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游击战天才赫连勃勃
407年,赫连勃勃在代北地区建立大夏国,自称大单于、天王,一个凶残、顽强的小国,突然如超新星一般,令世人都为之侧目。
若从常理推断,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赫连勃勃似乎都没有机会建立大夏国。赫连勃勃是铁弗匈奴,匈奴族在汉、前赵时期短暂地爆发过能量,后赵时便被打回原形,走上衰落之路,此后再也没能复兴。赫连勃勃所处的环境也不具备建国称王的条件:代北北部有新兴的柔然,东部是强盛的北魏,西南则是庞大的后秦。
但赫连勃勃就是于看似不可能之中,硬是杀出了重围。其成功的原因何在呢?
一、北魏死敌铁弗人
赫连勃勃是铁弗匈奴人。所谓“铁弗匈奴”,据《魏书》的说法,是父系匈奴人与母系鲜卑人的后裔。“铁弗”这个称号,似乎是对匈奴有敌意的拓跋鲜卑给他们的贱称,所以赫连勃勃建国称帝之后,对这个称呼咬牙切齿。
铁弗匈奴作为南匈奴的一支,与西迁到代北的鲜卑生活地区重叠,历史上两家大部分时间都是敌对关系,铁弗实力远比鲜卑弱,所以一直被压着打,铁弗部被迫龟缩在朔方一带,这造成了铁弗部对拓跋鲜卑的刻骨仇恨。
前秦灭亡代国后,由于无法一口吞掉拓跋鲜卑的部众,便把代国力量一分为二,让铁弗部的刘卫辰和独孤部的刘库仁各统一部,替前秦镇守北部边疆。但前秦也没安什么好心,因为害怕这两部勾搭到一起再次形成一个统一的部落联盟,于是挑拨两部互相争斗。
这一做法,也成为后来姚羌对付赫连勃勃的策略。
刘卫辰靠着狡诈狠毒,一直在朔方维持着部落势力。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拓跋珪复国后记恨当年刘卫辰帮助前秦灭代,咬着牙追着刘卫辰打,刘卫辰兵败被杀。魏主拓跋珪对铁弗部贵族实行了灭绝性的大屠杀,刘氏家属、宗党五千多人被一锅端掉,全部被杀死。
赫连勃勃是刘卫辰的儿子,铁弗部被屠杀时,他年方十一岁,侥幸逃出,投奔了鲜卑薛干部。拓跋珪向薛干部索要赫连勃勃,薛干部不给,又把赫连勃勃送到鲜卑破多兰部。破多兰部首领没弈于后来臣服于新兴的后秦帝国,赫连勃勃便成了姚兴的属下。
赫连勃勃成年后,身材魁梧,仪表非凡,加之聪慧无比,很得姚兴赏识。
由于铁弗匈奴当时在朔方尚有残余势力,作为铁弗遗孤,赫连勃勃与北魏是死仇,姚兴便想让他统领三城(今陕西延安)、朔方一带的杂胡,协助没弈于镇守后秦的北疆。这其实就是当年前秦利用铁弗匈奴抵御拓跋鲜卑的做法。
赫连勃勃因聪明外露,令人感觉不适。姚兴的弟弟姚邕认为,如果让赫连勃勃统领其部落势力,无疑是龙归大海、虎入深山。姚兴暂时听从了兄弟的建议,没有给赫连勃勃配属部落。
二、激进地建国
姚兴对北魏一直心存怯意,特别是柴壁之战后,拓跋珪生龙活虎的样子着实把他吓得不轻。姚兴不愿意在代北与北魏直接对抗,思来想去,又打起了赫连勃勃的主意。
正所谓“长考出臭棋”,虽然手下人不断劝阻姚兴别信任赫连勃勃,姚兴还是于402年左右,任命赫连勃勃为安北将军,把三交城(今陕西横山)的五部鲜卑以及杂胡二万余落——胡人一户谓之“一落”——配给赫连勃勃。
扶植代理人,与强敌进行对抗,本来是一件经济划算的事,但这事也分谁干。赫连勃勃绝非善类,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姚兴也不会不知道,他之所以还这么做,大概是急于摆脱北魏的威胁,抽出精力经略中原。
同时,在姚兴的算度中,赫连勃勃就算招诱铁弗的残部,但以拓跋珪之生猛,两家必然会重新陷入无休止的仇杀,后秦便可一边放心地向河南进取,一边坐收渔翁之利,用铁弗匈奴消耗北魏。
这种一厢情愿的算计,却未能让姚兴如愿。
首先看北魏与赫连勃勃的关系。当年拓跋氏摁着铁弗打,根源在于两者都要争夺河套地区。这是生存地之争,无可妥协。但北魏进入河北后,疆域骤然扩大,铁弗部不再是其唯一的敌人,甚至连主要敌人都不是。北方柔然已经崛起,辽西的北燕也屡打而不死,南方已与东晋接壤,这几家哪一个都比铁弗部强大。北魏主动出击铁弗部的意愿不那么强烈了。
再看铁弗部。赫连勃勃招诱旧部,在朔方形成了新的部落核心,但他也没有傻乎乎地立即找北魏报仇。彼时北方诸国,以北魏为最强,赫连勃勃没有挑战北魏的实力。姚兴预想中的二者相拼的局面没有形成。
最出乎姚兴预料的,是赫连勃勃的野心与狠毒。作为部落首领,多多少少都有点儿自立的野心,姚兴的祖上,即便部众不满数万,也满怀着建号称王的期望。但赫连勃勃的野心与欲望特别大。
他到朔方五年后,北魏拓跋珪与后秦修好通使。赫连勃勃预感北魏和后秦可能会联手把自己卖了,于是不顾兵力寡弱,悍然在朔方建号称王。还没等后秦回过神来,赫连勃勃就发兵突袭破多兰部,杀死自己的岳父兼救命恩人没弈于,吞并了他的数万部众。接着,他又进兵攻灭了薛干部,再次吞并数万部众。
这头代北草原上的狼,终于露出了獠牙。
赫连夏国的建国历程,是北方诸国中最为激进的。在实力不足、四面皆敌的情况下,敢于骤然建号称王,既能看出赫连勃勃强烈的欲望,也反映出此人对形势的精准把握。
北方诸国林立,各有各的死敌,这往往是新兴部族最好的立国机会。赫连勃勃没有受过什么汉化教育,大概是常年混迹于诸国混战的氛围之中,对时局有着十分敏锐的嗅觉。
当然,他之所以敢于背叛自己的恩主姚兴,还是掐准了后秦逐渐衰弱的死穴。
姚兴虽无韬略,却十分喜欢对周边的弱小国家用兵。后秦对河西的几个国家大多持敌对态度,动不动就出兵打击。然而打又不专打一个,时不时还对仇池、蜀中以及河南用兵,兵分则力弱。赫连勃勃认定,后秦绝没有力量来打铁弗,而大夏国的战略非常具有针对性——南侵后秦。
三、游击战
赫连勃勃建国后,迅速占领了朔方以南直到三城的地盘,其手下人开始膨胀,劝其建立都城,并提出了攻高平并据而为都的建议。高平在今宁夏固原一带,是关中平原西北部的军事枢纽,东可进关中,南可制秦州,西可接陇西,地位非常关键。
赫连勃勃狂而不傻,粗中有细。高平虽属要地,但一来过于靠近长安,又远离自己的老巢朔方,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贸然进驻于此,等于找打;二来大夏国初建,高平瞰制诸方,容易制造敌意,成为后秦和河西诸国的众矢之的。
赫连勃勃有自己的考虑,并提出了被后人奉为最早的游击战略计划:
吾大业草创,众旅未多,姚兴亦一时之雄,关中未可图也。且其诸镇用命,我若专固一城,彼必并力于我,众非其敌,亡可立待。吾以云骑风驰,出其不意,救前则击其后,救后则击其前,使彼疲于奔命,我则游食自若,不及十年,岭北、河东尽我有也。
用游击战对付后秦,管用吗?非常管用,至少对军事孱弱的姚兴非常奏效。
此后数年,赫连勃勃一直奉行避实就虚的游击战,不断袭扰后秦北部,攻占了岭北的大部分土地,残存的后秦城池白天都要紧闭城门。
姚兴感到了赫连勃勃的威胁,数次发大兵北上进攻赫连勃勃,但夏军尽量避免与秦军主力对抗,以高速机动的战术不断袭扰秦军。发生于408年的朔方——木城之战,就是经典的游击制胜的战斗。
408年,姚兴派大将齐难率二万兵北击朔方,赫连勃勃闻讯向东北撤退,躲到河曲一带。齐难捕捉不到夏军,只好退兵,归途中秦军大肆劫掠大夏的部众。赫连勃勃设伏袭击齐难,斩俘七千余人。齐难正欲引兵再战,赫连勃勃却又退开。秦军退至木城(今陕西榆林),赫连勃勃再次追至,双方大战,秦军全军覆没,齐难被生擒。
此战被认为是秦夏对峙的转折点,此后后秦屡发大军,均是败多胜少。410年,姚兴御驾亲征,在平凉击败夏军金纂所部,成为秦军仅有的“遮羞布”。
此后夏军不断袭击后秦北部各个据点,臣服于后秦的诸部胡族,见势不妙纷纷投降夏国。赫连勃勃势力渐增,改变了不立都城的初衷。413年,赫连勃勃下令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都城,名为统万,其地在今陕西靖边。
统万城是一座建筑工艺非常高的夯土式城池,主持筑城的叱干利非常残暴,他要求蒸土筑城,如果以锥刺土入一寸,便要杀死工匠。在工匠们的努力之下,统万城建造得十分坚固,至今仍能见到其遗迹。
建都的同时,赫连勃勃正式进行封拜,仿照晋朝的官制任命百官。他还把自己的姓由刘改为赫连,意即“徽赫与天连”。
姚兴至死也未能再对夏国发动有力打击。姚兴死后,诸子内讧,东晋刘裕乘势发动北伐,进入关中消灭后秦。
后秦实力远比慕容南燕强,而且在战略防御上也没犯什么大错,一直与晋军硬拼,之所以抵挡不住,与夏国持续的袭扰消耗不无关系。据《晋书·卷一百三十·载记第三十》(赫连勃勃篇),秦、夏历次战斗,秦军被消灭的有生力量多达十万人。如果把这部分兵力全部投入对东晋的防守,刘裕即使能打下后秦,也要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
刘裕对北方形势看得很明白,晋军进攻之初,刘裕就遣使向夏国下书,请求两国通好,并与赫连勃勃约为兄弟。
赫连勃勃与后秦打了十年仗,心心念念的是灭亡后秦,夺占关中。好不容易把后秦由强拖弱,东晋却趁乱来摘桃,现在还要求通使、约为兄弟,岂不是欺人太甚?但赫连勃勃并没有怒而与东晋决裂,反而虚与委蛇,让刘裕放手打后秦。
赫连勃勃判断,刘裕的根本之地在江东,得关中后必然返回,届时无人是自己的敌手。果然,刘裕因心腹重臣刘穆之去世,加之又急于篡晋称帝,于是留其幼子刘义真率诸将留守关中,自率大军返回建康。
赫连勃勃果断出兵与晋军开战,晋军诸将皆败于夏军之手,关中之地终于被夏国并吞。418年,赫连勃勃兴致极高地在灞上筑坛称帝,改元为昌武。
赫连勃勃对其兴起之本,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得长安而不都之,却要返回统万城,正因铁弗故地在彼。北魏的政治核心平城与统万遥遥相对,不由赫连勃勃不亲自坐镇统万,以与北魏对峙。425年,赫连勃勃病逝,享年四十五岁。
赫连夏北至河曲,南至秦岭,东至河东,西控陇右,疆域广大,仅比后秦稍小,也算得上一个军事强国。
赫连勃勃是北方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刘裕闻听其事迹,亦曾自叹不如。才识平庸的姚兴被治得束手束脚,北魏开国雄主拓跋珪也未能制其于死地。可以说,以铁弗一个小小匈奴别部,驭使北方诸杂胡,而开创如此之大的基业,在十六国中是十分少见的。
大夏政权处在十六国向北朝过渡的关键历史节点。从历史的角度看,当年匈奴刘渊以武起家,灭亡西晋,开启十六国极乱之世;一百余年后,又是匈奴铁弗人站在历史的潮头,为北方重新统一奏响序章。
所谓历史的巧合,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