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尊王攘夷之名
一
一件看似很小的事显示出了齐桓公和管仲之间具有不小的政治理念差距。
在改革出现成效,新军编练完毕后,齐桓公急不可耐地要出去争霸天下了。争霸是齐国君臣的共同心愿,但管仲觉得还不到时候,因为齐国还缺乏一个逐鹿中原的口号。有了口号就可以师出有名,就有了招呼诸侯的号召力,也宣示了本国理想的外交世界。一个成功的口号甚至敌得过一个军,齐国君臣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尊王”就是尊崇周天子,是对内而言的;“攘夷”就是抵御、驱逐戎、狄、夷等少数民族的军事骚扰,是对外说的。
作为齐国君臣深思熟虑的结果,“尊王攘夷”适应了春秋早期的外交局面。第一,周王室虽然日益衰微,但西周四百年的统治,使得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的传统思想根植于人们心中。如今尽管周王室衰微,但周天子在政治上依然具有相当的号召力。想称霸的诸侯国不少,但谁也不敢骤然取周天子而代之。第二,当时被称为蛮、夷、戎、狄的周边少数民族,乘着中原诸侯纷争、政局动荡的局面,向一些诸侯国发动进攻,威胁着华夏地区的安全。因此,制止少数民族的军事骚扰就成了多数诸侯国的心愿。这是一个集中体现道德与现实考量的口号,也是号召诸侯、令人难以拒绝的绝好借口。
能够提出口号本身就是能力的象征。外交口号是一国外交政策的表达,表明该国对国际事务有自己的理想和规划。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够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外交口号。我们只要看看当今社会就能明白外交口号的重要意义。尽管一些国家经济发达,军事力量也不弱,但就是提不出独立的、能为他人所接受的外交主张和口号,甚至跟在超级大国屁股后面亦步亦趋。因此,这些国家依然成不了独当一面的外交大国。
“尊王攘夷”被广为接受,成了春秋大部分时期霸主和中原大国的君臣挂在嘴边的外交口号。它成了政治家和政客都不得不说的辞令,仿佛不说就不“尊王”,不“攘夷”了。只有楚国例外,因为楚国的君臣知道自己本身就是“夷”,不能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就好像乱臣贼子总喜欢嚷着“清君侧”行夺权篡位之实一样,“尊王攘夷”既没有让周天子恢复权威,也没有消除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客观上,举着这个口号旗帜的各诸侯国无疑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而作为原创作者的齐国,获益最早也最大。这有点类似于掌握知识产权的那个人获得的收益最早、最大,后来的引用者的收益完全不能与原创者相提并论。
齐桓公和管仲的口号谋划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尽管政治与道德无关,但道德一直在政治斗争上具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威力。齐国在外交谋划阶段就给国家政策染上了一层道德的光芒。
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公子御说被拥立为新君。齐桓公认定这是一个齐国展现外交力的好机会。
已经下定决心以道德号召天下的齐国君臣在涉足中原的第一仗就为我们展现了如何实现道德与政治的结合。齐桓公先是派了使者去朝见周天子,请周天子来干涉宋国的君位继承。按照西周政制,诸侯国君的更替需要周天子的肯定和册立。如果出现纠纷,周天子有最终的决策权。到春秋中期,这一制度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再也没有诸侯会让周天子来决定本国的最高权力更替。现在齐桓公为一个邻国的君位纠纷主动请示周天子,周天子的第一个感觉是感动,第二个感觉还是感动,第三个感觉则是无奈。因为周王室已经无力干涉诸侯国的君位更迭了,即使干涉了,宋国也不会听。周天子抓耳挠腮,苦无对策。周天子总不能向齐国说因为王室势力衰微,已经无法干涉诸侯国了。齐国给周王室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周天子灵机一动,既然齐国关心宋国纠纷,那就让齐国去管吧。最后,周天子授权齐桓公代表周王室插手宋国的政治纠纷。
齐桓公要的就是这个授权。
齐桓公以周王室的名义,约了宋、鲁、陈、蔡、卫、郑、曹、邾等国在当年的三月初一到齐国西部的北杏开会,实际到会的只有宋、陈、蔡、邾四国。齐桓公进退两难,管仲安慰齐桓公说:“第一次号召诸侯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已经不错了。”于是,齐桓公主持五国君主订立了一个盟约,规定今后要相互帮助,安定王室,抵御外族。在这第一次盟会上,齐桓公公开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做了政策的宣示。这个口号开始越出齐国,成了国际外交原则。对于齐国来说,这个外交成果远比确定公子御说的宋国国君地位更重要。
订立盟约以后,齐桓公没有让四国国君归国,而是假公济私,借口鲁国没有参加以周天子名义召开的北杏会议,要发兵讨伐它。齐桓公要求组织五国联军进攻。没承想,当天晚上,宋国的公子御说就不辞而别了。公子御说看穿了齐桓公的心思,不想成为齐国征伐仇敌的工具。齐桓公很生气,决定舍鲁伐宋。又是管仲劝告他说,“北杏之会本是为终结宋国的乱局,会后却挥军进攻宋国,之前的道德谋划就白费了。齐国进攻鲁国原本就是为了杀敌立威,宋国尚强,还不如进攻鲁国更容易实现目的。”于是,齐桓公按照预定目标率领齐、陈、蔡、邾四国联军进攻鲁国。
鲁军很快就被打败,鲁庄公献出城邑谢罪。齐桓公骄傲地召鲁庄公到柯(今山东聊城东阿附近)举行会盟,让鲁国正式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在隆重举行盟会时,齐桓公正要让鲁庄公割地立约,没料到鲁国将军曹沫突然拔出匕首,蹿上盟坛,劫持了齐桓公。曹沫厉声要求齐桓公:“请齐国返还侵占的鲁国土地!”齐桓公不动声色地答应归还侵地,签字立约。曹沫这才放了齐桓公。会后,齐桓公想耍赖,毁约继续进攻鲁国。管仲却认为,齐国要认真归还侵占的鲁国领土,正好借此树立诚信的道德形象。虽然短期失去了土地,却可以获得长期的外交收益。结果齐国按约归还了鲁国的失地。主动归还土地在春秋时期还是首次,此举让齐桓公在诸侯中赢得了很大的声誉。鲁国的要求被满足了,也按照盟约承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解决了鲁国后,又向周天子控告宋国不讨伐没有赴天子盟会的鲁国。周天子就命令齐国讨伐宋国。公子御说不得不认错。其间,齐桓公还接连征服了谭、遂、莒、徐、莱等国。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曹、宋、陈、卫、邾五国诸侯在鄄(今山东鄄城北)会盟。至此,中原主要国家(宋、鲁、陈、蔡、卫、曹、邾等)都明确认同了齐国的政策主张,加入了以齐桓公为首的联盟。短期内,齐桓公没有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就成了公认的霸主。
齐桓公就是公认的“春秋五霸”之首。
三
做霸主是要承担责任的。这就类似于当小弟遇到麻烦时,大哥自然要出面“摆平”。
公元前664年,山戎进攻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希望其念在同族情分上出兵相助。齐桓公欣然亲率大军北征山戎。齐桓公的大军大破山戎,进击到令支、孤竹两个东北小国,获胜而还。这是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首次重大胜利。这次胜利不仅保全了燕国,还遏制了山戎南下的势头,捍卫了中原地区的安全。
燕庄公异常感谢齐桓公,亲自送凯旋的齐军归国,他一直送齐桓公进入齐国领土。齐桓公制止说:“诸侯相送不出境,我不可以对燕无礼。”齐桓公将从齐燕边境到燕庄公所到地点的所有齐国领土都割让给了燕国。临行前,齐桓公还叮嘱燕庄公要学习召公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时一样按期朝贡周王室。
公元前661年,另一支少数民族狄人进攻邢国。齐国紧急发动诸侯军队援救。但齐军还没到,邢国就已经被狄人攻打得四散而逃。齐国和诸侯军队一起打退了狄人军队,找到邢国国君,将其安顿在齐国。诸侯军队把邢国的器物收集起来,保存好交还给了邢国。齐国又率领诸侯国军在夷仪(今天的山东聊城西十二里处)为邢国修筑城市,邢国国君迁都于此。邢国臣民高高兴兴地迁徙新城,就像回归故土一样。
狄人同时也进攻了卫国。当时的卫国内政不修,卫懿公只知道养仙鹤作宠物,结果卫国败得一塌糊涂。最后卫国只剩遗民七百三十人逃过黄河,加上残留的没有被狄人占领的共、滕两邑的五千人,在曹(地名而非国名,在今河南滑县西南)这个地方拥立公子申为国君,称卫戴公。齐桓公派公子无亏率兵车三百乘、士兵两千,接手曹地的防卫,帮助卫国立足。齐国又援助卫国乘马、祭服,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和过冬的木材。卫戴公继位不到一年就死了,齐国又立卫文公继位,还在卫国故地楚丘(今河南滑县)为卫国修筑了国都。卫国臣民看到了复兴的希望,高兴地前往新居。
后人将齐桓公救助邢、卫的善举称为“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卫国也因此成了齐桓公的铁杆盟友,保证了齐国西线的安全。
公元前659年,齐桓公的另一个妹妹、鲁闵公的母亲哀姜竟然和鲁国公子庆父淫乱。鲁国发生内乱,庆父弑杀鲁闵公,哀姜想立庆父,而鲁人立鲁僖公。齐桓公召回哀姜,大义灭亲杀死妹妹。
这进一步增强了齐国的道德光芒。
四
强中自有强中手。齐桓公在牢固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后,面临着崛起北进的楚国的威胁。
如果说齐国的强大是通过内部优化重组的集约型发展道路达到的,那么南方楚国的强盛则是通过兼并他国、拓展土地的粗放型道路实现的。经过上百年的兼并战争,楚国越来越强大,几乎兼并了南方所有的国家,军锋接近现在的河南中部一线,成为一个庞大且富有侵略性的国家。对于中原诸侯来说,楚国是南蛮,是自封的王,和北方的戎、狄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齐国来说,楚国将成为争霸道路上的最后一个敌人。在齐楚战争前夕,争霸的私利和“攘夷”的口号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高手过招,点到为止。齐楚两国面对强大的敌手,都不敢抢先发起进攻,先就这么耗着。这可苦了夹在齐楚两国土地之间的中原小国。齐桓公时期,郑国、蔡国、陈国等都受到楚国的威胁。出于同族的感情,这三个国家都倒向了齐国,打算依靠齐国的保护。蔡国还将女儿嫁给齐桓公,结好齐国。
蔡国嫁给齐桓公的女子叫蔡姬,是个活泼任性的女子。一次,齐桓公和蔡姬一同泛舟游玩。齐桓公不会游泳,很担心船会晃动。蔡姬却偏偏把船晃得非常厉害,即使齐桓公一再让她安静点,别再晃船了,她也不听。齐桓公生气了,干脆将蔡姬送回了娘家蔡国。
蔡国也生气了,将蔡姬打扮打扮,嫁给了南边的楚成王。蔡国开始倒向楚国。
齐桓公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他决定借这一事件,私仇公恨一起报,掀起与楚国的战争。齐国向诸侯发出邀请,要求集合军队进攻蔡国。在齐桓公继位的第三十年的春天,以齐军为首的诸侯联军伐蔡。蔡军一触即溃,向楚国求援,楚军出兵。于是在公元前656年,中华大地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间的战争爆发了。
参与对楚国战争的有齐、鲁、宋、陈、卫、郑、曹、许八国联军。齐桓公携得胜之威,放下蔡国,攻入楚国境内。
楚成王派使者责问齐国军队:“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话的意思是:我们两国相距很远,我又不是周朝分封的诸侯,你齐国管不着我。管仲理直气壮地代齐桓公答道:“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这话的意思是,我们齐国封藩建国的时候,周王室就赋予了开国的姜太公讨伐不臣、辅助王室的职责。现在楚国有两桩大罪,一是你们楚国已经有多长时间没有向天子进贡茅草了啊;二是当年周昭王向你们楚国兴师问罪的时候,你们故意让他坐上一只事先没有焊接好的船,淹死了他。因此,我们八国诸侯今天来讨伐楚国。楚国强硬地回答:“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楚国承认没有向王室进贡茅草是我们的不对,马上改正;但是周昭王的死与我们无关,你们去问水神吧!在这里楚国的外交底线是:希望和中原诸侯讲和,楚国愿意做出的妥协是以后继续按时向王室进贡茅草。但是楚国拒不承认自己与周昭王的死有关。这样的妥协在齐桓公和管仲看来还远远不够,接受不了,因此和谈失败了。
齐军等八国联军继续向楚国内地推进。楚军抵挡不住,联军一直打到陉。到夏天,楚王派屈完带兵反攻,联军退回到召陵(今天的河南省郾城东部地区)一线,战局就僵持了下来。
楚国还是希望能够实现和平。楚成王明白齐桓公如日中天的威望和齐军的实力,自己并没有获胜的把握,认为暂时和谈是对楚国有利的。楚成王指示屈完继续与齐国和谈。
屈完亲自去见齐桓公。齐桓公带着他一起检阅了八国诸侯联军,不无炫耀地问:“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屈完不卑不亢地对桓公说:“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若君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江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这段话的意思是,战争还是要讲道理的,楚国已经一再求和了。如果齐国决意进攻,那么楚国就要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长江来做护城河,和齐军决一死战。那时候,齐国还有把握挺进南方吗?
齐桓公和管仲权衡力量对比和局势,觉得屈完的话并不是夸大其词。楚国毕竟是地跨千里的大国,齐国刚到北部地区就僵持不前了,还真没把握直下楚都,逼楚成王投降。屈完的意思是清楚的,楚国可以认错,可以按时纳贡,但是不进入齐国主导的霸权体系。最终,齐国决定接受楚国的外交条件。楚国和中原诸侯在召陵盟会,楚国承认之前的过错,承诺按时向王室进贡茅草,与中原诸侯和睦相处。
召陵盟会虽然没有让楚国投降,也没能让楚国交出侵占的土地,但是楚国第一次公开认错了,并且承诺了两件事情。楚国向中原的进攻势头被遏制住了,在事实上承认了齐国在北方的霸主地位。齐国的霸主地位最终得到了巩固,中小诸侯也都欢欣鼓舞。
八国诸侯联军高高兴兴地退兵回国去了。
五
实力强大以后,齐桓公都能够干涉周天子的更替了。
授权齐桓公以天子之命征伐天下的周惠王想立爱妃生的王子带为太子,废黜原太子郑。这是与齐桓公倡导的道德主张不相符的。毕竟在春秋早期,道德多少还是与宗法联系在一起的。齐桓公决定出面保全太子郑的地位。公元前655年,齐桓公以拜见太子为借口,联合诸侯在首止开大会。太子郑在首止和诸侯会面了几个月时间。齐桓公对他很客气,其他诸侯也不敢不客气。结果动静闹得一大,全天下都知道诸侯们支持太子郑,周惠王便不敢轻言废立了。
周惠王很恼火,更加不喜欢太子郑,但又不敢与齐桓公抗争。不过,还在首止会议期间,周惠王就偷偷派人劝告郑国不要参加盟会。郑国离开了首止,剩下的七国诸侯订立了共同辅助太子的盟约。会后,齐国进攻郑国。郑国哪里抵挡得住,连忙宣布向太子郑效忠。太子郑的地位算是彻底巩固了。
公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齐桓公会同各诸侯国拥立太子郑为天子,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即位后,对齐桓公的感激无以言表,派人送祭肉给齐桓公以示嘉奖。按制,天子的祭肉只能送给同姓诸侯,现在齐桓公以异姓(姜姓)诸侯的身份获赐祭肉,表示天子对他的特别信任、肯定和恩宠。天子还以齐桓公年老功著为名,特赐齐桓公可以不拜受赐。举行受赐典礼时,齐桓公想不拜,管仲忙劝阻说:“不可,作为以道德号召天下的诸侯,时刻都要注意自身的言行,要对周王室一如既往地恭敬。”于是齐桓公决定下拜受赐。使者传周天子命令说:“伯舅的年纪大了,加赐一级,不必下跪。”齐桓公恭敬地回答:“天威不远,就在面前,小白怎敢贪受天子的恩命,废掉下跪的礼节?”
第二年,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为君第三十五年的夏天,齐桓公召集诸侯举办了葵丘大会。周襄王派宰孔赐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诸侯朝服之车),对齐桓公极力表彰。依据管仲的建议,与会诸侯订立了盟约,发誓“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这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会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万邦云集,唯齐国马首是瞻,那是何等的光彩和荣耀。
这年,晋献公死,晋国发生内乱。齐桓公命隰朋统率诸侯联军平定晋国之乱,与秦穆公之军共纳晋公子夷吾于国,是为晋惠公。齐国还主持了晋国与戎狄之间的谈判,以抵御少数民族趁晋国薄弱之时进攻。齐桓公又会合诸侯筑城于缘陵,把备受荆楚淮夷侵迫的杞国迁至那里安置。齐国东奔西跑,忙来忙去,没有人质疑齐国的霸国地位。
葵丘会盟三年后,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眼见王位无望,中原诸侯又无法依靠,竟然勾结戎、翟等少数民族军队合谋伐周。周王室危急。齐桓公派管仲率军平定王子带的叛乱,驱逐了戎族势力。得胜后,周襄王欲以上卿之礼对待管仲。管仲诚惶诚恐地拒绝说:“小臣只是齐国的陪臣,怎么敢接受上卿之礼啊!”他再三推让,最后周朝以下卿之礼对待管仲。
这又是一件给齐国添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