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放手的养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成为孩子的“伯乐”

现在很多蔬菜水果都长得出奇好看,很多美食的味道都极其鲜美丰富……我们知道那些并不是自然的生长和天然的味道,但我们依然趋之若鹜,因为外在的感官带给我们的“完美”感觉,满足了我们的虚荣心。在我们教育孩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时,容易忽视孩子的天然属性,按照世俗所谓“完美”的模板去雕刻我们的孩子。

如果我们想种下一棵小树苗,除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树种、土壤、种植的时间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步骤:首先,你要给小树挖一个大一些的坑,至少比它的根要大4~5倍,因为松软无压力的土壤更适合小树苗将根扎下土壤,更容易吸收水分和营养,容易成活;其次,坑的中间留一小堆土,用来固定根部,也起到保护根部不会长时间泡在水里的作用;再次,在土中放入适当的有机肥,不要放入化学肥料,因为树苗需要自然生长,希望树苗快速生长而采取的一系列手段,带给树苗的往往是灾难;最后,在种好后给小树苗浇水,并在周围树立几个支撑物与小树苗捆绑好,以固定小树干,使其不会被狂风暴雨等外力伤害。之后,我们只需要经常浇水施肥,关注它、欣赏它,慢慢静待它去枝繁叶茂。

当孩子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像是要将小树苗从花盆中移植栽种在土地中一样,要与外界正式接触了。这时我们首先要考虑如何给孩子一个松软适度的土壤,使他们的“树根”可以由着自己的天性在土壤中自由生长;其次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给他们信心,适时浇水,悉心呵护他们的“树根”;再次,父母和家庭是孩子的天然营养的来源,这时候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和关注孩子,无须“化学肥料”,更要避免揠苗助长;最后,我们要挺起“树干”保护孩子,为其挡风遮雨,在他们的“树根”自行吸收营养的过程中,让孩子在适度的约束下能够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让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本性得到发挥,让孩子独特的天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延展,为孩子将来能够“成为自己”做好铺垫。

孩子们上幼儿园的时期是父母培养他们独立意识的最佳阶段。幼儿园开始有作业了,多少不一。最初,我会问他们今天在幼儿园或者在学校中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我会认真地聆听,并询问有没有作业,晚上问他们是否完成了,但我不会去翻他们的书包,或者偷偷查看,我更不会坐在他们的旁边盯着他们写作业。如果他们在写作业时遇到了问题,他们会找我来问,我会耐心地帮他们解答,而且我不会再给孩子布置额外的作业。就如同孩子饿了,让他们来找你要吃的,激发孩子感受自我、向外寻求的能力,你不要不停地往他们嘴里塞食物,导致他们只知道接受,而丧失了自我寻找的乐趣和本能。而且从幼儿园到上小学之后,他们已经习惯自己的书包自己收拾好,每天晚上查看课程表,知道明天的课程,主动准备好第二天需要的东西。上学、写作业、收拾书包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他们需要自己安排,学着对自己负责。

有些父母不放心,要事事检查。怕孩子的作业写错了得不了100分;怕孩子忘东忘西,被老师批评……殊不知,这样会破坏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责权不分,从小养成孩子的依赖性,还助长了他们的虚荣心。而家长事无巨细的安排、帮助,在具有“强迫型人格”特性的家长中表现得较为严重,他们力求事事完美,不出瑕疵。长此以往,反而会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危机。因为如果上了初中的孩子还需要父母帮助检查书包和作业,父母心里也会自然地认为,没有他们的检查与督促,孩子会犯错误,导致父母身心疲惫,不信任孩子。

我的两个孩子从小到大,我从来不会检查他们的作业,也不会陪着他们去完成作业,作业都是他们自己独立完成。写错了就错了,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领会,老师也会知道孩子还没有听懂。有了正常的反馈,老师才能够帮助孩子纠正错误。而一切被家长校对过的作业,已经不是作业了,那是一片被粉饰过的太平。我们需要及早放手,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信任,让孩子以真实的自己去面对这个世界。此消彼长,我们尽早降低对孩子的控制,孩子的自主能力才会得到成长。

有一些学校会在考试后排名次,以为这样可以使孩子们更有动力去学习、去竞争。在这种时候,孩子们非常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支持,父母对孩子的保护、认可以及无条件的接纳与爱,在这个时候需要充分地被体现出来。如果你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过分在意,考好了奖励,考砸了就惩罚,那就等于把考试成绩感情化了。孩子会认为他们考得好,你就爱他们,他们考得不好,你就不爱他们。而且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如果对考试成绩过分关注,也会诱导孩子将注意力转向外在感官的感受,关注他人的赞誉与肯定,用外在的评价来定义自身的价值,从而忽视自我向内的探寻,忽视自我的天赋所应该带给自己的充足的自信。我这里有一个中肯的建议,在孩子考试没考好的时候,奖励他们一下,抱抱他们,告诉他们,无论考试成绩如何,我们都爱他们,我们对他们的爱不会因为外部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我们永远爱他们,不仅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还因为我们了解他们,我们相信他们。孩子此时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责罚,不要担心我们的同情和理解会使孩子懈怠。理性而且懂得共情的父母会从内在激发孩子的自律。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需求,但学习知识并不是此生的终极目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孩子成长的载体,孩子通过学习,可以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自己,学会与他人沟通,建立与这个世界的联结,从而爱上生活、爱上学习,并勇于去探索生命的真谛,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儿子在9岁左右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聊天的时候他说:他的几个小同学,经常在一起抱怨他们的妈妈,不喜欢妈妈逼着他们学这个、做那个,上很多课外课,做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儿子说:“我告诉他们,我妈妈从来不会这样对待我……”我知道儿子并不是在夸我,因为那是他的真实感受。

对我来说,我是一个保护孩子的“战士”。为什么叫“战士”,因为我会坚定地站在孩子一方,这样的保护不是那种“护犊子”式的自私和偏袒,而是与社会上世俗的价值观以及那些会伤害到孩子天性的行为抗争,与教育制度中塑造“完美孩子”的理念抗争,因为在今天的社会当中,这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场战争。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它首先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抱持正确的理念,做到无条件地接纳孩子,认识到他们的独一无二性,真正做到“爱他们没商量”;其次,我们需要深刻明了教育制度中的优劣点,保护好孩子的灵性不被侵蚀。如个别教育者对孩子的侮辱性言语甚至打骂,如排名次,如要求家长参与检查孩子作业,如用分数和学习好坏来评判一个孩子的品德高下,等等。

我曾经遇到一个这样的例子。我的一位朋友的儿子,小的时候有点好动,但这个孩子在画画方面特别有天赋,可是在学校里,他的这种天赋不但没有被老师发现和赞赏,老师反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他是“一块臭肉坏了一锅的汤”。作为一位教师,一位专业的教育者,无法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而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孩子,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

在这个以分数定成败的时代,老师的“恨铁不成钢”和家长的“孤注一掷”都可以被理解。可是谁能理解我们的孩子呢?那些隐藏在小小身体内五光十色的天性,是该按照时代的需求和刻板的教育制度被塑形,还是自由地发展,让心灵与孩子的特长一起自由成长?这件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认知和选择。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潜能有自我趋向完美、谋求自身充分发展的基本动机,给予适当的机会和环境,个体将致力于自我发展,使其身心各方面的潜能得以发挥,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凡是同“自我实现”趋向一致的体验,都是令个体满足的、愉悦的;凡是与实现趋向相悖的体验,都会给个体带来不快,甚至痛苦,导致焦虑和冲突的心理反应。

而焦虑与冲突正是导致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

衡量一个孩子学习能力的标准,不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或者成绩单上,而是掌握在父母的心中。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接纳和肯定是孩子赖以依靠的基石,父母才是孩子的“伯乐”。如果一个孩子在他喜欢的科目上成绩优异,在他的弱项上面差一些,那我会认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也是一个努力学习的孩子。我们首先需要鼓励他的成绩,承认他的天赋和所付出的努力,而且适当地在他的弱项上面给予帮助和支持。孩子需要得到我们的肯定和赞许,他会因我们的懂得与鼓励,而更加努力去攀登另一个高峰。不要因为一个根本不注重孩子特质的平均成绩排名而忽视孩子在其他强项方面的努力,从而逼迫孩子为了那个排名削弱自己的天性和爱好,去适应那个统一的标准,这反而是一种扼杀。乌龟与兔子在一个班上,如果以谁跑得快来看,兔子会是优胜者,但如果以谁的寿命长来定输赢,那么恐怕乌龟才是佼佼者。在只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学习优异与否的制度下,考个倒数第一又如何。

学习是人一生的功课。童年的孩子如果没有了学习的乐趣,只为了名次去学习,那么学习就变成了洪水猛兽,变成了灾难,每个同学也都变成了竞争对手,而不再是朋友和知己,哪里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哪里还有什么友谊万岁!生命之中最快乐、最无忧的日子变得忧心忡忡、郁郁寡欢,这样的教育忽视了孩子们个性的多元性,也自然会折损孩子未来对学习的兴趣。

作为家长,我们有责任保护好孩子的天性不受世俗以及时代潮流的危害。让孩子去发现“他本应是谁,而非他应该是谁”。父母要有一双去发现孩子潜能的慧眼,激励孩子排除干扰,树立对自己的信心,在孩子幼小的心里种上自信、善良、有爱的种子,培养孩子乐观、积极、开朗的个性,那么那些烦躁、抑郁或者嫉妒的种子便无从生根。一切最自然的东西才是这世间最强大的,无须你去雕琢,它依然璀璨。当孩子自性的光辉得以迸发时,那会是这世间最耀眼的“千里马”的光芒。

当你领悟到你的孩子本来就“自性圆满”的意义后,你就会一直以他们为傲,你看他们的眼神中会永远带有欣赏、赞许和骄傲的光芒,这与他们是否功成名就实在没有半点儿关系。而你也就成为孩子生命中真正的“伯乐”,成为孩子的知己和幸福源泉。