,怎样利用好反思时间?这个问题引出了另外三个设计原则。这三个设计原则本身也是反思的三种基本方法。它们可以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锤炼和积淀,也体现了马赛克式反思的精髓:在几天或几周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结合这三种反思方法,利用工作和生活中的零碎时间进行反思。

它们中的第一个原则是“偶尔慢下来”。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尤其是工作时间,都在使用一种高度专注的分析性思维或务实性思维方式——我们的目标是产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这里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而这个指导原则说的是,我们要间或暂停下来,把思维机器调低一个挡,就像一位管理者说的:“让大脑自由运行一会儿,一点儿都不要去想跟效率有关的事情。”

慢下来会让我们对周围的事情、对我们真正的所思所感有更加清晰的感知。慢下来有很多种形式,它的目的是取得深度体验,而深度体验对于所有的事情都很重要。不管是主持会议、跟朋友交谈,还是弄明白困扰我们的事情,慢下来都能帮到我们。

下一个原则是“多角度深入反思”。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处理工作和生活中充满挑战的事情。用这种方法时,我们抽离出来,有意识地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琢磨问题或情况。通过多角度深入反思,我们可以对复杂的问题有更加全面的了解,看清楚哪些方面是真正重要的。

多角度深入反思是在头脑中反复思索一件事情,就像雕刻家慢慢把一块木头雕琢成形。有位管理者用中肯简洁的一句话说出了她对多角度深入反思的理解:“我们都有线性视角,这很重要,不过我们必须形成自己的方法,找到其他看待事物的视角。”多角度深入反思的目的是获取深度的理解,这方面的经典著作和这次对一百多位管理者的采访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可供我们参考借鉴。

最后一个设计原则是“暂停,评估行动”。在我们需要做决定和付诸行动的时候,适合采用这种反思方法。它的重点是让行动产生深切的影响,看看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或打算做的事情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做这种反思的时候,我们要暂时从事情中抽离出来,思量一下几种不同的方案,问问自己,哪种最能契合别人对我们的期望,以及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自己的要求。有位管理者是这么问自己的:“我有没有按照大家的期待发挥应有的作用,有没有不忘初心做了真正想做的事情?”

综上所述,从这四个基本原则中,我们可以看到反思的本质。不管短时间反思还是长时间反思,本质皆一样:反思,是抽离出来,思考一下你正在体验、正在思考或正在做的事情中,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不过具体来说,我们什么时候该做反思?该怎么做?做多长时间才有效呢?

如果我们了解反思的基本方法,并且养成有效的反思习惯,使反思时间灵活地穿插并融合于日常生活中,那么每次花费片刻时间或数分钟,马赛克式反思即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改观。上面提到的“慢下来”“多角度深入反思”“暂停,评估行动”可以组合成多种不同的方法,它们可以说是即插即用的组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组合,形成适合自己的反思模式和方法。

马赛克式反思适合很多忙碌于生活的人,尤其适合那些因为惯常的思考模式而很难抽出一段较长的时间进行反思的人。另外,马赛克式反思还可让我们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流程有所反思,对真实的即时发生的事情立刻做出回应。有位管理者一语中的:“有时候我需要反思当下发生的事情。”

不过,马赛克式反思虽然有很多长处,但也有缺陷,那就是在一天或几天的时间里随机做几次简短的反思,因为时间不够,也不连贯,有时候可能无法真正解决严重的问题。它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零星的、稍纵即逝的洞见,好像一堆散落的马赛克瓷片,无法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也无法构成一个整体的图案。

所以,我们需要间或多抽离一会儿,也就是说,每隔几天或是每隔几周(每隔几周是必须做到的),抽出一段较长的时间慢下来、多角度深入反思,或是暂停并评估行动,然后问问自己,如果从更大的时空跨度、更深刻的个人视角来看,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简而言之,为大家所熟悉的那种一次反思较长时间的方式并没有过时,而马赛克式反思是很好的补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反思的效果。

每个人都各乘波浪,在大海中前行。我们怎么跟上每道波浪?它们是适合我们自己的波浪吗?怎样利用短暂的反思时间来改善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找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契合的反思方法。不过,在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里,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反思方法呢?

[1] 马可·奥勒留(121—180),古罗马帝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于161~180年在位。他也是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有“哲学家皇帝”的美誉,有著作《沉思录》传世。——译者注

[2] 依纳爵·罗耀拉(1491—1556),西班牙贵族,早年从军入伍,后创办天主教耶稣会,其《神操》一书是天主教教会应用广泛的灵修指南。——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