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都城与一般城池
早期城池
史前藤花落古城
这是史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一座城址,具体位置在江苏省连云港藤花落(làoo)这个地方,命名为藤花落古城。
全城分为两重,内城是方形,外城是长方形。内城紧贴于外城的东南墙,外城外面有一圈护城河。内城有三处高台基,在台基上有大型回廊式建筑。城中有主要道路,也有次要道路。外城还有城门的遗址。外城城围1520米,南北长435米,东西宽325米,城墙的宽度达21米~25米,残留的城墙高1.2米。全城的总面积有14万平方米,根据现存的遗址情况来分析,城墙墙体是由夯土和版筑筑成的。城墙的中心由土夯成,剖面上都呈半圆形,底面呈凹圆形。护城河宽7.5米~8米,残深只有0.8米。城墙的转角不是直角,全部做成弧形,十分圆润。南城门在南城墙的中部,略微偏西,宽达10米。城门残高0.45米,坡度为9度,门槛的东端尚有较大的柱洞。
内城也筑有城墙,由城垣、城外道路、城门和哨所组成。内城城墙的四角,也做成弧形。南北长209米,东西宽200米,城围806米,墙体宽14米,残高1.2米,内城面积4万平方米。内城也是用夯土和版筑筑成的,但是版块大小不一样,薄厚也不均匀。在内墙墙体中有很密的木桩,沿城墙垂直方向,直入地下,成排的木桩数以万计,间距20厘米60厘米,残高约1.2米,但不完全相同。这些木桩是先被打入地下,然后夯土夯实的。内城南城门与外城南城门在一条中轴线上。
内城外的道路与外城门的门道相交,根据木桩来看,这很可能是干阑式建筑或者是短桩台基的做法。内城中有3个土台,总面积有600平方米,另外发现有35座房屋,其中有长方形的单间房、双间房、排房,但回字形房、圆形房式样也很多。
这座古城是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遗址,是已发现的数十个史前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从全城的平面图来看,它建得如此完整,如果不是有确凿证据证明它是史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城,人们或许会认为它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建的一座古城。
史前龙山文化蔡花落古城址
从古城的平面布局来看,这并不是一般的城。后期《考工记》中的周王城图,并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对早期我国的各个城池的实物总结以后产生的。周王城图的产生时间也是很早的,起码在秦汉之际。远在商周时期的古城,如郑州商城、《考工记》中的王城图,基本上都做方形城池。藤花落城池是早期城池的示范蓝本了。周王城图从产生之时便是方形的,它对封建社会早期城池建设的影响很大,也可以说,封建社会早期的城池建设都是在周王城图的影响下产生的。
郑州商城
建国后,在郑州市城内偏东南方向,考古人员发掘出了一座古城,经过他们考察,确定这是一座商代城池,名曰郑州商城,其面积达到25平方千米,是商代早期的城池。
据《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记述,从成汤建国到殷纣王亡国,商代前后共600年左右。从成汤建国到盘庚迁殷前,是前期;从盘庚迁殷到商被周武王所灭,属于商代后期。郑州商城是商代前期的一处都城。
郑州商城建在平地上,周围没有山,全城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500米,东西宽2000米。全城周长约有7000米,城墙的四周有大小缺口11处,这些缺口很可能是当年城门的遗址。城墙是全城的主体工程,主要城墙高7米~9米不等;较低的为1米、0.5米,还有的刚露出地面。大部分城墙已埋没于地底下。全城都是采用夯土版筑的形式分层夯实的,每个夯层都有密集的夯窝。
郑州商城平面图
商代已进入奴隶社会,这在建筑上已有充分的表现。在郑州商城的东北部发现有大批房屋都建在夯土台基上。应是商代大贵族居住的宫殿区。土台都是分层夯筑的,在台基上面用细砂和料畺石铺砌。台基表面排列有整齐的柱穴,柱穴底部大都有圆形础石。郑州商城与河南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在建筑上有许多共同处,同时也表明了商代宫殿建筑的规模还很宏大。
郑州商城夯土层
郑州商城夯土城墙
郑州商城夯土墙
城中居民区的房屋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在地下挖一个方形池或长方形池作为房屋的基础部分,再在地面筑墙;另一类是在地面上打夯,然后筑墙。商城外面还有许多小型房屋,可能是当时青铜冶炼、骨器制作、陶器制作的作坊遗址。
郑州商城遗址的宫殿区面积达6万平方米,比殷墟的宫殿区面积大出两倍以上。考古人员推断郑州商城是一座商代时期的都城,它向人们展示了我国奴隶社会早期的城池面貌,展现了3500年前的商代文化,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郑州商城夯土层
郑州商城夯土墙版缝
洛阳东周王城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即位后,积极做灭商的准备。他在河南孟津一带进行军事演习,规模比较大,当时有八百诸侯闻讯赶来参加。几年后,周武王乘商朝统治集团内部自相残杀之机,率大军从孟津渡过黄河,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郊外的牧野与商军进行大战,大战之中商军溃败,周武王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了周王朝。历史上称为西周。周武王打败商军之后,回到镐京,对周公姬旦说,洛邑南望嵩山,北看太行,后有黄河,前临伊洛,是建都的好地方。但是周武王在打败商军的第二年就死了。其子周成王即位后,周公奉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阳。西周变为东周,开始大规模建设洛阳城。洛阳的东周王城城池很大,但考古人员至今尚未发现大型的建筑遗迹。
洛阳东周王城在洛阳西边一带,方圆15里。全城大体上为方形,北城墙东端向北斜约25度,东城墙南段略微东斜,南城墙比较平直,西城墙由于涧河流经城中有几段拐角城。
全城四面各开3个城门,共计12座城门,东门称作九鼎门,传说周成王迁九鼎就是从这里入城的。城内东西向、南北向道路各有9条。王宫修建在中央大道上,左有宗庙,右有社稷。王宫前面是朝会诸侯和群臣的各种殿宇,王宫后面是商业市场。这可以说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都城规划已经有了合理的布局,这种“前朝后市”的设计已正式确定下来。
洛阳东周王城平面图
东周王城出土半瓦当
东周王城出土半瓦当
古晋城
山西汾城附近有一处古城遗址,当地称之为“古晋城”。该城址规模很大。当年晋都曾数次迁移,此处古城址是哪一时期的晋都,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古晋城,建在汾城镇(旧太平县城)西南25里处的一个台地上。城东北是藐姑射山,城西的汾河弯曲如带,城南是一片开阔的汾水平原。这里左山右水,地势开阔,形势适中,春秋时晋国选择此地建设都城是很合适的。
古晋城紧邻汾河,西北略高,东南方向地势略低。全城平面是南北方向的矩形,一条中轴线贯通南北。局部城墙略有向里做弯曲的折角现象。东北角有一段向里凹进,东南角有一段向外凸出;西南、东南两处城角各做出一段斜墙。城东西宽1500米,南北长3000米,总面积约450万平方米。
城墙全部采用夯土筑成,因年代久远,已逐渐坍塌成为土叠。最宽处有12米,最窄处只有6米。土叠高低起伏。北城和西城保存较完整,城的西南角和南墙已铲为平地。特别是南城墙的中央部分,因在明清时建造了一个小镇,城墙原貌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现存城墙的形制和汉魏时期遗留的古城相似,但古晋城的建筑年代比汉魏时要早得多。城墙保存到今日还有那么高的土叠,可见当时的城墙建得多么高大雄伟。
古晋城的城门,只有北门遗址阙口明显。北城墙的中央有很大的一个门道,可知北城只有一座城门。东城墙有3处缺口,西城墙也有类似城门的遗迹。据观察,东城墙的3处缺口,可能是城门的位置。东西城墙是否各有3座城门,尚不能断言。
北门内的大路已走成道槽,当是一条古道,可以判断至少通到中心。这条道路至今犹存。城中的宫殿土台,分布在路的两侧。
护城河的遗址还很清楚。河道距城墙5米左右。护城河宽约15米,河床淤塞,几乎与地面相平。南城、西南城的河道已成为平地。
城里偏北半部分中心干路的两侧,有隆起的土台数处,当地群众称其为“宫殿”遗址。据调查,偏东部分有土台3处,最东边一处高约8米,做拐角形;西部有有土台2处,紧靠东者亦是一拐角形。这些土台都在一条横轴线上,说明当年有并列的殿宇建筑。宫殿建在都城的北半部中心处,这在古代城池中是常见的。古晋城的土台规模相当可观,全部采用夯土筑成。这显然是当年高台建筑的遗迹。
我们除对古晋城城址形制规模做了调查外,还在地表上发现了许多陶片、瓦片。有红陶、灰陶、粗绳纹瓦片、细绳纹瓦片、筒瓦、砖、纺轮以及印有五铢钱纹的陶片。这些遗物大多分布在东北城门附近,东南城墙及宫殿前端的干道等处。
其中粗绳纹瓦,厚1厘米,青灰色。瓦表面印有突起的斜格纹样,方格距离0.06厘米。从断面来看,泥质细密,火候适度,质地坚硬。瓦片中小片、碎片较多,长10厘米的要算最大的了。还有比较整齐的细绳纹瓦片,形式和粗绳纹瓦片相同,只是内部轧出一个小坑,质地青灰色,敲之有清脆声。
汾水一带是一片广阔的平原,从公元前678年至公元前475年,晋国的历代统治者都在这里建都。据文献记载,晋国国都有4处。但是文献的说法不相同,有的说是在绛县、翼城;有的说是在汾城、闻喜、侯马、新田……究竟晋都在何处?这是研究晋国都城位置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在山西实地调查过,后来又查找了一些文献资料,得知汾水一带确有五处晋城遗址——
侯马
故城在原侯马镇西北2里,即是目前山西省文物工作管理委员会侯马工作站所发掘之晋城遗址。
翼城
在县城东南15里,有晋城遗址,称为故城村。清初“翼城八景”,其中有“故城春色”,即指这座晋国故城基址。
闻喜
在县城西北30里,故城遗址依然存在。《闻喜县志》记载此地曾是晋献公避暑城。
曲沃
在县城西南2里。
古晋城遗址平面
襄汾
在汾城(旧太平县境)东南25里有一座古晋城遗址,即是本文考察的故城。
以上五处晋城遗址,除侯马的晋城遗址不明显外,其余几处都残存大部分城墙故基,实物和文献记载相符。
晋国初期都城设在太原。晋穆侯时迁于翼城,当时称翼为绛翼。《诗谱》云:“晋穆侯迁于绛翼。”到晋侯缗之时,曲沃武公攻陷翼城,武公下令僖王建都翼城,至子献公才迁入绛县。今天在翼城之故城附近有唐叔虞墓可做证明。公元前668年,献公开始建都绛城。这座绛城即是北绛,故晋城。司马迁《史记》年表称献公九年始城绛县,其实此绛县也是北绛。《左传·庄公二十六年》, “士城绛,以深其宫”,也是指这个地方——北绛。
到晋景公时,“景公谋去故绛,诸大夫议居珣瑕。韩献子曰:‘土薄水浅,不如新田。'”后来迁居新田。景公之后历经厉公、悼公、平公、昭公、顷公、定公、出公、敬公、幽公、烈公、桓公等11世,全部建都于此。曲沃八景之一“新田秋色”,就是指这个地方。当地还建有“秋色亭”。《山西大观》所记之秋色亭,就在侯马的西门外,正是侯马牛村,平望故城发掘的地方。《曲沃县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后来流传的新田故城,即指此处。
至于闻喜的晋城,乃是献公避暑城,不在都城范围之内。
本文所述的古晋城,应是晋献公都城。首先,在古晋城内各处发现有大量的东周时期陶片、版瓦和筒瓦,残片面饰以粗绳纹,里面为布纹,其中以绳纹为主。地面残存平底器残片也不少,跟我在侯马工作站看到的东周遗址中的春秋遗物较为接近。其次,很多历史文献都认为这里是晋城。如《史记》称:“……献公城聚,聚即故绛。”司马光曾有《故绛城》诗,也认为这里是晋城。《晋城考》也说到:“……其子献,城绛居之,至今太平县南二十五里,所筑城址尚存,历惠、怀、文、襄、灵、成六公,至景公迁于新田……”
光绪八年修《太平县志》,道光五年修《太平县志》,也均有记载。至今在晋城遗址以东,有献公为骊姬二子筑的九层台。在晋城北60里,有襄公陵,今并入襄汾县。由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证明古晋城从晋献公时始建,这是没有多大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