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池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古城道路规划的启示

我国古代在建立城池的同时对府城、县城,都一一进行规划。笔者于20世纪60年代6次入山西考察,看到许多县城都有完整的道路系统。现将山西4个府城,10个县城的道路予以分析总结,用这些实例予以启示。这些城池,计有汾州府城、解州府城、蒲州府城、平阳府城、石楼县城、宁乡县城、沁县县城、闻喜县城、虞乡县城、翼城县城、寿阳县城、文水县城、交城县城、徐沟县城,共计14座。

这些城,不管道路多还是少,建设基本上是成功的。每个城池都形成一个道路网。现在我们根据各县城的道路网中的各种道路看一看古代城池的道路安排。

主干路 这些城池基本上每个都有十字大街,用十字大街贯通城门,这个十字大街即是主干路。有的十字大街东西不直通,也有的十字大街南北不直通,这是从防御方面进行思考的。例如:沁县县城,只有南北大街直通,东西大街与之相错,从而在南北大街上出现许多丁字街口。闻喜县城两条大街都不直通。虞乡县城东西大街笔直,南北大街不直通。一般来说,主干路南北与东西都不直通,通过这些道路也达到划分街坊的目的,不过县城的街坊不整齐,有大有小,仅仅成为街坊的概念。

环状路 也把它叫做环城路。在这十几个城池中,环状路非常普遍。环城路有拐角整齐的,有在拐角做弧状的,还有的环状路,是两路相互之间错开的。总之有明显的,也有不明显的。它建在城墙以内,距城墙10米左右,按环城方向建设的。这说明古代很早就有环城路了。

一般路 即是二级路,它是主干路与环城路相互连接的路,都做得横平竖直,有东西与南北两个方向。一般路也做得笔直,没有任何弯曲,就在这种路的两端,基本上都成为丁字路口,这是一个很大的特征。

建筑路口 在城里有公共建筑(如庙宇、寺院、衙门等)时,在对城池规划时,有路直通,对着建筑物的大门,这种建筑路口,有直通的路还是非常方便的。

拐角路口 即是将路做成90度角: 这样形状的路口,例如翼城县城东门内大街就是这个方式,寿阳县城即有4个拐角路口,文水县也有4~5五个拐角路口,它几乎遍及各城。这种路口有直角,也有弧状角。这是方形城池道路必出现的。

丁字路口 由于道路不直通,并非方格网,所以有丁字路口出现,这是各个城池的普遍现象。做丁字路口主要是从军事防御上考虑的。做丁字路口使敌军进入城中后,兵力、车子都不能直通,有利于截击敌军。例如汾州府城就有17个丁字路口,沁县县城有5个,蒲州府城有10个,虞乡县城也有10个,交城县城就有13个。这是城市规划的一种设计的手法。

弯曲路 在山区的县城,由于地势不平,在规划时,全城不能做正方形的,就根据地形、地势来做轮廓似方形,而不是弯弯曲曲不整齐的形状。例如石楼县城,三面大山,中间一个河岔口,县城的设计略似卵形又似曲圆形,在这个城池里,没有正东正西的道路,也没有南北道路,其他干路则是由东南斜向西北,西南伸过一条路与它交叉,这样就构成弯曲路。翼城县城的环状路也做弯弯曲曲的路。寿阳县城的东南城关区也是做成弯曲路。

道路的方位 各城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采取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方向,除了石楼县城、宁乡县城在山区外,各城都没有几条斜路。这又是各城道路规划的一大特征。

道路与城门口的关系 各个城池中,凡是通入城门的道路,都是十字大街的主干路,从城门进入城中,通到环城路时,才各有通路。

城池与关厢城的关系 在府城建设中,城池虽然面积大,规模宏阔,面积还是不够用,因此建设关厢城。关厢城是一个小城,关厢建得不十分理想。一般发展为商业区或居民区。在关厢城里有弯曲路。例如汾州城东门外关厢城做不规整形式,西关厢城略小,较为整齐,二城都紧贴城门。此外大一点的县城,也做关厢城。例如翼城县城之东北部做关厢城,城东西一条街直通,南北为一般路数条;交城县城池,东城门外也做小型关厢城,这都在县城发展庞大之时,再发展关厢城。

城中形成路网 每一个县城,虽然小,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因此各县城池都形成一个完整的路网,使全城整齐,比较集中,紧凑不分散。

山西十四府县城道路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